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9单元第1课时 因数与倍数
- 格式:ppt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9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
1 2 4 8 9 10 12 15 21 57 91 68
练习要求:
(1)学生分别将各数写在相应的圈里。
(2)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判断过程。
(3)回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数中,除了奇数,剩下的一定是偶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②自然数中,除了合数,剩下的一定是质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③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④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⑤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6页的第1题。
此题是有关2、3、5倍数特征的习题,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完成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的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1.在导入的过程中,我创设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上的除法算式,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把所给的算式按照特点进行分类,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链接。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进而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因数和倍数第1课时教学导航:【教学内容】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16÷2=12÷3=100÷25=220÷4=18×4=25×4=24×3=150×4=20×86=学生口算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
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
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新课讲授】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
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说一说其他的式子?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
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第9单元总复习第1课时数与代数(1)【教学内容】教材第116页的第1题及第118页练习二十八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掌握因数、倍数的特征,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利用这一特征解决一些问题.3.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4.通过复习,能发现不懂的地方,并加以改正.【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因数与倍数.(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请举例说明.如:3×4=12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2)你对因数和倍数还有哪些了解?由学生自己回忆知识、语言表达所了解的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说到下面几个问题:①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本身.②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倍数.③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④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是相互存在的,不能孤立说因数或倍数.⑤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2. 2,5,3的倍数的特征.(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是2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举例说明.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偶数:2,4,6,8,10……奇数:1,3,7,9,11……(2)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举例说明.学生举例,教师板书.5,10,25,35,40教师: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6的倍数,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吗?提示:因为6=2×39=3×3可以看出:6包含有因数3,9也包含因数3,从而得出:6的倍数中一定包含因数3,9的倍数也一定包含因数3.所以,6和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3.质数和合数.(1)什么样的数叫做质数?质数又称作什么数?(2)什么样的数叫做合数?(3)1是质数吗?是合数吗?二、复习讲授1.写出36的所有因数和100以内的倍数.(1)学生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怎样写才能不缺写也不多写.2.从下面四张卡片中取出三张,按要求组成三位数.0 5 8 7(1)奇数 .(2)偶数 .(3)5的倍数 .(4)3的倍数 .(5)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7)是2,3,5的倍数 .由学生独立完成,能写几个就写几个,然后,全班反馈,老师集体评价.3.将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圈里(数字可重复使用)1 2 4 8 9 1012 15 21 57 91 68练习要求:(1)学生分别将各数写在相应的圈里.(2)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判断过程.(3)回答下列问题:①自然数中,除了奇数,剩下的一定是偶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②自然数中,除了合数,剩下的一定是质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③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④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⑤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三、巩固作业1.完成课本第118页的第1题.此题是有关2、3、5倍数特征的习题,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2.完成课本第118页的第2~4题.第3题:此题是巩固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习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第4题:此题是有关公倍数的实际问题.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4个装一排正好能装完,6个装一排也正好装完,说明松花蛋的数量就是4和6的公倍数.学生明确题意后,让学生找出4和6的公倍数,并根据70多个松花蛋这个条件,判断出是72. 四、课堂作业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 5的倍数大于4的倍数.()2. 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3.偶数加偶数和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和是奇数.()4.自然数是由奇数和偶数组成的.()5.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五、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板书设计】数与代数(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如:3×4=12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对因数与倍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由于概念较多,学生对此容易混淆,所以本课时教学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此外,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这可通过相关练习让学生逐步体会.。
第九单元总复习单元教学总述单元内容简析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成长小档案;二是数学活动;三是针对全册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
本单元是对本册书所学的图形的运动、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等知识进行全面、零碎的复习,帮助先生梳理知识、理清脉络。
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一方面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先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便于先生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巩固所学的知识。
经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零碎整理,帮助先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使先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成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进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意图识也得到加强。
单元学习目标1.经过总复习,使先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图形的运动、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等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做到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2.经过数学活动和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先生发现成绩、提出成绩的能力,加强先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成绩的能力。
3.经过总复习,使先生在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气,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经验。
单元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各种数的意义和性质。
2.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能利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践成绩。
难点:能选用恰当的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成绩。
单元编排结构课时教学设计1.数与代数课时1 因数和倍数数并不都是偶数,质数并不都是奇数。
2.此题可以举例进行验证,也能够从意义上进行判断。
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出:两个质数相乘,积必然是合数。
解答:1.× 2.D科学睡眠 健康成长——在国旗下的发言各位尊敬的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预备二班的***。
今天,我非常的荣幸,能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这一重要节日即将来临的时刻,和大家共同学习、分享《科学睡眠 健康成长》这一主题内容。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因数和倍数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对乘法运算和对长方形的长、宽、面积的关系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设计让学生经历操作引入概念、探索寻求方法、观察概括规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建立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概括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为此,教材安排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
第一,用12块大小同样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得出乘法算式,进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直观描述概念的意义。
第二,在学生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意义的基础之上,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寻求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概括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第三,概念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浑然一体,“四基”“两能”的落实,为后继学习夯实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乘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认识了一个数的几倍等,经历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学习活动,积累了部分数学活动经验,这些是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虽然此阶段的学生仍以直观思维为主,但抽象概括的能力也正逐步完善,加之小学生天生的模仿能力,使得探索学习本课知识成为可能。
但小学生注意力分配能力不强,纷繁复杂的概念关系和倍数因数的多样求法易让其晕头转向,令人欣慰的是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总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新概念的学习必然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课,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整合了视频交互系统的摄像、批注、抓捕、音视频链接等多种功能,外显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有利于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实现课堂的开放性和交互性。
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学习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基于这些思考,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写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通过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特征。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例 1 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例 2 教学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例 3 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教材在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时,去掉了可有可无的实际情景,直接给出除法算式,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看、去思考,而不再是时时处处都依靠生活阅历来帮助理解。
依据概念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也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然后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结论。
〔二〕核心力量在生疏倍数和因数以及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加强探究力量和对觉察的规律进展归纳概括的力量。
〔三〕学习目标1.结合对整数除法算式的分类,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正确推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求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在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探究力量,对觉察的规律进展归纳概括的力量。
〔四〕学习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五〕学习难点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课前复习〔1〕口算12÷28÷330÷619÷79÷526÷820÷1021÷2163÷9〔2〕请依据计算的结果把上面的算式分分类。
〔二〕课堂设计1.谈话引入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对,我是你们的教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在整数除法中,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2.问题探究(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①理解分类标准出示课前口算题目。
师:你们是怎样分类?预设 1:〔分类标准:有余数和没有余数〕①12÷2=6 9÷5=1.8 26÷8=3.25 20÷10=221÷21=1 63÷9=7 30÷6=5②8÷3=2......219÷7=2 (5)预设 2:〔分类标准: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①12÷2=6 20÷10=2 21÷21=1 63÷9=7 30÷6=5②9÷5=1.8 26÷8=3.25 8÷3=2......219÷7=2 (5)学生汇报后,比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引导分析预设 2 的分类,为什么商是小数没有余数、商是整数有余数这两种归为一类?9÷5=1.8 也可以写成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