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中的灵感与直觉
- 格式:doc
- 大小:16.38 KB
- 文档页数:5
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而诗词的灵感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也可以来自于大自然的景色、人物的情感、历史轶事等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
首先,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于自然景色。
中国古代诗人常常以自然景色为灵感来源,描绘山水、花鸟、月夜等自然景致,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即事》中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抒发了远行的孤寂之情,展现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自然景色不仅可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还可以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美好体验。
其次,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这些典故常常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灵感之源。
有些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赞美、抒情或者讽刺,表达了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绘了岳飞抗金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忠君爱国的追求。
历史典故既可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也可以启迪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再次,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人生体验。
诗人通常会通过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感悟,创作出真挚的诗文作品。
他们将自己的心灵世界融入诗篇之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爱情、友情等方面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晏殊的《浣溪沙》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词通过渔翁独钓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沧桑和寂寥的感慨。
人生体验是诗人创作的灵感之源,也是读者共情共鸣的桥梁。
最后,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共鸣。
诗歌常常被视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的载体,诗人可以借助文字的力量,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比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中写到:“酒阑徐见鬟台国,昨日鸳鸯天上来。
简评诗歌创作要素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有其独特的创作要素。
本文将对诗歌创作要素进行简评。
一、灵感与情感诗歌的创作离不开灵感与情感。
灵感是创作的源泉,是诗人思绪的闪现和灵光乍现。
它可以来自于生活的点滴,也可以来自于自然景物、社会事件、历史人物等。
而情感则是诗人对于灵感的深情表达,是诗歌能够打动读者的核心。
情感的表达可以是激动、哀伤、喜悦、愤怒等,通过对情感的真实、细腻描写,诗人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二、形式与结构诗歌的形式与结构也是其重要的创作要素。
形式上,诗歌可以通过词句的节奏、声韵、押韵等来呈现,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对仗诗等。
不同的形式体现了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性,也影响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而结构上,诗歌通常分为几个意象组,每个组可以是一个意象,也可以是一个意象的展开与变化。
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加有机、连贯,并更好地展示主题和情感。
三、意象与象征意象和象征是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
意象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帮助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
意象可以来自于自然界、人类生活、文化背景等,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形象的描写,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而象征则是通过事物的象征意义,传达出深层含义,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象征可以通过具体的符号、隐喻等手法呈现,使诗歌更具有哲理性和深度。
四、语言与表达技巧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语言和表达技巧有较高的要求。
语言要求准确、精炼,能够贴切地表达诗人的意图和情感。
在选择词语时,诗人需要注意音韵的和谐,用词要具有美感和音乐性。
同时,表达技巧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一环,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增强诗歌的艺术感。
总结起来,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创作要素包括灵感与情感、形式与结构、意象与象征、语言与表达技巧等。
这些要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性。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合理运用和组合,诗人能够创作出具有独特韵味和深度内涵的优秀诗歌作品。
诗人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与创作技巧诗歌是一种言语的艺术形式,它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而这些情感和思想的源泉正是诗人创作中的灵感来源。
灵感可以是来自于自然环境,可以是来自于个人的经历,也可以是来自于观察社会现象。
同时,诗人还需要一定的创作技巧来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具有艺术性的诗歌作品。
首先,自然环境是诗人创作中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
自然的美丽和多样性,常常能够触动诗人内心的弦。
比如,诗人在大自然面前感受到的宏伟壮丽,或是在闲暇时散步于花园中,观察到五彩斑斓的花朵和婀娜多姿的树木,这些瞬间的感悟都能够启发诗人的灵感。
而这样的灵感也会让诗人的作品具有美感和深度,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其次,个人的经历也是诗人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这些经历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思考。
诗人可以通过回忆过往的点滴,激发并表达出其中的感悟和思考。
比如,一个人曾经历过重大的人生变故,或是感受到爱情的曲折与坚持,这些个人经历都能成为诗人写作的灵感源泉。
通过将个人经历与诗歌的形式相结合,诗人能够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使读者共鸣并思索人生的意义。
此外,在观察社会现象中也能够获得诗人创作的灵感。
社会是个复杂多变的大舞台,诗人通过观察社会中的人与事,能够洞察到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社会中的不公平、人性的复杂、道德的困境等等,都是诗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通过将这些社会现象转化为诗歌的形式,诗人有能力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思索和矛盾的反思。
除了灵感来源外,诗人还需要一定的创作技巧将灵感转化为具有艺术性的作品。
首先,诗人需要选择并熟悉合适的韵律和节奏。
韵律与节奏是诗歌的重要元素,能够给作品带来美感和节奏感。
通过合适的韵律和节奏的运用,诗人可以强化作品的表达和感染力。
其次,诗人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比喻的能力。
诗歌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抽象性的艺术形式,利用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化繁为简,使作品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诗词创作话灵感“灵感”原是一个宗教用语,本义为“神的启示”,后引进文学创作中,专指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如涌的文学现象。
在创作过程中,某些事物、现象、语言信息,一旦“触其心思”,顿生诗思,居然因之成篇。
这种在创作中经常出现的“神秘”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
灵感能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敏捷地去扑捉创作中所需要的“猎物”,如立意、命题、结构、字眼、人物、事物、景象、史料、典故等主客观要素,神速高效地帮助作者完成作品创作。
因此,这门知识值得学习,这种技巧值得掌握。
“灵感”这种文学现象前人早有研究和解读。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就说过:“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之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他在创作实践中已经感觉到了文思有通有塞的灵感现象,但认为来去突然,不可捉摸。
谢榛也说:“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古索,不易得也。
……所谓‘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
”(《四溟诗话》)诗歌创作中的灵感与比兴手法中的“兴”很有关系。
“兴”的本义就是启发、感发的意思。
只是在诗歌的比兴中,“兴”仅为一种表现手法。
如果从产生创作激情、创作冲动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兴”,实际上是一种创作的际遇,一种时机,一种阶段,是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在具体的创作运思中,有时诗思受到外物的触发,突有所感,忽然贯通,从而产生创作的激情。
比如杜甫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
”(《和裴迪》)“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
”(《上韦左相》)李白更是一个极富灵感的诗人,贾至与李白同游洞庭,称李白:“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贬洞庭湖》)另一位诗人任华的《寄李白》云:“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
”李白自己也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江上吟》)“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庐山谣》)这里的“兴”,都体现了诗人勃发爽利的创作精神风貌,都是指创作灵感。
宋代诗人杨万里对“兴”作了这样的解释:“我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斯之谓兴。
古诗对文学创作者有何灵感启发古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情感,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文学创作的漫漫长路。
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古诗就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宝库,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无尽的启示。
古诗的语言精炼而优美,往往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仅十个字,就把广袤无垠的沙漠、孤独挺拔的烟柱、蜿蜒流淌的长河以及浑圆壮丽的落日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现代文学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技巧。
它提醒创作者们在表达时要避免冗长和啰嗦,力求用最简洁、最精准的语言传递最核心的信息,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古诗中的意象运用也为文学创作者打开了一扇灵感之门。
月、柳、梅、菊等常见的意象,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
月亮常常代表着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典型的例证;柳树则寓意着离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将送别的场景烘托得格外动人。
当文学创作者在构思作品时,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些传统意象,借助它们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为作品增添韵味和深度。
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同样能给予文学创作者深刻的启发。
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感受到的忧国忧民之情,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体会到的坚贞爱情,古诗涵盖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创作者们可以从中汲取情感的滋养,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情感的温度和力量,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平仄相间、押韵和谐的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这种韵律和节奏的把握,对于文学创作者在创作诗歌、散文甚至小说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可以使作品在语言上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再者,古诗的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山水田园、边塞战争、咏史怀古、思乡怀人等诸多方面。
这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视野和丰富的素材。
诗歌中的创造与灵感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抒发情感、描绘景物、思考人生等方式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文学形式。
作为一种艺术,诗歌创作离不开创造力与灵感的融合与迸发。
本文将从创造力的源泉、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启发以及诗人们如何将创造力与灵感转化为诗歌作品等角度来探讨诗歌中的创造与灵感。
一、创造力的源泉创造力源自人类内心的世界,是一种人类天生的独特能力。
而诗歌创作中的创造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体验的积累:创作诗歌需要诗人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观察。
丰富的生活体验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情感积淀,也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2. 想象力的发挥:想象力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诗人能够创造出美丽的意象、奇特的情节,以及独特的词句,使诗歌更具艺术性和吸引力。
3. 知识与思考的深度:诗歌往往需要诗人对于人类历史、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储备。
只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通过深度思考,诗人才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诗歌思想和观点。
二、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启发创作诗歌需要灵感的启发,而灵感往往来自诗人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
1. 自然界的启发:自然界是诗人最常寻求灵感的地方之一。
美丽的风景、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自然界中无尽的变化,都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2. 文学艺术的熏陶: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予诗人以启发。
通过阅读经典的诗歌作品、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诗人能够汲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创作。
3. 社会与人性的反思: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索也是诗人寻找灵感的重要途径。
诗人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挖掘,能够从中汲取创作的力量与灵感。
三、将创造力与灵感转化为诗歌作品创造力和灵感是诗人创作诗歌的重要基石,但只有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诗歌作品,才能使其真正展现出来。
1. 捕捉灵感瞬间:灵感的油然而生往往是短暂的,诗人需要学会捕捉灵感瞬间。
无论是通过记录笔记、拍摄照片或者随手写下一句话,都有助于抓住灵感的闪光点,为将来的创作提供素材。
诗人的灵感创作灵感的来源诗人的创作灵感是创作诗歌作品时所思考、感受和表达的原动力,它可以来自于多种多样的来源。
下面将探讨几个常见的灵感来源,从而揭示诗人创作的奥秘。
自然和环境大自然是诗人们最常用的灵感之源。
通过仔细观察和感知自然景色,诗人能够从中获得灵感。
大自然的特点和美妙的景色可以激发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进而转化为诗歌作品。
例如,郭沫若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海阔天空,能容纳多少痛。
”他通过描绘大海和天空的广阔与无垠来表达自己的感叹和思考。
生活经历和人情世故诗歌创作中还经常受到个人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诗人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受经历到的情感以及他人的命运,从而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生活经验和人情世故是诗人灵感的不可或缺的来源。
例如,李白的《蜀道难》就是根据他在长安蜀道旅行的经历而创作的,诗中展现了他对困难和苦难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历史和文化历史和文化是另一个常见的灵感来源。
诗人可以受到历史事件、传说和文化遗产的启发,创作出独特而富有思想深度的诗歌作品。
历史和文化给予诗人们广阔的创作空间,可以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类智慧的领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以夜晚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故国沦丧和社会动荡的忧虑。
情感和抒发情感和抒发是最直接的灵感源泉。
诗人经常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的感受转化为诗歌作品。
诗人通过自己的情感和心情来表现自己的创作灵感。
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喜怒哀乐,诗歌都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和思考的载体。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表达了他对家人离散和伤离的思念和悲哀之情。
哲理和思考诗人的创作还往往承载了一定的哲理和思考。
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悟性,诗人能够从生活中提取出深层次的哲学和道德问题,进而通过诗歌作品来探索和表达。
诗歌所揭示的智慧和道理丰富了诗歌的意义和内涵,使其更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探讨了生命的短暂和离别的痛苦。
创作诗歌的技巧与灵感来源诗歌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的文字形式,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式传达情感、思考和观察。
对于大部分创作者来说,灵感来源和技巧对于创作优秀的诗歌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创作诗歌的技巧,并介绍几个常见的灵感来源。
一、诗歌创作技巧1. 建立意境:诗歌需要通过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创作者可以运用比喻、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创造出独特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注重韵律和节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其独特之处,它通过音节和重音的排列组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语言美感。
创作者可以尝试运用押韵、排比、叠词等手法来增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3. 创造独特的视角:诗歌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表达事物,这有助于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创作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视角,比如个人经历、自然界、社会问题等来创作独特的诗歌作品。
4. 注意结构和组织:诗歌的结构和组织对于作品的整体效果至关重要。
创作者可以运用分节、折返、转折等手法来组织作品的结构,使之具有内在的逻辑和韵律。
二、灵感来源1. 自然环境:大自然是创作诗歌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
走进大自然中,观察花草树木、动物飞禽,感受四季变换,可以激发创作者对于自然美的感悟和思考,进而转化成独特的诗歌作品。
2. 个人经历:个人的情感和经历是创作诗歌的重要灵感来源。
生活中的欢乐、忧伤、挣扎和成长都可以成为创作者创作诗歌的灵感点。
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思考,创作者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
3. 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现象也是创作诗歌的重要来源之一。
反映社会的不公、人际关系的困惑、道德伦理的思考等都可以成为创作者表达的题材。
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创作者能够给予读者一种启示和思考。
4. 文学艺术: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是创作者灵感的近邻。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观赏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通过借鉴和参考他人的作品,创作者能够丰富自己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与艺术创新方法诗词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形式和语言风格表达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
然而,要在创作中保持新颖与创新并非易事。
本文将探讨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与艺术创新方法,希望能够为诗词爱好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一、灵感来源诗词创作中的灵感来源广泛而多样,既有来自自然环境的启发,也有来自人生体验的感悟。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灵感来源:1. 自然景观:自然是诗人经常汲取灵感的源泉。
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能激发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欲望。
尤其是山川河流中所蕴含的壮丽与恢弘,给予了诗人以宏大与深远的意象。
2. 人文历史:诗词艺术与中国人文历史紧密相连。
透过对历史的了解与思考,诗人能够从历史事件、名人故事、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
例如,通过描绘历史景观、塑造历史人物形象,诗人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打造出生动有力的作品。
3. 情感体验:情感是诗词创作的核心元素之一。
诗人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将内心世界融入作品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这些情感可以是喜悦、忧愁、思念、惆怅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使诗词作品呈现出多样的风貌。
二、艺术创新方法诗词的艺术创新需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艺术创新方法:1. 形式创新:诗词形式的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传统的诗词形式多以律诗、绝句等为主,如今诗人可以尝试发展新的形式,如自由诗、长诗等。
这些新颖的形式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的审美需求,丰富诗词作品的表现力。
2. 主题创新:主题是诗词作品的灵魂。
诗人可以选择一些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将其融入到诗词创作中。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传统主题的重新解读、重构,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意义。
这种主题上的创新能够使诗词作品更加现代化、丰富多样。
3. 语言创新:诗词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其语言是重要的表现手段。
诗人可以探索新的表达方式,运用一些现代化的词汇、表达手法来打破传统的束缚。
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与构思方法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察。
然而,对于许多诗人来说,找到灵感和构思一个诗歌作品可能是一项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和构思方法,希望能给诗人们提供一些启发。
一、自然与环境自然和环境是许多诗人最常用的灵感来源之一。
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景色常常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你可以尝试去山间徜徉,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观察自然界的种种奇妙,然后将这些感受与观察转化为文字。
例如,你可以写一首描绘夜晚星空的诗歌,或者描绘一朵盛开的花朵。
二、人生经历与情感人生经历和情感是另一个常见的诗歌创作灵感来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体验,将这些个人经历和情感融入诗歌中,能够使作品更加真实和感人。
你可以回忆过去的经历,或者表达当前的情感状态。
例如,你可以写一首关于失去亲人的诗歌,或者表达对友谊的赞美。
三、艺术与文学艺术和文学作品也是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
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欣赏绘画、观看电影等,都能够激发你的创作灵感。
你可以尝试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诗歌作品。
例如,你可以写一首受到梵高画作启发的诗歌,或者写一首以某部电影情节为主题的诗歌。
四、观察与思考观察和思考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你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和情感。
思考这些观察到的事物,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能够帮助你构思出独特的诗歌主题和表达方式。
例如,你可以观察一只小鸟在树上歌唱,然后思考它的自由和快乐,写一首关于自由的诗歌。
五、语言与形式实验语言和形式的实验也是创作诗歌的一种方法。
尝试使用不同的诗歌形式,如押韵、格律、自由诗等,能够帮助你发现新的创作可能性。
同时,你还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你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你可以写一首用古典诗歌形式表达现代主题的诗歌,或者尝试使用象征主义的语言风格。
总之,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和构思方法多种多样。
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与艺术创新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其创作过程中灵感的来源和艺术创新的方式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以及艺术创新的方法。
一、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1. 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灵感来源。
例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山村咏怀》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描绘了寒梅的景象,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自然景观中的色彩、声音和气息,都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2. 历史传说:历史传说是另一个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
诗人可以通过对历史故事和传说的理解来启发灵感,进而创作出感人的诗词作品。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就是借用了历史传说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感人的生活经历:生活经历也是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往往是诗人体验和思考生活的结果,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生活经历的触动与感悟,诗人可以创作出真实而感人的作品。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岂不见落花时节,妖雨零乱花如盖”以及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皆源自于诗人的生活经历。
二、艺术创新的方法1. 借鉴古人之长: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诗词艺术特色和灵感。
通过借鉴古人的创作手法和思想观点,诗人可以在保持传统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诗词作品。
2. 结合当下社会与时代:艺术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将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体验融入到诗词创作之中。
通过对当下社会和时代的观察,诗人可以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对诗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新的尝试与创新。
3. 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世界呈现多元文化共存的趋势,诗人可以借助跨文化对话的方式,将不同文化元素融入到诗词创作中。
通过融合不同文化的风格和特点,诗人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诗词艺术作品。
结语: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来自自然景观、历史传说以及生活经历。
而艺术创新的方法则可以通过借鉴古人之长、结合当下社会与时代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来实现。
如何从经典诗歌作品中获得创作启发和灵感经典诗歌作品是文学的瑰宝,它们流传千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我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通过深入研读和欣赏经典诗歌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创作的启发和灵感。
首先,经典诗歌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和情感。
诗歌作品往往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杜甫的《登高》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当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进而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和情感素材。
其次,经典诗歌作品展示了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从古代的律诗到现代的自由诗,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研读经典诗歌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中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从而丰富和提升我们的创作技巧。
此外,经典诗歌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每一首经典诗歌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抒发了女性的离愁别绪。
通过研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的变迁,从而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素材。
最后,经典诗歌作品展示了作者的独特思维和创造力。
每一位诗人都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作风格。
例如,李白的诗歌豪放洒脱,杜牧的诗歌细腻婉约。
通过研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诗人的独特魅力和创作风格,从而启发我们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经典诗歌作品是我们创作的宝库,通过深入研读和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创作的启发和灵感。
经典诗歌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和情感,展示了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展示了作者的独特思维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经典诗歌作品的研究和欣赏,从中汲取创作的营养和灵感,让我们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灵感与借鉴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凝结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
在现代文学创作中,古代诗词经常被作为灵感和借鉴的源泉。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古代诗词的形式与意境中国古代诗词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词等。
这些形式的诗词常常以简练、精炼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这种形式多样且意境深远的特点被广泛地运用,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中国古代诗词赋予现代作品的情感色彩中国古代诗词常常以极富情感的文字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思想和感受。
这种情感色彩使得现代作品更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比如,在当代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古代诗词的引用或者借鉴,这些古代诗词赋予作品更加深刻的情感内涵,使其更触动人心。
三、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给现代作品提供启示中国古代诗词以其凝练、简洁的文字表达出了丰富的意境。
这些意境给现代作品提供了灵感和启示,使得现代作品在艺术效果上更具有创意和个性。
例如,在当代诗歌中,往往可以看到古代诗词的影子,这些意境的启示赋予现代作品更加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中国古代诗词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中国古代诗词对现代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诗词的形式与意境被广泛地运用于现代文学创作中,赋予作品更加深刻的艺术内涵。
古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色彩和意境给现代作品带来启示,使得现代作品更具有创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结:中国古代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诗词的形式与意境被广泛地运用于现代文学创作中,赋予作品更加深刻的艺术内涵。
古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色彩和意境给现代作品带来启示,使得现代作品更具有创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代诗词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积极的,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珍宝,也是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借鉴和创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瑰宝,为现代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诗词创作中学生诗词创作的技巧与灵感在文学创作中,诗词一直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对于学生而言,诗词创作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然而,学生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常常会面临技巧和灵感的困扰。
本文将就诗词创作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分享一些技巧和灵感的来源,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写出优秀的诗词作品。
一、技巧1. 熟悉韵律和格式:诗词创作最基本的要素在于韵律和格式。
学生应该了解不同诗体的韵律规则,掌握对仗、押韵、平仄等基本原则。
同时,了解不同诗体的格式要求,如诗的行数、字数、句式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创作的方向。
2. 增加文采和修辞手法:诗词是一种极具文采的文体,学生可以通过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
比如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使诗词更加形象生动。
3. 培养细腻情感和观察力:优秀的诗词作品往往与作者细腻的情感和观察力息息相关。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自己的情感,把这些真实的体验转化为作品中的表达,使作品更加真挚与有力。
4. 合理运用古典文化:中国古代诗词的优秀传统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学生可以借鉴古人的创作技巧,融入一些古典元素,使作品更具韵味和深度。
二、灵感来源1. 自然景物:大自然是诗词创作的无穷源泉,它的变幻多样和美丽壮观会给人以灵感。
学生可以选择一朵花、一片叶子,或是一道日落,去描绘它的美丽,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
学生可以阅读一些名家的诗词作品,欣赏他们的艺术表达,从中汲取新的灵感和启发。
3. 内心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是诗词创作的另一宝贵资源。
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出发,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去创作独特、与众不同的作品。
4. 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情感。
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古代传说中寻找灵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创作出有着时代感和深度的作品。
总结:诗词创作是学生文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提升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古代诗词创作中的灵感激发与文字锤炼在古代诗词创作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通过灵感的激发和文字的锤炼,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留下了不朽的艺术遗产。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创作中的灵感激发与文字锤炼的关系,以及它们对诗词艺术的重要意义。
一、灵感激发——诗词创作的源泉灵感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源泉,它可以激发作者的创作欲望和灵感的涌现。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感受自然、体验人生、传承文化等方式来激发灵感,使创作更富有情感和内涵。
首先,自然景观是古代诗词创作中常见的灵感之源。
古代文人常以山水景色、花草鸟兽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进而产生灵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他以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其次,人生体验也是诗词创作中的灵感来源。
许多古代文人借助自身的感悟,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宋代文人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荣辱得失的思考和对自由奋斗的追求。
再次,文化传承也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古代文人经常在借鉴前人的作品中发现新的创作灵感。
例如,唐代文人白居易在创作《长恨歌》时,借鉴《孟光党坚词》的手法,将历史人物的悲剧转化为爱情抒怀。
灵感的激发不仅仅限于以上几种,它可以来自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内心情感、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
灵感的激发为创作提供了动力和素材,但灵感只是创作的开始,接下来就需要通过文字的锤炼来将其转化为优秀的诗词作品。
二、文字锤炼——诗词创作的精细工艺灵感的激发只是古代诗词创作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文字锤炼则是将灵感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关键环节。
通过文字的选择、句法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动,文人将思想情感凝聚成几近完美的艺术形象,使诗词作品具备丰富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首先,文字的选择至关重要。
古代文人注重用字的质感和音律,通过选用意境丰富、音韵和谐的文字,使作品更加动人。
例如,南宋文人陆游在《秋夕》一诗中运用了大量形容秋天景色的优美词句,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使整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
诗词创作与审美鉴赏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它不仅是文学表达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审美体验,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
诗词的创作和鉴赏是一门艺术,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特点,以及欣赏和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美感。
本文将从创作与鉴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诗词创作1. 创作灵感的来源诗词创作的灵感可以来自于生活、自然、历史、情感等方面。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中汲取创作的灵感;自然是创作的素材,大自然的景色和变化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历史是我们的珍贵财富,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考,可以创作出富有深度的诗词作品;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心灵的共鸣和感悟可以倾诉在诗词之中。
2. 表达方式与语言技巧诗词的表达方式独特而精练,通过寥寥数语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排比等,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表达力。
同时,选择准确而优美的词语,掌握好音韵和韵律,使诗词在语言上更加美妙动人。
3. 创作的目的和价值诗词创作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表达方式,更是对于现实社会的审视和思考。
通过诗词的艺术表达,我们可以呈现出自己对于社会现象、人际关系、自然景色以及情感体验的独特理解,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无尽的思考。
此外,诗词还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可以传承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诗词审美鉴赏1. 理解诗词的内涵与情感诗词往往含蓄而深刻,我们需要倾听其中的声音,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在鉴赏诗词时,可以通过解读作者的线索和情感表达,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心境和意义。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词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欣赏其中的美感。
2. 欣赏诗词的形式与语言之美诗词具有鲜明的形式美和语言美。
形式美体现在诗词的韵律和格律上,通过押韵和节奏感的变化,使作品具有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语言美则体现在诗词的用词上,选择恰如其分的词语,使作品通俗易懂又充满诗意。
3. 感受诗词带来的共鸣与感悟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共情。
古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与审美意识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们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对学生来说,通过创作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创作灵感,还能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创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与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一、古诗词为学生提供创作灵感的源泉中国古代诗词以咏景、咏物、抒怀为主题,通过精炼的语言和凝练的表达,使人们产生共鸣。
学生们通过阅读古诗词,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与哲理,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创作的灵感。
古代诗人以细腻的描写、深刻的表达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促使他们尝试赋诗作文。
通过创作,学生们可以激发出自己独特的灵感与想象力。
二、古诗词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古诗词以精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著称,它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审美的窗口。
在阅读中,学生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诗人的辞章之美,还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情趣。
通过深入研究古诗词的词藻和韵律,学生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进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
他们领会到古诗词中的细微之处,进而在自己的创作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三、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与审美意识的教学策略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与审美意识,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古诗词,让他们感受古人用词的精细之处,培养对美的敏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诗词创作的素材,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从而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吟诵、朗读活动,通过诵读古诗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设计古诗词创作的作业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提升他们的创作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古诗词创作的作业。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幅图画,让他们根据图画的场景进行创作。
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又能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代名家的作品,通过模仿来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和风格,从而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古诗词创作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与审美意识古诗词创作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而对于学生来说,接触和创作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与审美意识。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创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一、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学习和创作古诗词,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从而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古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字和美感的敏感度。
例如,通过学习唐诗宋词的抒情之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并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的创作要求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学生在模仿古诗词的同时,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和语法运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古诗词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让他们逐渐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潜能古诗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创作古诗词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例如,可以给学生一幅画作或一段描述,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首古诗词。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创作古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古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国家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与审美意识,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赏析古诗词:通过赏析名家古诗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并让学生思考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形容灵感的文采的诗词
灵感,如同天边的流星,稍纵即逝,却又璀璨夺目。
它如同潺潺流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形容灵感的文采,让我想起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句诗让人感受到灵感的到来往往是那么突然,那么强烈,仿佛是一股涌动的激流,无法抑制。
当灵感降临时,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广阔的天地之中,思绪如泉涌,源源不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句诗则表现了灵感带给我们的喜悦和兴奋。
当我们在创作中遇到瓶颈,苦思冥想而不得时,灵感的闪现就如同春风拂面,让我们豁然开朗,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
此时的我们,就像那马蹄疾驰的骑士,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一日之间便能看尽长安的繁花似锦。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诗则道出了灵感的神秘和不可捉摸。
有时候,我们费尽心思地寻找灵感,却始终无法触及它的踪迹。
然而,当我们放下心中的执念,不经意间回首时,却发现灵感就在那灯火阑珊处,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发现。
形容灵感的文采,还可以借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样的诗句。
灵感就如同那云中的衣裳、花中的容颜,让人心驰神往。
它如同春风拂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和勃勃的生机。
当我们在创作中陷入困境时,灵感的闪现就如同那露珠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的创作之花更加绚烂夺目。
总之,形容灵感的文采需要用到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灵感的神秘、美好和不可捉摸。
同时,我们也需要珍惜每一个灵感的到来,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创作。
诗词创作中的灵感与直觉
诗词创作中的灵感与直觉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彭庆达涂丙炎
文艺理论界有一段时间不作兴讲创作的灵感与直觉问题,因为据说与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总有粘连。
其实,真正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不排斥灵感与直觉,我们不能拱手让出这一领域给唯心主义去独占,而要旗帜鲜明地坚守住唯物主义灵感和直觉阵地,探索诗歌创作的科学发生过程。
科学的唯物主义灵感观就是: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科学的直觉观就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累积的经验为依据,但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
诗歌创作是绕不开灵感与直觉的。
“灵感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是形象的孕育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质变阶段的表现,也就是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在形象上的体现。
……它不仅促成独创的形象的产生,而且也是推动创作活动的一种心理动力,它加强着艺术家的创作冲动。
”(王朝闻:美学概论179页)至于直觉,既是一种直观,即用感官直接感觉,它大量普遍地存在于主观与客观直接接触的感性阶段,作为一种艺术功能,当然也包含了初步辨别与
判断的知觉。
女作家池莉的得奖作品《有了快感你就喊》,有这样一段关于直觉的生动描写:“远远地,卞容大就认出了父亲。
这是认出,不是明确的看见,是感觉,是儿子对父亲那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感觉。
”这种经验,不写诗词的人都有过,在诗词的写作和欣赏过程中更是频繁出现。
本文为简化头绪,下面将把讨论的重点放在灵感上。
灵感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有准备的心灵。
章学诚在《皇甫持正文集书后》说:“水之波澜,山之岩峭,所积深厚,发于外者,不知其然而然。
”这里强调的,正是“所积深厚”。
蒋仲葵在《尧山堂记》也说:“元代卢挚在自己的书桌上大书一“天”字,下注六个小字:“有记性,不急性。
”这里“不急性”正是强调要博闻强识,多学习多积累。
只有这样,才能如人们评马克思那样,像一艘蓄满动能的航轮,随时准备升火待发。
王士祯在《序孟浩然诗》中也说:“每有佳作,伫兴而就。
”“伫”就是久立等待,而“兴”就是灵感,兴会。
2、突然性、偶然性。
陆机《文沦》云:“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遇,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这些话把灵感的突发性,偶然性描述得很准确生动。
本来这灵感和直觉一样,有时被幽默地称为“第六感觉”,其所得或为形象,或为念头,或者仅是对多种可能的一种选择。
如电光石火,如飘风骤至,来有影,去无踪。
陆游干脆把灵感获得之功上归之于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苏询也认为玄机只能
是“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遇。
”有一位潘大临毕生传下一句诗:“满城风雨近重阳”,据说他诗兴正酣,得此一句后却忽
然被索租人来打断了,等他平静下来再握管苦吟,却怎么也找不到诗的感觉了。
这就是作弄人的“天机”和灵感。
3、客观性、必然性。
元好问的《论诗》论杜甫诗云:“眼处心生即自神。
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这里赞美杜甫笔下的长安景色如画图,诗的灵感都来自客观实际,因为他有十年长住的亲身经历,并非仅凭想象虚构。
施国祁注释《论诗》,就把《慈恩塔·曲江三章》、《丽人行》、《渼陂行》等杜诗看成“十幅图画都在把酌浩然,旷怀游目中一一写照。
”看来写诗不能没有灵感,灵感有突然、偶然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立足现实、客观必然的一面。
下面讨论一下诗词创作中怎样发挥灵感直觉的效能,提高诗词质量的问题。
一、要讲究素质修养,注重生活实践。
龚自珍在《书汤海秋诗集后》说:“人外无诗,诗外无人。
其面目也完。
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卒不能不
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在是。
要不肯挦撦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汤益阳就是汤海秋,其诗文慷慨激荡,与龚友谊深厚。
龚评其诗,正如其人,其中灵感兴会与其为人是密不可分的。
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非按舆地图便可云‘平野入青徐’(杜甫《登
兖州城楼》)也,抑登楼所见者耳。
隔垣听演杂剧,可闻其歌,不见其舞,更远则但闻鼓声,即可云所演何剧乎?前有齐粱,后有晚唐及宋人,皆欺心以炫巧。
”陆游虽是宋人,但他自承灵感来自客观世界:“操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有人问宰相郑綮最近写诗没有,答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中安可得之?”二、要放胆,要以写诗为乐。
叶燮《原诗》说:“识明则胆张,任其发宣而无所于怯,横说竖说,左直而右有,直造化在手,无有一之不肖乎物也。
文章一道,本抒写挥洒乐事,反若有物焉以桎梏之,无处非碍矣”。
李渔《闲情偶寄》中说:“予生忧患之中,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借以舒,愠为之解,且尝作两间最乐之人,觉高贵荣华,受用不过如此,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
把两位所说合起来看,“抒写挥洒,为所欲为”,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所以,在这里也生发出与“苦吟”背道而驰的理念:“即诗不吟,即吟不诗”。
(徐祯卿《与同年翰林论文书》)贾岛那样“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苦吟出来的诗句,用来作励志箴言犹可,若欲评为精品,一般而言恐怕难能。
二、要高度集中精力,巧运神思。
还是李渔说得好:“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
专则易于奏功,散者难于责效。
……念不旁分,妙理自出。
”他举了一个写作实例: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每天练习写作一两篇,天天如是,
还不见得篇篇都好,而在入考场后一连要写七篇文章,其中优秀的考生,能在千人当中脱颖而出,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这“念不旁分……只得走此一条路也。
”可见,放胆之外,灵感的光顾也是靠“收视反听,耽思精骜”(陆机《文赋》),“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刘勰《文心雕龙》)。
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
根据上述二点,下面让我谈淡自己写作诗词的一点切身体会。
蒋捷的《虞美人》词分说“少年、壮年、而今”三个阶段的不同“听雨”感受,集中抒发人生的沧桑体验,曾令我拍案叫绝,玩味不已。
上年偶遇小学时窗友,追忆儿时游乐,与其青、壮、暮年坎坷道路,窘困境况形成鲜明对照,不由触动词兴,援用“虞美人”词牌成词一阕:“而今相见秋花谢,鬓已星星也。
笑谈当日毽子功,却恨老天不刮少年风。
”末句写了出来,自己也没找到确解。
“少年风”是什么风?与老天何干?只觉得一个“恨”字用在上下文句中,把自己的繁杂感受表现得还是比较鲜明强烈的。
客观现实与平时读词习得乃至自己当时的感情体验几方面撞击碰触,就产生了这样一句看似无理,其实酝含真情的句子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