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期与思潮(重二)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11
现当代文学部分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主潮:文学革命(主要表现为启蒙和批判的文学、感伤情调、个性追求)代表性流派社团和文学主张:《新青年》、胡适“八事”、陈独秀“三大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沉钟-浅草社、湖畔诗派、学衡派、甲寅派;问题小说、乡土小说、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零余者形象、浪漫抒情小说。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倡导“民主”与“科学”。
1、文学革命的过激主义(猛烈批判与抨击、矫枉过正的文化策略、理论的全面批判与实际的不可能)2、文学革命的成绩(白话文、思潮流派、理论建设与创作成就)3、文学论争(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论争)4、胡适(八事)、陈独秀(三大主义)的文学主张,周作人的理论贡献(人的文学)5、社团流派的建立: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沉钟-浅草社、湖畔诗派二、鲁迅1、《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艺术手法2、文学史上对阿Q形象的意义的不同阐释(分时段具体分析)、精神胜利法3、从《野草》看鲁迅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三、第一个十年小说概况1、问题小说(表现社会人生,关注人的价值,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2、乡土小说(描写故乡农村生活,多表现农村的破落衰败,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3、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侧重作家心境的自我暴露,取材于作家的个人经历、遭遇)4、零余者形象(郁达夫小说所创造的一类抒情主人公,五四时期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四、郭沫若1、《女神》: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追求个性解放,具有叛逆精神;也是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展现)《凤凰涅槃》鲜明的时代精神(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对理想社会的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和叛逆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气势和激情、英雄主义的色彩、诗歌形式的绝对自由)《女神》在新诗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影响2、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结合《屈原》等作品看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风格(与现实社会相关的题材、发掘历史人物与新时代的精神相通、浓烈的抒情色彩)五、新诗1、湖畔诗人(汪冯潘应《湖畔》,爱情诗清新明快气息)、小诗(冰心、宗白华即兴短诗)2、冯至的诗《雨夜》(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3、前期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和谐、均齐。
内容整理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各类文学创作(一)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
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的作者们吸收并反应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打破狭窄的格局,扩大研究领域,除了尽可能的揭示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主流,同时也注意到展示其发展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力图真实地写出历史的全貌。
在体例上的安排,注意到文体分类,以突出各种文体的发展和不同流派的特点,又对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进行专论述,以显示各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
(引自封底简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属于大陆的文学教科书,所以其内容及体例力求详细统整。
对于历史轨迹的脉胳和发展,此书做了一个很完整的述叙,但相对的对于各个作家作品特色及生平经历影响的介绍便稍显不足,但因其为「文学史」教科书的定位,此美中不足之处便瑕不掩瑕,况且其还捡选了一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做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册)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文学,又称“左联”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①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③表现农民的苦难遭遇,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
④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对农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文学,又称全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重要特点是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鲁迅的小说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取名为周树人。
《狂人日记》收入于《呐喊》,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起使用的笔名。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建构者,《呐喊》、《彷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成。
现代小说的建构:①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对“人”的思考②悲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悲剧观念的确立③小说重心由重故事情节向重人物性格刻画转移,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构架④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性,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单一的格局(鲁迅小说大多采用作者直接介入作品,更多的是选取内视角和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事)《阿Q正传》收入于《呐喊》,《呐喊》是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两种基本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表现农民苦难,表现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表现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的痛苦和悲哀。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式。
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是核心是不正视现实。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文学发展历程,它的文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型,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探讨其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
历史背景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变革。
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和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
文学思潮的主要流派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代表作品有鲁迅的《呐喊》、《彷徨》等,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丑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个性、自由和情感,倡导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代表作品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郭沫若的《女神》等,这些作品充满了对自由、爱情和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旧传统和旧道德的反叛和批判。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注重探索人的内心世界,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
代表作品有废名的《边城》、沈从文的《长河》等,这些作品通过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法,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情感,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风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代表作品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这些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展现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型,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些文学流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代表作品也各具特色。
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学思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初二语文现代文学思潮与作品欣赏总结现代文学是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它是一种对传统文学形式和主题进行改革的创作风格,也是文学作品中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的一种方式。
在初二语文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现代文学作品和思潮,下面将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一、现代文学思潮1. 心理主义思潮心理主义思潮是20世纪初至中期最重要的一种文学思潮之一。
它强调人物内心的情感、思想和心理变化。
代表性作家有鲁迅、朱自清等。
他们的作品如《狂人日记》、《草地》等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困境和矛盾。
2. 现实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以来文学发展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描写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为特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通过作品揭露了民众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面,如《阿Q正传》、《彷徨》等。
同时,茅盾、巴金等作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3. 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是追求个性、独立与自由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感受。
作家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野草》等具有浪漫主义情调,表达了作家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爱和追求。
二、现代文学作品欣赏1. 鲁迅的《阿Q正传》《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通过讽刺和批判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 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象征意义的形象,他在面对社会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的自卑感和自我安慰的心态,展现出了中国农民阶级的生存状态。
2. 朱自清的《草地》《草地》是一篇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通过对草原自然景色和牧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作品中的描写细腻而真实,读者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草原,感受到了草地的美和宁静。
3. 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篇浪漫主义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秋柳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和美的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知识点:1、现当代文学三个分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2、60年代文艺政策调整,几大会议:⑴1960年国民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⑵1961年《文艺报》发表《题材问题》的专论,题材多样化,同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⑶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⑷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广州会议)。
8月,中国作协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大连会议)。
3、文革十年文学:《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总纲领,《纪要》(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子纲领。
4、三红一创一青:“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五部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梁斌)。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杨沫)、《山乡巨变》(周立波)、《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5、散文三大家: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吴伯萧)、秦牧、刘白羽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四大家名解:秦牧、刘白羽、阳朔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在反动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分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新的人民文艺》分报告。
成立了文联和作协,分别创立《文艺报》和《人民文学》。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立《讲话》为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这次会议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绪论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文学发展历史。
分期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多样化的题材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
同时又极为广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
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纠结现代文学前半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诉求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抗战的爆发扭转了这一进程一直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轨道中寻求自己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位置和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教案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国现当代⽂学思潮(课件word版)中国现当代⽂学思潮课程内容简介“中国现当代⽂学思潮”是⼀门研究“五四”⽂学⾰命以来中国⽂学思潮发展演变进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按照中国现当代⽂学思潮的发展史分为六章:第⼀章⼆⼗年代⽂学思潮;第⼆章三⼗年代⽂学思潮;第三章四⼗年代⽂学思潮;第四章建国后政治化⽂学思潮;第五章新时期⽂学思潮;第六章世纪交替时期的⽂学思潮。
本课程以⽂学思潮的发展线索安排教学,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和主要的⽂学思潮、⽂学思想,及其历史和⽂化背景,基本理论主张和实践主张,⽂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
⽂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学活动系统中受某种⽂学规范体系所⽀配的群体性思想倾向,具备群体性、动态性、⽂学性、精神性、历史性。
第⼀章⼆⼗年代⽂学思潮第⼀节“五四”新⽂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节“五四”启蒙主义⽂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第三节⽂学研究会的⽂学思想第四节创造社的⽂学思想第五节鲁迅的⽂学思想第⼀节“五四”新⽂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政治挫折中的⽂化反思⾟亥⾰命所标志的20世纪初中国政治⾰命的突破性进展,在⾟亥⾰命后却遭到严重挫折,突出表现为民初政局和社会的极端混乱。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守知识分⼦均进⾏了⽂化反思。
“五四”新⽂化运动伴随此种⽂化反思⽽兴起。
⼆、思想⾰命的主题:“⼈的觉悟”“五四”新⽂化运动中陈独秀将“伦理之觉悟”视为“吾⼈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伦理问题的核⼼是⼈的价值问题。
尊重⼈的基本权利和⾃我价值,是“五四”时代所推崇的现代伦理。
“⼈的觉悟”是思想⾰命的基本主题,是⼀种既尊重个⼈的⾃由和意志⼜强调⼈的社会性和责任感的现代伦理,讲求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启蒙精神和救亡意识的统⼀。
“现代性”某种意义上即“西⽅性”。
⼯业⾰命后的西欧提供了⼈类历史上最早的现代性社会。
⽂艺复兴、宗教改⾰、全球冒险、⼯业⾰命、市民社会等促成价值观上的现代转变:理性、科学、民主、个性解放、⼈道主义、平等、⾃由、⼈权、启蒙、进步观念。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 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3、白话文运动取得了胜利,各种新旧报刊相继采用白话文。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也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九、《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主要内容:1、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2、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3、推崇白话小说,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历史作用:胡适的“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对建设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比之晚清白话文运动主要着眼于把白话作为向群众宣传的语言工具,以及在古诗文的框架内添加一些俗字俗语,是大为进步,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
十、《尝试集》(胡适)——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十一、了解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谈新诗》的主要内容:1、《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2、《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3、《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十二、《终身大事》(胡适)——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十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内容: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形式: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3、还从政治革命、伦理道德革命角度论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
历史意义:对推进文学革命发生重大影响,陈独秀是当之无愧的文学革命的主将和急先锋。
十四、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十五、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提出新文学是“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从理论上反对违反人性的那种表现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的旧文学,把它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
要求新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从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中解放出来,表现人性。
2、“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
胡适:A“活的文学”:文字工具的革新B“人的文学”:文学内容的革新十六、周作人《平民文学》的主要内容:1、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则,强调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2、应着眼于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主张。
十七、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1、针对文学革命中改良主义的倾向,提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2、主张“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他提出既要批判新文学中“科举的旧毒”,也要注意反对新文学中“商贾的新毒”;3、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
十八、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
十九、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1、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文学革命倡导者的基本倾向是主张“为人生”的写实文学;2、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代表人物:郭沫若;3、现代主义文学也有所介绍。
二十、林纾(琴南)——五四时期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大本营北京大学“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话为文字。
《荆生》:假托伟丈夫荆生以武力痛击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人),暗示北洋政府头子出来当荆生。
二十一、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蔡元培——《致林君琴南函》批驳林纾,蔡元培申述了“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二十二、分析评价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成就及历史意义:主要内容: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介绍外国文学。
成就:1、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3、文学革命提出了小说,戏剧的地位,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
4、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破旧立新,在创作上显示了实绩。
历史意义:1、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对旧文学的革命,是文学观念、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2、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3、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三、文学革命的某些偏颇:(五四时期)——对中国古代文学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缺乏分析批判。
§2、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1921——1927)一、文学研究会:——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成立时间:1921年1月成立地点:北京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老舍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二、简评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提倡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1、文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
在其《宣言》中,提出三点:一是联络感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
第三点中说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进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2、强调真精神与写实主义,文学是人生的反映,文学要反映时代,表现社会生活。
“实地观察”、“客观描写”。
3、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三、创造社成立时间:1921年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四、简评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1、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2、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3、浪漫主义文学在青年中产生很大反响,对当时和以后的新文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创造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和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一股强大文学思潮。
创造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文学社团。
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革命文学。
五、新月社:成立时间:1923年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新月诗派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新月派小说家:沈从文、凌叔华等六、简评新月派关于新格律诗的提倡对新诗发展的作用:对提高新诗艺术性和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
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纠正新诗发展的这种偏向和提高新诗艺术性是有积极作用的,是对新诗形式的有意义探索。
七、语丝社:成立时间:1924年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废名)、孙伏园等主要刊物:《语丝》周刊八、简评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1、《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2、《语丝》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及”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九、以下社团的主要特点:1、未名社: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成员:鲁迅、韦素园、台静农)2、莽原社:与《语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成员:鲁迅、高长虹)3、浅草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4、沉钟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5、弥洒社: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胡山源)6、狂飚社:“虚无的反抗”(高长虹)7、湖畔诗社:“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十、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留日学生组成)1、改编《黑奴吁天录》十一、新剧(文明戏)从繁荣到衰落的原因:1、新剧商品化,内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2、演出的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