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中小学美术教材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37
浙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第15课创造美的纹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5课创造美的纹理》是浙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纹理的概念、作用以及如何创作出美的纹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纹理,感受纹理的美,并运用多种材料和技法创作出具有独特纹理的艺术作品。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对生活中的纹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纹理的分类、作用以及如何创作美的纹理还不够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纹理的概念、作用,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纹理,并能运用多种材料和技法创作出具有独特纹理的艺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纹理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纹理的概念、作用,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纹理,并运用多种材料和技法创作出具有独特纹理的艺术作品。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纹理,并运用创意和技巧创作出具有独特美感的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和创作。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示范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纹理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纹理的美。
2.讲解纹理知识:介绍纹理的概念、作用,让学生了解纹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观察发现:学生分组观察和讨论,发现生活中的纹理,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4.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技法,创作出具有独特纹理的艺术作品。
第七课威武的大将军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是在《找果子的刺猬》、《夸张的脸》两节泥塑课学习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从小动物造型到人脸的塑造,再到人物整体的圆雕造型学习,泥塑造型难度呈阶梯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在欣赏版面列举了“抗倭英雄戚继光”、“将军俑”、“杭州灵隐寺旁将军像”、“华夏龙脉(局部)”四个雕塑,从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材质等方面引导学生欣赏,寻找这些雕像的“威武”,进而体会“威武”、塑造“威武”。
教材的创作引导版面展示了将军像的制作步骤分解图,以及部分同龄孩子的优秀作品范例。
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一般的人像雕塑制作的步骤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塑造出姿态各异,威武神勇的古代大将军。
二、教学目标1.感受艺术作品中大将军的威武,学会抓住细节生动的表现人物神态的泥塑表现方法。
2.探究泥塑不同动态人物的方法,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塑造一尊威武的大将军像。
3.感受大将军的威武之气,获得与古代将军超时空心灵对话的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艺术作品中大将军的威武神态,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用泥塑造一尊威武的将军像。
难点:将军像的动态把握及站立的稳定性。
四、教学过程(一)解读“威武”教师活动:PPT出示“威武”,请学生思考:“说说什么是威武?”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显得威武?”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你知道戚继光吗?教师活动:引导并小结: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教师活动:你能想象一下“戚继光”的样貌吗?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
教师活动:PPT展示戚继光雕像,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戚继光的雕像给你什么感受?学生活动:思考并应答。
教师活动:在我国的古代历史中,这样的将军还有许多,如霍去病、岳飞、赵子龙……而且,他们都给了我们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威武”。
2024年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材,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第一单元:色彩的世界(第14课)第1课:色彩的认知第2课:色彩的搭配第3课:色彩的冷暖第4课:色彩的对比2. 第二单元:线与形(第58课)第5课:线的描绘第6课:形的构成第7课:线与形的组合第8课:创意线描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和线形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绘画技能。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色彩的搭配、线与形的组合。
2. 教学重点:色彩的冷暖、线与形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彩色画纸、水彩颜料、画笔、彩色铅笔、尺子、圆规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画纸、水彩颜料、画笔、彩色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4课:以四季变化、大自然景色等为例,让学生感受色彩的丰富性。
第58课:以生活中的线条、形状为例,引导学生发现线与形的美。
2. 新课讲解:第1课:介绍色彩的三原色、间色,进行色彩调配练习。
第2课:讲解色彩搭配的原理,展示优秀作品,进行色彩搭配练习。
第3课:介绍色彩的冷暖,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情感表达。
第4课:讲解色彩的对比,如明度对比、纯度对比等,进行色彩对比练习。
第5课:介绍线条的种类,如直线、曲线、波浪线等,进行线条描绘练习。
第6课:讲解形状的分类,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进行形状构成练习。
第7课:引导学生将线条与形状进行组合,创作有趣的画面。
第8课: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线条描绘生活中的场景。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 板书右侧:展示新课讲解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如色彩调配方法、线条形状示例等。
第四课纸拎袋一、教材分析纸拎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风格各异,应用广泛。
它除了具有实用美观的功能外,还有展示宣传的功能。
拎在手里是袋子,出了店门是广告。
因为纸材的天然性,更是成了一种时尚、个性、环保的标志。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设计.应用”领域的美术课,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通过“我为家乡‘袋’言”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比较观察中感知设计风格,并运用印制的设计方法在纸拎袋上进行版式设计。
通过设计与装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设计意识,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的美术学习中已经有过一些设计制作的学习经验,对简单组合装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到了三年级,“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就递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家乡特产运用酱油印制的方法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装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同时让学生明白身边的材料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可以让普通的袋子变得不普通,体会到设计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纸拎袋的用途,并用实物印制的方法设计装饰一只有美感的纸拎袋。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初步掌握版式设计的方法,有一定的设计意识。
3.培养学生关注设计与生活的关系,美化生活和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印制的方法为家乡特产设计装饰一只纸拎袋。
难点:有意识地进行版面设计,设计出一只有个性的纸拎袋。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课前准备学生:家乡特产、毛笔、酱油、瓷碟、牛皮纸拎袋(白色)。
教师:课件、范作、微课视频。
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预计用时2分钟)教师活动:出示课件,“我这里有一些家乡特产,一只空白袋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这个袋子吸引更多顾客?”学生活动: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原来,小小的纸拎袋,它却有大大的作用。
它不仅实用,还能将产品推广到千家万户,今天,就让我们做一名小小设计师设计一只纸拎袋,为家乡“袋”言。
第一课我驾神舟游太空一、教材分析“太空”对小学生来说是神秘的,也是最能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话题。
本册的课程设计为造型表现课,是一堂想象画教学课,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用绘画的表现方式,描绘想象中的飞船或火箭,展现遨游太空的想象景象。
让学生懂得科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对于人类追求的太空,鼓励学生们从小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拓展思维,亲近科学,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此课的学习,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科学的激情,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为祖国航天技术自豪的爱国情怀;通过想象画的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会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美术学习,已经掌握基本的绘画形与色的表现方法。
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美术学习充满着热情。
需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想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进行艺术与科技的联想创想,培养学生基于视觉形象积累、继而进行多图形运用与综合的绘画创作表现能力,充满兴趣的进行描绘。
三、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宇宙飞船及火箭等有关航天知识,学习火箭、飞船、宇航员及宇宙太空的造型特征,并尝试运用联想创想的思维方法,对飞船的功能大胆想象,创造出新的神奇形象。
2.通过尝试让学生通过合作与独立观察、联想、想象,创作神舟主体与背景,提高绘画想象创作构思与表现方法。
3.通过学习活动初步感受祖国强大先进的航天技术,知道现代科技的价值。
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民族自豪感与锻炼绘画构思表达能力,不懈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飞船的功能大胆想象,创造出新的神奇形象。
难点:如何用形与色造型,生动富有表现力地表现宇航员遨游太空的场景。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准备(学生)油画棒、水彩笔或马克笔等绘画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范作。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课件第一页插画。
提问:“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地球外面是怎样的吗?”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由问题引发的对宇宙的探知了解。
浙美浙教版小学美术16年级全册教案汇总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生活中的美术》:第一节《生活中的线条与形状》;2. 第七章《美术与情感》:第二节《用色彩表达情感》;3. 第八章《美术与创意》:第一节《创意绘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线条、形状和色彩,学会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3. 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线条、形状和色彩的表现方法,以及创意绘画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画纸、画笔、颜料、调色板、画架等;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调色板、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教师展示生活中具有美术元素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2.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生活中的线条与形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表现;教师讲解《用色彩表达情感》,示范调色、上色技巧;教师讲解《创意绘画》,展示创意绘画作品,激发学生灵感。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线条、形状、色彩的练习;学生尝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创意绘画。
4. 课堂互动(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给予指导和建议。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教师进行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活中的美术》2. 板书内容:线条、形状、色彩的表现方法;色彩的情感表达;创意绘画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心情”为主题,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进行创作。
2. 作业要求:表达自己的情感,创意新颖,画面饱满。
3. 答案:无标准答案,鼓励学生个性化表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尝试用不同的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年级美术教案浙美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美》三年级全册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四章“色彩的世界”和第六章“有趣的图案”。
详细内容将围绕色彩的调配与应用,以及图案设计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和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色彩理论和调配方法,能运用不同的颜色表达情感和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图案设计的兴趣,学会运用基本图形进行创意组合。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色彩的调配与运用,图案设计的创意构思。
教学重点:掌握色彩基本理论,运用基本图形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色画纸、水粉颜料、画笔、调色板、图案设计模板、教学PPT。
学具:彩色画纸、水粉颜料、画笔、调色板、基本图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色彩和图案,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的美。
2. 讲解:讲解色彩基本理论,示范色彩的调配方法,介绍图案设计的基本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色彩调配和图案设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a. 色彩调配:每组学生选取一种情感(如快乐、悲伤),用色彩表达出来。
b. 图案设计:每组学生利用基本图形卡片,设计一个有趣的图案。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评价并给予建议。
六、板书设计1. 色彩基本理论:色相、明度、纯度。
2. 色彩调配方法:原色、间色、复色。
3. 图案设计方法:重复、对称、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心情”为主题,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和图案设计方法,创作一幅画。
2. 答案示例:学生可选用蓝色、绿色表现平静、舒适的心情,搭配对称的图案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对色彩和图案的理解,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色彩和图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色彩的调配与运用,图案设计的创意构思。
2014年版浙美版三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绥阳县蒲场镇七九小学曾山一、教材分析浙美版三年级上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
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3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
全册共有16课,分为6个隐性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3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术瑰宝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本册教材新增了很多国内国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尽管没有作为单独的欣赏课来呈现,大多都是以案例的形式穿插在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中,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经过几学期的学习已有一定的绘画实践经验,对美术课兴趣浓厚。
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可是教学内容有许多是纸工,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卫生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在实际情况中,我们美术教学设施和教学用的资料图片不是很充分。
手工课和欣赏课,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工具和材料的准备工作。
以确保每一节美术课都给学生带来欣喜。
三、教学目标1、掌握简单的图案的设计方法,能根据自然形象进行团的设计。
2、能用丰富的表现手段,表现形式来表现自然景象,生活情境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3、学习漫画的创作方法,能画出简单的漫画形象。
4、进行泥塑教学,培养造型能力。
5、进行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提高欣赏应用能力。
6、图案的设计(适度的夸张和概括),图案具有美感。
2014学年第二学期浙美版五年级下册教案1.画家故居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当地画家故居的参观、探访,了解画家的生平。
2.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对我国近代艺术发展的贡献和艺术地位。
3.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悟画家为追求艺术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和思想境界。
二教材分析:本教材在编写上,从参观、探访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故居人手,通过参观、探访画家故居,了解画家的生平、艺术风格以及历史地位。
这样的编写意图,充分体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欣赏课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文化情景中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充分感受美术作品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画家的代表作,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对近代绘画史的贡献。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辩证地去欣赏画家及其作品。
四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
(教师)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收集他们作品的图片,了解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1、出示图片,谈话引入。
出示《画家工作室一角》、《缘缘堂》二图,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猜猜主人是怎样的画家?”“你知道哪些中国画画家?”“我国近代生活在杭州一带的画家有哪些?”(学生各抒己见。
)2、引导学生欣赏黄宾虹的作品。
(1)出示黄宾虹的《简笔山水图轴》,提问:“看这幅国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2)出示黄宾虹的名字,提问:“大家对黄宾虹了解多少?”(学生把参观黄宾虹故居时了解的情况对大家做一些介绍。
)(3)教师补充,重点介绍他画山水画经历的三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以游历山川,写生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
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提问:“根据你对黄宾虹的理解,你认为《简笔山水图轴》大约是他什么阶段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4)归纳黄宾虹的艺术特点:①浑厚华滋,笔墨上注重“黑、密、厚、重”。
三年级美术教案浙美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美》三年级全册教材,主要涉及第五章“色彩的世界”和第六章“形状的变幻”。
详细内容包括:色彩的基本概念、三原色与间色、色彩的冷暖、明度与纯度;平面形状的组合与变化,以及形状在视觉艺术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画作。
2. 培养学生对形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色彩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形状的组合与变化。
教学重点:色彩的基本概念,形状的设计与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色粉笔、画纸、画板、投影仪、范例作品。
学具: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画纸、调色盘、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色彩丰富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色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三原色与间色,进行色彩搭配练习。
3. 实践环节:分发画纸和水彩颜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创作。
4. 形状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了解形状的组合与变化,进行形状创意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色彩部分:板书色彩的基本概念、三原色与间色、色彩的冷暖、明度与纯度。
2. 形状部分:板书形状的组合与变化,附上范例作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彩色世界”为主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色彩知识,创作一幅画作。
2. 答案:学生作品,要求色彩丰富,形状多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与形状,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美术比赛或展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色彩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形状的组合与变化。
2. 教学过程: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创作指导,课堂小结中的知识点强调。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提高学生作品的质量。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如何关注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拓展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浙美版各册《美术》教材教学要点【2014年版】中小学美术学科编制2014/3一、教材来源:2013年教育部审定(浙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至九年级各册《美术》二、目标层级:教学目标按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顺序排列,共分五个层级。
1.认知领域目标分层,依次为:1.感知2.理解3.运用4.建构5.评价【感知】是指对美术现象与知识的初步识别,能再现和再认。
【理解】是指对美术现象与知识的初步领会,能作简单说明。
【运用】是指对美术现象与知识的初步的直接应用。
【建构】是指对美术现象与知识的整合、比较、分析、系统化、创造性地应用。
【评价】是指对美术现象与知识的本质价值的理性判断。
2.技能领域目标分层,依次为:1.感知 2.尝试3.学会4.掌握5.创新【感知】是指对美术技能的初步知觉和认知准备。
【尝试】是指对美术技能的初步模仿和简单练习。
【学会】是指对美术技能的独立应用。
【掌握】是指对美术技能的熟练运用。
【创新】是指对美术技能的修整、适应、发展、创造性地运用。
3.情感领域目标分层,依次为:1.感知 2.理解 3.认同4.具有5.评价【感知】是指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艺术美现象的初步感受,能体验审美乐趣。
【理解】是指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艺术美现象的初步认识,能丰富审美经验。
【认同】是指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艺术美现象的初步接受,获得持久的审美兴趣。
【具有】是指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艺术美现象的适应,形成基本的审美素养。
【评价】是指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艺术美现象的审美判断,养成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2014版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制一年级(上册)第一学段(1年级上)各学习领域目标要点课堂教学要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感知自然景物和美术作品。
•学会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对美术作品和自然景色的感受。
首页·★虎座(泥塑*陕西)·象(纸与布艺*陕西)·怪兽(泥塑*河南)·猴吃桃(布艺*陕西)·虎(布艺*陕西)随堂第1课《走进新天地》·★设色花卉草虫(中国画*齐白石)·永远的旋转(雕塑*李象群)第2课《新朋友》·好朋友(版画*李平凡)第8课《奇妙的同心圆》·★方块与同心圆(丙烯画*康定斯基*俄罗斯)第17课《动物身上的斑点》·★母子豹(中国画*吴冠中)专题第12课《秀秀我的玩具》·欣赏各种儿童玩具*从造型、色彩和材料等方面观察玩具的方法第16课《民间面塑》·★中国民间面塑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特点·老虎花谷卷(面塑*陕西)·娃娃骑狮(面塑*山西)·戴铃花虎(面塑*陕西)·书童(面塑*山西)第20课《画家笔下的童话》·★童话插图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童话角色的造型、场景、色彩等美感特征·月光长廊(插画*王晓明)·梨子提琴(插画*何艳荣)·红鞋子(插画*赵晓青)·在牛肚子里旅行(插画*钦呤之)·馋嘴的小老鼠(插画*黄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第7课《字母设计》·拼音或英语字母的联想*字母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2014版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制•感知身边物品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
新浙美版四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第一课茶香四溢一、教学目标1.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
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
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
至公元前1 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
公元U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
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
茶与陶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科书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如茶的历史、茶的制作工艺、饮茶的益处、茶叶的品种、茶与艺术(如绘画、书法、木雕)、茶馆文化、不同时期的茶具以及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盒等,还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
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张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学习设计茶文化卡片。
难点:巧妙地设计茶文化卡片。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1册教材梳理浙美版小学美术第2册教材梳理浙美版小学美术第3册教材梳理浙美版小学美术第4册教材梳理浙美版(老版)美术教材梳理第五册13 图形拼摆设计应用1.平面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理解基本形的概念、构成,以及基本形在平面构成设计中的意义。
运用形象与空间关系的规律,设计出新颖的图案。
2.学习用分割、组合的方法获得基本形,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巧妙组合、色彩搭配,完成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
培养、锻炼学生的组合造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3.通过动手拼摆、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分解构成的原理,增强设计意识,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14 黑白撕贴画设计应用1.认识黑白撕贴画的艺术特点,了解黑、白、灰关系的基本处理方法。
2.通过撕撕、贴贴,学习黑白撕贴画的基本制作和表现方法,提高学生对撕贴画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有条理的学习、制作好习惯。
如果纸片是白色或浅色的,应该选黑色纸作衬纸;如果纸片是黑色的,衬纸应选白色或灰色的。
15 自制棋子设计应用1.了解棋文化,培养学生对历史悠久的棋文化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立体的棋子。
3.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感受、设计和表现能力。
16 中国民间玩具欣赏评述1.初步了解民间玩具的知识。
2.培养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民间玩具有:面人、糖画、泥人,吹糖玩具、击钹打鼓车、编织等浙美版(老版)美术教材梳理第六册浙美版(老版)美术教材梳理第七册浙美版(老版)美术教材梳理第八册浙美版(老版)美术教材梳理第九册浙美版(老版)美术教材梳理第十册浙美版(老版)美术教材梳理第十一册浙美版(老版)美术教材梳理第十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