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危害的分析与预防(新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50.60 KB
- 文档页数:11
农村雷电灾害分析及防雷措施探讨(5篇范例)第一篇:农村雷电灾害分析及防雷措施探讨农村雷电灾害分析及防雷措施探讨摘要:雷电灾害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首先阐述了雷电的形成及危害,然后分析了农村雷电防御现状及原因分析,最后从合理选址、加大宣传、安装住宅内外防雷设施、加强规划等八个方面提出了防雷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分析;防雷措施雷电危害,一是财产损失;二是人员伤亡。
雷电灾害已成为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据国家气象局统计,雷击造成的财产损失80%在城市,而人员伤亡90%以上在农村,最近10年,全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其中死亡人数90%发生在农村。
农村成为雷击事件的高发区,农民成为最易受雷电伤害的高危群体。
因此,农村防雷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依法加强管理工作,采取多方措施,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雷电的形成及危害雷电时众多大气现象中的一种,发生在云际、云地、云空之间迅猛的脉冲放电。
大气中总是含有大量的气体正、负离子,使大气具有微弱的导电性。
这些带电离子的不断生成、运动、和不同带电离子的分离和聚集,使大气显示带电性,产生大气电场、大气电流,导致大气中雷电的产生。
一般雷电都是产生于雷暴中,雷暴中的云对地和云对云之间产生大量的电荷,聚集成强大的电流,产生发电现象。
雷电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云层间或云和大地之间以及云和空气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25kV/cm~30kV/cm)时,所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通常雷击主要是有两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雷击电磁脉冲)。
(1)直击雷的危害。
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在雷云对地放电时,强大的雷电流从雷击点被击中物体上,称之为直接雷击。
由于雷电流幅值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它的破坏力十分巨大。
2024年雷电对施工设备的危害及预防夏天是雷电灾害的多发季节,雷电灾害给施工机械带来的危害数不胜数。
根据施工设备上电气控制设备的不同构造特点,采用不同的防雷方法是减小雷击的重要措施。
雷电危害的种类直击雷是指雷云对大地某点发生的强烈放电。
雷电电流便沿着导线进入设备,从而造成设备损坏。
感应雷当带电雷云(一般带负电)出现在导线上空时,由于静电感应使导线上累积了大量的相反电贺。
雷云对设备放电时,雷云上负电荷瞬间消失,此时导线上大量正电荷以电波的形式沿着导线经设备流入大地。
当雷电流沿着导体流入大地时,由于频率高,强度大,在导体的附近便产生很强的交变电磁场,会感应出很高的电压,对精密的电子设备特别对集成电路的电子设备危害很大。
地电位提高设备与接地点间与有电压差,电压差损坏设备。
防雷的方法和技术接闪接闪就是让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闪电能量泄放到大地中去,达到保护施工涉笔的目的。
常用的如避雷针。
接地既让已经纳入防雷系统的闪电电流导入大地,良好的接地才能有效地降低引下线上的电压,避免发生反击现象。
均压接闪装置即在捕获雷电时,引下线立即升至高电位,会对防雷系统周围的尚处于低电位的导体产生旁侧闪络,并使其电位升高,从而对设备构成危害。
为了减少这种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均压环,将处于地电位的导体等电位连接起来,一直到接地装置。
金属设施、电气装置和电子设备,如果其与防雷系统的导体,特别是接闪装置的距离达不到规定的安全要求时,则应该用较粗的导线把他们与防雷系统进行等电位连接。
这样在闪电流通过时,所有设施立即形成一个“等电位岛”,保证导电部件之间不产生有害的电位差,不发生旁侧闪路放电。
分流分流就是在一切从室外来的导线与接地线之间并联一种适当的避雷器。
当直击雷或感应雷在线路上产生的过电压波沿着这些导线进入室内或设备时,避雷器的电阻突然降到低值,近于短路状态,将闪电电流分流入地,保护各种电气电子设备。
由于雷电流在分流之后,仍会有少部分沿导线进入设备,这对于不耐高压的微电子设备来说仍是很危险的,所以对于这类设备在导线进入机壳前应进行多级分流。
浅谈雷电的危害与防护措施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雷电发生后会产生危险的过电压和过电流造成电力设施设备的绝缘损坏引发短路及过电流、过电压事故的发生,还会造成人身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因此,做好防雷电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标签:雷电;危害;防护措施前言雷电是一种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大气中的雷云在过程形成中,由于积累了大量的正负电子,当这些正负电子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发生碰撞后就会发生激烈放电现象。
同时,伴有强烈的闪光和轰鸣声。
这就是雷电形成的原因。
因此,根据雷电的产生和造成危害的特点,可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止雷电给电力设施设备及人身安全造成危害。
1 雷电的种类及其危害自然界中雷电按照其危害的方式分有;直击雷、感应雷及雷电侵入波。
按其形状分有线型、片型及球型三种。
雷电的危害就是雷电的破坏效应;主要有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
当雷电发生时会产生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冲击电压,而冲击能迅速击穿电力设施设备的绝缘保护造成电力线路短路而毁坏电力设备。
甚至还会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巨大的雷电电流通过导体,在极短的时间内能转换成热能使金属物体迅速熔化,产生火花,火花飞溅引起火灾和爆炸。
遭到雷击的物体通过巨大的雷电流,能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物体内部的水分或其他液体迅速气化,以至物体剧烈膨胀而遭到破坏或爆炸。
以上雷电发生的破坏是综合出现的,其中以伴有的爆炸和火灾的出现是最为严重的。
2 防雷装置防雷电伤害的装置主要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及避雷器等。
完整的避雷置应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避雷针主要用来保护露天的变配电设备、建筑物和构筑物。
避雷线主要用来保护电力线路。
避雷网和避雷带主要用来保护建筑物。
避雷器主要用来保护电力设施设备。
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及避雷带实际上就是接闪器,是用来接受雷击的金属导体。
当发生雷电时,吸引雷电接受雷击放电。
接闪器一般是采用圆钢或扁钢制成,所用材料尺寸应符合技术规定的要求。
雷电对施工设备的危害及预防范本雷电对施工设备造成的危害:1. 设备损坏:雷电带来的强电流和高电压可能直接损坏施工设备,导致设备故障或报废,给施工工作带来不可预料的停顿和延误。
2. 人身伤害:雷电对施工设备的危害不仅限于设备本身,同时还会对操作人员产生威胁。
当雷电直击施工设备时,操作人员可能会受到电击伤害甚至身亡。
3. 火灾和爆炸:雷电的电流和电压很高,当雷电击中靠近燃料或易燃物的施工设备时,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生命危险。
4. 电磁波干扰:雷电产生的电磁波也可能对周围的电器设备产生干扰,影响正常的工作运行。
这可能导致通信设备的故障、数据丢失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的异常运行。
5. 地质灾害:雷电引发的雷击也可能产生地质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对施工现场造成严重破坏和威胁。
雷电对施工设备的预防措施:1. 安装避雷装置: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安装合适的避雷装置,例如避雷针、避雷网等。
这些装置可以将雷电引导到地下,从而减少雷电击中施工设备的可能性。
2. 避免露天施工:在雷电频繁的区域,尽量避免进行露天施工。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天气条件进行施工,避免在雷电活跃的天气下进行作业。
3. 保持设备接地良好:设备接地是防止雷电对施工设备产生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确保设备接地良好,通过合适的接地设置,将雷电引导到地面,减少对设备的损害。
4. 合理安排施工任务:如果存在雷电风险较高的施工任务,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将这些任务放在雷电频率较低或无雷电的时段进行,降低雷电对施工设备的威胁。
5. 加强工人安全教育:对施工工人进行雷电安全教育,提高其对雷电危害的认识,并掌握正确的防雷方法和应急事故应对知识。
保证工人在雷电环境下能做到及时避险,减少伤害风险。
6. 定期检查设备和设施:定期检查施工设备和设施的状态,确保其良好运行和安全。
及时修复或更换老化或受损的设备部件,预防雷电等自然灾害引发的施工事故。
7.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雷电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施工区域的雷电活动情况。
浅谈雷电危害和防雷措施摘要: 每年的春季到秋季,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都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雷电灾害的多发季节。
雷电灾害给生产、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本文介绍雷电形成的原因、雷电的危害以及对雷电灾害的预防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对于保护建筑、电气设备、人们的生命乃至家用电器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雷电自然灾害成因分析预防措施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据有关部门估计,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2000次,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万人,所导致的火灾、爆炸等时有发生。
中国的雷击灾害十分频繁,受灾率高,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
中国有21个省、区、市雷暴日在50天以上,最多的可达134天。
近年来,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增多,雷电危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
1 雷电的成因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多形成在积雨云中,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就形成了带电荷的云层,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
另外,由于静电感应常使云层下面的建筑物、树木等带有异性电荷。
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压逐渐升高,当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与大地凸出物相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其间的电场超过25~30kv/cm,将发生激烈的放电,同时出现强烈的闪光。
由于放电时温度高达2000℃,空气受热急剧膨胀,随之发生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闪电与雷鸣[1]。
2 雷电的种类及其危害雷击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是综合的,包括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的破坏。
根据雷电产生和危害特点的不同,雷电可分为以下四种:(1)直击雷直击雷是云层与地面凸出物之间放电形成的。
直击雷可在瞬间击伤击毙人畜。
巨大的雷电流流入地下,令在雷击点及其连接的金属部分产生极高的对地电压,可能直接导致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的触电事故。
(2)球形雷球形雷是一种球形,发红光或极亮白光的火球。
1412006年第10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雷电是自然界中雷云之间或是雷云与大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其特点是电压很高电流很大能量释放时间短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雷电会造成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森林大面积烧毁建筑物毁坏油库爆炸起火通讯系统瘫痪以及家电设备损坏等等一雷电理论1雷电是自然界中雷云之间或是雷云与大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其特点是电压很高电流很大能量释放时间短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雷电会造成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森林大面积烧毁建筑物毁坏油库爆炸起火通讯系统瘫痪以及家电设备损坏等等雷云结构和雷电的放电机理雷云的典型结构是中部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在这种气流的作用下带正电的冰晶与带负电的水滴开始分离形成一部分带正电荷一部分带负电荷的雷云由于异性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形成了云间放电产生强烈的光和热所发出的强光称之为闪所发出的热使附近的空气突然膨胀发出霹雳的轰鸣称之为雷由于雷云负电荷的感应使附近地面积聚正电荷从而使地面与雷云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当某处积聚的电荷密度很大造成电场强度达到雷云与地面之间空气游离的临界值时就为雷云对地放电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雷云对地放电打到地面上的闪电即为落雷如果落雷击中人员建筑物机电设备和森林树木而造成的危害这种现象称为雷击事故2雷电活动强度雷电活动的强度是因地区而异的有的地区强有的地区弱某一地区的雷电活动强度通常用年平均雷电日这一数字表示我国年平均雷电日分布大致可划分4个区域年平均雷电日这一数字只能给人们提供某一地区雷电活动的大概情况雷电活动的强弱程度与落雷概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事实上即使是在同一地区雷电活动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地方受局部气象条件的影响雷电活动可能比邻近地区强得多3雷击的选择性雷害事故的统计资料说明雷击的地点和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称为雷击的选择性地面上建筑物的性质和形状对雷电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当地面上电场不断增强时在高大建筑物的尖顶和边缘上电场强度最大构成雷电发展的良好条件在旷野中即使建筑物并不很高但是由于它比较孤立突出因而较容易遭受雷击金属结构的建筑物或内部有大型或大量金属物体的厂房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也较易遭受雷击二雷电的危害性根据雷电的产生和造成危害的不同特点一般将雷电分为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和雷电侵入波等几种其中雷电感应和雷电侵入波是造成雷电危害的主要原因一般人们对部分设施直击雷的防范针对性较强而对感应雷和雷电侵入波的防范却考虑得不够全面措施上不尽完善特别是目前大量的通讯系统家用电器电脑网络和其它控制设备等采用集成电路和高灵敏度的电子元器件难以承受雷电造成突发的强磁场或雷电波的侵害致使遭受雷击危害较为普遍这里就以雷电感应和雷电侵入波为例分析其危害原理1雷电感应雷电感应是由于雷电流的强大电场和磁场变化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造成的静电感应当建筑物顶部或其他导体处于雷云与大地间所形成的电场中建筑物顶部或导体上就会积聚与雷云下部电荷极性相反的大量电荷雷云放电后云与大地间的电场突然消失建筑物顶部或导体上的电荷来不及立即流散因而产生很高的对地电位这个对地电位差称为静电感应电压当雷云与放电体间的电场强度超过两者之间空气的击穿强度时雷云对放电体产生放电正负电荷在电路中猛烈地中和而楼顶的感应电荷却不能以相应的速度流散于是将会产生高达几十kV 的感应电压如果楼顶不采取良好的接地室内的设备即有可能因感应电压而受损雷击时除建筑物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压外在输电线路通讯线路上同样会发生这种现象由于感应电压与雷云极性相反的电荷聚积到一段线路上成为束缚电荷当雷云对放电体放电时雷电通道中的电荷猛烈中和线路上的束缚电荷变为自由电荷向导线两边流动形成感应过电压波据有关资料介绍高压输电线路上的感应过电压可达300400kV 一般配电线路和通讯线路虽然悬挂高度较低漏电较大但感应过电压仍可达几十kV电磁感应由于雷电流具有极大的幅值和陡度在放电通道周围的空间里会产生强大的变化电磁场处在这一电磁场中的导体会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如果回路中有些地方接触不良就会产生局部发热或放电电磁感应现象还可以使构成闭合回路的金属物体产生感应电流对设备或建筑物等造成损害2雷电侵入波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所产生的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线路或管线侵入室内危及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据有关资料介绍雷电侵入波造成的事故在雷电事故总数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三预防雷电灾害的措施1.建筑物防雷措施一般民宅和小型建筑物可安装避雷针一方面将地面感生电荷通过尖端放人空中另一方面将接收的电流迅速流散人地可避免雷击超高建筑和山区建筑物采用避雷带和避雷网较好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物可以直接利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中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来防雷工业建筑物人户处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相连邻近100m 内每25m 左右接地一次各处接地电阻均不大于20民用建筑物雷电的危害性分析及预防措施胡德民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461000摘要雷电是自然界中雷云之间或是雷云与大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其特点是电压很高电流很大能量释放时间短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关键词雷电感应雷电侵入波危害性预防措施142科技探讨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入户处绝缘子铁脚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除年平均雷电日不超过30日或低压线不高于周围的建筑物或线路接地点距入户处不超过50m 或土壤电阻低于200且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及铁杆几种情况外低于架空线路接户线绝缘子铁脚均宜接地接地电阻不宜超过302.家用电器防雷措施从供电系统看民用建筑的用电电压为380220V 低压系统所采用的输电线路为10kV 架空线路引入配电变压器再从变压器低压侧经低压线路进入各民用建筑内当变压器高压侧的架空线遭受直击雷或感应雷时雷电波通过变压器高压侧侵入到低压侧以至到用户家用电器因此遭受雷击而损坏为预防家用电器遭雷击可采取如下措施1在低压相线与零线之间装一只FY S-022kV 金属氧化物无间隙避雷器这不仅可以有效防雷还可防止由于三相四线进户零线断线引起中性点位移而产生的过电压危及人身和家用电器安全目前市场上还有加装避雷器的家用电器如电话机电器插头等就是说将体积甚小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埋在家用电器的插头里使每一件家用电器都通过低压避雷器有可靠接地2在低压线路进入室内前安装一组无间隙避雷器室内再装防雷插座构成三道保护3在低压线进入室内前的第一个电杆上将支持绝缘子铁脚可靠接地起放电间隙作用降低侵入室内雷电过电压幅值4室外天线的馈线临近避雷针或避雷针引下线时馈线应穿金属管线或采用屏蔽线并将金属管或屏蔽接地如馈线未穿金属管又不是屏蔽线则应在馈线上装避雷器或放电间隙另外雷雨前尽可能将家用电器的插头拨下不看电视不听收音机不打电话有室外天线的在雷雨前就拨下天线插头3.人体防雷措施雷雨时非工作必须尽量减少在户外或野外逗留在户外或野外最好穿塑料等不浸水的雨衣如有条件可进入有宽大金属架构架或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如依靠建筑物屏蔽的街道或高大树木屏蔽的街道躲避要注意离开墙壁和树干8m 以上在野外突然遇到雷雨必须牢记两条一是人体位置要尽量降低避免突出二是两脚要尽量靠拢最好选择干燥处下蹲以减少暴露面积和触地电位差因为人体与地面接触面积愈大危险愈大这样便可安然无恙在野外突然遇到雷电需切实做好十不要1不要站在山顶山脊等高处和躺在地上2不要站在大树下树林边或草垛旁躲雨3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行走4不要穿湿衣服赶路5不要在开阔的水面游泳划船应尽快离开水面或稻田6不要靠近金属物体7不要把锄头铁铲等工具扛得高高的8不要骑牛马不要在空野里骑车9不要使用移动电话10不要站在避雷针附近在户内应注意雷电侵入波的危险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广播线电视天线以及与其相连的各种导体以防止这些线路和导体对人体的二次放电调查资料说明户内70以上对人体二次放电的事故发生在相距1m 以内的场合相距15m 以上尚未发现死亡事故由此可见雷暴时人体最好离开可能传来雷电侵入波的线路及导体15m 以上另外躲在室内还应关好门宙避免过堂风以防球形雷进人室内伤人4.10kV 配电线路防雷措施1为了提高10kV 配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在农网改造的线路中应尽量选择瓷横担又因为瓷横担的耐雷水平是铁横担针式绝缘子的3倍多对于现有铁横担线路应更换成高一级的绝缘于2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的10kV 配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时线路不会引起跳闸因此说防止相间短路是线路防雷的基本原则310kV 配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往往造成绝缘子击穿和导线烧断事故尤其是对于多雷区的钢筋混凝土杆铁担的线路最为突出所以在这些绝缘弱点必须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与接地引下线相连引下线可借助钢筋混凝土杆的钢筋焊连接地电阻应小于304对于个别高的杆塔铁横担带有拉线的部分杆塔和终端杆等绝缘薄弱点应装设避雷器进行保护5对于10kV 配电线路相互交叉和与较低电压线路通讯线闭路电视线交叉的线路其交叉时上下导线间的垂直距离最小允许值应符合有关规程中规定的数值如果工作距离较小空气间隙可能被雷电所击穿使两条相互交叉的线路发生故障跳闸并将引起线路继电保护的非选择性动作从而可能扩大为系统事故所以在线路交叉跨越地段的两端有必要加装配合式保护间隙6架设在多雷区的分支线路应装设一次重合保险器或重合装置以防止雷击危害线路遭雷击后雷电闪络产生稳态的工频电弧使相间短路当开关跳闸后电流被切断电弧熄灭其绝缘一般能较快恢复经一定时间重合后电弧一般不会重燃重合成功率较高这样可提高供电可倍率510kV 配电设备防雷措施1配电变压器按现行规范采用阀型避雷器来保护阀型避雷器要求越靠近变压器安装保护效果越好一般要求装在高压跌落保险的内侧必须使避雷器的残压小于配电变压器的耐压才能有效地对变压器起保护作用2避雷器的选择应与线路额定电压相符若避雷器额定电压高于设备额定电压使设备受雷击时失去可靠保护避雷器额定电压低于设备额定电压在正常的过电压下避雷器频繁动作引起线路接地跳闸3当变压器容量在100kV A 及以上时接地电阻应尽可能降低到4以下当变压器容量小于100kV A 时接地电阻可达到10及以下即可如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变台应进行改造接地网使其阻值下降从而使雷电流流过接地线上引起的电位降低4在配变低压侧也装设保护装置10kV 配变只在进线处安装避雷器不能保护配变低压绕组而且由于低压侧落雷也将造成雷电冲击电压直接通过计量装置加在低压绕组上按变比感应到高压侧产生高电压有可能首先击穿高压绕组同时雷电冲击电压通过低压线路侵入用户造成家用电器的损坏所以在配变低压侧应装设低压避雷器(以装设一组FY S 型低压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为宜)或500V 的通讯用放电间隙保护器并将避雷器变压器外壳和中性点可靠接地5在配电变压器进线处装设电抗器电抗器可以利用进线制作用进线绕成直径100m m 10至20匝的电感线圈阻止雷电波的入侵保护变压器6避雷器安装工艺要规范避雷器的接地要良好接地线联接要可靠农村配变避雷器安装工艺差引线细接头松或开路造成避雷器失去保护作用而导致配变遭雷击烧坏是较常见的所以防雷引线的截面积引线连接头接地体埋设都要符合有关防雷接地规程要求7按期进行预试和检修避雷器要按规程要求定期进行绝缘电阻工频放电电压试验对不合格和有缺陷的避雷器进行更换FS 阀型避雷器经一段时间运行后因避雷器自身老化其工频放电电压下降绝缘电阻降低当其工频放电电压低于23kV 绝缘电阻低于2000M 时必须更换对接地引下线接地装置要定期巡视检修雷雨季节前要清扫瓷体紧固接头损坏部位立即更换。
雷电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有哪些雷电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有哪些呢?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
雷雨云在形成过程中,部分积聚起正电荷,另一部分积聚起负电荷,当这些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放电现象。
这种现象有的是在云层与云层之间进行,有的是在云层与大地之间进行。
这两种放电现象俗称打雷,它会破坏建筑物、电气设备,伤害人畜。
这种放电时间短促,一般约50—100微秒,但电流异常强大,能达到数万安培到数十万安培。
放电时产生强烈的光,这就是闪电。
闪电时,将释放出大量热能,瞬间能使局部空气温度升高1万—2万℃,空气的压强可达70个大气压,这样大的能量,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往往会造成火灾和人畜的伤亡。
雷电能造成哪些危害?1.雷电产生强大电流,瞬间通过物体时产生高温,引起燃烧、熔化;触及人畜时,会造成人畜伤亡。
2.雷击爆炸作用和静电作用能引起树林、电杆、房屋等物体被劈裂倒塌。
3.打雷放电时能产生数万度高温空气急剧膨胀扩散,产生冲击波,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4.雷电流在周围空间形成强大的电磁场。
电磁感应能使导体的开口处产生火花放电,如有易燃、易爆物品就会引起爆炸或燃烧。
5.各种电力线、电话线、广播线由于雷击产生高压,致使电器设备损坏。
怎样预防雷击?1.在空旷田野上,不要使自己成为尖端,也就是说,要尽量降低自身高度,不应该把铁锹、锄头、高尔夫球棍等带有金属的物体扛在肩上高过头顶。
2.在市郊地区,最好躲入一栋装有金属门窗或设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内,也可躲进有金属车身的汽车内。
3.在稠密树林中,最好找一块林中空地,双脚并拢蹲下;在大树下躲雷雨是极不安全的。
此外,不要在高楼烟囱下、地势高的山丘处停留,以防不测。
4.在山间旅游,如路遇山洞也可进入避雷。
5.打雷时,最好不要到湖泊、江河,海滩等处钓鱼和划船,也不要去游泳。
6.打雷时,在平坦的开阔地带,最好不要骑马、骑自行车、驾驶摩托车或开拖拉机,不打手机。
7.打雷时,在室内相对比较安全,但要紧闭门窗,防止危险的侧击雷和球形闪电侵入。
浅谈雷电\雷电危害及其预防措施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静电放电现象。
由雷击引起的建(构)筑物,生产装置及附属电气线路、变电配电装置等设施的爆炸火灾时有发生。
因此研究雷电的特性,采取适当的防雷技术措施是极为重要的。
1、雷电的产生及特征按照放电形式的不同,雷电可分线形雷、片形雷、球形雷。
最常见的是线形雷,云层有时能见到片形雷,个别情况下会出现球形雷。
1.1雷电的产生由于地表大气层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加剧了上升中的水蒸气凝结,也加剧了气流间的摩擦和冲击,而形成带有正、负不同电荷的雷云。
当带正、负电荷的雷云电位急剧升高到一定程度后,若雷云与雷云之间或雷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足以击穿其之间空气绝缘的程度,就会发生急剧的云间放电或对地放电。
1.2雷电的特性定性地说,雷云对地放电形成的直接雷击比雷云之间的放电危害更大,如落在建(构)筑物、架空线及油罐等危险设备上就会造成火灾和爆炸性的破坏。
雷云和大地之间的放电,易在与较高建(构)筑物或其它地面凸出物之间发生,其雷电流也易流经物体表面,而避开电阻大的物体在大地中进行火花放电。
定量的说,当电场强度达到2500-3000千伏/米时,即可发生雷云向大地发展的跳跃式先驱放电。
其延续时间为0.005-0.01秒,平均速度为100-1000千米/秒,且每次跳跃前进约50米,并停顿30——50微秒。
当先驱放电雷抵达大地时,即发生大地向雷云发展的极明亮的主放电。
其放电电流可达数十至数百千安,放电时间仅为50-100微秒,放电速度为光速的五分之一至光速的三分之一。
主放电向上发展至云端即告完结。
主放电结束后继续有微弱余光,余光延续时间为0.03-0.15秒。
1.3雷击的类型雷击可分为直接雷(直雷击、侧雷击);感应雷;侵入雷(雷电侵入波);及球形雷等几种雷击类型。
直接雷分为直击雷和侧雷击。
直雷击是雷电放电的主要电路,直接通过被击建(构)筑物或其它物体,所造成的一种雷击形式,是破坏作用最大而又经常发生的一种雷击。
雷电灾害的预防与自救范文雷电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了预防雷电灾害并进行有效的自救,我们需要了解雷电的成因和特点,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和自救技巧。
本文将针对预防和自救两个方面,详细介绍雷电灾害的相关知识和应对方法。
一、雷电灾害的成因和特点1. 成因雷电是指云层中强烈的电荷分离所产生的放电现象。
当云层内部或云与地面之间存在巨大的静电荷差时,会产生电场的强烈变化,从而引发雷电。
2. 特点(1)高温:雷电放电时温度高达数万摄氏度,非常高,能够瞬间将物体熔化、烧毁或引燃。
(2)强烈:雷电放电的能量非常巨大,充满了瞬时的强电流和强电压,能够造成瞬间的爆炸或破坏。
(3)频繁:雷电活动在某些地区和季节非常频繁,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二、预防雷电灾害的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宣传雷电灾害的危害和防护知识,提高大众的防雷意识。
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定期发布防雷知识和实用技巧,重点向农村和山区等雷电灾害高发地区进行宣传。
2. 建设完善的防雷设施(1)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和避雷网,将雷电引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直接伤害,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2)在户外活动场所、电力设施、通讯基站等重要区域设置避雷设备,防止雷电对设备和人员的伤害。
(3)对于高耸的建筑物和设施,应特别加强防雷措施,避免雷电袭击。
3. 加强雷电监测和预警利用现代化的雷电监测系统,对雷电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防范雷电灾害。
可以通过建设雷达、卫星监测网络等手段,提前掌握雷电的动态,准确判断雷电活动的强度和趋势,为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
4. 增强社会机构和个人的防护能力(1)针对雷电灾害高发地区和重点行业,建立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和任务分工。
(2)教育和培训社会机构和个人,掌握防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防护意识,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增强对雷电灾害的防范和自救能力。
夏季雷雨季节人身和设施雷击伤害预防范文引言:夏季是雷雨频发的季节,雷电活动频繁,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雷击伤害事件时有发生,给人的生活、工作和休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夏季雷雨季节人身和设施雷击伤害的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夏季雷雨季节人身和设施雷击伤害的原因,探讨预防的措施和方法,以期为人们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一、夏季雷雨季节人身和设施雷击伤害发生的原因1.1 天气的影响夏季是雷雨频发的季节,高温多潮湿的天气为雷电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在热空气与冷空气相遇的过程中,容易形成雷云和雷暴天气。
雷电活动多发生在雷暴云、晴空雷和微小的雷云间,这些因素都增加了雷击事故的发生可能性。
1.2 人员活动的影响人们在夏季外出旅游、户外运动等活动较多,地质和山区地形复杂,加上人类大规模的工矿、林业等活动,导致雷击伤害的发生概率增大。
人在户外活动时,往往容易成为雷击的目标,由于雷击的猝发性和强大的破坏力,一旦遭受雷击,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1.3 建筑设施的影响高耸的建筑、群体公寓、工厂、机关单位以及其他拥有较高层次的建筑设施在雷击中容易成为目标。
这些设施因为在夏季面临雷雨季节雷电的袭击,内部设施受损或甚至引起火灾等事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二、夏季雷雨季节人身和设施雷击伤害预防的措施和方法2.1 个人防雷知识的普及在夏季雷雨季节来临之前,应加强对公众的防雷知识普及,提高人们的防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公众应该了解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的危害、避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
对于雷电常出现的地方,应向公众指导避雷规定,增强公众对雷电的认识和警惕性。
2.2 避雷设施的建设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到雷电的危害性,安装避雷设施,确保建筑物和设施的安全。
避雷采取了两种主要的形式:内外避雷和地下避雷。
内避雷的形式主要是在建筑物的屋顶上安装避雷装置和接地装置,以减少雷击风险。
雷电的危害及预防措施1 雷电的危害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的现象,虽然放电作用时间短,但放电时产生数万伏至数十万伏冲击电压,放电电流可达几十到几十万安培,电弧温度也可达几千度以上,对建筑群中高耸的建筑物及尖形物、空旷区内孤立物体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屋顶内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属设备等有很大威胁,可能引起倒塌。
起火等事故。
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
当人遭受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
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一是雷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发生热效应作用和电动力作用;二是雷电的二次作用,即雷电流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
2 防雷的预防措施雷电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是主要的破坏源,其危害有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由架空线引导的侵入雷。
如各种照明、电讯等设施使用的架空线都可能把雷电引入室内,所以应严加防范。
2.1 防雷装置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防止直接雷击或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以保证人身及建(构)筑物安全。
接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避雷器等,是直接接受雷击的金属部分。
避雷针一般设在高层建筑物的顶端和烟囱上,保护建筑物免受直接雷击;避雷线常用来架设在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上,以保护架空线路免受直接雷击,也可用来保护较长的单层建(构)筑物。
避雷网和避雷带普遍用来保护建筑物免受直接雷击和感应雷。
避雷器是防止雷电过电压侵袭配电和其他电气设备的保护装置。
避雷器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的引入端,其上端接在架空输电线路上,下端接地。
其中阀型避雷器是保护变、配电装置常用的一种避雷装置;管型避雷器一般是用于线路上;保护间隙是最简单最经济的防雷装置,俗称简单避雷器,一般安装在线路的进户处,用来保护电度表等设备。
Safety issues are often overlooked and replaced by fluke, so you need to learn safety knowledge frequently to remind yourself of safety.(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雷电的危害与预防(新版)雷电的危害与预防(新版)导语:不安全事件带来的危害,人人都懂,但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却往往被忽视,被麻痹,侥幸心理代替,往往要等到确实发生了事故,造成了损失,才会回过头来警醒,所以需要经常学习安全知识来提醒自己注意安全。
雷电是自然界的放电现象。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
由于雷云电压高电量多,并且放电时间很短,放电电流大,因而雷击电能很大,能把附近空气加热至2000℃以上。
空气受热急剧膨胀,产生爆炸冲击波并以5000m/s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最后衰减为音波。
在雷电放电地点要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雷电所产生的声和光对人与建筑物并无破坏作用,而伴随其同时出现的强大的雷电流是主要的破坏源。
这种雷电流的破坏效应有两种,即热的破坏与机械的破坏。
在热的破坏方面,由于雷电流产生大量热的过程时间很短,热量不易散失,因此,如遭雷击,附近有易着火的物件时,就往往造成火灾,危害极大。
在机械的破坏方面,受雷击物件的导电能力愈小,所受的机械破坏作用愈大;当雷电击中树木、木电杆时,其机械的破坏作用尤为显著。
这是由于雷电通路的高温引起木材纤维内湿气的爆发性蒸发而造成劈裂。
比较而言,热的破坏比机械的破坏危害结果更为严重。
雷击对生命和财产的危害大致有下面三种情况:1.直接雷击。
是雷电直接击中人、畜或建筑物产生热的或机械的破坏,造成人身伤亡,建筑物劈裂和引起火灾等的危害事故。
雷电灾害的危害及应对一、雷电及雷电的产生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说,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天气,云层中的带电微粒相互摩擦,使一部分云层带负电荷,另一部分云层带正电荷。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就产生放电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当然,有时候晴天也会产生雷电,即所谓“晴天霹雳”。
二、雷电现象的危害雷电产生过程中,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可放出巨大的电流,其平均强度为3万安培,最强可放出30万安培的电流。
闪电的电压也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一个中等强度雷电放电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特,相当于一个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雷电产生如此强大的电流,必定会给社会各方面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说,雷电是一种灾害。
1、雷电危害人畜生命世界各地每年都要发生上百起的雷电伤亡人畜的意外事故,而这只占人畜遭遇雷击总数的三分之一,能够幸免于难。
众所周知,人体所能承受的 最高电压为36伏特,而雷电产生的电压为每年发生在有人类生活的地方的雷电无可计数,雷电危害人类的生命、危及人类的家禽家畜、对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来说也是毁灭 小软弱的。
2、雷电引发火灾 雷电产生时,会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大多由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雷电释放出的热能会使周围空气温度升高,而大自然中往物时,很容易引发火灾,世界上每年由雷电所引发的火灾也不在少数。
雷电引发的火灾中,危害最大的便是森林火灾,森林由于其特殊的环雷电引发山火 雷火烧毁房屋 雷电引发的工厂火灾境,火灾往往一发而不可收拾,上万顷森林化为灰烬,并且不易扑灭。
这种灾害是毁灭性的,任何生命在这种灾害下都显得苍白无力,无法幸免于难。
而且其生态环境往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才能恢复。
其次,雷电还可能引发火灾烧毁房屋、烧毁工厂,往往木竹建造的房屋最易遭受危害,而酒精工厂、衣料工厂、面粉工厂等最易着火。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雷电危害的分析与预防(新编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雷电危害的分析与预防(新编版)0概述雷电是自然界中雷云之间或是雷云与大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
其特点是电压高、电流大、能量释放时间短,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在我国多数地区每年都有因雷击造成的种种危害。
如1989年8月,黄岛油库因雷击爆炸起火,4t原油燃烧,19人死亡。
也有造成电力系统在面积停电,森林大面积烧毁,建筑物毁坏等等。
就我们周边单位的一些雷电事故实例而言,1995年某单位由于雷击造成通讯系统几乎瘫痪,严重影响当时的防汛等工作;1997年某水库管理处的通讯设备也因雷击造成数万元损失;1998年7月,一住宅区因雷电造成20多户居民的家电设备被损坏。
1雷电的几点基本理论1.1雷云结构和雷电的放电机理雷电的典型结构是中部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在这种气流的作用下,带正电的冰晶与带负电的水商开始分离,形成一部分带正电荷,一部分带负电荷的雷云。
由于异性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形成了云间放电。
不同级性的电荷通过一定的电离通道互相中和,产生强烈的光和热。
放电通道发出的这种强光,人们称之为“闪”。
而通道所发出的热,使附近的空气突然膨胀,发出霹坜的轰鸣,人们称之为“雷”。
通常雷云的下部带负电,上部带正电。
由于雷与雷云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
与云间放电一样,当某处积聚的电荷密度很大,造成电场强度达到雷云与地面之间空气游离的临界值时,就为雷云对地放电的发展创造条件,当雷云对地放电打到地面上的闪电即为“落雷”。
如果落雷击中人员、建筑物、机电设备和森森树木而造成的危害,人们称之种现象为“雷击事故”。
1.2雷电的放电特性雷电的破坏作用主要是雷电流引起的。
雷电流由零增长到最大幅值这一部分称之为“波头”,所需时间通常只有几微秒;电流下降的那部分称为“波尾”,时间长约数十微秒。
可见雷电流是一种幅值极大,作用时间极短的瞬变过程。
防雷设施的耐雷水平是按雷电流的大小确定的,因此大致掌握雷电流的大小是十分必要的。
雷电流幅值大小的变化范围很大,根据我国各地测得的统计数据,绘制出的雷电流幅值概率曲线如图2。
图中纵座标I是雷电流幅值的大小(kA),横座标是超过纵座标所示幅值的雷电流出现的概率(%),雷电流幅值超过I的概率,可按下列公式求得:1gP=-式中:P──雷电流幅值概率;I──雷电流幅值(kA)。
另一重要参数是雷电流的上升速度,通常称为“雷电流陡度”,它与雷电感应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按kA/μs计算。
雷电流陡度与雷电流的关系如图3所示。
它的数值是由雷电流I对时间t的微分求得:雷电流陡度α=开始雷电流陡度的数值很快地增加,以后逐渐变小,当雷电流达到最大幅值时,雷电流陡度变为零。
1.3雷电与气象条件:雷电活动的强度是因地区而异的,有的地区强,有的地区弱。
我国年平均雷电日分布大致划分4个区域,其中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雷电日在15~40日之间。
年平均雷电日这一数字只能给人们提供某一地区雷电活动的概括情况,雷电活动的强弱程度与落雷概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事实上,即使是在同一地区,雷电活动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地方受局部气象条件的影响,雷电活动可能比邻近地区强得多。
1.4雷击的选择性雷电危害事故的统计资料说明,雷击的地点和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称为雷击的选择性。
地面上建筑物的性质和形状对雷电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当地面上电场不断增强时,在高大建筑物尖顶和边缘上电场强度最大,构成雷电发展的良好条件。
在旷野中,即使建筑物并不很高,但是由于它比较孤立、突出,因而较容易遭受雷击。
金属结构的建筑物,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也较易遭受雷击。
2雷电危害基本原理分析根据雷电的产生和造成危害的不同特点,一般将雷电分为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和雷电侵入波等几种。
分析我们周边单位的一些雷电事故实例,雷电感应和雷电侵入波是造成这些雷电危害的主要原因。
人们对部分设施直击雷的防范针对性较强,而对感应雷和雷电侵入波的防范却考虑的不够全面,措施上不尽完善。
特别是目前大量的通讯系统、家用电器、电脑网络和其它控制设备等均采用集成电路和高灵敏度的电子元器件,它们难以承受雷电造成突发的强磁场或雷电波的侵害致使它们遭受雷击的危害较有普遍性。
2.1雷电的感应作用雷电感应是由于雷电流的强大电场和磁场变化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造成的。
2.1.1静电感应当建筑物顶部或其它导体处于雷云与大地间所形成电场中时,建筑物顶部或导体上就会积聚与雷云下部电荷极性相反的大量电荷。
雷云放电后,云与大地间的电场突然消失,建筑物顶部或导体上的电荷来不及立即流散,因而产生很高的对地位,这个对地电位差称为“静电感应电压”。
如图4中,雷去的发展使楼顶和放电体上积蓄了大量正电荷,由于较高的放电体尖端上电场强度较大,当雷云与放电体间的电场强度超过两者之间空气的击穿强度时,雷云对放电体产生放电,使放电电路中正负电荷猛烈地中和,而楼顶的感应电荷却不能以相应的速度流散,于是将会产生高达几十千伏的感应电压。
如果楼顶不采取良好的接地,室内的设备即有可能因感应电压而受损。
雷击时,除建筑物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压外,在输电线路、通讯线路上同样会发生这种现象。
如图5所示,由于感应电压,与雷云极性相反的电荷聚积到一段线路上,成为束缚电荷。
当雷云与放电体放电时,雷电通道中的电荷猛烈中和,线路上的束缚电荷变为自由电荷,向导线两边流动,形成感应过电压波。
据有关资料介绍,高压输电线上的感应过电压可达300~400kV;一般配电线路和通讯线路,虽然悬挂高度较低,漏电较大,但感应过电压仍可达几十千伏。
2.1.2电磁感应由于雷电流具有极大的幅值和陡度,在放电通道周围的空间里,会产生强大的变化电磁场。
处在这一电磁场中的导体会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
如图6所示,当在强磁场中放置一个开口的环形导体,环上感应的电动势足以使间隙a、b间产生火花放电。
电磁感应现象还可以使构成闭合回路的金属物体产生感应电流。
如果回路中有些地方接触不良,就会产生局部发热或放电,这对于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建筑物会构成很大危险。
2.2雷电侵入波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所产生的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地管线侵入室内,危及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虽然有关资料所反映雷电侵入波造成的事故占雷电事故总数的比例各异,但从中看出它占有较大的比重。
从架空线路上产生雷电波的主要原因是:其一,遭受直击雷。
架空线路分布较广,遭受雷击的机会较多,当一处遭雷击,雷电波就沿线路传播,可能传得很远。
由此而传入室内和设备的电压也是很高的。
其二,当雷电击中线路附近的目标,产生感应雷电波。
感应电压虽较直接雷击低,但对低压配电线路、通讯线路和人身安全仍具有内样的危险而且它的出现较直击雷更为频繁。
3雷电灾害的预防人们从开始认识雷电起,就一直在积极地采取措施防止它的危害。
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完全控制雷电灾害的方法,但是通过安装一些避雷、消雷装置与设施,可以大大减少雷击的损失。
如前所述,这里仍然针对雷电感应和雷电侵入波的危害,从宏观上提出值得人们进一步引起重视或补充的防雷措施。
3.1防雷电感应措施为防止静电感应,第一,建筑物内的金属物(如设备、管道、构架、电缆外皮、钢屋架、钢门窗等较大构件)和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第二,屋面周国金属物每隔约20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
第三,现场浇制或预制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电气闭合回路,并应每隔约20m采用引下线接地。
为防止电磁感应,平行敷设的金属管道、构架、电缆外皮等,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每隔20~30m用金属线跨接。
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其接地阻值不应大于10Ω,并与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但此接地装置与独立避雷针或避雷线的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应符合要求。
3.2防雷电波侵入措施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埋地敷设,入户处应将电缆金属外皮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而采用钢筋混凝土杆铁横担架空线时,应使用一段长度不少于50m的金属铠装电缆直接埋地引入,并将电缆金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一起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用于通讯和有线电视系统的架空电缆,每隔一定距离,选适当位置将托挂电缆的钢铰线做接地处理。
3.3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查为保证防雷设施具有良好的保护性能,每年应在雷雨季节之前按期做好检查、测试,及时掌握各类防雷设施是否处于正常状况,实用文本 | DOCUMENT TEMPLATE电力安全装置运行是否良好。
如:架构联接牢固、跨接线和接地线完好、接地阻值符合规范要求等等。
对检查出的不合格项目,应及时整改,杜绝隐患,从而减少雷击事故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保护国财产和人员的安全。
云博创意设计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