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白求恩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结核,仍然顽强拼搏,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并在自己的身上实验大获成功。
其独创的胸外科医术在医学界享有盛名。
1931年夏,他和美国费城皮林父子公司签署了特许专利协议,后者负责全权制造和销售由白求恩发明、并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术器械——这类器械共有22种之多,这些器械在当时处于极为领先的地位。
1936年至1937年,他到西班牙作为支持国际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内战。
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一个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成了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
为了输血以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运输血液的方法,在医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4月经延安转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两年,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责任心均称模范,直至以身殉职。
他的事迹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赞扬。
[1923年,白求恩同法兰希丝在伦敦结婚。
婚后不久,白求恩染上了肺结核病。
他对爱人说:“我完了,而你还有整整一生。
我决不能浪费你的生命,除非你愿意跟我离婚,否则,我不去治疗。
”就这样,他们结婚才3年就离婚了。
白求恩在疗养院里,大胆地在自己身上试验了前所未有的“人工气胸法”,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
于是,他打电话给法兰希丝。
1929年,他们复婚了。
康复后的白求恩,充满了献身事业的热情,法兰希丝开始觉得自己对白求恩来说“不合适”。
一天,她回家问正在工作的白求恩,晚饭用的肉在哪里。
白求恩心不在焉地回答在冰箱里。
法兰希丝打开冰箱,看到的是做研究用的人肠子,吓得透不过气来。
她提出离婚,白求恩难过地同意了。
1935年,白求恩来到中国,途中写信祝贺她幸福。
他殉职前,在遗书中写道:“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拨一笔生活的款子,并向她说明,我是十分抱歉的!但同时也告诉她,我曾经是很快乐的。
”白求恩的人物轶事白求恩年轻时喜欢艺术,曾和瑞恩一起到英国学习艺术,并将中国瓷器运到加拿大贩卖,赚了不少钱。
纪念白求恩:伟大的医者精神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医者,他用他的一生去践行“医者仁心”的精神,不辞辛劳地医治伤病,不幸的是,他逝世时年仅45岁。
然而,他的事迹却广为传颂,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白求恩的事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者。
一、白求恩生平白求恩,生于1889年,出生在加拿大的一个平凡家庭。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便展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因此他决定远赴英国学医。
在英国求学期间,白求恩表现出了超凡的医术和仁爱的医德,赢得了众多病患的尊敬和爱戴。
回国后,白求恩并没有像其他医生那样在大城市开设诊所,而是毅然决定前往我国,深入农村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他深知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因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对我国农民的医疗救治中。
他用他的医术和爱心,带给了无数我国农民健康和希望。
二、白求恩的医学成就白求恩早年留学欧洲后,他在英国伦敦的伯克郡顿(Bermondsey)医院攻读医学,并于1916年获得公共卫生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迅速成为英国国民保健协会宣教秘书和那坦疗养地医院院长,这些工作锻炼了他的能力并对他的未来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白求恩早年在国内医治病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他最伟大的成就则在我国。
他到我国后,深入贫困落后的农村,建立了许多医院和诊所,为当地百姓提供免费医疗。
他不畏艰辛和危险,穿行于山区偏僻的小路上,尽心尽力地医治病患,深得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
三、白求恩的医者精神白求恩是一位充满仁爱之心的医者。
他在医治病患时,从不计较酬劳,甚至经常自掏腰包,帮助贫困的病人。
在他看来,医者的责任就是在人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援手,因此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医者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
白求恩在医者精神方面的表现,不仅体现在他对病人的悉心呵护上,更体现在他对医学事业的不懈追求上。
他始终在不断地学习和钻研中医药,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以更好地为病患服务。
他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医学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白求恩的牺牲与传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白求恩年仅45岁便因癌症逝世,医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医者。
白求恩的故事50字左右
摘要:
1.简介白求恩
2.白求恩的生平事迹
3.白求恩在中国的贡献
4.白求恩的精神品质
5.总结
正文:
【简介白求恩】
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
他不仅医术高超,更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生都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奋斗。
【白求恩的生平事迹】
白求恩自幼立志从医,后来成为加拿大皇家空军的一名外科医生。
在二战期间,他积极参与战争救援工作,曾赴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等战场救治伤员。
【白求恩在中国的贡献】
1938年,白求恩来到中国,参与抗日战争的医疗救援工作。
他曾在晋察冀边区创建了一所战地医院,并亲自指导培训中国医护人员,提高了他们的医疗水平。
白求恩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救治伤员,挽救了许多中国战士的生命。
【白求恩的精神品质】
白求恩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
他无私奉献,救死扶伤,无论在何处,都能看到他全力以赴的身影。
他对待患者和同事都非常热情,关心体贴,让人感受到温暖。
白求恩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正义,坚定地站在弱者一边。
【总结】
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他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而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信仰。
人物简介诺尔曼·白求恩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达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
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
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
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
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
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
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中国抗日期间,他加入共产党,担当了军医,承担上了救死扶伤的职责。
1939年,因败血症不幸去世。
加入共产党加拿大共产党认为,1935年加入该党的白求恩是为了投入中国社会主义运动。
但是一些西方人认为,白求恩的动机完全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这种看法非常值得怀疑。
基本的事实是他一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就去了西班牙帮助反抗法西斯的民主斗争,接着又去中国帮助共产主义者对抗日本帝国主义。
最新关于他的传记,LarryHannant所著的ThePoliticsofPassion,里面也记述了他拒绝在蒋中正领导的国民政府工作而去帮助中国共产主义者。
来到中国1936年8月,德、意法西斯入侵西班牙,白求恩毅然放弃在医务界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参加了加拿大援助西班牙的人民志愿军。
他担任了战地救护队长,冒着生命危险在战场上抢救伤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白求恩得知后,极力呼吁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在白求恩的请求下,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批准他携带大量医药器械¤,于1938年1月来到中国。
白求恩到达延安,见到毛泽东同志以后,第一件事就是郑重地递交党证,然后详细说明他的工作计划,请求派他到前线去。
他说:“我不是为生活享受而来的!需要照顾的是伤员,不是我自己!”在晋察冀边区抗日前线,他同八路军士兵、乡村老百姓一样,穿草鞋和粗布衣裳,吃玉米棒子和山药蛋。
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一、青少年时代1890年3月3日,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的家庭。
他的祖父是当地一个很有名望的医生。
白求恩从小就立志学医,要成为像他爷爷那样的人。
白求恩的童年,是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小康家庭度过的。
他真正饱尝人生的艰辛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
为了筹备上学的费用,白求恩在街头卖过报纸;在大学的食堂里当过侍者;在内河航行的轮船上当过烧火工;在林场当过伐木工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白求恩被迫中断学业,应征入伍。
1916年,白求恩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
1923年8月,与弗朗西丝结为夫妇。
1926年的夏天,白求恩患上了可怕的肺结核病。
在当时,肺结核病的危险如同我们今天的癌症。
患有肺结核的病人和被判死刑的犯人一样,只能等死。
为了不拖累年轻的妻子,白求恩忍痛和弗朗西丝分手了。
在一份医学杂志上,白求恩发现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人工气胸疗法”。
于是,白求恩在自己的身上大胆试验。
两个月以后,奇迹发现了。
白求恩用这种方法不仅治好了自己的肺结核病,而且还使他在胸外科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发明了许多胸外科医疗器械。
成名以后,白求恩并没有忘记那些生活贫苦的社会穷人,他在自己的家乡,开办了加拿大医学史上第一个免费诊所,为那里的穷人免费看病。
1935年11月,白求恩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加入加拿大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1936年,白求恩加入了加拿大志愿军,投身西班牙战场,参加反法西斯的战斗。
二、奔赴抗日第一线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1937年7月30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应邀参加美国洛杉矶医友晚餐会。
恰巧,白求恩大夫也应邀参加晚宴,当他走到陶行知面前时,主人热情地向白求恩作了介绍。
当白求恩听说陶行知来自战火纷飞的中国时,立即紧紧握住他的手。
陶行知向白求恩介绍了“七·七事变”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白求恩被陶行知满腔爱国热情所感动。
国家记忆白求恩大夫故事白求恩(Dr. Norman Bethune)是加拿大的一位外科医生和医疗活动家,他为抗击法西斯侵略、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国家记忆”。
白求恩于1890年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镇。
他在加拿大的多个医疗机构学习和工作,成为一名著名的外科医生。
他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问题十分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1936年,白求恩前往西班牙加入了国际纵队,为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共和国军队提供医疗援助。
他在战场上创立了一个便携式血库系统,使得输血手术更加可行,这一举措拯救了许多受伤士兵的生命。
他的工作和奉献精神在西班牙战场上广为人知,他也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
1938年,白求恩听闻中国正在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战斗,于是毅然决然地前往中国援助抗日战争。
他在中国积极推动和组织医疗活动,为中国军民提供医疗和救助。
他特别注重培训中国医生和护士,使他们能够自主地提供医疗服务。
白求恩在中国战场上努力推动医疗改革,他提出了“前移医疗”理念,即将医疗机构和医生移动到与前线紧密接壤的地区,以便更好地为战士和平民提供紧急医疗救援。
他用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手术和治疗,减轻了无数中国人民的痛苦,并挽救了许多生命。
然而,白求恩的援助工作并不顺利。
他在中国时因工作过度,精疲力竭,最终于1939年病逝于河北省的乡村。
他的临终遗愿是将自己的心脏捐献给中国人民,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感。
白求恩的贡献和牺牲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赞誉和纪念,并被誉为“国家记忆”。
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年轻人追求医疗事业,并成为加中两国友好交流的重要象征和纽带。
他的形象被印在中国人民币纸币上,并在中国的多个城市建有纪念馆和纪念碑,以纪念他对中国抗战的贡献。
白求恩:无私奉献的医学奇才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奇才,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卓越的医疗技术为世人所称颂。
本文将从白求恩的早年经历、其对中国人民健康事业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在医学界的影响力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白求恩出生于1892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医学天赋,以勤奋努力和对病患无私的关心而闻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白求恩作为一名医生参加了战争,他在前线亲身见证了战争对人们健康的巨大破坏力。
战争结束后,白求恩决定将他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用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白求恩于1929年来到中国,他深刻意识到中国人民普遍缺乏医疗保健的困境。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长期居住在中国,并致力于改善中国的医疗状况。
白求恩在中国建立了多所医院和诊所,为病患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他努力培养当地医生和护士,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同时也传授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白求恩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医疗领域,他也关注农村教育和妇女儿童保健事业。
他积极倡导妇女产前保健和儿童健康教育,推动提高农村地区的健康水平。
他带领团队走访贫困农村,开展义诊和健康宣传活动,深入人民中间,用实际行动践行他的医学理念。
白求恩的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在抗战期间成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医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奉献的精神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深深敬仰,被赞誉为“白衣天使”。
白求恩还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发表了大量的医学论文,为医学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了高度赞誉。
白求恩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他的医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上。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动了无数人心,激励着更多的医生和爱心人士投身于医疗事业。
他的事迹被编入中小学的教科书,成为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
他的生平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和舞台剧,使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故事,传播他的医学精神。
总之,白求恩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医学奇才,他以他的医学技术和无私的关怀造福了广大的中国人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性情中人白求恩的一生王伟孩提时的白求恩喜欢生物,追求科学探索,中学毕业后即考入多伦多大学。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年轻的白求恩当过餐厅服务员、消防员、报社记者、伐木工人、小学教师、轮船上的锅炉工和礼拜天学校的教师。
1926年夏天,白求恩不幸染上了肺结核。
当时他听到有一种“人工气胸”的方法有可能治好肺结核,这是一种把气打入病肺空洞的危险手术,在治疗上存在着相当的危险,但他立即要求医生给他做手术。
富于冒险精神的白求恩,此番与死神赌了一把,结果他幸运地赢了,而且因此掌握了运用“人工气胸”治疗肺结核的技术,当时全世界懂得这种技术的专家只有十三位。
1928年初,白求恩回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成为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其间他发明和改进了十二种医疗手术器械,还发表了十四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他的创见和学术成果得到业内同行的公认和尊敬。
不久后,白求恩接受了新的职位,在魁北克省的圣心医院担任胸外科主任。
此时他已是美洲胸外科医生协会的五人执委之一,这是白求恩在学术上最鼎盛的时候。
说句公道话,白求恩是个具有相当情趣的人。
他不但是医生,还是作家、画家。
在中国期间,他还创作小说。
他喜欢旅游,他是个懂得感情的人。
他曾信誓旦旦地对妻子弗朗西丝许诺过:“我一生不可以给你富贵荣华,但我一定不可以让你这一生过得贫乏无味。
”什么是白求恩所认为的“不贫乏无味”呢?是冒险,是满世界跑,是为贫苦人争权利——这就是白求恩的性格,也是弗朗西丝无法理解和难以接受的。
相信这才是他与弗朗西丝这段两起两落的情感最终落幕的根本原因。
加上白求恩是个很主观武断、脾气也相当大的人,譬如说,在中国,当他听到有人要“照顾”他留在后方延安时,他曾气愤地将圈椅从窗户扔出屋外,这足以显示他性格的独特性。
白求恩为了能到前线去做手术,甚至将自己化装成一个普通老百姓。
他唯一所忽略的,是他的大鼻子和蓝眼睛,再怎么化装,也无法变成中国人。
伟大的白求恩:医学与慈善的杰出先驱伟大的白求恩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医学家和慈善家,他为世界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希望与慰藉。
本文将从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医学成就以及慈善事业三个方面,向读者介绍这位杰出先驱的伟大贡献。
一、生平事迹白求恩于1877年出生在加拿大的一个小镇,他自小就展现出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白求恩勤奋刻苦,聪明才智也逐渐显现出来。
他在年轻时选择了医学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并获得了著名的麦吉尔大学医学院的学位。
随后,白求恩加入了加拿大皇家军队,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医疗工作。
在战争期间,他亲身经历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疾病,深刻认识到了医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这段经历也激励着他以后的医学事业。
二、医学成就白求恩在从军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疗知识,他回到加拿大后投身到医疗工作中。
他拥有着卓越的外科技巧和医学理论知识,被誉为当时最出色的外科医生之一。
白求恩的医学成就不仅仅来自于他在手术技术上的卓越,更在于他对于医学研究和教育的巨大贡献。
他始终致力于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教育资源。
除此之外,白求恩还积极参与了许多医疗慈善事业,为那些贫困和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无偿的医疗服务。
他的无私奉献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怀,赢得了人们的一致赞誉和敬仰。
三、慈善事业伟大的白求恩是中国人民心中一位深深铭记的医学家和慈善家。
他在中国的医疗工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救赎。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值内战时期,人民遭受着巨大的苦难和病痛。
白求恩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外科医生,毅然决然地选择来到中国,为民众提供急需的医疗服务。
他先后在多个中国的医院和乡村开展医疗工作,帮助了大量的贫困患者。
白求恩坚信医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每个人都有权利得到医疗保健。
他不辞辛劳,尽心尽力地为中国人民提供医疗服务,甚至因病逝世时,也是在为病人进行手术。
白求恩的医疗工作和慈善事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白求恩革命生涯故事白求恩,这位加拿大医生,在中国的革命生涯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故事令人感慨,他的勇敢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白求恩于1899年生于加拿大的农村家庭。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为了实现医生的梦想,他勤奋学习,毕业于麦吉尔大学医学院。
在1929年,白求恩来到中国,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内外大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他深感到中国人民的痛苦和医疗资源的匮乏,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决定留在中国,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白求恩在中国的革命生涯可谓丰富多彩。
他积极参与抗日战争,为受伤士兵提供医疗救治,甚至亲自赴前线实施手术。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但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责任。
而对中国农村的贫困地区,白求恩更是放下身段,深入到人们需要他的地方。
他走遍了中国的乡村,为受苦受难的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他用尽自己的力量,改善着中国农民的医疗条件,甚至于动员全村的人力和物力,建起一所医院。
白求恩的久病不愈,但他从未放弃革命事业。
直到1946年,他在中国遗憾地去世。
中国人民怀念他,纪念他所做的贡献。
为了表彰他的事迹,中国政府特别建立了“白求恩医科大学”,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医生。
白求恩的革命生涯证明了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医学梦想融入到革命事业中,为解决社会问题付出努力。
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敬佩,激励着世界各地的年轻人。
我们应该铭记白求恩的名字,传承他的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去关爱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纪念白求恩事迹演讲稿白求恩,一个永远的传奇。
他是一位伟大的医生,更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他的一生都在为了医治病人,为了帮助他人,为了捍卫正义和人权。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纪念白求恩的事迹,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伟大之处。
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是一个医学世家的成员。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成为一名医生。
他在医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医疗工作中。
他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组建了国际医疗队,积极参与抗战,并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险,救治了大量的伤员。
白求恩在中国的工作中,不仅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位传播者。
他不遗余力地向世人宣传中国抗日战争的真相,揭露日军的暴行,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尊重。
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白求恩的事迹不仅仅在中国传颂,他的精神更是影响了世界。
他的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世界各地的医生和志愿者,让更多的人投身到医疗救助工作中。
他的事迹也成为了国际人道主义事业的典范,激励着世界各国人民为了和平、为了正义、为了人权不懈努力。
白求恩的一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
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医者仁心的伟大,让我们认识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可贵。
在今天,我们纪念白求恩,不仅仅是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更是为了传承他的精神,让更多的人投身到人道主义事业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白求恩,一个永远的传奇。
让我们永远怀念他,永远传承他的精神,让他的事迹永远照耀着人类的历史长河。
愿白求恩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了和平、为了正义、为了人权,不断努力奋斗。
白求恩人物事迹演讲稿5篇学生白求恩精神在今天无异是一种伟大的呼唤:呼唤的是做人的良知和人性的光辉;呼唤的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呼唤的是崇高和伟大,是生命价值和意义。
一起来看看白求恩人物事迹演讲稿5篇学生,欢迎查阅!白求恩人物事迹演讲稿11938年初,加拿大的胸外科专家白求恩大夫到中国来了。
他不仅带来了大批药品、显微镜、X光镜和一套手术器械,最可宝贵的是,他带来了高超的医疗技术,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对中国革命战争事业的无限的热忱。
他到达晋察冀边区后方医院后,第一周内就检查了520个伤病员,他们大部分是在平型关战斗中负伤的。
第二周白求恩大夫就开始施行手术。
四个星期的连续工作,使147个伤病员很快又带着健康的身体回到前线。
从此,哪里有伤员,白求恩大夫就出现在哪里。
在晋察冀的一次战斗中,他曾经连续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动了手术。
他的手术台,曾经安在离前线五里地的村中小庙里,大-炮和机关枪在平原上咆哮着,敌人的炮弹落在手术室后面,爆炸开来,震得小庙上的瓦片格格地响。
白求恩大夫却在小庙里紧张地动着手术。
他不肯转移,他说:“离火线远了,伤员到达的时间会延长,死亡率就会增高。
战士在火线上都不怕危险,我们怕什么危险?”两天两夜,他一直在手术台上工作着,直到战斗结束。
为了保住伤员的性命,白求恩大夫把自己的鲜血输给了中国战士。
他愉快地称自己是万能输血者,因为他是O型血。
他还拿出自己带来的荷兰纯牛乳,亲自到厨房煮牛奶,烤馒头片,端到重伤员面前。
看着他们贪婪地吃下去,微笑浮在白求恩的脸上。
一次,给一个头部中弹后引起感染的伤员做手术,匆忙之中,他竟忘记戴橡皮手套。
切开头颅后,白求恩大夫赤手伸进去,用原已发炎的左手指去摸碎骨,摸到一片,像是考古学家突然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甲骨文似的喜悦,他立即取出放在盘里,旋即又用手指伸进去摸。
白求恩大夫的心只注意着伤员,为摸出的一片片碎骨的喜悦情绪占有了。
他总是得意地说:“又是一片!要是戴手套就摸不到了。
年轻时的白求恩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诺尔曼‧白求恩是位英雄。
对于许多来自中国的移民或者留学生来说,能到白求恩故居去参观,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即使年轻的一代并没有经历背诵《老三篇》的年代,但是他们的父辈,却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
那是一个青春躁动、一个需要英雄、一个只有一种精神选择的年代。
但历史上的白求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加拿大研究白求恩问题专家、历史学家罗德里克‧斯图尔特及其夫人莎朗合作编撰的《凤凰传奇: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Phoenix: The Life of Norman Bethune)将还你一个真实的白求恩。
这本由加拿大麦吉尔—皇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记,共18章465页26万多单词,采用编年体形式成书,从白求恩的童年开始,全面讲述了白求恩的一生。
其中第14到18章讲述了白求恩到中国支援抗战并在晋察冀边区工作、去世的经历。
该书是斯图尔特40多年研究白求恩的集大成者,从酝酿到完成用了10多年的时间。
为确保该书真实、完整地再现白求恩的一生,斯图亚特夫妇访问了世界各地所有白求恩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采访超过300人。
他们于2005年专程重返中国,前往白求恩工作、战斗过的地区做了大量实地调研和取证。
全书披露了很多以前白求恩不为人知的故事。
失败的婚姻
白求恩于1890年3月3日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镇,他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是虔诚的长老会信徒。
白求恩的故居坐落在著名的旅游区姆斯柯卡,距离多伦多二百公里。
1923年,白求恩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
此时他遇见了比他小十一岁的苏格兰姑娘弗朗西丝‧坎贝尔‧彭尼,尽管性格迥异,但在喜欢冒险、固执而疯狂的白求恩的追求下,同年8月13日,弗朗西丝不顾家人的反对,与白求恩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
1926年,白求恩与弗朗西的婚姻关系走到了尽头。
当时,白求恩得了肺结核,他将弗朗西丝叫到身边,认为自己快死了,并强迫妻子与他离婚。
“除非你同意跟我离婚,否则我决不到疗养院去治疗。
”
可能外人无法探究白求恩当年迫使弗朗西丝与他离婚的真正原因,但据白求恩故居所提供的短片介绍,此时的白求恩生活相当放荡,他酗酒、抽烟,晚上参加各种舞会,生活相当没有节制。
他大概体现了毛泽东所说的,他是“一个纯粹
的人”,但绝对还不能算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白求恩与弗朗西丝离婚后。
在特鲁多疗养院,采用了当时非常冒险的一种“人工气胸”的方法治好了肺结核。
1928年初,病愈后的白求恩回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成为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其间他发明和改进了十二种医疗手术器械,还发表了十四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1929年秋,在白求恩的哀求下,远居苏格兰的弗朗西丝再次回到白求恩的身旁,他们在蒙特利尔复婚了。
但几年后,白求恩又故态复发,1931年3月,他们的婚姻再次走进死胡同。
所不同的,这次是弗朗西丝提出来的。
据说,白求恩是个很主观武断、脾气也相当大的人。
有一次,在中国,当他听到有人要“照顾”他留在后方延安时,他脾气大发将圈椅从窗户扔出屋外。
走投无路奔赴中国
斯图尔特表示,他了解白求恩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地位。
因此,他也最担心中国人民是否会接受一个他书中描写的真实的白求恩:“我们既不是要创造一个英雄,也不是要毁灭一个英雄,我们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最有魅力的人去讲述他的故事。
”
他指出,自己希望尽量准确地讲述白求恩的故事,因为许多人都只看到他的一面。
中国人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英雄,而在加拿大他则因是共产党人(共产党在美国和加拿大是属于非法的)被关在国门之外。
事实是,他在生命最低潮的时候不能再回到西班牙战场,在加拿大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到中国找共产党是他的一条出路。
斯图尔特表示,1936年,西班牙法西斯在德、意支持下进攻共和国政权,白求恩参加医疗队前往马德里,他在那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流动输血站。
但他自身的弱点是沉溺女色、酗酒、坏脾气,无法与人合作等,最终导致他被西班牙政府赶回了加拿大。
从西班牙回来后,他在加拿大各大城市讲演募捐,这时候他看到了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
中国爆发全民抗战后,他向美国共产党募集了五千美元,购买了一批医疗器具,于1938年1月到达中国。
一年后的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去世。
之前他在摩天岭抗日前线为伤员做手术时左手中指受伤感染,到了11月10日,高烧达四十摄氏度的白求恩病情恶化。
白求恩去世时年四十九岁,但不是毛泽东所说的“五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