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23
01定义02发病机制小儿急性肠胃炎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急性炎症,是小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主要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性肠胃炎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非感染性肠胃炎则与饮食不当、过敏、药物等因素有关。
定义与发病机制01发病率小儿急性肠胃炎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季节交替和气候变化时更为明显。
02年龄分布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多见。
03地域差异无明显地域差异,但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原可能有所不同。
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分型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轻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中型可伴有全身症状,重型则可出现严重脱水、休克等。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诊断标准结合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可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过敏性腹泻等疾病进行鉴别。
细菌性痢疾以黏液脓血便为主,食物中毒有明确的食物摄入史,过敏性腹泻则有过敏史和相应症状。
03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通过食物或水源进入体内,引起肠胃感染。
细菌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通过空气传播或接触感染,导致肠胃炎症。
病毒如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等,寄生于肠道内,引起肠道病变。
寄生虫感染性因素如暴饮暴食、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等,刺激胃肠道,引发炎症。
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应激反应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长期使用或不当使用,损伤胃肠道黏膜。
如手术、创伤、精神刺激等,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诱发炎症。
030201非感染性因素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危险因素包括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饮食卫生差等,增加患病风险。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定期接种疫苗,预防病毒感染。
季节性与地域性差异季节性小儿急性肠胃炎在秋冬季节高发,与气温变化、病毒活跃等因素有关。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卫生条件、气候环境等差异,导致小儿急性肠胃炎的发病率和病原体分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