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名师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7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大雁归来》,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2)懂得珍惜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大雁迁徙的原因和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雁的了解。
(3)简介课文《大雁归来》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2)讲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实践环节:(1)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大雁,体验迁徙的过程。
(2)学生展示角色扮演成果,分享感受。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所学内容。
(3)拓展学生对大自然和动物保护的认识,培养爱护环境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表扬优秀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跟上教学进度。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7《大雁归来》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大雁归来》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象的散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文章以大雁的迁徙为线索,展现了季节更替中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本文中所涉及的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主题,还需教师引导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会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筛选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难点: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从文中筛选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音频,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跟读、模仿。
2.准备相关的大自然图片或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增加学生对自然的直观感受。
3.准备课文解析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模仿。
随后,展示大自然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
大雁归来【设计理念】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
由此可见,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课程标准及单元要求,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超越性,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意说明】《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
《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章内容具体详实,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切动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
有些人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科学小品文,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误读。
因为文中虽然也涉及到一些有关大雁的知识,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绍大雁,而是要描写“沙乡”这块“世外桃源”里,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之间平等、自由、美妙、和谐的境界,并借此表达自己“土地伦理”的观点: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
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以及这个共同体本身——这就是“土地伦理学”。
基于以上认识,这篇课文应定位为一篇“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由此确定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讲授大雁的知识。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
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重在朗读,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学习使用最合适得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思路】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的大雁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大雁的情怀,接着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然后体会作者的思想。
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
由此进行延伸,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7 大雁归来【学习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3、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学习重点】1、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难点】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的理论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著作。
这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土地伦理》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 雾霭.( ) 窥.( )探缄.( )默狩.( )猎凋.( )零滑翔.( ) 顾忌.(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迁徙:缄默:窥探:雾霭:狩猎:顾忌:目空一切:【整体感知】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让我们一起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世界,看看大雁的一举一动(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_________________(4)十一月份的大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大雁特喜欢寻食________(6)大雁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列队飞.(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大雁被作者称为_______________ 他和学生自称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4. 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
第14课大雁归来【导学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的妙处,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3.培养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 •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⑴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 •合作学习(1) 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 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每当萧飒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的鸿雁。
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行动划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大雁的知识。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 .生难字词(1)字音迁徙(x 1) 雾霭(①窥探(ku i)缄默(ji 01) 沼泽(zh ao)香蒲(p⑪顾忌(j 1)凋零(di ao)滑翔(xi cn g)狩猎(sh o u)环颈雉(zh 1 半蹼鹬(p u y Q⑵词义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2.作者名片利奥波德(1887〜1948),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个有着国际威望的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被称为“美国的先知” 。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雁归来》。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和团队精神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大雁归来》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3. 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的了解。
难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生词和短语的准确运用。
3. 大雁迁徙原因的推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大雁归来》的文本。
2. 与大雁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或黑板。
4. 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雁的迁徙场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大雁归来》,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3.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问题或任务,如:大雁为什么要迁徙?(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推理和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大雁归来》。
2. 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写一段关于大雁迁徙的小作文。
3. 调查和研究其他动物的迁徙方式,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是否需要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7《大雁归来》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爱鸟情怀。
3.激发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大雁在我们生活中并不稀奇,从古至今也有很多诗人描写赞颂大雁。
同学们你能想出几个关于大雁的诗句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二、介绍大雁的知识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
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
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
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三、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主要著作有《沙乡年鉴》等。
四、《沙乡年鉴》的有关知识五、文题解读:“大雁”是本文的写作对象。
“大雁归来”中的“归来”有两层含义:一是大雁返回;二是呼唤大雁。
六、字词学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喧嚷()弥漫()瞄准()环颈雉()半蹼鹬()狩猎()雾霭()缄默()窥探()凋零()盘旋()迁徙()滑翔()沼泽()2、解释词语:雾霭:凋零:迁徙:缄默:狩猎:目空一切:七、初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大雁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2、从文中对大雁的描写,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八、深入探究:1、第2自然段“赌注”一词有什么特殊意味?2、(1)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大雁的特征,请跳读课文第3、4、6、9段,完成下表。
(2)文中作者对大雁在春天和秋天的表现进行了两次对比,思考:作者为何要进行两次对比呢?3、理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大雁归来》最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二.引导学生做环境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做维护自然和谐的“实践者”三. 揣摩语句,增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会运用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 趣味导入:1.猜谜语:天空捍卫小飞军,井然排列人字形。
冬天朝南春回北,规规矩矩纪律明。
打一动物(大雁)。
2.回忆学过的有关大雁的古诗例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乡书何处达,归雁某某边.”——王湾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3. 《大雁归来》在作者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作了细致地观察和认真地研究后,向我们展现了大雁的许多闻所未闻的趣事和作者的那颗爱鸟之心。
二. 直觉学习:1.通过诵读感知知识性:思考问题: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明确:(1)三月春暖北飞(2)飞行路线很直(3)雁队以六为组(4)孤雁时常哀鸣(5)雁过群体生活2.通过诵读感知语言形象性: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
明确:(1)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例如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请。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者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2)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例如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通过诵读感受语言抒情性:(1)从作者观察大雁的行动和对大雁活动描写的语言入手,找出作者对大雁的感情的主线。
《大雁归来》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大雁归来的故事情节。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及季节性迁徙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大雁的生活环境。
(2)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关注生态环境。
(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关爱他人。
(3)培养学生勇敢、坚持、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及季节性迁徙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大雁生活习性的深入了解。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大雁的生活环境,增强学生对大雁的认知。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大雁归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会大雁的喜怒哀乐,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同理心。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大雁的图片、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角色扮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大雁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雁的了解。
(3)简介课文《大雁归来》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3. 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雁归来的原因。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总结,讲解大雁的季节性迁徙特点。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认识,关注生态环境。
《大雁归来》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大雁归来》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大雁归来》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导学案一:看图预测故事情节学习目标:能够通过图片预测故事情节学习重点:预测故事情节学习难点:预测故事情节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想象力教学过程:1. 调出教材中《大雁归来》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预测故事情节。
2. 分组讨论所见所闻,并在黑板上做出合理的预测。
3.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己组的观察结果。
4. 汇总几组预测结果,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导学案二:探究生词学习目标:能够熟记生词,掌握其词性、词义及用法学习重点:熟记生词学习难点:理解生词的词义及用法教学过程:1. 给出本课的生词表,让学生自学。
2. 将生词逐一讲解,包括词性、词义和用法。
3. 让学生根据理解后的生词,用所学的语言表达出相关语境。
4. 教师带领学生感悟生词中蕴含的思想。
导学案三:品味文本学习目标:理解文本意义,掌握情感表达技巧学习重点:理解文本意义学习难点:掌握情感表达技巧教学过程:1. 教师向学生解释标题的涵义以及作用。
2. 按照教材内容,提取出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并加以分析。
3.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情感演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学会借助各种手法表达情感。
导学案四:文学解读学习目标: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角色性格和行为动机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难点:分析角色性格和行为动机教学过程:1. 教师向学生解释文章中涉及的人物角色。
2. 请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结果,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人物的性情与行为。
导学案五:文化课堂学习目标:了解“大雁归来”对中国文化的指涉及其文化内涵学习重点:了解文化内容学习难点:理解文化内涵教学过程:1. 废话讲透“大雁”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本文的蕴含文化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大雁归来》。
(2)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学生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体会到大雁归来对作者的重大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理解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关注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大雁归来》的正确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体会到大雁归来对作者的重大意义。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大雁归来的自然现象。
(2)引导学生关注大雁归来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大雁归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诗歌解析(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2)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四、课堂小结1. 回顾诗歌内容,强调大雁归来对作者的重大意义。
2.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强调关注生态环境,珍惜友情等情感态度。
五、作业布置1. 朗读、背诵诗歌《大雁归来》。
2.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事物。
3. 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关注生态环境,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十四、大雁归来【学习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3、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2、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导学——不看不讲1、了解作者。
作者及《沙乡年鉴》简介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逝世后出版的著作。
它问世于1949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
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 雾霭.( ) 窥.( )探缄.( )默狩.( )猎凋.( )零滑翔.( ) 顾忌.( )3、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迁徙:缄默:窥探:雾霭:狩猎:顾忌:目空一切:二、合作探究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探究知识性,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3、品味形象性,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例句,评析作用)4、感受抒情性,小组合作探究,评析下列句子,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
说说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三、拓展训练(一)、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第7课《大雁归来》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和抒情性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3.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和抒情性语言。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著名生态学家、林业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
其代表作《》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被奉为环境保护运动的经典著作。
2.了解背景本文选自《沙乡年鉴》,侯文蕙译。
有改动。
作为一位环保主义者,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和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沙乡年鉴》就是他在在这里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雾霭.()缄.默()迁徙.()狩.猎()滑翔.()弥.漫()香蒲.()沼.泽()瞄.准()水洼.()盘旋.()喧嚷..()凋.零()咯.咯()稀疏.()(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雾气。
()②打猎。
()③迁移。
()④(草木)凋谢零落。
()⑤闭口不说话。
()⑥(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⑦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⑧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自主阅读课文,在课文旁边批注,按下面的句式回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样的大雁。
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的大雁。
(2)根据文章描写的大雁归来的旅程,可以看出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3)将(1)题搜集的信息,按大雁归来的时间、旅程远近、栖息地、组队、觅食、“集会”与鸣叫等细节分类整理,整理后,你发现了什么?(4)细读课文,你从作者的哪些语言读出了爱鸟的情怀?提示:①找出对大雁的称呼,体会蕴含着的思想感情;②品味细腻的描写的句子;③找出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赏析;④找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地辩论,深沉地总结,稀疏地《大雁归来》导学案谈论,形象地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描写大雁时对拟人手法的运用。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体会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本文的写作特色。
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 (3)感受抒情性: 情。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导入新课: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给人间带来春色、生机。
而每当萧瑟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了。
也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明确: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
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
今天我们学习《大雁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大雁的知识。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
的冬天。
自主学习:
1(正确读写下列字词,并结合语境体会含义。
明确: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
生动形象。
?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雾霭迁徙缄默窥探狩猎凋零滑翔顾忌目空一切 ((((((((( 明确: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2(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明确: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赞扬、钦佩、即归来、觅食、集会。
崇敬之情。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
的反感乃到愤恨。
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
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野生动物。
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合作探究:
明确: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她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
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
巩固检测: 放心地活动,觅食。
一、基础部分精讲点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
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A(雾霭(ǎi) 缄默(jiān) B(曲线(qū) 狩猎(shǒu) 教师点拨: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
C(香蒲(pú) 沼泽(zhǎo) D(雉鸡(zhì) 黑鹂(lí) 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1)探究知识性:
A(融化暄嚷 B(邀请凋零 C(想像枯燥 D(鸭蹼窥探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
3(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所未闻。
A(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2)品味形象性:
B(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C(当说必说,不要怕丢了“乌纱帽”。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
D(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提高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4(下列句子中的词语使用不当的是( )
?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属质足纲寡毛目。
A(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它保持缄默。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
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烂结 B(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构,增强了土壤中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富有硝酸 C(返回的雁群,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
盐和钾盐,可改变酸性或碱性土壤,使其变成中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
因此,自古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
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
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也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
大得惊人。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工厂,养殖了5亿条蚯蚓,每天吃掉垃圾200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
吨,并获得了大量的优质肥料。
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浆残渣需要40
万美元,而购进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
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便卖给附近的蔬菜农场,很快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就收回了成本。
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主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
11月份
天然制造者。
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
?蚯蚓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因而成为现代化畜牧业、渔业的优良饲料、饵料。
几乎是一声不响。
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
近年来,人们把蚯蚓烹调成营养丰富的佳肴。
将来蚯蚓有可能成为人类摄食的主要动物蛋白。
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
?由此看来,蚯蚓确实是人类的挚友。
由于蚯蚓神通广大,又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
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
繁殖快、易管理等特点,很适合规模养殖利用,让它为人类造福。
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9(第?段加点的“其”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
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
10(请指出画横线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
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
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
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一触到水,我们刚
11(第?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我们的大雁
又回来了。
5(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12(说说第?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
6(大雁的飞行路线是曲线还是直线,定期迁徙的大雁在黑夜将飞行_________英里。
参考答案练习题 7(由第三、第四段可以知道,什么季节允许猎杀大雁,什么季节不允许,在这些季节大雁怎么活动, 一、1(B(shîu)2(A(喧)3(D 4(D 5(大雁是报春的使者,给人们带来了春天
的生机和希望。
6(直线 200 7(冬;春。
冬天在晚上觅食活动,春天放心大胆地觅食、活
动。
8(归来的大雁让香蒲摆脱了冬日的严寒,从此蓬勃生长,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
8(画线句?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情。
二、9(酸性或碱性土壤。
10(总括句。
11(时间顺序12(总结全文。
1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