人教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二单元7.《大雁归来》
- 格式:doc
- 大小:266.50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2.整体把握文意,明白得的主旨,训练归纳能力。
3.感受作者爱鸟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重点难点体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试探。
资料链接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避世了。
从小,他就喜爱去野外玩耍。
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爱的土壤、丛林和野生动物。
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治理系的教授。
人一辈子之路对他来讲,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确实是十几年。
在那个地址,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那个农场的生态平稳;在那个地址,他天天观看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试探着土地的命运……他确实是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闻名环境爱惜主义者,环保前驱人物,“爱惜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治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看家,一个灵敏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大师”。
自主学习.给以下词语注音:迁移()雾霭()窥探()沉默()狩猎()凋谢()滑翔()顾忌()2.初读文,依照文内容填空。
让咱们一路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世界,看看大雁的一举一动大雁归来的季节是。
大雁飞行的线路是。
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
十一月份的大雁。
大雁特喜爱寻食。
大雁常只列队飞。
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
大雁被作者称为他和学生自称。
合作探讨体味语言(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明确: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一触到水,咱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够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季。
第7课《大雁归来》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大雁归来》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梳理内容,了解大雁生活习性。
2.揣摩语言,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
3.激发情感,珍爱保护野生动物。
学习重难点1.准确圈画中心句。
2.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3.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点句子。
一、作者简介,导入课文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
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
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
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
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大雁归来。
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迁徙( ) 雾霭( ) 窥( ) 探缄( ) 默狩( ) 猎凋( ) 零滑翔( ) 顾忌( )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
迁徙:。
缄默:。
窥探:。
雾霭:。
狩猎:。
顾忌:。
目空一切:。
三、整体感知1、“大雁”什么时候“归来”?2、回到了什么地方?3、它们在这里呆了多久?4、仅仅写大雁回来吗?和大雁相处的两个月时间里,作者还观察到了大雁的哪些活动?四、细读文本,感受情感1、“观赏雁群翔集”:⑴听老师范读第4节,圈画出描写大雁飞翔的动词,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心情?⑵朗读、品味、感受大雁的心声。
⑶齐读第4段。
2、“聆听雁语心曲”:⑴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雁声音的句子。
第19课雁群翔归生态焕彩——《大雁归来》导学案【学习目标】1.运用默读把握文章基本内容,自主进行圈点勾画、作摘录、写批注。
2.感受作者的情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重点难点】1.运用默读把握文章基本内容,自主进行圈点勾画、作摘录、写批注。
(重点)2.感受作者的情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难点)3.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难点)【任务群】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任务二:默读课文·梳理大雁习性品格任务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任务四:再读课文·理解作者观点【学习过程】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共存于地球家园,命运息息相关。
为了增强同学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动物的爱护意识,提升同学们的生态文明素养,我校决定开展“与动物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系列主题阅读活动。
活动第三站是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请你参与完成相应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雾霭.()缄.默()迁徙.()赌.注()沼.泽()瞄.准()盘旋.()喧.嚷()邀.请()凋.零()枯燥.()弥.漫()目空一切偷偷摸摸水洼.()香蒲.()狩.猎()蹼.鸡()环颈雉.()沙锥.鸟()2.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闭口不说话。
()(2)大声地叫或说。
()(3)单调,没有趣味。
()(4)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5)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
()3.根据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
本文选自其代表作《》。
[课中学习任务]★任务二:默读课文·梳理大雁习性品格1.本文是一篇自然随笔,也是一篇科学观察笔记,文章记录了每年大雁北归的过程。
请默读课文,看作者记录了大雁的哪些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7*《大雁归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雁的方法,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3.培养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学习重点】培养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雁的方法,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
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
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迁徙.(xǐ) 缄.默(jiān) 窥.探(kuī) 狩.猎(shòu) 凋.零(diāo) 雾霭.(ǎi)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走进文本和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
三、合作探究1.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交流点拨】例如: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③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④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⑤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交流点拨】①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②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③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④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响。
⑤爱寻食玉米粒。
7.大雁归来1. 2.1.(1)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2(3)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4)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5)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2.作者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在他的眼中动物都是有灵性的,本文中的大雁亦是如此。
那么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主旨是什么?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自然环境。
目的:告诫人类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伤害处于弱势的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自然界才会更精彩。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拟人手法的运用。
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
因此,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
2. 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形神兼备。
无论是描写大雁归来,还是描写大雁觅食、集会,作者按照大雁行为的过程,有层次地加以 关于大雁的知识,作者介绍了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如飞行路线之直、另外,文中还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作者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为大雁担惊受怕,为声调忧郁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并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佩,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深情。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它在鱼网中拼命挣扎,但终究于事无补,看着鱼网外流着眼泪疯狂撕咬鱼网的爸爸妈妈,小鲨鱼难过极了。
它很后悔,如果自己好好听话,就不会落入人类的鱼网之中,它的眼泪流进了大海里,无声无息。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我们应该爱护生命、爱护自然。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这节课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人与自然”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
7《大雁归来》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爱鸟情怀。
3.激发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大雁在我们生活中并不稀奇,从古至今也有很多诗人描写赞颂大雁。
同学们你能想出几个关于大雁的诗句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二、介绍大雁的知识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
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
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
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三、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主要著作有《沙乡年鉴》等。
四、《沙乡年鉴》的有关知识五、文题解读:“大雁”是本文的写作对象。
“大雁归来”中的“归来”有两层含义:一是大雁返回;二是呼唤大雁。
六、字词学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喧嚷()弥漫()瞄准()环颈雉()半蹼鹬()狩猎()雾霭()缄默()窥探()凋零()盘旋()迁徙()滑翔()沼泽()2、解释词语:雾霭:凋零:迁徙:缄默:狩猎:目空一切:七、初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大雁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2、从文中对大雁的描写,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八、深入探究:1、第2自然段“赌注”一词有什么特殊意味?2、(1)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大雁的特征,请跳读课文第3、4、6、9段,完成下表。
(2)文中作者对大雁在春天和秋天的表现进行了两次对比,思考:作者为何要进行两次对比呢?3、理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和归纳。
2、通过揣摩文章经典语句,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文章经典语句,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惊弓之鸟》的故事中更羸为什么断定弦一拉大雁就会掉下来?此时的大雁怎么样?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有关大雁的文章,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
(板书)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认识作者(学生介绍)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伦理观的书,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对美国环境保护影响很大。
2、检查预习(学生带读每个词语读两遍并指定同学接着读下一个词语。
)雾霭(ǎi)缄默(jiān)迁徙(xĭ)狩猎(shòu)环颈雉(zhì)顾忌(jì)半蹼鹬(pǔ)(yù) 窥探(kuī)凋(diāo)零滑翔(xiáng)3、速读课文,理清文章大意。
1)、作者描写了哪两个季节的大雁?这两个季节的大雁举动有什么不同?(在北半球,春季为3、4、5月份,夏季为6、7、8月份,秋季为9、10、11月份,冬季为12、1、2月份。
)秋季十一月南飞的大雁秋季举动特点:“高高地飞”“一声不响”“坚定不移直达大湖”“时而闲荡,时而捡食玉米粒”“偷偷摸摸”行色匆匆,忐忑不安。
春季三月北归的大雁四月夜间大雁群居时的鸣叫声。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7.《大雁归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3、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表意含蓄的句子,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
每当萧飒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
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资料展播。
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雁的各种资料,各组选择较有价值的资料,提交教师利用投影显示给大家,全班共同欣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解文章主旨。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感受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缄默.(jiān):闭口不说话。
窥.探(kuī):暗中察看。
狩.猎(shòu):打猎。
凋.零(diāo):草木凋谢零落。
2.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
提问: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学生快速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段意,归纳要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3.领悟文章的主旨。
(多媒体显示)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
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
《大雁归来》教材分析《大雁归来》是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的一篇融知识性、形象性和抒情性于一体的科学类小品文。
文章主要介绍了大雁的“迁徙”“群居”和“鸣叫”习性,主要特色是浓郁的抒情性,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正如利奥波德所言:“通过了解和热爱,就能产生一种在行为上的道德责任感”,真正了解大自然的生物才会产生尊重甚至热爱的情感,才会有保护大自然的行动。
这篇文章通过对大雁“迁徙”“群居”和“鸣叫”这三种习性的细致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与许多人类生活的相似之处,它们有家庭,也有亲情,以及智慧和理智,它们对人类是有益无损的。
读者在认识并了解大雁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对于自然界的生命的尊重意识也悄然萌发并生根发芽。
这篇课文,学生在预先了解了利奥波德作品与思想的基础上去学习效果会比较好。
“土地伦理”是难点,建议老师之前做一些引导,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教学目标1.学习比较阅读,理解“大雁”在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及意义;2.通过初步了解大雁的活动,感受大雁回归之美;3.了解作者对大雁等自然事物的热爱,进而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思考人与自然相处的现状。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对大雁等自然事物的热爱,进而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思考人与自然相处的现状。
◆课前准备1.通过查阅资料,认识大雁,了解作者及《沙乡年鉴》;2.阅读利奥波德《沙乡年鉴》部分章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诗,在大雁身上体现的是人自己的感情,大雁本身实际是被忽略的。
而西方有一些人更关注大雁本身展现的美。
古诗: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王维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备课提示:本环节如果学生误引有“燕”的诗词,要注意提示“燕”与“雁”是不一样的鸟类,它们在文学作品和诗词中,完全表示不一样的意境和情感。
大雁归来【教材解析】《大雁归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
作者利奥波德以饱含“爱”的笔触介绍了大雁归来时的各种情态,爱鸟之情充溢字里行间。
课文中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但是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
在文中凝聚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大雁就是自然之美的一个缩影,也是人类认识自然之美的一面镜子。
利奥波德用心去关注大雁,也就是用心去观察自然、欣赏自然。
作者不仅欢迎大雁的归来,也在呼唤敬畏自然的人性归来,呼唤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因此,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对大雁的“爱”这条主线来走进文本,通过品味语言,去体会作者充满爱与情感的笔调,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怀。
基于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运用筛选信息法,归纳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概述“大雁归来的旅程”,了解大雁的习性。
2.品读课文,学习关键句分析文本,揣摩语句,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从中感悟作者的情怀。
3.理解文章的深刻思想内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各种生命的尊重。
【教法学法】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因而, 在本堂课中,我让学生采用已学的阅读策略来自主学习。
采用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来解读文本。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旁批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圈点勾画精彩语句,品味作者的爱雁诗情,结合自己的个性化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栖居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他们的存在与物候学、生态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的背后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其中对雁群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说明,会让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让我们跟随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脚步,走进大雁的世界。
聆听雁之语,请同学们筛选整合信息,了解说明对象大雁的生活习性。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说明顺序;语言品读,感受大雁身上的美好品质,品味作者精妙的语言;感受作者情怀过程与方法:讨论探究法,品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身边各种生命形态的尊重二、教学重难点:语言品读,感受大雁身上的美好品质,品味作者精妙的语言;感受作者情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身边各种生命形态的尊重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学生朗诵:飞过海洋/越过海面/穿过漆黑的丛林/飞越那静寂得让我们无法呼吸的山谷/飞过那充满流沙的平原/越过喷发的火山/飞越狂风骤雨/在深夜里翅膀掠过星光/每一里/每一年过渡:诗歌所描写的动物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大雁。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把课题大声地读一遍。
明确: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
呼唤大雁归来的呼告式,欣喜于大雁归来的感叹式,不确定大雁归来与否的疑问式,简单陈述大雁归来的陈述式。
过渡:那么大雁是一群怎样的生物,作者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发出大雁归来的感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
(二)长空雁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大雁进行了观察介绍?示例:第段介绍了的大雁明确:作者介绍了十一月南飞的大雁,三月归来的大雁,觅食的大雁,孤雁,群居鸣叫的大雁本文是一篇科学观察笔记,记录了大雁归来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大致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三)呢喃雁语课文从各个方面为读者展示了大雁的习性与生活习惯,而大雁的归来是作者观察中最重要的一环。
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我”对大雁归来的感受?明确:在这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PPT呈现,全班齐读)品读——“野性的诗歌”何为野性?“野性”:意为不逊顺的性情,也指喜爱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天然性情何为诗歌?“诗歌”:指代大雁身上的美好性情读一读,品一品,文章中哪些段落或句子让你感受到大雁身上的野性与美好,是一首“野性的诗歌”?(要求:先自主品读,写上批注,再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明确: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D.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估量....的。
4.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据报道,第24届汉堡国际鸟类学大会宣称,全球约1万种鸟类中,大约2 000种鸟类的生存面临危机,仅2005年,175种鸟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第25届巴西世界鸟类学大会上专家警告,在未来的50年内平均每年将有一种以上的鸟类从地球上灭绝,死于非命的数量将逐年增加。
材料二:据科学研究发现,由于噪音,城市中70%以上鸟类出现了变频、仿噪、喑哑等鸣叫异化和遗传劣化的现象,灯光和药物造成了大量鸟类习性被改变、集体中毒、“意外”碰撞死亡等现象的发生。
材料三:(1)研读以上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答:(2)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在国际爱鸟日到来之际向班里提出一项活动倡议;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拟写一则公益广告。
答:美文品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地球上最艰辛的迁徙①在夏秋季节,如果你有幸到青海湖,千万不要忘记去看看斑头雁;在春末或晚秋,假如你能够爬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你一定能够幸运地听到它们的鸣参考答案预习案答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ǐ) 雾霭(ǎi) 窥(kuī)探缄(jiān)默狩(shòu)猎凋(diāo)零滑翔(xiáng) 顾忌(jì)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让我们一起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世界,看看大雁的一举一动(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__三月春天_(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__笔直的_______.(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______ (4)十一月份的大雁__一声不响___________.(5)大雁特喜欢寻食玉米粒______________.(6)大雁常_六____只列队飞.(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__一阵阵喧闹_________.(8)大雁被作者称为__我们的朋友______ 他和学生自称__爱鸟着_______.4、本文对大雁作了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大雁归来》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大雁归来》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大雁归来》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导学案一:看图预测故事情节学习目标:能够通过图片预测故事情节学习重点:预测故事情节学习难点:预测故事情节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想象力教学过程:1. 调出教材中《大雁归来》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预测故事情节。
2. 分组讨论所见所闻,并在黑板上做出合理的预测。
3.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己组的观察结果。
4. 汇总几组预测结果,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导学案二:探究生词学习目标:能够熟记生词,掌握其词性、词义及用法学习重点:熟记生词学习难点:理解生词的词义及用法教学过程:1. 给出本课的生词表,让学生自学。
2. 将生词逐一讲解,包括词性、词义和用法。
3. 让学生根据理解后的生词,用所学的语言表达出相关语境。
4. 教师带领学生感悟生词中蕴含的思想。
导学案三:品味文本学习目标:理解文本意义,掌握情感表达技巧学习重点:理解文本意义学习难点:掌握情感表达技巧教学过程:1. 教师向学生解释标题的涵义以及作用。
2. 按照教材内容,提取出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并加以分析。
3.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情感演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学会借助各种手法表达情感。
导学案四:文学解读学习目标: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角色性格和行为动机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难点:分析角色性格和行为动机教学过程:1. 教师向学生解释文章中涉及的人物角色。
2. 请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结果,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人物的性情与行为。
导学案五:文化课堂学习目标:了解“大雁归来”对中国文化的指涉及其文化内涵学习重点:了解文化内容学习难点:理解文化内涵教学过程:1. 废话讲透“大雁”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本文的蕴含文化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大雁归来》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整体把握文意。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4.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情怀。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学法指导:阅读时你能够了解有关大雁的许多知识,在课本上划出来,并简单概括一下,以便交流时能简洁、清晰、流畅的表达。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他对大雁怀有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描写得这么美妙,通过读课文,把你觉得文中这些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也圈划出来。
【课前导学】一、预习任务1.由题目,大家猜想一下此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呢?(大雁回来了……)提示一下,作者是环境保护主义者,他写此文是否还有其他用意呢?通过阅读,大家自会明白。
2.速读。
首先请大家速读课文,边读边作常规的勾画圈点,同时思考文章围绕大雁归来写了哪些内容?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二、新知认知1.大雁迁徙。
大雁南飞是秋季。
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
大雁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
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
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
大雁的这种叫声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
大雁为什么飞成“人”或“一”字形呢?请自己查阅资料了解。
2.《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科普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逝世后出版的著作。
这本书问世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
《大雁归来》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编者:余丹【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整体把握文意。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3.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爱鸟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他以一生的心血写下了一部关于土地的著作《沙乡年鉴》(又译为《沙乡的沉思》)提出了“土地道德”的观点.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书架上与19世纪最著名的美国自然主义著作的经典作品──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
2.文学常识与雁有关的诗句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②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③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⑤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自主学习】1.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迁xǐ( ) 雾ǎi( ) 窥( )视缄( )默沼( )泽香pǔ( )顾jì( ) 凋( )零滑翔( ) Shòulìe( ) 半蹼( ) 鹬(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迁徙:缄默:窥探:雾霭:目空一切:【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文本理解1.初读课文,请从文中找出一下问题的答案:(1)大雁迁徙的时间:(2)大雁迁徙的距离:(3)大雁飞行的线路:() A.直线 B.曲线(4)大雁飞行的方向:() A.向南 B.向北(5)大雁向南迁徙的季节:() A.冬季 B.春季(6)大雁飞行的时机:() A.白天 B.黎明 C.黑夜(7)大雁叫唤的方式:()(多选)A.几乎一声不响B.喧嚷欢呼鸣叫C.低语喧闹辩论(8)大雁栖息的地点:(9)大雁觅食的对象、时间和地点:(10)大雁国际性大迁徙的几条路径:(11)雁队组成的方式:()A.雁队中大雁的数量没有规律B.雁队常有六只或六的倍数只大雁C.雁队由一只大雁组成2. 思考:大雁为什么选择在春季到达威斯康兴州?大雁为什么要在黑夜飞行?大雁为何要赌注?为何要写人类的枪声和威斯康性的法规?探究点二:综合探究3.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曲.线(qū)纠.正(jiū)香蒲.(pú) 迁徙.(xǐ)
研读以上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国际爱鸟日”,在国际爱鸟日到来之际向班里提出一项活动倡议;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拟写一则公益广告。
参考答案
预习案答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ǐ) 雾霭(ǎi) 窥(kuī)探缄(jiān)默狩(shòu)猎凋(diāo)零滑翔(xiáng) 顾忌(jì)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让我们一起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世界,看看大雁的一举一动
(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__三月春天_(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__笔直的_______.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______ (4)十一月份的大雁__一声不响___________.
(5)大雁特喜欢寻食玉米粒______________.(6)大雁常_六____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__一阵阵喧闹_________.
(8)大雁被作者称为__我们的朋友______ 他和学生自称__爱鸟着_______.
4、本文对大雁作了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5、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探究案答案:
1、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大雁归来的情景,描写了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
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2、具有灵性的候鸟;报春的使者;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3、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4.语句品析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天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
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检测案答案:
1.B
2.D
3.D
4.答案:(1)由于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多重污染和人类的捕猎,造成了鸟类生命异化、遗传劣化、种类不断减少、数量急剧下降的后果,保护鸟类刻不容缓。
(2)活动示例:①举办校园鸟巢、鸟食悬挂安放活动;②宣传鸟类科普知识,让人们了解鸟类,知道鸟类对大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意义;③开展植树造林或养护树木活动,保护鸟类的家园。
公益广告:①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
②鸟类是生态平衡的维持者,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鸟类。
③鸟是大地的精灵,大自然的智者,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5.答案:首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飞越过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引出下文对“拥有强大的氧气获取能力”的原因的分析,使文章浑然一体。
另外,该句采用设问形式,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答案:如果删掉这句话,陈述的对象就不全面,斑头雁实现高空飞行就缺少了必要的条件,无法自然引出下文斑头雁体内其他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的介绍。
7.答案:作比较、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突出了在稀薄的空气中,斑头雁具有更强推举力的原因。
8.答案:“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
说明斑头雁翅膀挥动的频率同体格大小相近的鸟儿差不多,但不完全一样。
如果没有“几乎”一词,就成了斑头雁翅膀挥动的频率同体格大小相近的鸟儿完全相同,与事实不符,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9.答案: (1) 示例: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还鸟儿一个家园,还自然无限生机!(2)示例: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②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任选其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