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_痛觉
- 格式:ppt
- 大小:5.57 MB
- 文档页数:58
第十一章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系统是分布于全身的神经和神经节的总称,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自主神经。
周围神经把全身各部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保证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周围神经支配肢体的正常功能活动。
如周围神经损伤不能恢复,可使四肢功能活动部分或完全丧失。
如没有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支配的手,没有坐骨神经支配的足,其功能活动将完全丧失。
神经损伤后应通过采集病史、体检和作电生理检查等以判定损伤的性质及程度,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是争取神经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同时,也要注意关节与肌肉的功能恢复。
四肢神经损伤无论平时或战时都较常见,损伤多发生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坐骨神经和腓总神经等。
上肢损伤较下肢损伤为多,约占四肢神经损伤之60%~70%,常合并骨关节、血管、肌腱等损伤。
四肢神经损伤只要早期处理得当,多数可获得较好疗效;晚期修复神经也可取得一定疗效。
周围神经损伤属中医“痿证”范畴,可归于“肉痿”类,又名“肢瘫”,多因外伤引起。
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乌丸子》载:“打扑伤损,骨碎筋断,瘀血不散,……筋痿力乏,左瘫右痪,手足缓弱。
”指出四肢瘫痪与打扑伤损的关系。
第一节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病理、损伤原因及分类一、解剖、生理周围神经由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组成,这两种神经均有感觉和运动纤维。
其中自主神经,含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
交感神经出脊髓后经白交通支至交感神经节,部分节后纤维再经灰交通支至脊神经,支配汗腺分泌、血管舒缩和立毛肌收缩等;而脊神经是由躯体、自主神经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
周围神经纤维由神经元胞体发出。
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均为有髓纤维,外面还有一层称为神经内膜的薄膜。
许多神经纤维组成一神经束,外有神经束膜。
许多神经束集合成一支周围神经,外有神经外膜。
(见图11-1)自主神经的节后神经纤维随感觉支走行,故与感觉神经分布相同。
神经的血认供应较丰富,对缺血的耐受力比肌肉强,故在缺血挛缩时其比肌肉损伤程度轻。
第十一章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系统是分布于全身的神经和神经节的总称,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自主神经。
周围神经把全身各部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保证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周围神经支配肢体的正常功能活动。
如周围神经损伤不能恢复,可使四肢功能活动部分或完全丧失。
如没有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支配的手,没有坐骨神经支配的足,其功能活动将完全丧失。
神经损伤后应通过采集病史、体检和作电生理检查等以判定损伤的性质及程度,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是争取神经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同时,也要注意关节与肌肉的功能恢复。
四肢神经损伤无论平时或战时都较常见,损伤多发生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坐骨神经和腓总神经等。
上肢损伤较下肢损伤为多,约占四肢神经损伤之60%~70%,常合并骨关节、血管、肌腱等损伤。
四肢神经损伤只要早期处理得当,多数可获得较好疗效;晚期修复神经也可取得一定疗效。
周围神经损伤属中医“痿证”范畴,可归于“肉痿”类,又名“肢瘫”,多因外伤引起。
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乌丸子》载:“打扑伤损,骨碎筋断,瘀血不散,……筋痿力乏,左瘫右痪,手足缓弱。
”指出四肢瘫痪与打扑伤损的关系。
第一节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病理、损伤原因及分类一、解剖、生理周围神经由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组成,这两种神经均有感觉和运动纤维。
其中自主神经,含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
交感神经出脊髓后经白交通支至交感神经节,部分节后纤维再经灰交通支至脊神经,支配汗腺分泌、血管舒缩和立毛肌收缩等;而脊神经是由躯体、自主神经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
周围神经纤维由神经元胞体发出。
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均为有髓纤维,外面还有一层称为神经内膜的薄膜。
许多神经纤维组成一神经束,外有神经束膜。
许多神经束集合成一支周围神经,外有神经外膜。
(见图11-1)自主神经的节后神经纤维随感觉支走行,故与感觉神经分布相同。
神经的血认供应较丰富,对缺血的耐受力比肌肉强,故在缺血挛缩时其比肌肉损伤程度轻。
第十一章内分泌【目的】掌握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关系。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的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
熟悉信号转导机制及其新进展,了解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有关进展。
【重点】1.下丘脑-垂体的功能单位,下丘脑调节肽。
2.腺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调节。
3.甲状腺的功能、作用机理及调节。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调节。
第一节概述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两个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一、激素的概念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媒介;它不经导管直接释放入内环境,因此称为内分泌。
二、激素的作用方式1.远距分泌多数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称为远距分泌〔telecrine〕。
2.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paracrine〕。
3.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所连接的组织或经垂体门脉流向腺垂体发挥作用,称为神经分泌〔neurocrine〕。
4.自分泌由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称为自分泌〔autocrine〕。
三、激素的分类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含氮类激素:〔1〕蛋白质激素,如生长素、催乳素、胰岛素等;〔2〕肽类激素,如下丘脑调节肽等;〔3〕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
2.类固醇激素:〔1〕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等;〔2〕性激素,如雌二醇、睾酮等。
3.固醇类激素:包括维生素D3、25-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
4.脂肪酸衍生物:前列腺素。
第十一章全身性麻醉药全身麻醉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药物,呈现意识、感觉与反射消失,骨骼肌放松等表现——外科手术前麻醉。
第一节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而产生麻醉者,称为吸入麻醉。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是挥发性液体或气体,有乙醚、氟烷、恩氟烷、氧化亚氮。
一、作用机制:吸入——经肺泡动脉入血——脑组织——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变化——神经细胞除极抑制——神经冲动传导抑制——全身麻醉。
二、麻醉分期:乙醚麻醉分期最明显,临床常以它为基础临床上常依据呼吸、眼部、循环变化与肌肉松弛程度等体征来辨认麻醉的深度:第I期:镇痛期——从开始麻醉到病人神志消失。
大脑皮层开始抑制,痛觉逐渐减退、呼吸与脉搏稍增快,其他反射依然存在,一般不于此期施行手术。
第II期:兴奋期:从病人神志消失,经过一兴奋过程,直至兴奋现象缓解,并出理深而有节律的呼吸为止。
其间万以呼吸的紊乱与血压、脉率的显著波动为其特征,此期,大脑皮层逐渐被抑制下位中枢呈兴奋状态,忌行任何手术。
第III期:手术麻醉期,可由浅入深分为四级第一级:呼吸收紊乱变为规则,频率略快,潮气量增,眼睑反射消失,眼球活动减少,大脑皮层完全抑制,间脑受抑制肌肉不松,可施行一般手术;第二级:眼球从转动娈为中央固定,瞳孔不大,呼吸频率较第一级为慢,胸、腹式呼吸均存在,潮气量无明显改变,接近麻醉前水平,呼吸道分泌物显著减少,大脑皮层、间脑、滑车、动眼神经完全抑制,肌肉松弛,可以进行腹部手术;第三级:除以上抑制更深外,脊髓由下至上受到抑制,桥脑开始抑制,外展神经与三叉神经受到抑制,肋间肌呈渐进性麻痹,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加强,吸气明显短于呼气,瞳孔开始散大,血压可能下降,肌肉极度松弛,仅在手术必要时短时间使用;第四级:脊髓、桥脑与延髓受互抑制,呼吸逐渐不能代偿而麻痹,出现抽泣式呼吸,血压下降——减浅麻醉+人工呼吸。
第IV期:延髓麻醉期:呼吸停止,血压不能测到,瞳孔极度散大,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心跳停止。
第十一章内分泌【目的】掌握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关系。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的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
熟悉信号转导机制及其新进展,了解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有关进展。
【重点】1.下丘脑-垂体的功能单位,下丘脑调节肽。
2.腺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调节。
3.甲状腺的功能、作用机理及调节。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调节。
第一节概述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两个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一、激素的概念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媒介;它不经导管直接释放入内环境,因此称为内分泌。
二、激素的作用方式1.远距分泌多数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称为远距分泌〔telecrine〕。
2.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paracrine〕。
3.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所连接的组织或经垂体门脉流向腺垂体发挥作用,称为神经分泌〔neurocrine〕。
4.自分泌由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称为自分泌〔autocrine〕。
三、激素的分类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含氮类激素:〔1〕蛋白质激素,如生长素、催乳素、胰岛素等;〔2〕肽类激素,如下丘脑调节肽等;〔3〕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
2.类固醇激素:〔1〕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等;〔2〕性激素,如雌二醇、睾酮等。
3.固醇类激素:包括维生素D3、25-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
4.脂肪酸衍生物:前列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