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基本常识
- 格式:pptx
- 大小:16.33 MB
- 文档页数:42
放射性种类放射性是指物质中存在放射性核素,这些核素能够通过放射衰变释放出射线或粒子的物理现象。
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们可以分为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两类。
天然放射性种类主要包括镭系、钍系和铀系核素,而人工放射性种类则主要包括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天然放射性种类中最常见的是镭系、钍系和铀系核素。
镭系核素主要由镭-226和镭-228组成,它们的衰变产物包括氡和氡的子体,这些放射性核素被认为是最危险的天然放射性物质。
钍系核素主要包括钍-232和其衰变产物,其中钍-232是比较常见的,具有较长的半衰期。
铀系核素主要包括铀-238和其衰变产物,铀是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元素之一,能够长期放射性衰变。
人工放射性种类主要由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同位素组成。
这些同位素在科研、工业、医疗和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铯-137是一种常见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它广泛用于医学诊断、癌症治疗和食品辐射灭菌等方面。
钴-60是另一种常见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广泛应用于工业无损检测、医学放射治疗和照明等领域。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
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的射线和粒子能够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细胞损伤和突变。
这可能会引发癌症、遗传突变和放射病等疾病。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和生物学效应,因此对于不同的放射性物质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为了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放射性物质管理和控制措施。
例如,对于核电站和放射性物质运输等高风险活动,需要严格遵守国际核安全标准,确保安全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此外,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和设施,确保废物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降低接触放射性物质的风险。
首先,避免长时间接触放射性源,减少辐射暴露的时间。
其次,保持距离,尽量远离放射性源,减少暴露剂量。
此外,通过加强室内通风、适当清洁等方式,减少人体内放射性物质的累积。
放射科的健康科普知识
放射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应用于放射性物质的应用和放射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放射科相关的健康科普知识。
一、辐射的种类
辐射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
离子辐射包括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是由放射性物质放出的高能粒子或电磁波。
非离子辐射主要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等。
二、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以被控制和限制的。
高剂量的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如放射性疾病、癌症等。
然而,低剂量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不会导致明显的健康问题。
三、辐射防护措施
为了保护人体免受辐射的伤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辐射防护措施。
首先,应尽量减少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机会,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辐射源附近。
其次,使用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铅衣、铅眼镜等,来减少辐射的侵害。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锻炼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四、放射科的应用
放射科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X射线可以用于检查骨骼、肺部等部位的疾病,核医学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疾病、癌症等。
此外,放射科还可以应用于放射性治疗,通过放射性药物或精确照射技术,来杀灭癌细胞或减缓病情。
总结起来,放射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可以用于辐射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虽然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但通过合理的防护措施和科学的应用,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辐射的危害,保护人体健康。
希望大家对放射科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并能正确对待和运用辐射科学知识。
放射性的基础知识一、放射性衰变不稳定的原子核,能自发放出射线,转变成稳定的原子核,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自然界存在着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放射性衰变是原子核内部的物理现象。
稳定的原子核中,中子和质子数目通常保持一定的比例,当中子数或质子数过多时,原子核便不稳定,形成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又分为天然放射性核素(自然界存在的,如U-238, Th-232,Ra-226和K-40等)和人工放射性核素(由人工核反应生产的,如Cs-137,Co-60,I-131等)。
1、核衰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α衰变,放射性原子核放出α粒子(He原子核)后生成另一个核的过程。
Z X A→Z-2YA-4+2He4+Q它一般发生在原子序数较高的重原子核中,尤其为原子序数大于82的重金属原子核中,如88Ra 226→86Rn222+2He4+4.879Mev92U 238→90Th234+2He4+4.15Mev②β衰变,分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情况。
β-衰变为放出负电子(e-)的衰变,它是由于原子核中中子过多而造成,放出一个负电子后,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原子序数增加1,衰变式为:Z X A→Z+1Y A+β-+ν+Q由于β-衰变产生的能量在β-粒子和反中微子ν之间分配,因此β-粒子的能量是连续分布,最大为Q,最小为0,如:55Cs 137→56Ba137+β-+ ν+Q27Co 60 →28Ba60+β-+ ν +Q同理β+衰变是放出正电子(e+)的衰变,它是由于原子核内质子过多而引起的,放出一个正电子后,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原子序数减少1,其衰变式为:Z X A→Z-1Y A+β++ν+Q自然界中找不到正电子衰变的核素。
电子俘获又称K俘获,它是原子核自核外层轨道上(通常在K层)俘获一个电子,使核里的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并放出中微子,衰变式为:Z X A+e+→Z-1Y A+ν+Q很多放射性同位素会发生电子俘获衰变,如:26Fe 55 +e-→25Mn55+ν+Q53I 125 +e-→52Te125+ν+Q电子俘获过程中会伴随发生标识χ射线,γ射线和俄歇电子(即外层电子跃迁至K层时,过剩能量传递给另一个壳层电子发出)。
一、什么是核辐射?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即包括你喝的水和我呼吸的空气,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
所以我们不是讨论有没有放射性,而是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有偏高或高的放射性,并足以对人造成伤害。
对于核辐射污染,即放射性污染,常人往往只注意到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核辐射核工厂里某些特殊车间产生的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危害,或者医院的X射线治疗所产生的放射性造成的影响及损害,而未考虑生活中还会有放射性污染源。
实际上,生活中的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
二、辐射防护原则当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具体包括两方面:(一)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二)体内照射的防护原则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
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具体措施: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
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 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三、远离核辐射详细操作指南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
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
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核与辐射小常识
1. 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到哪些辐射照射?
人类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的照射,包括宇宙射线、地球放射性核素产生的辐射等,放射性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我们住的房屋、用的物品、周围的天空大地、山川草木都含有一定的放射性。
正常情况下,人们一生中受到的放射性照射大约有82%来自天然环境,大约有17%来自医疗诊断,而来自其他活动大约只有1%。
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到辐射照射的情况如下:
我国陆地天然本底0.55毫希/年
我国某些高本底地区3.7毫希/年
宇宙射线(地面)0.26毫希/年
砖房0.4毫希/年
食物0.2毫希/年
土壤、空气0.5毫希/年
乘飞机0.01毫希/小时
胸部透视0.02毫希/次
血管造影12毫希/次
核电站周围0.01毫希/年
吸烟20支/天1毫希/年
2.发展核电对节能减排有何益处?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电是国家既定方针。
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如何减少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
目前,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射功率较小,一般小于20瓦。
在城市建设移动通信基站时,基站选址必须能符合城市规划、满足城市景观要求并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
建设基站时不仅要考虑能提供良好的信号覆盖面,还要注意避开敏感目标,确保周围居民
活动区电磁辐射水平不得超过40μW/cm2的国家标准。
在保证基站覆盖面和工作效率的基础上,要尽量降低基站设备的发射功率,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对周围环境产生电磁污染。
放射性物质污染有关常识放射性物质污染有关常识⼀、核电站中放射性物质的产⽣ 在核电站的反应堆中,采⽤的核燃料主要是含3%左右的铀-235,在发⽣裂变时,铀-235吸收⼀个中⼦,形成复合核,复合核不稳定,经过很短的时间(约10-14秒),然后分裂成⼆个主要碎⽚,同时放出数个中⼦和⼀定的能量。
U-235 +中⼦ ——→ X1+ X2+ 2.43 中⼦+能量 X1和 X2代表裂变碎⽚。
铀-235裂变时会形成60余种不同的碎⽚,这些碎⽚通过β(贝塔)衰变,产⽣约250种不同核素,称为裂变产物。
在这些裂变产物中,质量数集中在95和140附近,如锶-90、碘-131、铯-137等。
裂变碎⽚是放射性核素,会发⽣⼀系列的衰变,具有较强的放射性,主要为β射线和γ(伽玛)射线,有的核素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减少⼀半所需要的时间)较短,如碘-131(8天)等,有的核素半衰期较长,如铯-137(30多年)等。
反应堆中的能量主要由铀-235裂变所释放的能量,包括裂变时瞬时释放的能量(占90%以上)和裂变产物在其随后的衰变是缓慢释放的能量(⼩于10%)⼆部分,瞬时释放的能量包括裂变碎⽚的动能、裂变中⼦动能、瞬发γ射线能量等,缓慢释放的能量包括裂变产物γ射线衰变能量和β射线衰变能量等。
福岛第⼀核电站在地震发⽣时,反应堆通过⾃动控制系统,将裂变反应⾃动停⽌,因此,反应堆主要的能量来源停⽌产⽣,但由于有⼤量裂变碎⽚还将继续衰变,产⽣⼀定的能量,因此,反应堆在停堆后,以及从反应堆中取出的乏燃料,在其随后的⼀段较长时间内还会继续产⽣热量,需要通过⽔来降温。
⼆、放射性物质的释放 虽然核电站的反应堆中产⽣有⼤量的放射性物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放射性物质是不会向环境中释放的,其主要原因是核燃料和裂变产⽣的放射性物质被密封在锆合⾦的包壳中,主要包壳不发⽣破裂,这些放射性物质就不会出来。
⼯作⼈员在给福岛第⼀核电站的压⼒容器减压、排放蒸汽时,为什么会有放射性物质释放呢?这主要是由于事故发⽣后,核电站的电源长时间缺失,⽔的循环停⽌,不能将压⼒容器中的热量及时排出,堆芯中的⽔不断蒸发⽽减少,部分燃料棒没有得到⽔的冷却,温度升⾼,超过锆合⾦的溶化温度,从⽽使包壳破裂,部分放射性物质泄漏出来,当打开减压阀排法蒸汽时,⼀些受热⽓化的放射性物质随蒸汽排出压⼒容器,向环境中释放。
核辐射常识问答一核辐射常用术语1 什么是放射性?放射性是指原子能自发地发射粒子或电磁波的固有特性。
具有能自发地发射粒子或电磁波的核素被称为放射性核素。
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了109种元素,约1800种核素。
109种元素中,92种是自然界存在的,17种是人工制造的。
1800种核素中,只有270种是稳定的,其余1500余种是不稳定的,是放射性核素。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辐射。
2 什么是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是地球上物质组成的一类元素,其具有衰变性质,通过衰变射线能量会产生新的核素,并最终产生稳定的核素,从而完成生命的周期。
正是由于这些放射性核素的存在,我们可以认为地球是“活的”。
后来人们可控地利用了核素衰变产生的能量,发展了核武器、核电站和核民用项目(如:核医学、核治疗设备、放射性育种、探伤仪、测厚仪等等)。
3 什么是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是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为Bq。
1贝可就是1秒钟发生1个衰变。
4 什么是放射性半衰期?放射性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因放射性衰变而使其活度降低到原来的一半所经过的时间。
一般来说,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较长,而多数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都较短。
5 什么是辐射剂量?最常用的辐射剂量有3个:吸收剂量、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
①吸收剂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组织或器官吸收的辐射能量大小。
吸收剂量的单位为戈〔瑞〕(Gy),1Gy相当于辐射授予每千克质量组织或器官的能量为1焦耳。
②当量剂量:是组织或器官接受的平均吸收剂量乘以辐射权重因子后得到的乘积。
X、γ和β射线的辐射权重因子为1,中子的辐射权重因子为5~20(取决于种子能量),α辐射权重因子为20。
当量剂量的单位为希〔沃特〕(Sv)。
③有效剂量:当要评估辐射可能诱发的晚期损伤效应——癌症时,采用有效剂量这个量。
有效剂量定义为各组织的当量剂量和各自的组织权重因子的乘积的总和。
组织权重因子用于表示各组织器官对辐射的敏感程度。
一、放射性1、放射性核衰变核衰变:有些原子核不稳定,能自发地改变核结构,这种现象称为核衰变;放射性:在核衰变过程中总是放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电的粒子,即a、队V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天然不稳定核素能自发放出射线的特性;人工放射性:通过核反应由人工制造出来的核素的放射性。
2、放射性衰变的类型①a衰变:不稳定重核(一般原子序数大于82)自发放出4He核(a粒子)的过程;a粒子的质量大,速度小,照射物质时易使其原子、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但穿透能力小, 只能穿过皮肤的角质层②0衰变:放射性核素放射B粒子(即快速电子)的过程,它是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发生互变的结果;负B衰变(B•衰变):核素中的中子转变为质子并放出一个B■粒子和中微子的过程。
B•粒子实际上是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电子。
卩射线电子速度比a射线高10倍以上,其穿透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能穿透几米至几十米才被吸收;与物质作用时可使其原子电离,也能灼伤皮肤;正卩衰变(肝衰变):核素中质子转变为中子并发射出正电子和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不稳定的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使核中的质子转变成中子并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因靠近原子核的K层电子被俘获的几率大于其他壳层电子,故这种衰变又称为K 电子俘获;③Y衰变: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所发射的电磁辐射;V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约为0.007~0.1nm),穿透能力极强,它与物质作用时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效应等;3、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①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A—放射性活度(s-1),活度单位贝可(Bq),其中lBq=ls-l, 1贝可表示Is内发生1次衰变;N-某时刻的核素数;t—时间(s);入一衰变常数,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几率;②半衰期仃1/2):放射性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时间;4、核反应:用快速粒子打击靶核而给出新核(核产物)和另一粒子的过程称为核反应;方法:用快速中子轰击发生核反应;吸收慢中子的核反应;用带电粒子轰击发生核反应;用高能光子照射发生核反应;二、照射量和剂量1、照射量dQ一一v或x射线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引起质量为dm的某一体积元的空气电离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正或负)的总电量值(C,库仑);照射量,国际单位制单位:库仑/kg,即C/kg伦琴(R), lR=2.58xlO-4C/kg伦琴单位定义:凡1伦琴V或x射线照射"m3标准状况下(0°C, 101.325kPa)空气,能引起空气电离而产生1静电单位正电荷和1静电单位负电荷的带电粒子;2、吸收剂量: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的大小;D——吸收剂量;一一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的物质的平均能量;吸收剂量D的国际单位为J/kg,专门名称为戈瑞,简称戈,用符号Gy表示:lGy“J/kg拉德(rad) lrad=10-2Gy吸收剂量率(P):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单位为Gy/s或rad/s3、剂量当量(H):在生物机体组织内所考虑的一个体积单元上吸收剂量、品质因数和所有修正因素的乘积,H=DQND一一吸收剂量(Gy);Q一一品质因数,其值决定于导致电离粒子的初始动能,种类及照射类型;N一一所有其他修正因素的乘积,通常取为剂量当量(H)的国际单位J/kg,希沃特(Su), lSv=lJ/kg雷姆(rem), lrem=10-2Sv剂量当量率:单位时间内的剂量当量,Sv/s或rem/s;4、第二节环境中的放射性本节要求:了解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放射性核素在土壤、水、大气等环境中的分布,了解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内照射概念。
放射科健康宣教小知识放射科是医院中的一个重要科室,负责使用放射线技术进行影像学诊断,如X线、CT、MRI等。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合理使用放射线技术,以下是一些放射科健康宣教小知识。
一、放射线的危害放射线具有一定的生物效应,长时间或大剂量的暴露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其主要危害有:1.化学伤害:大剂量放射线照射会破坏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如DNA、酶等,导致细胞功能紊乱。
2.遗传伤害:放射线能破坏生殖细胞中的DNA,进而引起遗传变异,可能导致后代的遗传疾病。
3.辐射病:高剂量放射线或长时间暴露于放射线环境中,会引起急性放射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脱发等症状。
二、合理避免放射线危害的方法1.尽量减少接触放射线:在没有医学必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接触放射线的机会,如不做不必要的X光检查等。
2.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在进行放射治疗或参与放射诊疗工作时,要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铅衣、眼镜等,减少暴露于放射线的机会。
3.注意孕妇和儿童的防护:孕妇和儿童对放射线更为敏感,应尽量避免暴露于放射线环境中,避免儿童做不必要的放射检查。
三、各类放射检查的注意事项1.X线检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最合适的X线检查方法,避免多次检查造成过度辐射。
-提前告知医生:如果怀孕、存在对放射线过敏的情况,应当事先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做出相应的处理。
-保护生殖器官:对于进行盆腔或儿童骨龄的X线检查,可以放置合适的遮挡物进行防护,避免对生殖器官的辐射。
2.CT检查:-减少剂量:由于CT检查的剂量较大,尤其是多次CT检查,会增加暴露于放射线的风险,因此要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CT的使用次数。
-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最合适的CT检查方法,避免多次检查造成过度辐射。
-提前告知医生:如果怀孕或存在对放射线过敏的情况,应事先告知医生,以便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3.MRI检查:-不能携带金属物品:MRI检查时,患者不能携带任何金属物品,因为磁共振磁场会对金属物品造成吸引或破坏,对人体造成伤害。
第一章:核辐射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放射性现象放射性现象对于我们早已不陌生,岩石里、食物内、空气中,到处都存在放射性。
放射性现象就是不稳定的核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γ射线,或在轨道电子俘获后放出X射线,或产生自发裂变的过程。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其外围绕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及中子组成,质子与电子的数目相等,使原子呈中性。
通常用A Z X表示核素,X为元素的化学符号;A为质量数,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的总和,Z为原子序数,等于质子的数目。
例如氢有三个核素:氢、氖、氖,分别记作11H,21H,31H,它们是同位素。
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相同的核素。
从构成万物的一百多种元素来看,已经发现了2000多种核素,其中280多种核素是稳定的。
在不稳定的核素中有60多种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其中主要在Z>83的元素里,而余下的为人工放射性核素。
天然放射性核素发生核衰变时,会放出α、β、γ射线,人工放射性核素还可以辐射出质子或中子等。
天然放射性核素自发地衰变,一般不受温度、压力的影响,并且按指数规律变化,若某时刻t时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为N(t),则其与初始N0时具有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N。
之间有下面的关系:N(t)= N0e-λt(1-1)λ称为衰变常数,和原子核的性质有关,不同的原子核有不同的λ,衰变常数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概率。
它反映的是衰变的速度,λ愈大,则衰变率愈大,衰变速度愈快。
通常用半衰期T1/2来表示衰变的速度或元素的寿命。
半衰期就是放射性元素原有的原子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238U的半衰期T1/2= 4.51*109a,从若原有1000万个原子,则经过4.51*109a后将剩下一半,约 500万个,再经过4.51*109a又剩下一半.约为 250万个;而不是经过一个半衰期剩下了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的时间另一半就衰变完了。
实际上,历时10个半衰期,原有的原子还剩下于分之一左右。
辐射安全知识一、放射性基础知识辐射的定义: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273.15℃)以上,都会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被称为辐射。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有α、β、γ、Χ射线、中子、宇宙射线,非电离辐射有无线电波、热辐射、可见光、微波。
二、放射源分类及常见的放射源设备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Ⅴ类。
Ⅰ类放射源设备(极高危险源),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几分钟到一小时就可致人死亡,常见设备有:远距离放射治疗仪、固定多束远距放射治疗仪(伽马刀)。
Ⅱ类放射源设备(高危险源),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常见设备有:工业伽马照相、高/中剂量率近距放射治疗仪。
Ⅲ类放射源设备(危险源),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常见设备有:强源料位计、挖泥机测量仪、核子秤。
Ⅳ类放射源设备(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常见设备有:料位计、厚度计、湿度计、静电消除器。
Ⅴ类放射源设备(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常见设备有:X射线荧光分析仪、电子俘获装置。
三、辐射防护的主要方法辐射防护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分为接触时间控制、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接触时间控制的原理是:尽量减少人体与射线的接触时间,在辐射场所内的人员所受照射的累积剂量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在照射率不变的情况下,缩短照射时间便可减少所接受的剂量,或者人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工作,就可能使他们收到的射线剂量在最高允许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安全(仅在非常情况下采用此法),从而达到防护目的。
距离防护是外部辐射防护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距离防护的射线基本原理是:辐射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增加射线源与人体之间的距离便可减少剂量。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1. 什么是放射性?放射性是指物质具有放射性衰变的性质,即放射出高能粒子或电磁波的过程。
放射性包括三种辐射形式: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
•α粒子是带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的氦离子,具有较小的穿透能力;•β粒子是带有电荷的电子或正电子,能够渗透数毫米的空气或一些材料;•γ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能够穿透很厚的屏蔽材料。
2. 放射性的来源放射性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自然界和人工产生。
2.1 自然界放射性源自然界中存在许多放射性核素,如钾-40、铀-238和钍-232等。
这些核素会通过放射性衰变产生放射性辐射。
2.2 人工放射性源人类的活动也会产生放射性物质。
例如,核能发电厂产生的核废料和探测用的放射性同位素都属于人工放射性源。
3. 放射性的危害放射性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3.1 人体的辐射效应人体受到辐射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生物效应,包括:•紧急效应:高剂量辐射会迅速导致身体组织的高度破坏,可能导致急性放射病或死亡;•长期效应:长期低剂量辐射可能导致遗传效应和慢性疾病,如癌症。
3.2 环境的辐射影响放射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一些放射性物质在土壤和水中会逐渐积累,从而进入食物链中,对动植物和人类产生食物污染和辐射危害。
4. 放射性安全防护为了减少放射性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防护措施。
4.1 辐射防护原则辐射防护原则包括三个基本原则:时间、距离和屏蔽。
•时间原则:尽量减少接触放射性源的时间,减少暴露剂量;•距离原则:保持与放射性源的距离,距离越远,暴露剂量越小;•屏蔽原则:使用合适的屏蔽材料,如铅和混凝土,来阻挡辐射。
4.2 个人防护在进行与放射性物质相关的工作时,必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防护手套、眼镜和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食物和饮水的污染;•注重个人卫生,经常洗手,防止放射性物质附着在身体表面。
4.3 环境防护对于放射性源,需要采取适当的环境防护措施,包括:•确保放射性废料的储存和处置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监测环境中的辐射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辐射事故;•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保护环境和公众的安全。
放射源相关知识介绍第1章放射性基本知识1.1原子核的放射性现在知道,有许多原子核都能自发地发射某种射线。
有的发射a射线,有的发射B射线,有的发射Y射线,有的在发射a射线或B射线的同时也发射丫射线,有的三种射线均发射。
原子核还有发射正电子、质子、屮子、重离子等其它粒子以及自发裂变的情况。
原子核自发的变化而放射岀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原子核的放射性。
能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叫放射性核素。
1.2放射性活度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叫做放射性活度,通常用A表示(即A二dN/de)。
在国际单位制屮,放射性活度的单位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 其表示如下:lBq=l次衰变/秒1. 3放射性衰变的种类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主要有三种类型,它们分别做a衰变、B衰变和Y衰变。
1.3. la衰变1. 3. 2B衰变原了核的0衰变有三种形式:1.3.3 Y 衰变1.4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 1.4.1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常数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几率叫做该核素的衰 变常数,符号为入;它的单位为1/秒。
入的大小决定了放射性 核素衰变的快慢。
1.4.2指数衰减规律原子核的衰变数量与原子核的衰变常数成正比,与t 时刻的 原子核数量成正比,也与时间间隔成正比;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dN 二一 XNdt上式求积分,可以得到N 二 No"放射性核素指数衰减规律。
1. 4. 3半衰期原子核的数量因衰变而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A Z-1 丫+0亠ill 加 48CdY + J3- AZ + l丁1/12 0.693每个原子核的平均寿命(T)为T = *第2章辐射防护基本知识2.1辐射的生物效应射线与人体发生作用同样也引起大量的电离,使人体产生物学方面的变化。
主要效应如下:2. 1.1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2. 1. 2随机效应和确定效应2. 2辐射剂量学屮经常使用的量在放射源的应用和管理屮,与辐射剂量有关的经常使用的量主要有比释动能、照射量、吸收剂量、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
关于放射性物质基础知识(α、β、γ射线)一、放射性元素有些元素能够自发地从不稳定的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如α、β、γ射线等),同时释放出能量,最终衰变形成稳定元素,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这类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上,原子序数大于 83 的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83 以下的元素中只有锝(Tc,原子序数 43)和钷(Pm,原子序数 61)是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可以分为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
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只有钋、氡(气体)、钫、镭、锕、钍、镤和铀,其中铀和钍最为常见;人工放射性元素是通过核反应人工合成的元素,如锝、钷和原子序数大于 93 的元素,比较出名的就是锝(用于医疗)和钚(用于核工业)。
二、放射性同位素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却不同。
例如原子序数为 1 的氢就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H)、氘(D)、氚(T),它们的原子内都只有一个质子,但分别有 0、1、2 个中子。
在自然界,H 占氢元素的 99.98%,D 占 0.016%,T 主要通过人工合成(自然界里极微量的 T 是宇宙射线与上层大气间作用,通过核反应生成的)。
这三种同位素里,T 具有放射性。
碳(C)在自然界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C-12,C-13,C-14,其中 C-14 具有放射性(占碳元素的百万分之一),可以用来测文物年代。
钾(K)在自然界也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K-39,K-40,K-41,其中 K-40 具有放射性(占钾元素的 0.01%,它是岩石和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本底的重要来源之一。
铀(U)在自然界同样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U-234(0.005%),U-235(0.720%),U-238(99.275%),它们都具有放射性。
同位素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它们按一定的比例在自然界存在。
碳和钾虽然有天然的放射性同位素,但含量极少,所以这两种元素不被认为是放射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