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52.83 KB
- 文档页数:3
植入起搏器死亡心电图3例分析
王凤秀;贾邢倩;马伟
【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
【年(卷),期】2011(030)001
【摘要】@@ 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电图是由患者自身心律与起搏心律共同构成.起搏脉冲发放后心肌能否应激取决于心脏自身状况,如心肌已失去应激能力,丧失收缩功能时,起搏器虽有脉冲发放,但不能激动心肌,因而心脏不能产生收缩.植入起搏器患者在临终时,由于心脏已失去应激和收缩功能,在心电图上仅能见到起搏脉冲,但其后无P-QRS-T波群跟随,称为心脏电-机械分离.现将植入起搏器的3例患者临终心电图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王凤秀;贾邢倩;马伟
【作者单位】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电学科;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电学科;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电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体表心电图指导床旁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11例分析 [J], 张海平
2.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J], 卢慧;唐文军
3.常规12导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的效果对比 [J], 李淑娟
4.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的效果对比[J], 廖廷姝;廖佩娟;陈瑞华;林燕梅;徐小雯;覃米雷
5.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的效果对比[J], 廖廷姝;廖佩娟;陈瑞华;林燕梅;徐小雯;覃米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安置永久起搏器后的动态心电图,进而了解永久起搏器的相关起搏功能与可能引发功能障碍的原因,预防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等症状。
方法选取自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前往我院进行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检查的患者120例,整理其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其中正常起搏107例,占89.2%,包括逆行室房传导、安全性起搏与起搏心律中手风琴现象以及室早后反应与不同程度融合波等;起搏功能发生障碍13例,占10.8%,主要表现为感知异常与起搏异常,如感知不良与感知过度,起搏器电池损耗殆尽与出现起搏功能异常等。
有80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房性早搏与室性早搏、心房纤颤与短阵房性与室性心动过速等。
结论安置永久起搏器后,会使得病人的动态心电图变得复杂化,因此需要定期监测起搏器功能状态,还需不断更新关于新型起搏器的相关知识,这样才可以准确判断正常起搏与起搏障碍,避免因起搏器出现故障而对患者造成危害。
【关键词】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起搏心电图分析动态心电图【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111-02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fter dynamic pacing ECG analysisW A N Ji Rong,F A N G zhi song,L I Jie Fang,【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fter placement of a permanent pacemaker, and then understand the the the permanent pacemaker pacing function may lead to dysfunction causes, prevention arrhythmia and other symptoms may occur. Methods: Go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09 to May 2012 after permanent pacemaker follow-up examination of 120 patients were finishing their ECG data analysis. Results: normal pacing the 107 cases, accounting for 89.2%, including the the accordion phenomenon of retrograde ventriculoatrial conduction, security pacing and pacing and ventricular early after reaction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fusion wave; pacing dysfunction in 13 cases, accounting for 10.8%, mainly for perceived anomalies and pacing abnormalities, such as perceived adverse oversensing pacemaker battery depletion exhausted pacemaker dysfunction appears. 80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mainly atrial premature beat and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paroxysmal atrial an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onclusion: The placement of a permanent pacemaker, will make the patient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 becomes complicated, thus the need for regular monitoring of pacemaker function status, the need to constantly update knowledge on new pacemaker, so that it can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normal starting stroke and pacing obstacles to avoid harm patients pacemaker failure.【Key words】 permanent pacemaker postoperative follow-up pacing ECG analysis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 monitoring随着我国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工心脏起搏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为了更好的保证人工起搏器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借助动态心电图来分析起搏器的工作状况,判断起搏功能是否发生障碍[1-2]。
231作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患者通常是由其窦房结发生激动异常造成的,另外在窦房结以外发生激动,激动经异常通道传导,也会引起心律失常情况。
通常情况下,心律失常会与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并发,当然也可以单独发病。
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一般发展极快,有着极高的病死率,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早发现、早确诊是其尽早获得对症干预、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1]。
基于此,我院于2016年5月—2019年5月,积极分析临床资料,发现了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动态24h 心电图均能够诊断早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情况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在我院接受的98例早搏器植入患者中展开进一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98例有起搏器植入史患者,根据不同诊断方法,分为研究组(n =49)和常规组(n =49),其中常规组男21例,女28例,年龄51~79周岁,平均年龄(59.86±5.14);研究组男22例,女27例,年龄52~78周岁,平均年龄(58.63±6.37),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 >0.05)。
其中窦性心律失常患者25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21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2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2例以及束支传导阻滞患者21例。
纳入标准:(1)入选患者年龄均>50周岁;(2)入选患者均无精神系统疾病;(3)入选患者无血液系统疾病;(4)入选患者家属能够正常沟通;(5)入选患者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排除肝肾功能严重损坏、障碍的患者;(2)排除合并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3)排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合并的患者。
1.2 诊断方法选择患者处于静息状态下开展研究。
指导患者为平卧位,帮助患者放松全身,在检查开始前,应当避免患者因服用药物、负性情绪等,影响检查结果。
常规组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
选择日本光电、麦迪克斯12通道心电图机,对患者进行连续扫描记录,描记时纸速设定为25 mm/s [2]。
DDD起搏器植入后不同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分析发表时间:2018-12-07T12:31:50.4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0期作者:江智力魏春梅安玮玮[导读] 针对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本院植入DDD起搏器以后,分析不同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济困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摘要】目的:针对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本院植入DDD起搏器以后,分析不同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
方法:在(2015—2018年6月)期间,到院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130例,把其中患有传导阻滞的65例患者选为研究一组,把其中患有窦房结功能异常的65例患者选为研究二组,观察两组患者佩戴起搏器以后的各项表现。
结果:两组患者的起搏比例在60%或以上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起搏比例在60%以下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针对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本院植入DDD起搏器以后,根据观察患者的起搏状态,能够更好监测患者的病情,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脏病;DDD起搏器;动态心电图【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091-02心脏起搏器是一种辅助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的电子治疗仪器,从而通过传输脉冲信号,刺激患者的心脏,从而使心脏激动、收缩[1]。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植入DDD起搏器以后,分析不同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
其中,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5—2018年6月)期间,到院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130例,把其中患有传到阻滞的65例患者选为研究一组,把其中患有窦房结功能异常的65例患者选为研究二组,对两组患者均安装DDD起搏器,并观察两组患者佩戴起搏器以后的各项表现。
其中,研究一组患者的年龄均值为(56.76±5.57)岁,患者的性别比例(男:女)为39:26;研究一组患者的年龄均值为(56.68±6.12)岁,患者的性别比例(男:女)为38:27。
常规 12导联心电图与 24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差异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差异。
方法:比较检查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6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为研究样本,采样时间2018.01~2021.04,均对60例患者实施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探讨其心律失常检出效果(室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早发、房室传导阻滞)。
结果:24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方面,较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更佳,(P<0.05)。
结论: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诊断,有效对心律失常进行检出,安全可靠,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检出率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因此对于心脏疾病方面治疗方法层出不穷。
目前心脏起搏器植入为常见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有较好治疗效果。
但部分患者在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后,易产生心功能异常以及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应当及时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实施相应监测,减少并发症出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本研究以6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为研究样本,在2018.01~2021.04期间,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差异,详情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比较检查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6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为研究样本,采样时间2018.01~2021.04,均对60例患者实施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探讨其心律失常检出效果。
纳入标准:(1)研究获得患者、家属支持。
(2)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认知异常患者。
(2)检查配合度不佳患者。
60例患者当中,男患者(30/60)50.00%,女患者(30/60)50.00%,年龄65~80岁,平均(72.50±0.17)岁,病程5~7年,平均(6.00±0.15)年。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
作者:曾凡莉
来源:《健康之友·下半月》2020年第10期
【摘要】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动态心电图检测的意义。
方法: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18年3月-2020年4月,便利选取该时间段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共计96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测资料、12导联心电图检测资料以及其他临床资料,对收集后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两种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通过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分析得知,起搏器功能经过动态心电图检测,共检测出异常情况14例,而起搏器功能经过12导联心电图检测,共检测出异常情况6例,两种检测结果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动态心电图检测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105-01
引言:在临床医学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并且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的愈加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当前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缓慢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
然而该手术使用后,容易导致一些问题的发生,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发生与起搏器功能异常有着直接联系,比如间歇性起搏周期异常、感知功能异常等。
对于以上情况,临床中需要术后进行起搏器功能的全面检测,掌握其运行状况,对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着积极作用[2]。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3月-2020年4月期间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分别使用两种方法进行心电图检测,以此探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动态心电图检测的意义,现将报告内容如下呈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18年3月-2020年4月,便利选取该时间段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共计96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所有的研究对象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例数、年龄分别情
况如下:男性66例,女性20例,其中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35岁,中位年龄为
(64.21±8.49)岁。
1.2 方法
患者接受手术后,采用起搏器程控常规运用的方法,首先打开心房双极感知功能,避免患者出现感知功能异常的情况。
其次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检测持续时间
24h。
检测方法分别为的动态心电图检测、12导联心电图检测,为了能够明确检测结果,采用计算机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收集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测资料、12导联心电图检测资料以及其他临床资料,对收集后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两种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是本研究中重要数据,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处理,故使用计算机录入所有资料并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
数据使用n(%)和(x±s)进行描述,比较时分别使用X2和t检验,若(P
2 结果
据表1所示,起搏器功能经过动态心电图检测,共检测出异常情况14例,而起搏器功能经过12导联心电图检测,共检测出异常情况6例,两种检测结果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討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导致老龄化现象愈加严重,这种情况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许多患者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从而使心脏起搏器的使用数量越来越大[3]。
患者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其痛苦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虽然效果显著,但仍然存在些许不足,比如部分患者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十分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的现象,其中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该状况具有较高发生率[4]。
据相关研究表明,心脏起搏器置入手术后,其是否能够正常工作,采用12导联心电图进行检测,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使用该方法检测的过程中,许多因素均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比如心律失常的发生存较多不确定因素,且12导心电图的描记时间短,从而导致检测过程中出现漏诊的情况,此时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为了有效的改善这一问题,临床中采用动态心电图进
行心脏起搏器功能检测,且进行24小时监测,能够有效的记录起搏器功能异常的情况,并精确到异常的时间,这种检测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起搏器功能异常检测的准确性,同时该方法还能够检测出患者的心律失常状况。
两种检测方法在起搏器异常的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5]。
另外在调整起搏器参数的过程中,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可以获取准确的依据。
在利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的过程中,指导患者做好相应的生活日志,根据检测结果和日志的对比,就能够明确心电图和患者症状之间的关系。
此外在排除感知异常、心律失常的防治中动态心电图也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表明,通过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分析得知,起搏器功能经过动态心电图检测,共检测出异常情况14例,而起搏器功能经过12导联心电图检测,共检测出异常情况6例,两种检测结果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心脏起搏器功能的检测中,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检出率、准确性较高,在严重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征鹏,李赵欢,李霞. 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J]. 重庆医学,2015,44(36):5082-5083+5086.
[2]郑光卓. 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对比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09):905-907.
[3]王向涛. 动态心电图对不同类型起搏器的应用价值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03):641-642.
[4]沈亚萍,殷张东. 24 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1):1904-1905.
[5]刘萍,林建兰.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中应用观察[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16(03):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