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基本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炼钢厂放射源培训知识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于2003年6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2、《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于2005年8月31日国务院第104次常务会议通过,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于2005年12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局务会议通过,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4、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
5、不稳定原子核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会发射各种各样的射线,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放射性。
放射性物质分为天然放射性物质和人工放射性物质。
6、生活中处处都有放射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人们受到的放射性照射大约有82%来自天然环境,约有17%来自医疗诊断,而来自其他活动大约只有1%。
7、放射源是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能产生辐射照射的物质或实体。
按其密封状况可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我厂使用的铯——137属密封源。
8、防治和减少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以下三种防护手段:(一)、距离防护:距离放射源越远,接触的射线就越少,受到的伤害也越少。
(二)屏蔽防护:选用适当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铁或铅等)做屏蔽体遮挡放射源发出的射线。
(三)时间防护:尽可能减少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
二、简答:1、放射源的危害有哪些?答:放射源发射出来的射线具有一定的能量,它可以破坏细胞组织,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当人体受到大量射线照射时可能会产生诸如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损伤,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但当人只受到少量射线照射时,一般不会有不适症状发生,也不会伤害身体。
2、放射源的分类有哪些?答: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的伤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5类:1类放射源属极危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2类放射源属高危险源。
接触没有防护情况下,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以致人死亡。
放射防护知识点总结文案放射防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核医学、核能及其他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环境中的工作岗位。
放射防护的实施旨在减少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护工作者和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防止辐射污染和保护环境。
除了专业人员外,一般公众也需要了解一些放射防护知识,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下面将就放射防护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 时间原则:尽可能减少暴露时间,减少辐射吸收。
2. 距离原则:与辐射源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减少辐射暴露。
3. 隔离原则:通过隔离、屏蔽和阻挡等措施减少辐射照射。
二、放射源的分类根据放射源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将放射源分为天然放射源和人工放射源。
1. 天然放射源:包括地球、太阳天然放射,以及人体内存在的钾、铷、钍等放射性元素。
2. 人工放射源: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等。
三、辐射防护的措施1. 个体防护:佩戴防护服、佩戴防护眼镜、戴口罩、佩戴手套等。
2. 工作场所防护:增加屏蔽物、加强通风、限制人员进入等。
3. 应急处置:紧急撤离、急救护理、辐射源限制等。
4. 监测控制:辐射剂量监测、环境辐射监测、辐射源追踪等。
四、放射剂量的计量和限值1. 放射剂量的计量单位:剂量当量、照射剂量、照射率、活度等。
2. 放射剂量的限值标准:职业暴露限值、公众接触限值、环境放射标准等。
五、放射防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1. 国家标准:《放射防护管理规定》、《电离辐射防护基本标准》、《职业病防治法》等。
2. 行业标准:医疗机构、核能公司、辐射设备制造商等应遵守相关行业标准。
六、辐射对人体的影响1. 急性辐射病:全身照射导致的急性辐射病,表现为神经系统损伤、消化系统损伤等。
2. 慢性辐射病:长期低剂量照射导致的慢性辐射病,包括白血病、癌症等。
3. 遗传影响:辐射对人类生育后代造成的影响,包括遗传基因突变、胎儿畸形等。
七、公众的放射防护知识1. 食品安全:避免食用过多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关注食品安全监测信息等。
人类一直受到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近几十年来,也受到了人工电离辐射源的照射。
射线与人体发生作用同样也引起大量的电离,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辐射能量在物质中沉积的数量和分布。
射线对人体的照射可以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
人体外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外照射。
由于α射线的穿透本领很小,外照射的危害可以不予考虑;β射线的穿透本领也比较小,一般只能造成人体浅表组织的损伤,因此,对于近距离的β射线应引起注意;γ射线和X射线的射程都比较长,是外照射的主要考虑对象。
人体内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内照射。
α射线和β射线的内照射危害比较大,尤其是α射线,是内照射的主要关注对象;γ射线的危害相对较小。
其它射线(中子等)的照射比较少见,这里不作专门讨论。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为了减少射线的照射,达到辐射防护的目的,在技术上,对内照射的防护措施是减少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和加快排出。
对外照射的防护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 时间防护⏹对于相同条件下的照射,人体接受的剂量与照射的时间成正比。
因此减少接受照射的时间,就可以明显减少吸收剂量。
⏹ 2 距离防护⏹对于点源,如果不考虑介质的散射和吸收,它在相同方位角的周围空间所产生的直接照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实际上,只要不是在真空中,介质的散射和吸收总是存在的,因此直接照射剂量随着与源的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在非点源和存在散射照射的条件下,近距离的情况比较复杂;对于距离较远的地点,其所受的剂量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 3 物质屏蔽⏹射线与物质发生作用,可以被吸收和散射,即物质对射线有屏蔽作用。
对于不同的射线,其屏蔽方法是不同的。
对于γ射线和X射线,用原子序数高的物质(例如铅)效果较好。
对β射线则先用低原子序数的材料(例如有机玻璃)阻挡β射线,再在其后面用高原子序数的物质阻挡激发的X射线。
对中子的屏蔽可以使用富含氢原子的材料(例如水和石蜡)。
辐射安全知识一、放射性基础知识辐射的定义: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273.15℃)以上,都会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被称为辐射。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有α、β、γ、Χ射线、中子、宇宙射线,非电离辐射有无线电波、热辐射、可见光、微波。
二、放射源分类及常见的放射源设备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Ⅴ类。
Ⅰ类放射源设备(极高危险源),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几分钟到一小时就可致人死亡,常见设备有:远距离放射治疗仪、固定多束远距放射治疗仪(伽马刀)。
Ⅱ类放射源设备(高危险源),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常见设备有:工业伽马照相、高/中剂量率近距放射治疗仪。
Ⅲ类放射源设备(危险源),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常见设备有:强源料位计、挖泥机测量仪、核子秤。
Ⅳ类放射源设备(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常见设备有:料位计、厚度计、湿度计、静电消除器。
Ⅴ类放射源设备(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常见设备有:X射线荧光分析仪、电子俘获装置。
三、辐射防护的主要方法辐射防护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分为接触时间控制、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接触时间控制的原理是:尽量减少人体与射线的接触时间,在辐射场所内的人员所受照射的累积剂量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在照射率不变的情况下,缩短照射时间便可减少所接受的剂量,或者人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工作,就可能使他们收到的射线剂量在最高允许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安全(仅在非常情况下采用此法),从而达到防护目的。
距离防护是外部辐射防护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距离防护的射线基本原理是:辐射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增加射线源与人体之间的距离便可减少剂量。
放射源基础知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放射源这个有点神秘又很重要的东西。
你说放射源像啥呢?就好像是一个拥有特殊力量的小盒子。
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让人又爱又怕的魔力。
咱先说说爱的这一面吧。
放射源在好多地方可都大显身手呢!在医院里,它能帮医生诊断疾病,就像一个超级侦探,找出我们身体里的小毛病。
还有在工业上,它能检测产品质量,确保我们用到的东西都是杠杠的。
这不是挺厉害的嘛!可为啥又让人怕呢?那是因为如果不小心使用或者保管不好,它就可能会捣乱啦!就好像是一只小老虎,要是没关好笼子,那可就危险咯!你想想看,要是放射源不小心跑出来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它可能会让周围的环境变得不安全,让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
所以啊,对待放射源可得像对待宝贝一样小心翼翼的。
那怎么才能保证放射源乖乖的呢?这就需要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啦!他们就像是放射源的超级保姆,时刻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
给它找个安全的家,让它好好待在里面,不出来捣乱。
而且啊,我们普通人也要有这个意识,看到那些有放射源标志的地方,可别随便靠近,就像看到高压电标志一样,得躲得远远的。
咱再打个比方,放射源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小精灵,你得顺着它的脾气来,不然它可就发脾气啦!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咯。
所以说啊,放射源这东西,既神奇又危险。
我们要充分利用它的好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它可能带来的危害。
可别不当回事儿呀,朋友们!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放射源的威力那可是相当大的。
我们得重视它,让它为我们服务,而不是给我们带来麻烦。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总之,放射源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我们得好好对待它,让它在合适的地方发挥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保障。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放射源相关知识介绍第1章放射性基本知识1。
1原子核的放射性现在知道,有许多原子核都能自发地发射某种射线。
有的发射α射线,有的发射β射线,有的发射γ射线,有的在发射α射线或β射线的同时也发射γ射线,有的三种射线均发射。
原子核还有发射正电子、质子、中子、重离子等其它粒子以及自发裂变的情况。
原子核自发的变化而放射出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原子核的放射性.能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叫放射性核素。
1.2放射性活度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叫做放射性活度,通常用A表示(即A=dN/de)。
在国际单位制中,放射性活度的单位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其表示如下:1Bq=1次衰变/秒1。
3放射性衰变的种类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主要有三种类型,它们分别做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1.3.1α衰变如:1.3.2β衰变原子核的β衰变有三种形式:1.3。
3γ衰变1。
4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1.4.1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常数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几率叫做该核素的衰变常数,符号为λ;它的单位为1/秒。
λ的大小决定了放射性核素衰变的快慢。
1。
4.2指数衰减规律原子核的衰变数量与原子核的衰变常数成正比,与t时刻的原子核数量成正比,也与时间间隔成正比;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dN=—λNdt上式求积分,可以得到N=Noe-放射性核素指数衰减规律.1.4.3半衰期原子核的数量因衰变而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每个原子核的平均寿命(T)为第2章辐射防护基本知识2。
1辐射的生物效应射线与人体发生作用同样也引起大量的电离,使人体产生物学方面的变化。
主要效应如下:2.1。
1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2.1.2随机效应和确定效应2。
2辐射剂量学中经常使用的量在放射源的应用和管理中,与辐射剂量有关的经常使用的量主要有比释动能、照射量、吸收剂量、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 2。
2。
1比释动能K(Kerma)不能带电电离粒子在单位质量的某一物质内释放出的全部带电电离粒子的初始动能的总和。
放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一、放射辐射的基本知识放射辐射指的是自然界或人工源释放出的各种辐射,包括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了解放射辐射的基本知识对放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至关重要。
1. 放射辐射的分类•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粒子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中子等。
2. 辐射剂量与剂量率•辐射剂量:衡量个体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单位为格雷(Gy)。
•辐射剂量率:单位时间内受到的辐射剂量,单位为格雷每小时(Gy/h)。
3.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高剂量辐射:可引起急性辐射病,包括恶心、呕吐、头痛、脱发等。
•低剂量辐射:长期暴露可能引发慢性辐射损伤,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二、放射辐射的防护原则和方法为了保护公众和工作人员免受过量的放射辐射,制定和遵守放射辐射的防护原则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 防护原则•时间原则:减少暴露时间,尽量缩短接触放射源的时间。
•距离原则:增加距离,尽量远离放射源,减少暴露剂量。
•遮蔽原则:使用适当的材料遮蔽放射源,减少辐射的透射和散射。
•个人防护原则: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铅衣、防护眼镜等。
2. 防护方法•工程防护: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来降低辐射剂量,如屏蔽和隔离放射源。
•行政控制:制定和执行辐射安全政策和规程,加强监测和管理措施。
•个人防护: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和培训,确保工作人员的个人安全。
•环境监测:定期进行环境辐射监测,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
三、放射辐射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放射辐射安全培训对于保护人员免受辐射损伤至关重要。
通过培训,人员可以了解放射辐射的危害和防护措施,提高辨识辐射源和应急处理的能力。
1. 培训内容•放射辐射的基本知识和分类;•放射辐射的防护原则和方法;•应急处置和事故预防;•管理和监督措施;•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
2. 培训效果评估•定期进行放射辐射安全知识测试,检验培训效果;•审查培训记录和事故报告,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进行模拟演练,提高人员应对辐射事故的能力。
人类一直受到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近几十年来,也受到了人工电离辐射源的照射。
射线与人体发生作用同样也引起大量的电离,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辐射能量在物质中沉积的数量和分布。
射线对人体的照射可以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
人体外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外照射。
由于α射线的穿透本领很小,外照射的危害可以不予考虑;β射线的穿透本领也比较小,一般只能造成人体浅表组织的损伤,因此,对于近距离的β射线应引起注意;γ射线和X射线的射程都比较长,是外照射的主要考虑对象。
人体内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内照射。
α射线和β射线的内照射危害比较大,尤其是α射线,是内照射的主要关注对象;γ射线的危害相对较小。
其它射线(中子等)的照射比较少见,这里不作专门讨论。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为了减少射线的照射,达到辐射防护的目的,在技术上,对内照射的防护措施
是减少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和加快排出。
对外照射的防护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 1 时间防护
⏹对于相同条件下的照射,人体接受的剂量与照射的时间成正比。
因此减少接受
照射的时间,就可以明显减少吸收剂量。
⏹ 2 距离防护
⏹对于点源,如果不考虑介质的散射和吸收,它在相同方位角的周围空间所产生
的直接照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实际上,只要不是在真空中,介质的散射和吸收总是存在的,因此直接照射剂量随着与源的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在非点源和存在散射照射的条件下,近距离的情况比较复杂;对于距离较远的地点,其所受的剂量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 3 物质屏蔽
⏹射线与物质发生作用,可以被吸收和散射,即物质对射线有屏蔽作用。
对于不
同的射线,其屏蔽方法是不同的。
对于γ射线和X射线,用原子序数高的物质(例如铅)效果较好。
对β射线则先用低原子序数的材料(例如有机玻璃)阻挡β射线,再在其后面用高原子序数的物质阻挡激发的X射线。
对中子的屏蔽可以使用富含氢原子的材料(例如水和石蜡)。
对α射线的屏蔽很容易;在体外,它基本上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它的内照射危害特别严重。
⏹除了以上三项措施以外,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活度小、能量低、容
易防护的辐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
1)外照射防护
•时间防护——减少受照时间
•距离防护——增大与源距离
•屏蔽防护——设置防护屏障
(2)内照射防护
•控制污染、防止扩散是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基本措施包括:围封隔离、净化通风、密闭包容、废物处置和综全措施。
•围封隔离在开放源的的周围设立一系列的屏障,以限制可能被污染的体积和表面。
•净化通风对污染空气的净化,并合理组织通风。
•密闭包容放射性物质存放在密闭的容器中或在密闭的手套箱中进行操作,使之与工作场所的空气隔绝。
•废物处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妥善处理放射废物
•综合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正确的选址和合理的布局;正确地安装安全防护设备;
对工作人员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规程;及时有效地消除放射性沾染;合理地处理液态、气态和固态放射性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