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科技
- 格式:doc
- 大小:15.82 KB
- 文档页数:6
五大发明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大发明之一,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汉字书写,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民族的骄傲。
这些发明不仅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指南针是五大发明中最为实用的一项。
自唐朝的时候开始使用以来,它一直是中国航海和军事中的必备工具。
随着欧洲探险时代的到来,指南针也帮助欧洲人探索了未知的海洋,这也使得欧洲的贸易和扩张得以迅速发展。
因此,可以说,指南针对于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次,造纸术也是五大发明之一。
它的发明,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中国,人们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获得纸张,这让人民阅读和写作变得更加方便。
由于造纸术符合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它很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从此人类能够大量印刷书籍和资料,使文化知识得以广泛流传,有利于人类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再次,印刷术作为五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印刷术让书籍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容易,文化的发展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加强。
同时,由于印刷术推动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它也给后来的发明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然后,火药,作为五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先民智慧的结晶,从最开始的用于烟火之类的娱乐用途,到后来成为破城灭国的重要武器,火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发明了火药之后,人们又开始研制各种火器,如火枪和大炮等,这显著改变了人们之前对战争的认识。
同时,火药制造所需要的技术也推动了精密机械和化学的发展。
最后,汉字书写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极其重要。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以上,五大发明对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并且能够长期地继续影响世界科技的发展。
作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应该好好珍惜,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领先世界的高科技产品
1、丝绸技术。
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
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2、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
超级稻被世界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
明。
3、陶瓷技术。
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
4、反卫星武器技术。
我国已经发明寄生星多年。
现在开始向菲律宾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
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
是我国镇国之宝。
5、建桥技术。
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
6、高原铁路建设技术。
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
7、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
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8、智能机器人技术。
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9、汽垫船是我国发明的。
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10、激光技术。
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5年。
11、防治SAS病技术。
我国防治SAS病技术世界第一水平。
五大科技对人类的挑战在我们沉湎于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机遇时,我们必须看到,科技同样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困惑。
“虚拟技术”能否复制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是用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对现场真实环境进行仿真,用户可以走进这个环境,可以控制浏览方向,并操纵场景中的对象进行人机交互,获得和真实世界中一样的感受。
凭借虚拟现实技术,物可以在虚拟时空中存在;凭借虚拟现实技术,人终将被虚拟。
有专家认为,我们并不反对制造机器人和虚拟人,但有两个限度:一个是坚决反对制造能够控制人类的机器人和虚拟人,第二个就是要符合自然法则,如果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遭到破坏,人类也将受到惩罚。
网络将人类带入“地球村”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闵大洪称,“地球村”之所以能成为现实,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它所编织的虚拟社会又埋藏了种种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认为加强网络上的法律约束十分必要:“在很多人看来,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在那里的行为是无需负责任的,不受法律规定的约束。
实际上,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一旦违反,就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器官移植:人类文明的后现代困惑《聊斋志异》里的“换头故事”已逐渐成为了一种现实。
据报道,1996年初,瑞士成功地实施了一例人体“换头术”,术后,“合并人”奇迹般地苏醒过来,一个月后才去世。
多器官移植、“类人类器官”移植、人造器官移植将使人类走向所谓后人类――通过基因和信息层面的改造使未来的人类与其他生物和人造物相互混杂。
脑、神经器官和人工神经芯片的移植和植入,都有可能带来人体意识的改变,这些改变对自由意志的影响和控制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允许的?这些改造会不会导致自我身份认同的错乱?有专家认为,“器官移植决不仅仅意味着我们获得了与日俱增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为这些改变承担责任,无可避免地接受由此导致的后果与风险。
”“克隆人的战争”:生殖性克隆的困境“克隆人在技术层面上是完全可以突破的,但是从伦理上讲,我们决不赞同这样做。
中国古代造船术的“五大发明”方燕儿Pb04204026我出生在四面是海的舟山群岛上,听着悠长的船笛长大;记得儿少时,最喜欢迎着咸咸的海风,漫步在停靠着一排排船只的码头;望着各式各样的船,心里充满好奇与惊喜——在茫茫大海上,古代的船又是如何承受着巨大的重量,却依旧能够航行自如从不迷失方向古人们在造船术上到底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发明……至今我乘船经历不下百余次,也踏上过不少种类的甲板——木制的渔船,普通的客船,雄伟的军舰……而那份好奇也随之越加强烈,于是我带着那份好奇去寻求那个跨越历史的答案;我国幅员辽阔,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绵长曲折的海岸线由东向南延伸,大陆岸线万公里,岛屿岸线万公里;我国的版图由于海域的加入而增加三分之一,因此我国不仅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自古以来我国海上航运事业就很发达,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次下西洋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考古资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发明舟楫和征服海洋的先躯,河姆渡遗址第三、第四文化层出土六只木桨,并采集到夹碳陶舟模型两件;1这说明距今大约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中国航海事业的繁荣显然离不开古代造船术上的发明,其中很重要的发明创造便是橹、船尾舵、多桅多帆、指南针和水密舱壁技术,这“五大发明”使得延绵不绝的中华造船术曾领先于世界,并且对世界造船史做出了巨大贡献;橹“在旁曰橹;橹,膂也;用膂力然后舟行也;”这段记载出自东汉刘熙的释名2,由此可推断橹的出现最晚是在汉代;早期的橹被设在船舷两侧,而现今一些小船上的橹几乎都在船尾;橹,与桨相比较具有更高的效率;桨在使用时要用手划,属于间歇做功,而橹则是左右连续不断地摇,属于不间歇地做功;橹对舟船推进是连续的,这在推进工具里是一次根本性改革;橹是纵向布置,当左右摇动橹柄时,橹板则在水中以较小的攻角滑动;由于攻角小,滑动很省力,但却能产生较大的升力推船前进,这是橹被称为高效推进器的根本原因;此外橹具有操纵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能力,所以从它出现以后,无论在内河还是沿海,都得到广泛应用;尽管风帆的使用使橹的推进功能失去了意义,但橹在帆船上仍被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与风帆长期并存;远洋船只进入无风地带时仍旧要依靠橹,进出港口的大船也靠橹控制进退和方向;橹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术的重要贡献之一,其高效连续推进及操纵船舶回转的功能,一直为科技史学者所称道;现代广为应用的螺旋桨推进器,其不间歇作转动的叶片,实际上也和在水中滑动的橹板相似,桨叶的叶片也具有阻力小而升力大的优点;螺旋桨的发明和改进,虽不能说源于橹,但其作用原理是一致的;3船尾舵在我国古代航运开始的阶段,是用篙和桨来控制船航行方向的;由于帆的发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航行范围扩大到深水域,篙失去了作用;同时,随着船体的增大,桨的数目增多,使得桨无法负担起推进船舶及控制方向的双重职能;于是古人们就把桨按职能分为两种:一种负责划行,起船的推动作用;一种则负责制导方向,被称为舵桨,后来桨的位置又从船舷移至船尾,成为尾桨,由此便演变出船尾舵来;我国已知的最早的船尾舵是汉代陶船明器上的船尾舵;1955年,在广州近郊的东汉墓中出土一件陶船明器,其船尾有一个呈不规则四方形的舵,比近代的舵稍长,采用十字结构固定舵杆,舵叶上有一孔,是用来安装舵把的;从这件历史遗物上可以明显地看出由“梢”发展成舵的迹象,它标志着船尾舵的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船尾舵的发明时间最迟不晚于东汉;同西方相比较,我国的船尾舵出现早了约四个世纪;经过船工们的不断改进,船尾舵逐步发展起来,甚至有了正舵、副舵和三副舵;两千多年来,舵的形式在不断改变和创新;早期的舵从船尾伸出,形成一个较长的凸出,既不美观也不方便;于是古人们想出了将舵垂直插入水中的方法,这种舵被称为垂直舵;又由于内河航道常常深浅不一,为了方便行驶,便产生了升降舵,当船驶入浅滩或者靠岸时,可以把舵吊起,以防触底折断;此外,唐宋时期还发明了平衡舵,方法是把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缩短了舵压中心与舵轴的距离,从而减少了转舵的力矩,使得操纵更为轻便;为使得转舵变得省力,大约在公元11-12世纪,我国的劳动人民在舵上穿了许多孔,发明了多孔舵,以此来减少在水中的阻力;船尾舵最先是在我国发明和使用的,直到公元10世纪左右,舵才传入阿拉伯地区,至于欧洲,大概是12世纪十字军第二次远征时才引入的;不仅如此,宋代的平衡舵直到18世纪才被西方使用,而开孔舵大约是在1901年才传到欧洲;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造船术在这方面领先了西方好几百年;多桅多帆“随风张幔曰帆,帆,泛也,使舟疾泛泛然也;”2这段记载源自东汉刘熙的释名;由此可知,我国最迟在东汉就已使用了布帆;虽然比国外稍晚,但有船尾舵与之相配合,加上中国风帆自身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帆船领先于世界;多桅多帆是我国在帆使用上的一个重大创新;这种方法使船在获得大推进力和高航速的同时,避免了桅过份高的问题,以保证船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三国时期的海船就开始采用多帆,有三帆、四帆甚至七帆;多帆交错布置不仅提高了风帆效率,而且帆多风压中心低,并使船体受力较为均匀,有利于增强船体的强度;多根桅杆前后错位配置和主桅杆向船尾方向倾斜等先进技术,我国在公元3世纪就广泛采用;在欧洲直到15世纪才拥有三桅帆船,19世纪才采用桅杆错位和主桅后倾;此外,我国风帆主要形式之一是采用多根横衍支撑、配置复杂的帆索操纵的翼面型风帆,它巧妙利用了各个方向的风力产生更高效率的推动力,这一原理在现代赛艇的风帆设计仍在使用,而西方船舶从未采用过这种高效率的风帆;可以说,在古代我国的风帆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上的指南针应用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甚早;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出现的司南,但只限于在陆上应用;成书于1041年的武经总要北宋曾公亮撰中,所记的指南鱼可以在车、船上应用;成书于1085年的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中记载指南针的4种装置方法:水浮、指爪、碗唇和缕悬,沈括认为缕悬为最善,但后世广为应用的则是水浮法;指南鱼和指南针水浮法的出现,为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奠定基础;412世纪之初,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使用指南针导航,比西方早了两个世纪;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朱彧所着的萍洲可谈记述了中国海船在海上航行时的情形,“舟师船老大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天空阴暗观指南针”,这是世界上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最早记载;类似的记载在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徐兢出使朝鲜回国后所着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也有,“惟视星斗前迈,若晦暝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说的是夜晚在海上航行注意看星斗辨方向而前进,如果天阴晦不晴可用指南浮针来决定南北方向;这两条记载比公元1180年英国的奈开姆记载要早七八十年;从中也可以看出,海船使用的是水浮罗盘;明代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中更有明确记载,“皆斵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航海罗盘上定有二十四向,二十四向在我国汉代时就有记载,北宋沈括的地理图上也用到了二十四向;把罗盘三百六十度分为二十四等分,每相隔十五度为一向,也叫正针,但在实际使用时还用到缝针,缝针是指两正针夹缝间的一向,因此航海罗盘就有了四十八向;大约在南宋时已开始使用四十八向,四十八向每向间隔是七度三十分,这要比西方的三十二向罗盘在定向时精确得多;因此,三十二向罗盘的知识虽在明末从西方传进来,但是我国航海家一直沿用我国固有的航海罗盘;5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开创了航海事业的新纪元,使得人们无论身处大海的哪一处,无论天气如何都可以辨别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制于时空,获得了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自由;水密隔舱水密隔舱是中国在造船业上的又一项伟大发明,即用隔板把船体严密分隔成若干个互不连通的舱室以增强船的结构;这样,船只在航行途中,即使遇到一舱、两舱破损情况,也可保证仅限于这一舱两舱进水,而不致全船沉没,从而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风浪和抗沉性能;依据义熙起居注所记,晋代农民起义军领袖卢循于义熙年间公元405年-418年曾造八槽舰,这被认为是拥有八个水密隔舱的战船,虽然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明,但当时的确已具备了制造水密隔舱的条件;1960年,江苏扬州出土的唐代木船就设置有水密隔舱,这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水密隔舱;宋元时期,我国船舶已普遍设置了水密隔舱,大船内隔有数舱乃至数十舱,且那时我国船舶的水密隔舱蜚声中外,而西方船只直至公元18世纪才应用水密隔舱技术;近代钢船的水密舱壁周围角钢的铆焊方法,从功用到铆焊部位都与古船工艺极为一致;结语造船术的“五大发明”不仅在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现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许多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仍被广泛沿用,现在世界上的运输船舶和战舰几乎无一例外的使用尾舵、罗盘针以及水密舱壁技术;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经说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我们可从中国发明的橹、舵、驶风等先进技术上,看到其论断的公允性;美国科技史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西方受惠于中国序言中写道,“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先进航海和导航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国”;可见中国古代造船业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它为推动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参考文献:1管敏义,河姆渡文化新论——海峡两岸河姆渡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姆渡文化——百越文化与海洋文化,海洋出版社2刘熙东汉,释名释船3席龙飞等,中国科学技术史交通卷,科学出版社,20044席龙飞,中国造船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严敦杰,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上的成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两弹元勋”——邓稼先★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1966年,装有核导弹头的导弹发射成功,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5、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6、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2005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聂海胜、费俊龙)★7、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这种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p94~96)1、1986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联名给中共中央写信并附上《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的思路。
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1986年3月5日,邓小平亲自批示:此事宜速解决,不可拖延。
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因此这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2、被列入863计划的首批高技术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
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3、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核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科技战略的发展1、建国初①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设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②制定中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2、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文革后①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视。
五大新兴科技领域的市场机会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新兴科技领域发展迅猛,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从区块链到机器人,这些科技领域正在推动着全球科技的进步。
这些新兴科技领域既有科技本身的发展,也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五大新兴科技领域的市场机会和发展趋势。
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它已经在许多不同的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医疗、金融、农业、制造业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正在被应用于医疗图像分析、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方面。
美国的很多医疗机构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来识别 X 光片和 MRI 图像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在未来,人工智能有望成为医疗领域的常规工具。
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正在被用于风险评估、交易监督和贷款审批等方面。
很多国际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来预测市场趋势和风险,以及优化投资策略和管理方案。
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正在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分析、质量控制和智能装备的研发等方面。
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来优化生产过程,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二、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跨学科领域,它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和生命科学,旨在开发创新的生命科学解决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医疗领域,生物技术正在被用于开发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案。
许多国际药企已经开始使用生物技术来研发更有效的药物,比如基于生物技术的抗体药物,这种药物可以针对特定的癌细胞,从而更好地治疗患者。
在农业领域,生物技术正在被用于开发新型种子和高产作物。
通过使用生物技术来优化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农业生产可以大幅提高产量和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在环境保护领域,生物技术正在被用于提高环保工艺和环保监测。
通过使用生物技术来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和环保监测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大科技趋势科技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在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趋势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当前五大最具前瞻性的科技趋势,它们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它指的是利用机器智能模拟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人工智能的进步将在各行各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快速且准确的诊断。
在交通领域,自动驾驶技术将大大提高行车安全性。
而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对市场进行精准预测,提供更好的投资建议。
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物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各种设备和物体连接在一起,实现智能化的互联。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将带来全新的智能化生态系统。
物联网将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庭中的智能家居设备将实现互联互通,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设备远程控制家庭设备。
在农业领域,物联网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三、区块链(Blockchain)区块链是一种新兴的分布式账本技术。
它通过加密、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了交易记录的安全和可信赖。
区块链技术将在金融、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减少中间环节的参与。
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区块链技术可以追踪商品的来源和流向,保证供应链的可信度。
四、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增强现实是指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相结合的技术。
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头盔等设备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
增强现实技术将在教育、娱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教育领域,学生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更加生动地学习知识。
在娱乐领域,增强现实游戏将给玩家带来更真实的游戏体验。
中国五大互联网科技公司名字由来,华为太随意,阿里用心良苦古往今来,中国人对取名这件事都有着很深厚的情感,同时也抱着很谨慎的态度,因为名字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稍微迷信一点的人甚至认为名字对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都有一定的影响。
古时候取名大多朴素,却饱含深意,现代人取名越来越花哨,却也有一定的缘由。
同样的,创业者在给自己的公司取名的时候也会斟酌再三,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十大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名字究竟是怎么取出来的。
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本是《一千零一夜》里的一个主人公,马云一次在美国的一家餐厅吃饭时突发奇想,找来服务员问他知不知道阿里巴巴,他说知道,还跟马云说阿里巴巴打开宝藏的咒语是“芝麻开门”。
后来马云又问了很多人,大部分人都知道,而且不分语种,于是马云就决定把公司的名字定为“阿里巴巴”。
后来马云还透露:“阿里巴巴以A开头,永远是第一位的”。
腾讯很明显,腾讯中的“腾”字取自马化腾的名字,而且还有飞黄腾达的意思。
至于“讯”字,这就得联系到马化腾创业之前上班的那家公司了,大学毕业之后,马化腾进入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其中就有一个“讯”字,可见老东家对马化腾的影响还挺大。
百度李彦宏从小喜欢唐诗宋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非常高。
所以在给公司取名的时候,李彦宏想着既要表现搜索的含义,又要有文化的底蕴。
于是便从辛弃疾的的“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取了“百度”二字。
华为华为如今虽然贵为世界500强企业,营收也要远超BAT的营收总和,但是任正非当初在给公司取名字的时候却是非常的随意。
任正非说:“我们当初注册公司时,起不出名字来,看着墙上‘中华有为’标语响亮就拿来起名字了,有极大的随意性”。
京东1998年,刘强东拿着1.2万元积蓄在中关村租了个小柜台,柜台的名字叫“京东多媒体”,也就是后来的京东商城。
那时候刚创业,刘强东的初恋女友是合伙人,名字叫做龚小京,因此显而易见,“京东”是各取了二人名字中的一个字。
中国近十年取得的科技成就1. 两弹一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爆顺利;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潜射试验顺利;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 恢复正常联合国席位年10月25日,在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到恢复。
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占到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重返联合国,就是世界进步的须要,也就是历史的必然。
3. 载人航天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同意实行载人航天工程,并将该项目命名为“工程”。
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之后,从“神州六号”至“神州十一号”,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获得崭新突破。
如今,中国已经沦为世界上第三个单一制掌控载人航天技术、单一制积极开展空间实验、单一制展开出舱活动的国家。
4. 港澳回归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正常对香港行使主权,完结了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正常对澳门行使主权,完结了葡萄牙在澳门年的殖民统治。
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大大推进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5. 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整个工程分两期建成,年7月1日全线通车。
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在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顺利化解了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高热的施工环境和对虚弱生态环境的维护。
6. 加入世贸组织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办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重新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辛不懈努力,中国终于沦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也标志着中国在经过了15年的性别歧视待遇之后,终于拥有了与其他世贸成员同等待遇的权利。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有哪些【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看看吧。
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1)造纸术: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
到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所以纸也被称为“蔡侯纸”。
(2)指南针:早在战国,就有了“司南”。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起源于我国的炼丹家炼丹过程中发生了爆炸,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时期,政府在东京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4)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现存最早是《金刚经》)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宋代,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二、古代历法:(1)世界上最早记录哈雷彗星的国家:中国。
(《春秋》对出现于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的彗星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2)《甘石星经》: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专著和观测记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
作者为战国楚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他们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这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
(3)太初历:亦作“上元历”、“甲历”。
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4)太阳黑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太阳黑子记录的国家。
汉朝《汉书·五行志》详细叙述了黑子出现的时间和位置,这是现今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
(5)《大衍历》:唐代僧人一行编制,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有很大贡献。
他本名张遂,是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还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成为世界测量子午线的第一人。
(6)《授时历》:元朝郭守敬等编制。
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
法宝,像<西游记>、《封神榜》这些小说里各路神仙都有各自的一套法宝,用他们所拥有的法宝,即可制服对手或他的奴仆。
古代神们各自也只有一套法宝,五个法宝没听说过。
但咱们新中国就真的神了,发明了五大法宝,中国古代、近代、民国都将感惭愧,他们没这个本事。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可以说算中华民族的骄傲吧。
到了近代中国有什么重大发明,没什么印象。
到了新中国,据报道,人工合成胰岛素是了不起,算不算伟大发明,不敢肯定。
但新中国确实有伟大发明,但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政治上的硬件软件,是一种系统。
是什么?户口本、粮食本、调职单、介绍信、政审表。
这就是五大法宝。
现在的年轻人,说起来有点遗憾,除了户口本外,后面那四个本恐怕大多数没见过。
咱给你们一一介绍。
户口本户口本,实际是户口关系管理。
历朝代,它没这个东西,它就管不住人。
新中国有了这个东西,人就被统治者管得一清二楚。
一个家庭,有可能在一个户口本上,有可能不在一个户口本上。
这是非常严格的。
比如,是双职工,都在一个单位,家庭成员在一个户口本上。
比如,男的是职工,女的是农村,哪,老婆孩子的户口关系在农村。
户口关系不在一个本上。
农村人想到城市去,即农转非,没有批准,门也没有。
比如我们工作在大西北的石油工人,要想将家在农村的老婆孩子弄到一块生活,得按条件的需要,一个一个批准。
现在的年轻夫妇多幸福,一结婚就在一块,那时的我们可有十年二十年还两地分居的,哪是什么滋味啊!批准了,先得开“准迁证”。
准迁证,即接受地允许迁入。
持此证,回到农村当地,才能给你转移户口关系。
由城市迁入城市,不但有“准迁证”,还得有“非农户口”证明。
因为有的城市,虽然看起来是城市人,但他是农业户口。
农业户口,是很难迁入的。
中国有了这户口关系这一关,将农村与城市分割了,农民与城市真正成了两个阶级。
这是中国农民万万想不到的。
为了一个户口,得走后门,得向人家下跪,得出水,更甚者卖身。
本网民一朋友,为了家成员的一个户口,就是通过走后门的,是通过老同学的关系给办了的。
中国五大科技
要进行基础研究,离不开宏大的科学工程。
大科学工程被称为“国之利器”,是建设科技强国必需的标志性技术、标志性工程。
同时,这些工程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有的科研成果已然惊艳世界。
1、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
FAST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全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
FAST的确很牛!牛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且往下看。
FAST是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信号接收面积足有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这样工程的想象力和宏大程度让人震撼! 目前,FAST工程已进入收尾,预计今年9月将投入使用。
中国科学家与工程师们设计并建造这个“观天巨眼”,总计使用4450块镜片,总重超2000吨,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新科技奇迹。
如果这么说还觉得不够牛,那么我们不如横向比较一下。
中国的FAST与号称“地面上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
专家表示,FAST将在未来
20-30年内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2、“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
能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刚刚签署。
如何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清洁能源?“人造太阳”工程就是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啥是核聚变,那总知道核裂变吧?人类现在用的核电技术就是核裂变原理。
但是,核聚变比核裂变更牛。
为什么牛呢?根本原因在于,它有三大优势:
(1)核聚变释放的能量比核裂变更大。
(2)无高端核废料,可不对环境构成大的污染。
(3)燃料供应充足,地球上重氢有10万亿吨(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而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这意味着,核聚变一旦成功,不但可以大幅降低能源成本,还环保且燃料供应极其充足。
所以,这一技术对能源来说将是革命性的!
作为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人造太阳”热核聚变装置(EAST)于1998年立项,建设历时8年、耗资近2亿元,2006年9月28日在安徽合肥首次放电成功。
之后,该试验装置的研制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EAST的成功运行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称赞“EAST是世界聚变工程的非凡业绩,是世界聚变能源开发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
目前,由欧盟、美、日、俄、中、韩、印七方共同承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之一。
该项目总投资几十亿欧元,中国投资额占9%。
EAST虽然规模比ITER小,但EAST使用了与ITER类似的先进技术。
更为重要的是,EAST至少比ITER早投入实验运行10年至15年,将为ITER计划积累宝贵经验。
如果EAST项目最终获得成功,人类将拥有像太阳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3、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装置
上海光源工程座落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
2004年1月7日,上海光源项目建议书正式获批,项目总投资12.4亿。
2010年1月19日,上海光源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上海光源到底是个什么工程?通俗来讲,上海光源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它所产生的同步辐射光可以看得到细胞的结构、生物体的结构或者材料的结构等。
比如大家都在医院照过X光,它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人体内部情况看清楚,而同步辐射光和医院的X光还有很大区别。
它的亮度可以达到我们平时用的X光的上百亿倍,使人们能够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观察物质的微观世界。
正因为如此,修复故宫精细文物、剖析病毒复杂机理、打造高铁高强度外
壳……这些看起来不相干的领域,都能借助这一道神奇之光完成。
4、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建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附近
的山洞内,其目标是探测核电站反应堆在发电时的自然产物--中微子。
200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
员提出设想,利用我国大亚湾核反应堆群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来寻找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
2012年3月,实验室宣布发
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这是中国诞生的一项重大物理成果,被称为中微子物理的一个里程碑。
专家表示,这一成果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的“反物质消失之谜”。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大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在宇宙诞生之初,能量转化为同样多的正物质与反物质,这两种物质相遇会发生剧烈爆炸,转化为能量,并归于湮灭。
但目前宇宙中的天体均为正物质,没有发现反物质天体,也没有观测到正反物质相遇时发生的猛烈爆炸。
因此,这个实验室做的基础研究对于了解宇宙起源的秘密非常有价值。
5、云南种质资源库物
云南省有高等植物16000多种,约占全国的50%;脊椎动物有1704种,约占全国的55%;昆虫种类有100500种,约占全国的67%。
在云南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科学基础建设,是
重要的国家利益所在,将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未来所面临的国际资源竞争,对确保国家种质资源的安全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2004年3月,国家发改委同意建设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并将该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项目总投资1.48亿元,2009年11月24日通过国家验收。
该库建成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设施,保藏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具有不可替代性,已成为世界上两个按国际标准建立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设
施之一。
该库目前已收集、保存了约4千种、2万份野生植物种子库,并正式备份保存来自英国皇家植物园千年种子库及世界混农林业中心(ICRAF)的种子。
另外,中国正在计划建造一个世界最大的粒子对撞机。
据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2014年7月23日报道,在国际合作者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正计划到2028年建造一个“希格斯粒子工厂”。
那将是一个长52公里的地下环路,它能使正负电子发生对撞。
这些基本粒子的碰撞将使得人们能以更高的精确度研究希格斯玻色子。
该对撞机的精确度将高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规模较小的大型
强子对撞机。
一旦建成,中国将打破美欧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会有更多大型基础科研的工程诞生,
经济发展了,中国正在基础科学领域加快对西方的追赶速度!美国科学委员会已经数次公开表达了对中国科技进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