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藻类及水样的采集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藻类的采集、标本制作和保藏藻类的采集、标本制作和保藏采集藻类要以各种藻类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为基础。
藻类主要分布在水中,如湖、河、海洋,可分为固着、漂浮、浮游三类。
在陆地潮湿处也有分布。
从气候条件看,一般在温暖季节,藻类的种类和数量较多。
有一些种类如蓝藻在气温较高时生长特别繁盛;也有些种类如硅藻、甲藻在气温凉爽时较多。
一、目的学习藻类的采集、标本制作和保藏方法。
二、用具和药品镊子,小刀,浮游生物网,玻璃瓶,玻璃管,铁丝篮,培养皿,台秤,骨匙,三角烧瓶,量筒,采水瓶,广口瓶,橡皮塞,温度计,绳子,标本瓶,指管,记录簿,25和13号绢纱,硬纸标签,铅笔,黑纸,吸管,盖玻片,载玻片,铅块(或不锈钢块),表面皿,标本盘,毛边纸,纱布,道林纸,标本夹,报纸。
碘,碘化钾,福尔马林,95%乙醇,醋酸,酪酸,冰醋酸,甘汕,阿拉伯树胶,水合氯醛,铁矾,海氏苏木色素,明胶,石炭酸,火漆,加拿大胶,二甲苯,pH试纸。
三、操作1.标本的采集藻类分布极广,在不同环境条件中,藻类的组成成分是不同的。
因此,采集不同生境中的藻类,应根据它们的生长情况,采取不同方法。
(1)着生藻类:对于生长在其他物体上较大型藻类,一般用手或镊子采取。
应尽可能采取整个植物,包括它们的基部或着生部分。
生长在石上的,最好用小刀刮取;生长在水生高等植物上的,要用镊子取下生长藻类最多的部分叶、茎一同保存(尽可能记下植物名称);生长在土壤上的,最好用刀铲取,尽可能少带泥土(如专作土壤藻类研究,则应分层采土,进行培养);生长在树干上的,要用刀削取。
微型藻类中也有不少是附生的,更有一些混生在其他植物(如苔藓等)之间,在有这类藻类生长的部位,常具有各种颜色的斑点、斑块、颗粒、粘质层、皮壳状、薄膜等标志,应选择生长最多部分用刀刮取或削取。
岩石上不易刮下的种类,如急流中或海岸岩石上的藻类可敲取或取小石块一同保存。
(2)漂浮藻类:在各种静水水体中,常漂浮一些丝状藻藻丛。
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测量方法自赵文《水生生物学》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存在生物体的数量或质量。
现存量若以个体数表示则可称为丰度或(数量)密度,单位为个/L。
若以质量表示则可称为生物量,单位为mg/L。
采集方法:一采水器采水后沉淀分离(适用原生动物、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二用网过滤(适用于枝角类、挠足类等甲壳动物)。
仪器:采水器,(25#)浮游生物网,显微镜,计数框(计数原生动物用0.1ml计数框,计数轮虫和甲壳动物用1ml计数框)解剖镜,毛细管,目测微尺一采集1 设站根据浮游动物的分布设站。
2 采水层次由水体的深度决定。
切不可之采一个表层或一个底层水样。
(据夏季调查,东湖B站(水深4m左右),在2m的水层区,甲壳动物的数量约占31%,而入2m一下的水层占69%左右。
同时还发现,在夏季,一般幼体喜欢在表层,成体在深层。
)分层方法:是每隔0.5m或1m,甚至2m取一个水样加以混合,然后取得一部分作为浮游动物定量之用。
许多水库或深水湖泊,水深20m以上,这种水体在夏季及冬季存在温跃层(或称变温层)。
由于在温跃层一下缺乏光照,浮游植物数量极少,依赖植物生存的浮游动物数量也相应减少。
如果从养殖角度而言,只取温水层以上的水层就足够了。
3 采水量浮游动物不但种类组成复杂,而且个体大小相差也极悬殊。
因此要根据它们在水体中的不同密度二采不同的水量。
(目前计数原生动物、轮虫的水样量以1L为宜,枝角类、桡足类则以10~50L较好。
)4 采集时间采样时间要尽量保持一致。
一般在上午8:00~10:00进行为好。
在长江中下游采集,如果采集四次,则春、夏、秋、冬各一次。
如果只采一次,则应在秋季(9、10月)进行为好。
(这是因为9~10月正是鱼类摄食旺季,为鱼类生长的最佳时期,如果此时有较高的现存量,则可认为该水体中有较大的供铒能力。
)浮游动物样品的固定,原生动物和轮虫可用碘液或福尔马林,加量同浮游植物(一般可与浮游植物合用同一样品)。
附录:藻类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藻类标本的采集淡水藻类种类繁多,各种藻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有的是浮游种类,有的是底栖附着种类,生态条件各有其特点。
想要采集某一种较好又较纯的理想的标本,就必须了解各种藻类的生态特点。
有的藻类季节性很强,如金藻、硅藻等常在较低温的季节出现,又如蓝藻门的许多种类则常在温度较高的季节出现。
眼虫藻、衣藻、卡德藻等常在有机物较多,静止的水体中大量出现。
接合藻目的许多种类常在酸性,缺钙的水体中大量出现,如酸性红壤土地带的积水、沼泽以及水库下游积水处常可找到接合藻类。
毛枝藻等附着性藻类常可在水中石块或其他附着物上采到。
底栖硅藻或具胶质柄的种类常在沉水植物或其他丝状藻类上附着。
欲得较纯的某些浮游藻类标本,可在形成水华的水体中采集得到。
如眼虫藻常形成油膜状水华,而衣藻、隐藻、沟环藻等则形成绿色、黄绿色、墨绿色云彩状水华。
浮游蓝藻类浮在水面时也常可采到较纯的优势种。
此外还可利用藻类的趋光性,将采得的标本初步分离提纯,如衣藻等有鞭毛能运动且具趋光性,可与共他不运动的藻体分开。
又如采得的颤藻常附有较多的泥砂,利用顫藻趋光能动,将它置于培养皿中,加入适量清水,放于柔光的北面窗口,2—3日后,无数顫藻散贴于培养皿的四周,此时用小镊子挑取,可得较纯而无泥砂的顫藻。
欲得纯粹的某些浮游藻类,可在采集得到的标本中分离培养。
欲得较多、较好,种类较纯的好标本,需经常在不同季节、不同的水域环境中,多加采集积累。
采集方法,浮游藻类通常可用浮游生物网*,在水中作∞字形拖曳取得。
也可采取一定的水量(通常1升)加固定剂,用浓缩沉淀法取得。
底栖藻类,较大型的丝状或团块状标本,可以在采集现场从水中石块上或其他附着物上刮取。
另一些小型的常附着在水草或枯枝烂叶水中其他物体上,采集时可连同其附着物一起带回实险室处理。
*浮游生物网系用筛绢缝制而成,筛绢按其孔目大小,有很多规格,采集浮游藻类用孔径最少的x×26号筛绢较好。
GB/T14518浮游植物的采集
不同水体,不同种类的藻类在个体上有很大差异,仅仅用数量就很难评价。
这就要求,浮游植物的定量工作,必须以测算生物量为日标。
选择采样点的原则是,采样点在平面上的分布要有代表性。
根据调查的目的而定。
般要求湖心、库心、江心必须采样,有条件时采样点可适当多设一些,如大的湖湾、库湾、河流的上、中、下游水体的沿岸带、浅水区等也要设点采集。
凡水深不超过2米者,可于采样点水下0.5m处采水,
水深2~10米以内,应距底0.5米处另采一个样,
水深超过10米时。
应于中层增采一个水样。
1.池塘:样点可设在距岸边1m处。
水深小于2m时采一中
层水样。
若水深大于2m时,最好采上、中、下层水样。
亚表层:水下20cm左右。
中层:水体中间部分。
下层:离底20cm左右
2.水库及河流:样点可设在上、中、下游。
上游:设十个点(亚表层或中层)
中游:水在2-3米深时设一个点,采2个样(上中层和中下层)
下游:设2-3个样点。
中心点3个样(上、中、下层),
两测点各一个样(中层)。
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测量方法自赵文《水生生物学》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存在生物体的数量或质量。
现存量若以个体数表示则可称为丰度或(数量)密度,单位为个/L。
若以质量表示则可称为生物量,单位为mg/L。
采集方法:一采水器采水后沉淀分离(适用原生动物、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二用网过滤(适用于枝角类、挠足类等甲壳动物)。
仪器:采水器,(25#)浮游生物网,显微镜,计数框(计数原生动物用0.1ml计数框,计数轮虫和甲壳动物用1ml计数框)解剖镜,毛细管,目测微尺一采集1 设站根据浮游动物的分布设站。
2 采水层次由水体的深度决定。
切不可之采一个表层或一个底层水样。
(据夏季调查,东湖B站(水深4m左右),在2m的水层区,甲壳动物的数量约占31%,而入2m一下的水层占69%左右。
同时还发现,在夏季,一般幼体喜欢在表层,成体在深层。
)分层方法:是每隔0.5m或1m,甚至2m取一个水样加以混合,然后取得一部分作为浮游动物定量之用。
许多水库或深水湖泊,水深20m以上,这种水体在夏季及冬季存在温跃层(或称变温层)。
由于在温跃层一下缺乏光照,浮游植物数量极少,依赖植物生存的浮游动物数量也相应减少。
如果从养殖角度而言,只取温水层以上的水层就足够了。
3 采水量浮游动物不但种类组成复杂,而且个体大小相差也极悬殊。
因此要根据它们在水体中的不同密度二采不同的水量。
(目前计数原生动物、轮虫的水样量以1L为宜,枝角类、桡足类则以10~50L较好。
)4 采集时间采样时间要尽量保持一致。
一般在上午8:00~10:00进行为好。
在长江中下游采集,如果采集四次,则春、夏、秋、冬各一次。
如果只采一次,则应在秋季(9、10月)进行为好。
(这是因为9~10月正是鱼类摄食旺季,为鱼类生长的最佳时期,如果此时有较高的现存量,则可认为该水体中有较大的供铒能力。
)浮游动物样品的固定,原生动物和轮虫可用碘液或福尔马林,加量同浮游植物(一般可与浮游植物合用同一样品)。
浮游动植物的采集和标本保存一、采集用具25号筛绢浮游生物网,13号筛绢浮游生物网,吸管,标本瓶(50毫升小塑料瓶、玻璃吸管和200毫升塑料广口瓶),标本夹,吸水纸,台纸,镊子,采集刀,塑料桶等,固定液:鲁哥氏液(即I一IK溶液)、福尔马林(甲醛)。
浮游生物网制作方法如下:①规格。
网口直径为20厘米,网袋长60厘米,网底应安装一个带阀门的集中杯。
网袋的质地为尼龙筛绢。
筛绢的号码及网孔大小,随采集对象的大小而定。
采集大型浮游动物时,用13号(0.112mm)筛绢,采集小型浮游藻类时,用25号(0.064mm)筛绢。
②制作方法。
取3~4毫米粗的铜丝或铅丝作一个直径20厘米的网口,用以支撑网口始终张开。
用金属或玻璃制作一个带阀门的集中杯(或购买),用来收集过滤到的浮游藻类。
在网袋的上下口处接一段白布,使筛绢不与金属直接接触,以免磨损筛绢。
网袋缝合处也应加缝2厘米长的白布条,以加固缝合处。
二、采集方法淡水生物分布很广,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各种不同的水体中,此外还有些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面、树皮、墙壁及石壁上,极少数种类生于长年积雪的高山上;少数种类与其它动植物共生;或寄生在别的生物体中。
因此,各种藻类在其具体的生活状态、藻体的大小、生活环境及每年的发生时期都有很大差异。
因此,采集浮游生物首先需要对以上情况有基本了解,以便确定相应的采集方法。
1.浮游藻类这些藻类个体微小,单细胞或群体,没有鞭毛,完全借水力漂浮在水中或具鞭毛在水体中仅有微弱的运动能力,采集这些藻类可视具体情况进行采集。
①在水面较大、较深的水体中,应用25号浮游生物网采集。
采集时应把网没入水面下并以大八字形(∞)来回缓缓捞取。
水色较清、藻类数量少时可多捞一会,反之可少捞一会。
最后将网垂直提出水面,打开底管阀门,把标本液注入标本瓶中。
特别应注意作好记录,编号并在标本瓶上贴好标签。
在定量采集时分别取水体上、中、下层水在水桶中混合均匀,然后取200毫升装入广口塑料瓶中。
浮游动植物调查方法1.方法与原理1.1采样点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分布不是很均匀的,通常因水体形态、深度、水源几出口、风、光照以及其他环境条件而差异,因此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样。
在一般情况下,湖泊的湖湾和中心部分,沿岸有水草区和无水草区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不同。
当有风引起水流时,浮游生物多聚集在水流冲击的下风向一侧,总量较高。
此外,水源入口处,不同时间各水层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所不同。
采样点的数目根据水体的具体条件而定。
水体面积大的,条件复杂的,采样点要多些;要有较高人力、时间和经费等条件允许的,采样点也可以多些。
1.2采集采集工具主要有采集网和采水器。
当一般定性采集时,可站在船舱内或甲板上,将采集网系在竹竿或木棍前端,放入水中作∞形循回拖动(网口上端不要露出水面),拖动速度不要超过0.3米/秒。
如若拖动太快,水在网内会发生回流,将使网内的浮游生物冲到网外。
当一般定量采集时,各种类型的采水器均可使用,但一定要能分层采水。
在水深不超过10米的水体采样时,可用自制的采水器。
采水器可以采集到那些易从网孔中漏失的微小浮游生物。
但因采集水量有限,很难采到密度较稀和游动能力强的较大类型种类。
1.3固定和保存采到的样品必须在5分钟以内加以固定。
常用的固定液有福尔马林、刘哥氏液、甘油—福尔马林保存液、Rodhe碘固定液。
福尔马林为含有40%甲醛的药品。
一般按每100毫升水样加入约4毫升福尔马林(含1.6%甲醛),也就是说用4%福尔马林固定。
1.4浓缩化学沉淀法:所才水样用福尔马林加以固定静置1—2昼夜使之沉淀,用宏吸管吸去上面清夜,将下层包括沉淀物的浓液移入小容器中,再静置沉淀。
必要时可反复进行,直到浓缩到10—50毫升为止。
1.5观察与鉴定对所采到的浮游生物种类进行全面的种的鉴定,是一项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的工作,常常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协同进行。
种类鉴定可采用检索表和图鉴相结合的方法。
浮游生物采样7.3 采样时间7.3.1同一类群的生物样品采集时间(季节、月份)应尽量保持一致。
浮游生物样品的采集时间以上午8:00~10:00时为宜。
7.3.2除特殊情况之外,生物体污染物残留量测定的生物样品应在秋、冬季采集。
7.3.3进行生物毒性试验的污水样品应在排污口排放的有毒污染物浓度最高时采集。
7.4 样品采集与保存7.4.1浮游生物样品采集应符合以下要求:1定性样品采集(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和轮虫等)采用25号浮游生物网(网孔0.064mm)或PFU(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法;枝角类和挠足类等浮游动物采用13号浮游生物网(网孔0.112mm),在表层中拖滤1~3min。
2定量样品采集,在静水和缓慢流动水体中采用玻璃采样器或改良式北原采样器(如有机玻璃采样器)采集;在流速较大的河流中,采用横式采样器,并与铅鱼配合使用,采水量为1~2L,若浮游生物量很低时,应酌情增加采水量。
3浮游生物样品采集后,除进行活体观测外,一般按水样体积加1%的鲁哥氏溶液固定,静置沉淀后,倾去上层清水,将样品装入样品瓶中。
表7.4.7生物样品保存方法微生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粪性大肠菌数粪链球菌数灭菌玻璃瓶1~4℃<6h最好在采样后2h内完成接种,并进行培养。
如水样含有余氯或重金属含量高,可按500mL样品瓶分别加入0.3 mL10%硫代硫酸钠溶液或1mL15%EDTA溶液表B.16浮游生物分析记录表样品来源样品类型共页第页分析项目采样地点采样日期月日属名数量(个)指示意义优势种名绝对优势种生物密度(个/L)结果分析备注分析人员:年月日校核:年月日审核:年月日表B.17生物种类统计记录表样品来源样品类型共页第页12345分析人员:年月日校核:年月日审核:年月日。
浮游藻类及水样的采集方案一、采集地点:东河二、采集工具(1)器材:浮游生物网(25#);水温计;大镊子;GPS;pH 计;;透明度盘(直径30mm);溶解氧瓶;PH试纸;1L采水器(藻类); 采水器(水桶、瓶子);采集记录本;标签;有机玻璃瓶;(2)试剂:4%福尔马林;鲁哥氏液;硫酸;三、标本的采集量:1L四、一些理化指标的测定(1)水温:奖水温计插入一定深度的水中,放置5min后,迅速提出水面并读取温度值。
当气温与水温相差较大时,应立即读数,避免受气温的影响。
必要时,重复插入水中,再次读数。
(2)透明度:讲透明盘在背光处放入水中,逐渐下沉,至恰恰不能看见盘面的白色时,记取气尺度,就是透明度,以cm为单位,观察时需反复二、三次。
(3)PH:使用PH计,先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准备,进行校正;测定时,先用蒸馏水仔细冲洗电极,再水样冲洗,然后浸入水样中,小心搅拌或摇动,待读数稳定后记录PH值。
五、浮游藻类采集方法(采样过程包含测定水温、pH、透明度、等理化水质指标) (1)定性采集用25#浮游生物网采集,于水面下“∞”状拖动浮游网,每秒20~30cm,约2min。
将浓缩于网头的水样收集于50ml标本瓶,用4%福尔马林现场固定,以待镜检鉴定。
(在标本瓶贴上注明采样地点、日期、采样点以及采样时间等标签。
定性水样用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鉴定)(2)定量采集用1L采水器于水面下采样,置于lL采样瓶中,加入15 ml鲁哥氏液固定,静置48 h后吸去上清液留30 ml备用。
显微镜检计数时,充分摇匀,吸取0.1 ml滴入计数框内,用视野法计数,计算1 L水中浮游藻类的数量(在显微镜下进行藻类计数。
每个水样计数3片,并计算平均值).六、水样采集的一般方法(采集测定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的水样时应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间,并采用水封)。
采水器第一次使用时,应用10%盐酸(或硝酸)浸泡24h,用自来水洗净,然后用去离子水多次冲洗晾干,加盖保存。
水体浮游植物分析规范参考淡水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DB43/T 432-2009➢水层设置水深小于3m时,只在中层采样,混合均匀水体,可以只采表层(0.5m)水样;水深3m~6m时,在表层、底层采样,其中表层水在离水面0.5m处,底层水在离泥面0.5m处;水深6m~10m时,在表层、中层、底层采样;水深大于10m时,在表层、5m、10m水深层采样,10m以下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采样,对于深水湖泊,取样的水层可以将取样间隔加大,如0m,10m,20m,50m, 100m。
➢采样定量样品在定性采样之前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取水样1L,贫营养型水体应酌情增加采水量。
泥沙多时需先在容器内沉淀后再取样。
分层采样时,取各层水样等量混匀后取水样1L。
大型浮游植物定性样品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表层缓慢拖曳采集,注意网口与水面垂直,网口上端不要露出水面。
➢固定浮游植物样品立即用鲁哥氏液固定,用量为水样体积的1%~1.5%。
如样品需较长时间保存,则需加入37%~40%甲醛溶液,用量为水样体积的4%。
现行的一些规律性的方法为:取水样,500ml,加入5ml鲁格,虹吸到30-50ml,加入1ml甲醛。
➢水样的沉淀和浓缩固定后的浮游植物水样摇匀倒入固定在架子上的1L沉淀器中,2h后将沉淀器轻轻旋转,使沉淀器壁上尽量少附着浮游植物,再静置24h。
充分沉淀后,用虹吸管慢慢吸去上清液。
虹吸时管口要始终低于水面,流速、流量不能太大,沉淀和虹吸过程不可摇动,如搅动了底部应重新沉淀。
吸至澄清液的1/3时,应逐渐减缓流速,至留下含沉淀物的水样20mL~25(或30~40)mL,放入30(或50)mL的定量样品瓶中。
用吸出的少量上清液冲洗沉淀器2次~3次,一并放入样品瓶中,定容到30(或50)mL。
如样品的水量超过30(或50)mL,可静置24 h后,或到计数前再吸去超过定容刻度的余水量。
浓缩后的水量多少要视浮游植物浓度大小而定,正常情况下可用透明度作参考,依透明度确定水样浓缩体积见表3,浓缩标准以每个视野里有十几个藻类为宜。
浮游植物的采集计数和定量方法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底层生物类群,对于水质评价、生态监测以及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准确、高效地采集、计数和定量浮游植物是水环境研究的关键步骤。
下面将介绍浮游植物的采集计数和定量方法。
一、浮游植物的采集方法:1.根据采样目的和特定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常用的采样方法有以下几种:(1)铁丝网挡截式采样:在浮游植物出现较为集中的水域使用,将铁丝网固定在一个框架上,让水流通过铁丝网,实现浮游植物的挡截和收集。
(2)网捞式采样:适用于浮游植物密度较高的水域,用网捞将浮游植物从水中捞出。
(3)浮游植物捕集器的采集:常用的浮游植物捕集器有浮游植物网式捕集器、浮游植物漏斗捕集器、浮游植物湖泊型捕集器等。
2.采样前要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宜选择浮游植物密度较高的水域进行采样。
采样容器要先用水冲洗,尽量不带有任何异物,以避免对采样物质的污染。
3.采集浮游植物时应避免过度搅荡水体,以防浮游植物的破碎和污染。
4.采集样本时要注意保持样本的完整性,以确保后续的计数和分析的精确性。
二、浮游植物的计数方法:1.显微镜计数法:将采样的浮游植物样本放入显微镜下,通过目视计数的方式,记录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数量。
2.染色计数法:采用一些常见的染色剂(如碘酒、卡内基氏溴酸可乐定等)将浮游植物样本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对染色后的样本进行计数。
3.流式细胞仪计数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可以对样本中的细胞进行高效、自动化的计数和分析。
三、浮游植物的定量方法:1.干重法:将采集回来的样本在高温下干燥至恒定重量后,通过测量干物质的质量差值计算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2.叶绿素-a含量测定法:通过提取样本中的叶绿素-a,利用比色法测定其叶绿素-a的含量。
然后根据叶绿素-a的含量可以推算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3.DNA分子量法:通过提取样本中的DNA,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其DNA的分子量。
再根据已建立的浮游植物DNA分子量和生物量的线性关系,可以推算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浮游藻类及水样的采集方案
一、采集地点:东河
二、采集工具
(1)器材:浮游生物网(25#);水温计;大镊子;GPS;pH 计;;透明度盘(直
径30mm);溶解氧瓶;PH试纸;1L采水器(藻类); 采水器(水桶、瓶子);
采集记录本;标签;有机玻璃瓶;
(2)试剂:4%福尔马林;鲁哥氏液;硫酸;
三、标本的采集量:1L
四、一些理化指标的测定
(1)水温:奖水温计插入一定深度的水中,放置5min后,迅速提出水面并读取温度值。
当气温与水温相差较大时,应立即读数,避免受气温的影响。
必要时,重复插入水中,再次读数。
(2)透明度:讲透明盘在背光处放入水中,逐渐下沉,至恰恰不能看见盘面的白色时,记取气尺度,就是透明度,以cm为单位,观察时需反复二、三次。
(3)PH:使用PH计,先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准备,进行校正;测定时,先用蒸馏水仔细冲洗电极,再水样冲洗,然后浸入水样中,小心搅拌或摇动,待读数稳定后记录PH值。
五、浮游藻类采集方法(采样过程包含测定水温、pH、透明度、等理化水质指标) (1)定性采集
用25#浮游生物网采集,于水面下“∞”状拖动浮游网,每秒20~30cm,约2min。
将浓缩于网头的水样收集于50ml标本瓶,用4%福尔马林现场固定,以
待镜检鉴定。
(在标本瓶贴上注明采样地点、日期、采样点以及采样时间等标签。
定性水样用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鉴定)
(2)定量采集
用1L采水器于水面下采样,置于lL采样瓶中,加入15 ml鲁哥氏液固定,静置48 h后吸去上清液留30 ml备用。
显微镜检计数时,充分
摇匀,吸取0.1 ml滴入计数框内,用视野法计数,计算1 L水中浮游藻类的数量(在
显微镜下进行藻类计数。
每个水样计数3片,并计算平均值).
六、水样采集的一般方法(采集测定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的水
样时应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间,并采用水封)。
采水器第一次使用时,应用10%盐酸(或硝酸)浸泡24h,用自来水洗净,
然后用去离子水多次冲洗晾干,加盖保存。
采样时通常还应先用所取之水样将盛水器(水样瓶)洗涤2~3次,然后再将水
样灌进容器。
不过,当水样含有可能会被容器壁吸附的被测物质。
如固体、金属、
油脂等时,就应该用十分消洁和无水干燥的盛水器,一次灌进。
水样灌好后,瓶塞和瓶盖对水样的污染也应防止(采集表层0.3~0.5m)。
水样采得后应立即在盛水器(水样瓶)上贴上标签或在水样说明书上作好详
细记录。
水样说明书内容应包括水样采集的地点、日期、时间、水源种类、水体外观、水位高度、水源周围及排出口的情况、采样时的水温、气温,气候情况,分析目的和项目、采样者姓名等等。
注:(1)用于测定总氮的水样,采集后用硫酸酸化到PH﹤2,在24小时内进行测定。
(2)用于测定总磷的水样,采集后加硫酸酸化至PH≤1保存。
(3)用于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先采集到溶解氧瓶中后,应立即加固定剂,并存于冷暗处,记录水温和大气压。
1.水样的运送
水样在运送过程中不应破损或丢失,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1)水样采集后应尽快进行分析检验,以免水中所含物质由于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变化而影响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因此水样也应尽快得到运送。
水样运送过程中还可能需要冷冻设备。
如果实在来不及将水样送到中心实验室时,一些不稳定的测定项目(如细菌、生化需氧量)应该在当地实验室里得到化验。
(2)盛水器应当妥善包装,以免它们的外部受到污染,特别是水样瓶颈部和瓶塞。
(3)冬季水样可能结冰。
如果盛水器用的是玻璃瓶,则要小心防冻以免破裂。
2.水样的保存
(1)冷藏或冰冻保存
原则上讲,从采样到分析的时间间隔应越短越好。
水样若不能及时进行分析,一般应保存在5℃以下(大约3~4℃左右为宜)的低温暗室内。
这样可使生物活性受到抑制,生物化学作用显著降低。
(2)加入保存药剂
水样保存的另一种方法是加入保存药剂。
加入的方法可以是在采样后立即往水样中投加化学药剂,也可以是事先将化学药剂加到盛水器里。
对保存药剂的一般要求是,有效、方便、经济并且应对测定无干扰和无不良影响。
不同水样和不同的被测物要求使用不同的保存药剂,最常用的保存药剂是酸。
加酸保存能控制水样的pH值,也能大大抑制和防止微生物的絮凝和沉降,减少容器表面的吸附。
如HgCl2,可以抑制细菌,适用于监测各种氮和磷。
一般,清洁水保存不超过12小时;轻度污染水样不超过48小时;重度污染水样不宜超过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