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般指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定义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目录

1背景

2过程

3影响

1背景

关于在中国农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已初见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左右。1957年冬和1958年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

2过程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1958年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的名字好。9日,在与山东领导的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9月初,《人民日报》公布了这一决议,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到年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

1961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在现阶段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劳动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

严重泛滥开来。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从一定的角度上,这次运动是半失败半成功的。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公社”或“大社”的思想,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已经开始萌芽。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大社的优越性》一文中就认为,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并指出“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各地组织了一些大社,但大都由于经营不善而停办。1957年冬到1958年春,在国民经济“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求在大面积土地上统一规划,修建长达几公里、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灌溉渠系,一些较大工程的建设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和资金,建成后的使用又要求做到大体与受益单位的投入(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相适应,这就不仅涉及农业生产合作社之间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村与村、乡与乡、区与区、甚至县与县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央开始酝酿调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了小社并大社的问题,会议通过的《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并为大社的意见》指出:“我国农业正迅速地实现农田水利化,并将在几年内逐步实现耕作机械化,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合作社如果规模过小,在生产的组织和发展方面势将发生许多不便。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全国各地农村开始更大规模地开展兴修水利、深翻土地等运动。会后,各地开始加紧了并社工作,辽宁、广东两省最快,随后的是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合并后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群众自发地采用了“共产主义公社”、“大社”、“集体农庄”等不同的名称。 1958年7月,《红旗》杂志公布了毛泽东关于办大社的思想:“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商业)、学(文化教育)、兵(民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陈伯达:《在毛泽东旗帜下》《红旗》杂志第4期)8月上旬毛泽东到河南视察,新乡七里营挂出“人民公社”的牌子,毛泽东看后高兴地说,“看来‘人民公社’是一个好名字,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它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在山东视察时,他对当地领导干部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这些消息在报刊上发表后,全国许多地方闻风而动,纷纷办起了人民公社。行动最快的是河南省,仅用8月份一个月的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记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记 中国网 https://www.doczj.com/doc/5f1327305.html, 时间: 2009-09-28 发表评论>> 在人民公社,大家一块种地,牲畜、鸡鸭也是集体养。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人民公社化的速度和广度都异常惊人:短短数月时间,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农户达1.2亿户,占总农户的99% 以上。最初的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的,但在1961年之后,生产职能开始退回到原来高级社,实

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人民公社只停留在管理和协调的层次上。虽然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并不高,但该体制一直延续到1984年,对农村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口述者:周留栓 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乡周楼村人,1945年生,亲历首个人民公社成立的全过程。现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义务管理员。 那年,我才十二三岁,在遂平县周楼村上小学。那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要合并大社了”。吃过晚饭,我跟我父母一块去杨店街开大会。因为那时侯快农忙了,大会放在晚上开。路上遇到很多人,都是方圆几里地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往会场赶。 刚到杨店街,就听到锣鼓喧天,有喊口号的,有敲锣打鼓的。大会会场搭在寨河边的大坑里,坑西边沿着主席台用竹竿挑着3个“夜壶灯”照明。会场一圈插满了红旗,还有标语。主席台上,一摞摞的,全是群众的“决心书”、“申请书”,都是争先恐后要求入社的。当时,大概有一万多人来开会,黑压压的一片围着主席台。我还跑到主席台上看了看,很激动。天快黑时,信阳地区行署专员张树藩宣布:“嵖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成立。”顿时,人群像炸开了锅一般,喊口号的、鼓掌的,锣鼓齐鸣,声音震天。 “大社”由嵖岈山附近的27个“合作社”、9000多户人家组成。“大社”成立之后,为了便于管理,领导就根据“中央有啥咱有啥”的想法,在“大社”里设了“农业部”、“商业部”、“财经部”、“公安部”、“林牧渔业部”、“工业交通部”、“军事国防部”、“文化部”等机构。那时候成立“农业大社”是跟人家苏联的农业组织学的。过了不长时间,我们这模仿“巴黎公社”改为“公社”,后来改名叫“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成立公社,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1957年我们这修建“下宋水库”。当时参加修水库的群众有两万多人,水库修好后要对整个水渠弄个规划,好方便群众浇地,成立“大社”方便统一规划。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人民公社成立之前,群众过得都比较穷,地块也比较分散,不好耕作。很多家庭缺少农业生产工具,没法单独干活。各个村的农民自发成立了一些“农业互助组”,互相帮助进行农业生产。譬如,你家有牛,我家有犁,三、五户结合起来干,很方便。 那时候,听说要合并成“大社”,群众都被发动起来了。乡里天天组织大家游行,喊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口号。每天夜里,人们都打着灯笼、举着火把,锣鼓喧天地闹到天明,大家都盼着能早一点跨进共产主义。为了以实际行动迎接大社的成立,群众自发除草、消灭麻雀,还准备了很多木材、银元、铜等着捐献。 公社成立以后就实行了“军事化管理”,建立了“棉花营”、“水稻营”,“红薯营”等,设了“团长”、“排长”、“连长”等职务,干活的时候给每个人分任务。当时,大家都是集体住宿,集体劳动。还有卫生所,看病都不用花钱。 我那时候年龄还小,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大食堂”吃饭。刚开始,成立“大食堂”说是“为了把妇女解放出去”,后来就把各家各户的锅、碗、瓢、盆都交公了。干完活,食堂已经做好饭了,能直接去吃饭。我家就三口人,一共不到二亩地,一年下来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家里比较穷,从小没吃过白面馍,吃的都是黑窝窝头。家里的玉米、高粱,只有来客人的时候才舍得烙点馍。油盐都舍不得吃。而“大食堂”的时候生活很好,有馍有菜,“四菜一汤”,也不要钱,比在家里吃得好多了。那时候,我妈常说“共产主义好啊,不用发愁油盐酱醋了”。 公社成立后,在土山村建了个小学,全社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孩都集中在这个学校学习。我当时读六年级,不交任何费用,全由公社出。每天上8节课,星期天休息。学习也不紧张,按照“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的“四同”原则上学。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下地薅草、逮虫、插秧,上山捡矿石、炼钢铁等活动。 人民公社的特色主要是“一大二公”:“大”主要是指人很多,几千户、几万户集合到一起,地也多。“公”是说“消灭资本主义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人民公社成立后土地全部归公,大家一块种地,牲畜、鸡鸭都是社里集体养。个人家里不准养鸡养鸭——那时候家里的余粮都归公了,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般指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定义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目录 1背景 2过程 3影响 1背景 关于在中国农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已初见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左右。1957年冬和1958年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 2过程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1958年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的名字好。9日,在与山东领导的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9月初,《人民日报》公布了这一决议,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到年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 1961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在现阶段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劳动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

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1958年为什么要搞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业上的浮夸风,形成了一种假象,好像农业已经过关,这样就助长了农村生产关系急于过渡的思想发展。似乎农村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原来的高级社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必须找到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便决定在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二、人民公社的特点。 1958年7月出版的《红旗》第三期和第四期先后发表了《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和《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2篇文章,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大办人民公社的思想。第四期文章传达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向,应当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8月上旬,毛泽东视察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当山东省的领导同志汇报他们省一个县打算办大农场时,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人民公社的规模大,初级社农户一般为数十户,高级社一二百户,而人民公社一般都在4,000户以上,如河南省商丘县的超英人民公社,就有20,457户,就98,200多人组成;二是经营范围大,农民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样样齐全。 所谓公,一是通过收回自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等地消灭生

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和扩大积累,提高公有化程度;大搞公共食堂、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吃饭不要钱。 人民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托儿所、幼儿园、幸福院、缝纫组等等。社队内部贫富拉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徐水搞起了共产主义试点。 大办人民公社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思想的具体表现。人民公社当中,建立了粮食加工厂、托儿所、幸福院等等,大有很快进入共产主义之时。当时认为“要趁穷过渡”。在北戴河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建立以来,快地4年,慢的5、6年就可以实现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共产主义的实现在我国已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当时就有人提出,一省可以首先进入共产主义,有的地方宣称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有的公社说再过一个星期既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山东范县1958年10月28日在全县万人大会上公开宣布“1960年过渡到共产主义”。他的规划是粮食生产为万斤化,争取三万斤。他所要实现的共产主义是: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1958年11月6日,毛泽东主席在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看到山东范县的共产主义规划以后,当即批示:“此件很有意思,是一首诗,似乎也是可行的。时间似短促,只三年。也不要紧,三年完不成,顺延也可以。陈伯达、张春桥、李九友3同志有意思前去看一看吗?行路匪遥,一周可以往返,会后出征,以为如何?”

浅评人民公社化运动

浅评人民公社化运动 众所周知,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虽然初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为了尽快提高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其赶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由于决策不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生产力的水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艰难,甚至出现倒退。 那么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如何发动起来的呢,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回顾历史,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不是一种因素就能左右的,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在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综合起来才能左右事件的发生。所以,我们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综合分析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答案。 第一、毛泽东个人的因素。 (1)面对新生的国家,毛泽东身为一国之首,肩负着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大使命,他迫切希望中国能变得更强,希望能带领广大民众闯出一片新天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受当时国际共产主义的推动,加上苏联当时也是通过赶超才追上了美国,并且发展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力量,所以,一向以苏联为首的中国也向苏联效仿,毛泽东也出现了赶超思想,企图与苏联一样得到大发展,大提高,从而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成为一个泱泱大国。 (2)毛泽东对“理想社会”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对军事共产主义的怀念与推崇,还有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驱使他制定了人民公社这一理想社会方案并付诸实行。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一直都在追求理想社会,希望把中国建立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怀着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企图把落后的新中国建立成为一个所谓的平等,平均,公正合理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全国人民对毛泽东的一种个人崇拜,以及人民本身一种急于求成的生产态度。人民公社化运动实际上就是大跃进在农业方面的直接产物。当时中国正经历大跃进的生产方式,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还没褪去,轰轰烈烈的人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2008-01-12 16:47:35) 摘要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领域的“大跃进”,是把落后的中国从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个设想和实践。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本文将试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特点及结果等方面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作出评价。 关键词个人崇拜赶超思想左倾思想政社合一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 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当中。一切事物都与其他周围的事物相联系。那么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起也绝不仅仅是因为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全国人民的急于求成。1957年冬至1958年春,伴随着整风反右运动和连续反冒进的批评而逐渐开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急于求成的倾向,直接引发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最初就是为了适应“大跃进”,以求得经济建设的迅速成功,在改变原有农村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大跃进”的直接产物。那时,似乎只需人的努力,就可以战胜机械化的生产,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超越别人几百年的积累。而建国初期以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更加表明了它是有可能实现的。至此,冷静、理性在狂热的思维中萎缩。

二毛泽东的个人因素。历史虽然是由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是也不能忽略个别人物对历史的突出作用。而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㈠个人崇拜的盛行。毛泽东对“理想社会”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对军事共产主义的怀念与推崇,还有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驱使他制定了人民公社这一理想社会方案并付诸实行。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就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也类似于古代人们常说得“大同”社会。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坚持,人民公社的弊端早就暴露出来并得以纠正。而正是由于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使得人民公社化运动可以继续。而当时的一首民谣就反映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毛主席真伟大,叫咱干啥就干啥。他说人民公社好,咱们就搞公社化。” ㈡毛泽东的赶超思想。他的赶超思想主要是由于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发展,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作为共产国际老大哥的苏联,就是通过赶超追上了美国,成为足以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国家。而中国当然是向苏联学习的,也把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毛泽东的“赶超思想”产生的初期阶段是比较客观和必要的。①但是,后来毛泽东的“赶超思想”出现了不正常,它突出的表现就是“大跃进”思想。这段时期的赶超思想,无论是从其口号的提出,还是到内容的选择,都是错误的,至于实践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没有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时代潮流,按照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农民意愿,进行商品生产。而是按照决策者制定的工业化、城市化展览对农业、农民和农村进行经济掠夺政策,以计划取代了市场。再者,作为一个

论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分析

浅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原因 摘要:建国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探索,开拓进取,取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时间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情和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理论还很不成熟,加之在初步胜利面前滋长的骄傲自满情绪和于求成的“左”倾思想,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决议要求,“积极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决议预言,“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1] 初期成立的人民公社,在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总路线的指引下,以狂热的“大跃进”运动为伍,引领农民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中,其“一大二公”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模大,如以一个县为一个人民公社,山东省范县即如此;二是包含广,如包含工、农、商、学、兵各行,农、林、牧、副、渔各业,党、政、军、民、学各社会组织。其“公”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为地提高公制程度,建立公社一级所有制,并准备逐步向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过渡;二是在分配领域实行全部或部分“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如举办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与这一特征相伴随的生产、生活方式,则是“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即破坏家庭组织,按军队编制,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法,从事生产,组织生活。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绝不是偶然的,它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因素和我党领导人决策思维的主观促成。一方面,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取得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很快顺利完成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迫切需要改变自己长期受穷的地位,希望尽快当家作主。对外来新生事物有一种盲目追求的思想,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思想单纯而又激进,但文化水平、政治理论、个人品德存在较大差异性,加上长期的战争薰陶,在革命运动中比较容易接受“左”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口号和主张(误认为越“左”越革命)由此产生“左”的行动。另一方面,党的一些领导人,忽视了在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且社会还不稳定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奇迹,很多决策都来自各大省、区首长的汇报或被各大省、区采好的“点”选好的“群众”进行调研决策,因而所得出的决策、调研理论是不全面的,不客观科学的。主流媒体在宣传报道中只注重上级领导意志而没有客观地实事求是的报道,反而夸大其词,过分的乐观报道,不加科学分析的报道,影响了中央的决策思维。 同时,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中,过去是拿枪闹革命,打天下,现在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思维、工作方式应该转化为建设者的身份,但事实上很多地方领导干部仍然以战争的理论、工作

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学习与思考

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学习与思考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农村人民公社发展的合理性 首先,1958年全国制定了四五八的计划,就是粮食产量突破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一直是想过好日子,加上一五计划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当时的条件下能够吃饱吃好就基本上算是好日子了。而嵖岈山又是一个旱涝频繁的地方,想要发展粮食产量,兴修水利也是必然的趋势,兴修水利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修完之后就有涉及到如何资源分配,那么要解决当时的资源分配问题,就要施行统一资源分配,统一劳动力调动,建立大社就成了当时的大势所趋,在加上当时一些人们的意识,包括越早接受上级的政策就是正确的选择,所以建立大社的想法被全票通过。 公社建立之初,好多资源能够统一的调用,减少了许多资源分配方面的问题,在加上一些当时人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还不充分,心中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干劲很足。人们的积极性高,自然就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场面。 农忙时间为了节省大家吃饭的时间,为了解决人们吃饭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农忙食堂。公共食堂得到大家的肯定,因为公共食堂到时间就把大家的饭做好了,大家吃饭不用在发愁了。在加上毛泽东的大力赞扬,所以农忙时食堂很快就变成了常年食堂。 二人民公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来讲,就是一些领导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解不深和一

些错误的宣传,给人民一个错误的导向作用。前面说了人民公社建立之初的目的本身就是好的,因为在当时它解决劳动力调动和资源分配方面的问题,但是领导这对于创建这个两万多人的大社之后,将如何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知道共产主义是天堂,人们公社是桥梁,对于如何过桥,这座桥梁是否一定能通往共产主义,谁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些基层的领导者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到底要建城什么样的社会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面。基层领导肯定是一个集体的导向,他们的宣传和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要影响地下的群众。而在他们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解,只是停留“共产主义就是公有制,所有东西都是大家所有”这个层面上,对于何时能够建成社会主义,更是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甚至有的认为几个月就可以达到共产主义。正是这些太多的不了解和过度的错误宣传,才导致最后大家都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在元脱离实际的情况下,还没能过冷却下来。最后逐渐演变为人们大跃进。 第二,就是建设人民公社的没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自己政策,大多东西都是照搬的来的。比如当时成立大社之后要建立什么样的管理体制,设立什么部门,当时都是按照中央的部门划分照搬过来的,中央有什么部门下面就有什么部门,甚至连武装部都有。还有就是在村里创办大学,这听着是一件好事,但是村里创办的大学,大学里的系主任就是一个养猪的,经济学教授也只会小加九,这些听着也着实好笑。在农村公社里施行军事化编排,在闲暇时间还要搞什么军训。 第三,过于集中的集体制度。前面说公共大食堂本来是好的,节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58 年,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党中央发 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左倾思想控制人们思想。 主要原因:对国内经济局势的错误估计,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 年8 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可以说是大跃进的产物.是农村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属于政治范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表现为大刮共产风、“一大二公”.此次生产关系 的变革,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群众觉悟的思想水平,不切合实际,搞平均主义, 实际了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水平下降,破坏了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它实际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 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这是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历史教训。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