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弯处的回头》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521.54 KB
- 文档页数:5
《拐弯处的回头》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拐弯处的回头》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拐弯处的回头》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懂课文,理解父亲表示爱的方式,感受文中、生活中的亲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主动认识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1. 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读懂文中同学所说的`话,感受理解文中、生活中的父亲表达爱的方式。
2. 学会书写13个生字。
3. 积累并在口语、习作中运用“半信半疑”“不约而同”等词语。
教学准备:光盘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2. 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标记出文中关键的词句。
2.联系上下文利用语境理解、联系生活经历利用情境理解。
3.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句子。
4.延伸课文,适当拓展。
5.梳理情感,整合全文。
四、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弟弟:受伤生气伤心委屈爸爸:简单说几局拐弯儿处回头就走了瞟第二课时日期:教学流程:一、积累内化:1、自选词语学生独立完成。
2、在课文中找出表示“看”和时间很短的词。
二、迁移练习: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
三、实践活动: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听。
2、《拐弯处的回头》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中父亲表示爱的方式。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中父亲表示爱的方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从细微处发现爱。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年级上册语文《拐弯处的回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2)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3)引导学生理解拐弯处的回头是一种成长,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拐弯处的回头》。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故事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拐弯处的回头”的思考。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拐弯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大意。
(3)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学生进行生字词接龙游戏,巩固记忆。
4.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拐弯处的回头是一种成长,要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上册语文《拐弯处的回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学会用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通过课文中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教学难点:(1)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题——大自然。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和大自然和谐相处?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认读和理解。
(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 讨论课文(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4. 总结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 拓展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大自然,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拐弯处的回头》教学设计拉哈镇第一小学周春晖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依然”“不经意”“瞟”等词语的深刻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读懂课文,理解父亲表达爱的方式,感受文中、生活中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品读和感悟,理解文中、生活中的父亲表达爱的方式。
一、导入(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请用不同的感情读几遍。
二、初读课文1、仔细读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生:可以请教同桌(向别人请教可以学到很多),查查字典(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示意老师,带音节的词语多读几遍。
(拼音是学习生字的好帮手)(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出示词语:划破、包扎、巷口、牢骚、拐弯儿、刹那、似的瞬间、打动)2、师:开火车领读,如果他读对了,你跟着读一遍。
(学生齐读词语)3、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师:这行同学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说的时候如果能用上这些词就更好了。
(课件出示:划破、包扎、巷口、牢骚、拐弯儿、打动)(生分段读文,边听边想)师:指名说故事内容,抓住关键词语,把它们串联起来,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三、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
多读几遍,然后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默读,画句子,读句子,交流感受)师:你画了哪句话?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受吗?汇报:说说为什么感动?(生答略)2、师:当他在家附近的巷口碰见爸爸时,他……引读“他哭丧着脸,翘起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满以为会得到一点同情与怜爱。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引读“爸爸只简单说了几句,便自己走了。
”3、如果你是弟弟,此时你有怎样的心情?(很伤心、很委屈、很生气、爸爸不关心我。
)师:你伤心,是因为……你委屈,是因为……你生气,是因为……4、师:指名读“爸爸依然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师:同学们,爸爸会回头吗?爸爸的心里也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平静,他心里有那么多想对儿子说的话,他可能会说什么?生答略师:爸爸有那么多想说的话,那就让我们读读这句话吧,读出爸爸平静外表下的那颗不平静的心。
三年级上册语文《拐弯处的回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字词较多,需加强对生字词的学习。
2.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内容。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
2. 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3.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用于辅助教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文《拐弯处的回头》,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可能涉及的主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并巩固记忆。
3.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事物或人物。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作用。
(3)教师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
三年级上册语文《拐弯处的回头》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拐弯处的回头》是一篇描绘自然景物的优美散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在徒步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教育学生要学会关爱自然、珍惜生命。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美景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2)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学习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2)教师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3.4 实践练习:(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积累更多的自然景物描绘句子。
(2)学生谈收获和感悟。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进行一次作文练习。
4.2 作业要求:(1)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2)内容具体,富有想象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拐弯处的回头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拐弯处的回头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懂课文,理解父亲表示爱的方式,感受文中、生活中的亲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主动认识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 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读懂文中同学所说的话,感受理解文中、生活中的父亲表达爱的方式。
2. 学会书写13个生字。
3. 积累并在口语、习作中运用“半信半疑”“不约而同”等词语。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2. 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年级上册语文《拐弯处的回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努力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进行生动描绘。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
3. 朗读表演法: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课堂表演所需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自然景色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发音。
(2)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堂讨论(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邀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课文中的生字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情景模拟。
(2)邀请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展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拐弯处的回头》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urning back
《拐弯处的回头》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学期
《拐弯处的回头》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拐弯儿处的回头》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拐弯处的回头这一个微小的动作,向我们揭示了含蓄而又感人至深的父爱。
课文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引向细微处看世界,在平常中找到真爱。
这节课以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为中心,以朗读为主线,语言文字训练贯穿其中。
旨在对学生进行扎实训练的同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爱。
力求实现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中父亲表示爱的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中父亲表示爱的方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从细微处发现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有生字的句子。
3、再一次轻声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朗读感悟,体会父爱
(一)、体会弟弟的心理变化。
1、自由读课文的2、3段。
画出写弟弟的句子。
2、汇报句子,朗读并体会弟弟的心理变化。
(二)、感悟父爱
1、轻声读课文的4段。
2、体会父亲的动作。
“可是,当爸爸走到拐弯儿处的刹那间,却不经意似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儿处。
”(抓住“不经意”和“瞟”)
3、小组合作写句子,理解文中父爱的表达方式。
弟弟很伤心,你委屈,很生气时,爸爸也很(),很(),也很()。
4、填关联词,合作读第四段。
齐读结尾。
四、引向生活,感受父爱
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父亲。
写句子。
(在我心中,最能代表父爱的是。
)
教学板书内容:
9拐弯儿处的回头
走了回头
父
爱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