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指南共52页
- 格式:ppt
- 大小:5.32 MB
- 文档页数:52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2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完整版)近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基层糖尿病防治任务艰巨。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是在2018年版指南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实践最新进展进行的更新,旨在进一步推动基层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的同质化与规范化。
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指南主要提出以下内容。
糖尿病诊断诊断标准分型血糖检测糖尿病治疗治疗原则糖尿病的治疗应遵循综合管理的原则,包括控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高凝状态等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预期寿命。
治疗目标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包括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
综合控制目标见表5。
对健康状态差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酌情放宽控制目标,但应避免高血糖引发的症状及可能出现的急性并发症。
HbA1c分层目标值建议见表6。
生活方式干预对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立即启动并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各类生活方式干预的内容和目标见表7。
药物治疗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对初诊血糖控制较好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可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采取单纯生活方式干预。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及时起始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1. 在药物治疗前应根据药品说明书进行禁忌证审查。
2. 不同类型的药物可联用。
同一类药物应避免同时使用。
3. 在使用降糖药物时,应开展低血糖警示教育,特别是对使用胰岛素促泌剂及胰岛素的患者。
4. 降糖药物使用中应进行血糖监测,尤其是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5. 药物选择时应考虑患者经济能力和患者依从性。
降糖药物的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使用药物。
具体药物禁忌证以药品说明书为准。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
如无禁忌证且能耐受药物者,二甲双胍应贯穿药物治疗的全程。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最新:国家基层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技术指南(2023)摘要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疾病负担沉重。
自《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发布以来,随着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能力的不断提升、工作内容的不断拓展,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工作需要细化的技术指南。
本指南旨在推动基层DKD防治工作规范化,帮助基层医生开展DKD的预防和控制,并对DKD患者进行综合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基本要求、DKD概述、筛查、诊断与临床分期、治疗、患者随访及转诊。
本指南适用于≥18岁的T2DM。
糖尿病肾脏病概述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的总称。
糖尿病所致的肾脏损害称为DKD,其属于CKD的范畴。
DKD主要包括UACR≥30 mg/g 和/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60 ml·min⁻1·1.73 m ⁻2,且持续超过3个月。
DKD是由慢性高血糖所致的肾损害,病变可累及全肾(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肾血管等),临床上以持续性白蛋白尿和/或eGFR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
糖尿病肾脏病筛查、诊断与临床分期一、筛查推荐T2DM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筛查DKD,且以后每年至少筛查1次。
筛查项目包括尿常规、UACR和血清肌酐(计算eGFR)。
二、诊断DKD通常是根据UACR增高和/或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原因所导致的CKD而做出的临床诊断。
推荐采用随机尿测定UACR。
UACR≥30 mg/g定义为白蛋白尿,但仅单次UACR增高不能诊断为白蛋白尿,需在3~6个月内重复检测,3次中有2次UACR≥30 mg/g、排除感染等因素后方可诊断白蛋白尿。
2023版: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全文)引言本文旨在提供2023版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以帮助医疗工作者在基层医疗中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治疗糖尿病。
诊断标准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和世界卫生组织(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定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
基层合理用药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剂量和监测频率等。
2. 首选药物:对于大多数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是首选治疗方法,如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药物等。
3. 药物联合治疗:如果单一药物无法达到预期的血糖控制效果,可考虑联合使用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4. 定期监测:定期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5. 其他治疗措施: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对于糖尿病患者也非常重要,应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疗效评估与调整1. 疗效评估指标:通过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来评估治疗的效果。
2.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疗效评估结果,合理调整药物的种类、剂量和使用频率,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特殊人群用药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药物选择和使用上需特别谨慎,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调整。
2. 老年患者:因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和多种疾病的并存,药物的选择应更加谨慎,并根据个体化情况调整剂量和监测频率。
3. 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降糖治疗外,还需注意选择对心血管疾病有益的降糖药物。
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1. 不良反应:不同药物存在不同的不良反应,医疗工作者应认真了解各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告知患者。
2. 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与降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医疗工作者应注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