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简谱)我的音乐网页《演奏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森林狂想曲》教案(通用3篇)《森林狂想曲》篇1小学音乐《森林狂想曲》教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感熏陶和感染下,丰富大自然当中各种声音的情感体验。
【过程与方法】采用演唱和表演的方式,熟悉三部分的音乐旋律,提高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辨别各段旋律的顺序,了解曲式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不同的情绪演唱三段音乐旋律。
【难点】根据音乐旋律配音效。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电子琴、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小动物的叫声(小鸟、蝈蝈、大象等),由学生猜并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或声音。
(二)新课教学1.初次欣赏音乐片段,聆听音乐中的声音师:从音乐中同学们听到了那些声音?能模仿它的声音吗?学生自由回答并模仿听到的小动物的叫声(小鸟、蝈蝈、青蛙、流水等很多的声音)。
2.再次欣赏音乐片段。
(1)为音乐配伴奏拿着乐器的学生跟随音乐敲击乐器,表演一种自然界的声音。
没有乐器的学生跟随音乐做身体律动,表演一种自然界的物体。
(2)简单介绍乐曲。
3.完整的欣赏音乐(1)完整的感受音乐的情绪(轻松、愉快的心情)(2)熟悉三段音乐主题。
①聆听音乐,分辨三段音乐主题。
②老师弹奏音乐主题A、B、C,学生学唱老师示范并引导:演唱音乐主题A、B时用轻快、短促、高位置、弹性的声音演唱,注意旋律中的换气记号。
演唱音乐主题C时速度稍慢,旋律要清晰,注意弱起和换气记号。
③学生再次跟琴学唱。
④整体演唱三段主题。
(3)学生根据旋律主题A,加入自己喜欢的声音。
(加入音效)(三)巩固提高,了解曲式结构。
1.学生根据图表,聆听音乐,判断音乐的主题旋律2.学生根据图表讨论分析曲式结构师:请同学们给你们的小脑袋插上翅膀,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歌曲分为几段呀?(全曲共由三个主题交替构成,是一个多段体结构的乐曲)3.了解音效(开头、中间、结尾处是很多自然界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音效)001.jpg4.完整的演奏音乐作品(1)学生分三组分别模仿开头、中间、结尾的三个音效部分,并歌唱音乐主题、为音乐主题部分配伴奏。
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森林狂想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
2、记忆乐曲主题,了解乐曲结构,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3、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并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和谐的乐声——《森林狂想曲》。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分辨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在了解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具:多媒体、电子琴、自制乐器、报纸等生活材料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师:请听以热带雨林为题材创作的乐曲《森林狂想曲》,乐曲表现了什么情绪?(清新、活跃) 在乐曲里,除了乐曲演奏的声音,你还听到哪些声音?(各种昆虫、鸟鸣的声音,还有风声、水流声等)。
2、介绍乐曲《森林狂想曲》的作者收集鸟类、蛙类、虫类、溪流……等自然声音,与音乐巧妙地结合,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额节奏、调性相互吻合,奏出了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表现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
设计意图:以乐曲最突出的特点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介绍乐曲制作过程和创作初衷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完整聆听,分析作品结构。
1、师:没有旋律,只有音效的地方总共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首乐曲的音乐结构是怎样的,也就是分为几个部分?2、师总结:作品共有两个部分,另外还有间奏和尾声。
(板书)作品结构:引子+第一部分+间奏+第二部分+尾声三、欣赏第一部分1、师:第一部分由3个主题组成,我们分别来感受一下。
2、聆听主题A(1)、聆听主题A,这个主题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带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轻快、活跃、生机勃勃)(2)、看曲谱,跟琴唱旋律,记忆主题A。
师: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个轻快活跃的A主题。
(3)、听辨主题A及演奏乐器师:A主题旋律记住了吗?那考考你们主题A在第一部分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竖琴、笛子、小提琴、笛子),乐曲中运用的乐曲中西结合,自然祥和。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森林狂想曲》教案讲课教师:吴琳宏一、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了解乐曲片段解乐曲的旋律特点,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哼唱2、情感目标:感受大森林的无尽魅力与神奇,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歌曲活泼愉快的情绪,感受真实的音效难点:对主旋律的哼唱与情感体会三、教具及实施环境:PPT幻灯片课件,钢琴,教室四.教学过程设计:A、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好!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又开始了,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绿色的歌谣》,今天让我们跟着录音来复习一下。
今天吴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想聆听一下吗?(想)好,在欣赏乐曲之前,先请同学们观赏一下这组图片。
(多媒体播放图片)B、新授1.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看的都很认真。
2. 师:美丽的大森林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宝库,充满着无穷的神秘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乐曲就是关于这美丽而神奇的大森林的,它曾被誉为“全世界最好听的大自然的音乐”——“森林狂想曲”。
3.同学们想不想跟着吴老师一起来个心灵的森林之旅,走进大森林,听一听这纯美动听的自然之声呢?(想),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进行咱们的森林之旅第一站“听森林”。
静心聆听乐曲,带着这些问题:音乐中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听到这些你的脑中想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生听音乐)生:许多动物的叫声,轻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师:都有哪些动物的叫声?生: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羊、猕猴、飞鼠、溪流。
师:这是一首非常动听的乐曲,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首乐曲呢?作品介绍:《森林狂想曲》是一首数码音乐作品,是台湾留美制作人吴金黛及其团队深入台湾山林实地录音,耗时5年,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自然声音,与音乐巧妙地结合,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互吻合,奏出了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
《森林的歌声》教学目标:1、能分辩出主题,并能用歌声、舞蹈、乐器表现各个主题旋律。
2、在猜猜、听听、演演、唱唱、游戏等实践中,感知音乐及表现森林中欢快活泼的气氛。
3、感受森林的无尽魅力与神奇,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感受真实的音效。
难点:对主旋律的表现与情感体会。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卡片、音响、双响筒、串铃、沙锤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师:孩子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一个好玩地方,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听音效)师:你感觉像是在什么地方?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生:森林里,小动物们的叫声师:有哪些动物的叫声?师:来,一起模仿青蛙叫、知了叫、小鸟叫。
嘘,请你们选择喜欢的动物叫声来一次,我也请出我的小朋友来和你们一起合作。
师:当夜幕降临,整个大森林都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跳啊,唱啊,动物们这么快乐的歌唱。
你们猜猜,他们在做什么?师:快来看看小动物们为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森林的歌声》教师出示课题一《森林的歌声》师:我们快去听听吧,(完整播放音乐)听完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生:欢快活泼的请孩子们带着欢快活泼的心情再来欣赏一次。
二、教授新课(1)第一主题:布谷鸟创设情境:你们瞧森林里飞来了一只爱唱歌的布谷鸟,她在呼唤着自己的好伙伴一一-花蝴蝶,大家听听,它是如何呼唤的? (欣赏主题1)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这段音乐不,请和老师一起来唱谱子吧学生发现这2个乐段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而发现连音线(引出连音线,连音线用在两个相同音之间,延长这个音的作用,声音要连贯,要唱满4拍时值)。
布谷鸟的声音那么动听,我们也来模仿下布谷鸟的“咕咕”声,跟着钢琴声唱一唱这个主题吧。
(用咕模唱,注意声音要有弹性)你们唱的太美妙了,简直就是天生的小音乐家呀。
师:小结。
(2)第二主题:花蝴蝶师:我们来听听,森林中最会跳舞的花蝴蝶是如何回应的?(欣赏主题2)师:花蝴蝶快乐吗?你们想怎么样融入到这段快乐的音乐中呢?你们是想唱呀,跳呀,还是想怎么样来表现这个主题?生:跳师:很好,先来看看老师是如何跳的。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教学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材分析:《森林狂想曲》是全世界第一张拥有纯粹大自然音效的组合专辑,是荒野探险家徐仁修、自然录音专家刘义骅、自然观察家杨雅棠、留美制作人吴金黛、金曲奖制作人及演奏音乐奖得主范宗沛,全心全意为台湾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乐创作。
制作过程耗时5年,深入全台山林实地录音,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台湾自然声音。
新颖并充满创意的制作概念,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合无间。
这首乐曲由A、B、C三个乐段轮番演奏,首尾和中间穿插有实地录制的“音效”。
三个乐段均为五声羽调式,B、C段是A段的变奏。
A段上句结束在属音“3”,下句结束在主音“6”上,具有呼应关系。
B段一开始似乎转到了大调,但随后又转到了羽调式,使乐曲增添了新鲜感。
在C段中各乐句改为弱起,并且都在较高音区盘旋,但仍保留了许多A段的因素。
这首乐曲既有电声乐器,又有竖笛、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与森林中各种动物、昆虫的鸣叫声和风声、雨声、流水声的录音,使人听起来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乐曲表现了在台湾的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昆虫丰富、奇异而和谐的鸣叫声奏出的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
学情分析:这阶段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个性与纯真并存,情绪的发展处于高速发展期,在许多方面会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
学生在音乐审美认识、音乐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音乐创造等方面,处在一个逐步学习、逐步积累音乐个性的状态中,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乐理知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
这首乐曲贴近自然,能唤起学生的生活感知与共鸣感,“森林”、“动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题材,但是乐曲本身的变化及多种乐器的参与会使学习难度大大增加,多种乐器参与、各种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顿精神大餐,相反学生会出现“举筷不定”的窘境。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目标:1.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2.熟悉乐曲各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3.了解民族乐器曲笛,进一步了解小提琴音色,感受乐器音色的丰富表现力。
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能用深情、和谐的歌声、乐声表达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一起生活多愉快”的欢乐心情。
并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和谐的乐声——《森林狂想曲》。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分辨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在了解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学用具:钢琴、字母图片、竖笛、音响、打击乐器、有关乐谱、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导语: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你们听……二、完整听赏全曲教师播放音响(课件1)。
1、学生聆听乐曲,初步感受乐曲情绪。
2、师:大家再来听一听这神奇的声音。
听一听这三处的力度有什么不同?好像什么?教师分别播放乐曲开始、中间、结尾的音效。
(课件2)3、师:谁能来学一学这好听的声音?4、用你的小乐器模仿蛙鸣等声音5、师: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你们觉得这首乐曲应该叫什么名字?6、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
教师出示课题——《森林狂想曲》7、师介绍作品师:同学们知道吗?台湾有一位音乐家,有一天看了一则“残忍”的生态故事:在南美洲有一种体积很小的鸟类,每年都从南美洲飞到北美洲的森林区里去产卵,并固定在森林中下蛋。
而政府为了经济利益,将森林部分地区开垦成牧区,而以牧区牛身上虫子为食的游牧鸟,自己不会筑巢,便将自己的蛋下在这种季节鸟的鸟巢中,还把巢中原有的蛋拨走。
由于游牧鸟的体积很大,蛋孵化之后,老是跟季节鸟的幼鸟抢食,季节鸟的幼鸟老是吃不到母鸟喂的食物,食物都给游牧鸟的幼鸟霸占去了。
一个多礼拜之后,只见游牧鸟的幼鸟茁壮成长,季节鸟的幼鸟却眼眶凹陷,身处饥饿,丝毫没有成长。
后来生态学家仔细研究之后,才知道是开垦森林的结果。
音乐欣赏课《森林狂想曲》教案教材分析:《森林狂想曲》是一首欣赏曲,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台湾乐曲,表现了在台湾的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昆虫丰富、奇异而和谐的鸣叫声奏出的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
其中既有电声乐器,又有陶笛演奏,更有在森林中各种动物、昆虫的鸣叫声的录音和风声、雨声、流水声的录音,使人听起来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乐曲中现了几十种动物的叫声,在柔和的月光下,蟋蟀、青蛙、蝉、鸟等如舞动的精灵,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演出了一曲浪漫的森林狂想曲,是一部有现代意味的狂想曲。
教学目标:1、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2、熟悉主题,培养音乐记忆能力。
3、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4、熟悉各种乐器的声音。
评价设计:通过听,小组唱,创编等形式来达到目标1、2的完成教学重点:体会乐曲活快的情绪,熟悉各种乐器的声音,感受真实的音效。
教学难点:对主旋律的哼唱与情感体会,了解歌曲的曲式。
教具:幻灯片课件,电子琴,能制造音效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很高兴又能开始我们今天的音乐之旅,首先请大家聆听一段音乐、音效,同学们听听这种声音应该出现在哪里?如果能让我们亲身去感受原始大森林的神奇,亲耳倾听大森林的美妙声响,那该多好啊!可是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包括老师在内,恐怕这个机会都不多。
今天为了弥补这个小小的遗憾,老师特地为大家带来了一首乐曲,它的名字叫《森林狂想曲》。
这首美妙的乐曲,表现了在台湾的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丰富、奇异而和谐的鸣叫声。
希望这首乐曲能给大家带来一种身处原始大森林的神奇感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欣赏《森林狂想曲》1、初听:在欣赏之前,老师要提出三个问题,需要大家认真思考。
(出示小黑板)第一:乐曲的情绪怎样?第二:乐曲中录制了很多动物的叫声,也就是“音效”。
请大家把你听到的动物的叫声记下来,看谁听到得最多,而且最好能模仿其中的一种。
第三:要认真听一下这首乐曲都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主旋律,也把它记下来,好吗?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欣赏中认真思考,正确的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精选10篇)《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2.熟悉乐曲各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3.了解民族乐器曲笛,进一步了解小提琴音色,感受乐器音色的丰富表现力。
4.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能用深情、和谐的歌声、乐声表达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一起生活多愉快”的欢乐心情。
并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和谐的乐声——《森林狂想曲》。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分辨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在了解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一、组织教学导人。
阶段目标:开门见山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你们听……这是哪?听到了蝉声、蛙声、鸟声和溪水……引出题目《森林的歌声》二、完整听赏全曲1、与森林共赏:今天我们要随着这首乐曲来一次奇妙的森林音乐之旅。
播放《森林的歌声》的音乐师:听的时候,你可以用点手心的方式感受乐曲的速度。
并思考问题:乐曲给你什么感受?你听到一个怎样的森林?生:乐曲轻快、流畅生:一个热闹的欢乐的森林。
师:从始至终都很热闹吗?安静—热闹—安静2、与森林共奏:师:乐曲中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动物声、乐器的声音)师:乐曲中主要用到了三种乐器,请同学们听一听第一种、第二种……?生:笛子、小提琴、吉他播放:笛子、小提琴、吉他的音色,并用动作模仿演奏姿势。
三、分析乐曲:与森林共舞——听乐曲结构1、我们对乐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让我们一起仔细聆听乐曲的第一段旋律,请听这段音乐的情绪怎样?你听到了什么乐器在演奏?学生:活泼欢快的情绪是笛子演奏的能模仿吹笛子的姿势并跟着音乐用DU声模唱。
第二课第3课时《森林狂想曲》(教案)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主题:《森林狂想曲》选题意图:《森林狂想曲》是一首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音乐交织而成的器乐合奏曲。
由探险家、录音家等经过5年的收集制作,深入台湾森林实地录音,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虫类、溪流等100种声音,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爱护动物。
而在欣赏教学中主旋律的听辨、辨别每个主题的乐器是一项重要环节,怎样帮助孩子们记忆分辨乐曲的主旋律,更好的理解乐曲,辨别乐器,是需要教师们用心思考的问题,为此针对这首乐曲不同主题乐器的分辨的环节我录制了此微课,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分辨熟悉不同乐器的音色。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聆听《森林狂想曲》。
2.听辨各乐段的音乐变化,分辨记忆不同的演奏乐器。
3.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听辨各乐段的音乐变化,分辨记忆不同的演奏乐器。
教学流程与内容设计:1.了解乐曲创作的背景。
《森林狂想曲》是一首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音乐交织而成的器乐合奏曲。
由留美制作人吴金黛和她的朋友荒野探险家徐仁修,跋山涉水,经过5年的收集制作,深入台湾森林实地录音,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等100种声音,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爱护动物。
更奇妙的是她们把这种自然的声音与音乐巧妙的结合起来,这些自然的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非常吻合,奏出了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被称为全世界最好听的大自然音乐。
2.初步感知什么叫音效。
乐曲的开头是引子部分,同时也是描写森林的部分,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像这种真实声音的重现,在音乐中被称之为“音效”,音效的作用就是给人一种真实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整首乐曲中,首尾和中间穿插有实地录制的“音效”,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美妙的声音。
3.分别聆听笛子、小提琴、吉他演奏的主题乐段。
引子部分之后就是主题一,这部分旋律使用了传统的竹笛演奏,轻脆、动听的声音与自然界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听起来非常优美;主题一之后是主题二,这段音乐分别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使用了小提琴和吉他进行了演奏,把小提琴优美柔和,吉他圆润饱满的音色结合起来,让我们领略到了“同一主题旋律,不同乐器演奏”的奇妙之处;主题三的出现将音乐推向了高潮,乐器的合奏给我们展现了森林热闹的一番景象。
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五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森林狂想曲》是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第二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大森林中各种动物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歌曲采用了五线谱记谱,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善于模仿和创造,对于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充满热情。
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演唱《森林狂想曲》。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3.通过学习《森林狂想曲》,提高学生对五线谱的认识和理解。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演唱《森林狂想曲》。
2.教学难点:五线谱的识谱和唱名,以及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实践教学法: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现力。
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以及五线谱的图片等。
2.乐器: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如钢琴、吉他等,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材料:准备《森林狂想曲》的乐谱,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大森林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美丽和神秘。
然后,播放《森林狂想曲》的音频,让学生初步聆听和感受歌曲。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森林狂想曲》的作者和背景,然后展示五线谱,引导学生认识五线谱的基本结构和唱名。
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五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森林狂想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森林狂想曲》是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表现力,描绘了森林中各种动物欢乐活泼的生活场景。
歌曲采用了富有变化的节奏和旋律,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到森林的生机与活力。
歌曲由四个乐段组成,结构清晰,旋律优美。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演唱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音准、节奏和咬字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提高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能够流畅地演唱《森林狂想曲》。
2.培养学生对森林生态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咬字问题。
2.歌曲中旋律的变化和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分组练习法:学生分组演唱,互相纠正、互相学习。
3.游戏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歌曲。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乐谱、图片、视频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音乐游戏等。
3.教学道具:动物头饰、森林背景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森林狂想曲》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森林的生机与活力。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和旋律。
同时,教师讲解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细节。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演唱歌曲,注意纠正音准、节奏和咬字方面的问题。
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互相倾听、互相纠正。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轻快活泼哼唱主题旋律。
2、能分辨出主题A,并能完成课本练习。
3、感受森林的无尽魅力与神奇,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乐曲活泼愉快的情绪,感受真实的音效。
难点:对主旋律的哼唱与情感体会。
教学准备:钢琴、视频、课件、卡片、音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师:(课件播放热带雨林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地方?(学生观看幻灯片并回答)师:这是宝岛台湾南部的热带雨林,这样的地方给你什么感觉?(用词语表示)生:(美丽、神秘、向往)师:美丽的大森林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宝库,充满着无穷的神秘感,在大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乐曲就是关于这美丽而神奇的大森林的,这首作品曾被誉为“全世界最好听的大自然的音乐”,它就是选自《全世界第一张台湾大自然音乐专辑》中的——“森林狂想曲”。
(板书课题)师: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起来一次心灵的森林之旅,走进大森林,亲近大森林,听一听这纯美动听的自然之声!二、欣赏乐曲、感受音乐1、课件展示森林之旅第一站“听森林”。
静心聆听乐曲,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生听音乐)生:许多动物的叫声师:都有哪些动物的叫声?生: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师;同学们,这些都是真实声音的重现,在音乐中被称之为“音效”,音效的作用就是给人一种真实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播放课件中的图片和声音让学生简单模仿一下,教师给予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
2、师:一首好听的乐曲最能吸引人的就是动听的旋律了,这首乐曲的旋律非常好听,也很容易哼唱,下面同学们听着乐曲伴奏,用LA哼唱旋律(课件展示森林之旅第二站“唱森林”。
)老师弹琴,学生模唱。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音来模唱?(可以用森林中小动物的叫声)分组:青蛙的叫声呱呱,小鸟咕咕的叫声,师:真棒!就像一场动听的森林音乐会。
《森林狂想曲》教案(优秀3篇)《森林狂想曲》教案篇一森林狂想曲课型:欣赏课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森林狂想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节欣赏内容。
该作品流传非常,表现了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昆虫丰富、奇异而和谐的呜叫声,“奏”出了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
这首乐曲中有竖笛、电声乐器,还有森林中各种动物、昆虫的呜叫声和风声、雨声、流水声的录音,音响效果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森林狂想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充分的体验与合作探究,感受作品独特的风格,并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声音为音乐作品配音效的创编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记忆乐曲主题,了解乐曲结构。
教学重点:欣赏《森林狂想曲》,并记忆其中的主旋律。
教学难点:听辨不同的主奏乐器。
教学准备:课件、小提琴、吉他、竹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呈现热带雨林的图片,学生聆听《森林狂想曲》中的结尾部分,说说听到了热带雨林中都有哪些动、植物。
二、欣赏《森林狂想曲》(一)初听,感受乐曲表达的意境1、聆听乐曲中的特色声音,学生想象乐曲表达的意境。
2、让学生给乐曲命名,然后揭示题目。
(二)复听,熟悉乐曲旋律1、带领学生学习三条主题旋律。
2、复听的同时,为乐曲的旋律排列顺序。
3、总结曲式结构:引子+第一部分AABABCA+间奏+第二部分ABABCA+尾声(三)听A旋律1、听辨第一部分A旋律每一次出现的演奏乐器。
(竖琴+笛子+小提琴+笛子)2、再听时模仿相应的乐器演奏动作。
3、打击乐器伴奏第一、二遍:三角铁或碰钟,节奏型:X ---|第三、四遍,鼓或木鱼,节奏型:0 X 0X |(四)听B旋律1、思考:和A旋律相比,B旋律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情绪略高涨)2、模唱曲谱,体会大小调交错(五)听C旋律1、思考:和前两个主题旋律相比,旋律C在速度、节奏、音区等方面有什么变化?(由原来的稍快变为中速;稀疏与密集的节奏相间;音区提高;鸟鸣声更丰富、热闹,情绪更加热烈;演奏乐器增多)2、用自制打击乐器模仿森林里的声音三、综合表演完整聆听作品,第一部分用刚才学习的方式表现,第二部分自由选择动作或打击乐器表现。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情绪。
2、熟悉主题,培养音乐记忆能力。
3、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4、师生合作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2、师生合作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学难点:
在教师启发、指引下,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学用具:
电子琴、字母图片、自制打击乐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森林狂想曲》
(一)引课,初听感受
伴随着大家动听的歌声,我们快乐的音乐大巴又将启程了,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由于路途遥远我们要乘坐三种交通工具交替前行,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伴着好听的音乐快乐出发!(播放全曲,A主题做开车动作,B主题做划船动作,C主题做飞机飞行动作)
现在我们到达了什么地方呢?(森林)一路上大家听到了什么声音呀?(小动物的叫声)同学们你们听,谁来迎接我们啦?(青蛙)小青蛙告诉我们,一路听到的乐曲是全世界最好听的大自然的音乐,是荒野探险家、自然录音家、自然观察家、音乐制作人,跋山涉水,历时五年,深入热带森林进行实地录音!共收集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羊、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自然声音。
再配上悠扬的乐曲,呈现自然声音与音乐融合的最高境界。
乐曲的名字叫做《森林狂想曲》又叫森林的歌声。
由吴金黛作曲。
(二)欣赏乐曲
1.主题A
①刚才,青蛙唱的是真开心,可青蛙的音乐语言你懂吗,没关系,老师变一个小魔术,你们看,这就是青蛙的音乐语言,让我们来听一听,小手指点一点。
(播放主题A)
能用“噜”来唱一唱吗?如果声音轻快跳跃一些就更好了,再来唱一唱。
②它唱的是什么旋律呢,你们看,(出示曲谱课件),你有什么发现呢,这两乐句前几小节是完全相同的,请同学们用葫芦丝试着吹奏一下。
③同学们再来听一听,这段音乐力度有什么变化。
(由弱到强)就像我们离森林越来越近了,让我们和小青蛙打招呼吧,请同学们看着老师的手势来唱“呱呱”。
那能不能按照这段音乐的力度变化把小青蛙的歌声和音乐合起来呢。
④小青蛙欢迎我们越来越热情啦,这段歌声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呢?(欢快活泼的)这么活泼欢快的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播放音乐)(吉他和笛子)
2.主题B
森林里的空气可真清新,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呼吸森林里最清新的空气吧,有一个小要求,数数一共做了几个深呼吸。
(4个)对,这段音乐就是《森林狂想曲》的第二主题,有4个
乐句组成,这部分音乐的情绪是什么(优美抒情的)这么优美的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小提琴),为B主题伴唱的小动物也很多,唱的最欢的是小鸟,小鸟怎么叫,轻声,看着老师的手势为音乐加入喳喳喳的叫声好吗?让我们用小鼓棒轻轻地敲击来代替鸟叫声吧。
3.主题C
我们的伴唱很和谐现在我们伴着歌声继续前行,森林的第三段音乐又在我们的耳畔奏响了,它的情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呢?(播放音乐)(热烈欢腾的)这种气氛要用什么乐器能表现出来呢,对啦,是多种乐器合奏。
4.区分主题
现在小兔子来啦,要考考我们:你能听辨出我们《森林狂想曲》的各个主题吗?现在老师弹奏乐曲,同学们来听辨一下弹奏的是哪一个主题,用手势来表示。
看来同学们对这三部分音乐都很喜欢,现在老师播放乐曲的第一部分,当你听到第一主题时别忘了和青蛙打招呼,第二主题时和小鸟一起歌唱,现在我们和小动物一起来唱歌吧!(播放第一部分)
5.曲式结构分析
现在让我们仔细聆听,一起把整首乐曲主题顺序填到黑板上,谁能来试一试呢?(找生)你们填的也都是A吗?那就对啦。
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就是这样的,是不是很有趣啊!
6.模仿大自然的声音
下面我们要开展一个有趣的活动,叫我们的森林音乐会,老师准备了很多道具,我们演奏一下自己的森林狂想曲,你来选一选看模仿森林里什么声音。
(三角铁、木鱼、方便袋、沙锤,小盒子等)准备好了吗?(夜幕降临啦,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出来都散步啦,听,多热闹啊!远处有风声,还有流水的声音,蟋蟀也来凑热闹,小青蛙也耐不住寂寞出来找食吃了,乌鸦在枝头唱歌呢,森林里下起了淅沥沥的小雨,你听像不像一首优美的欢快的森林狂想曲呢!天黑啦小动物们都要回家睡觉啦!)
(三)表现乐曲
1.森林这么美小精灵们这么可爱,多才多艺的你们能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这首乐曲吗,可以是一个主题。
(舞蹈、葫芦丝、情景剧等)
2.同学们你们真棒,老师为这首乐曲加上了歌词,我们来唱一唱好吗?
二、总结提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上天赐给我们人类最宝贵的礼物,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现在我国每年有近50余种动植物濒临灭绝,如果我们刚才听到的美妙声音就此不再重现,如果像东北虎,华南虎,白鱀豚,亚洲象等人类的好朋友在五年或十年之后我们再也见不到了,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呢?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让我们一起加油争当环保小卫士吧!(击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