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蠡湖的另一种说法
- 格式:doc
- 大小:489.50 KB
- 文档页数:2
无锡蠡园简介无锡蠡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蠡园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由明代名将、著名书法家吴伯龙所建。
其园林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70余亩,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的园林之一。
蠡园的名字来源于《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蠡国的国王欲请水仙仙女到他的国家,但是仙女不愿意来,于是国王便让自己的大臣们建造了一个大湖,想要引来仙女。
最终,仙女还是没有来,国王只好把这个湖留下来,称之为“蠡湖”。
蠡园建筑精美,园内有各种建筑物、花园、湖泊、假山、廊亭、亭台楼阁等。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就是“三潭映月”。
这是一处由三个人工湖泊组成的景区,湖泊中间有一座小岛,岛上有一座小亭子,名为“映月亭”。
在月光的照射下,三个湖泊中的镜面倒影相互映照,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月景图,被誉为“江南第一秀”。
蠡园还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做“十景图”。
这是一幅由明代画家陈洪绶所绘的宣纸画,画面中描绘了蠡园的十大景点,包括“三潭映月”、“翠屏垂柳”、“夜泊秦淮”等。
这幅画曾被清朝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名画”。
蠡园除了景点丰富之外,还有许多历史和文化内涵。
例如,园内有一座名为“文昌阁”的建筑物,是为了纪念明代文学家和书法家徐渭而建。
此外,蠡园还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园内的建筑和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如今,蠡园已成为无锡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游玩。
同时,蠡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推广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无锡蠡园是一处兼具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的园林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精美的建筑和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游玩,也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蠡园,离无锡市区10公里,坐落在蠡湖北岸的青祁村,面积8.2公顷,水面占3.5公顷。
园以湖名,湖因园胜,曲岸枕水,秀丽明媚。
错落在绿树花影中的亭廊桥榭,散发出水乡园林的特有风姿。
民国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此建“青祁八景〞。
1927年,同村民族工商界人士王禹卿“慨慕范大夫蠡之为人〞而兴建蠡园。
1930年,当地小陈巷人陈梅芳,在上海经营致富,紧靠蠡园建渔庄,1936年,王禹卿的儿子王亢元,又分别营建了湖心亭、凝春塔等建筑。
1952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把两园合并,以蠡园为名开放。
1987年又建新区“层波叠影〞。
1996年,又以范蠡西施为题,布置了“吴越争霸、西施浣纱、小榭沉鱼、范蠡制陶〞等小景。
蠡园门头和百花山房蠡园大门,古朴端庄,保存了原来渔庄的风格,上立砖刻“蠡园〞两字。
内有面阔三间,进深九架的敞厅。
从正门入室,进暗廊、月洞,穿过假山屏障,风光豁然开朗。
只见修竹土岗,自成一坞,坞中有建于1930年的“百花山房〞,面阔五间,雕花门窗。
房后有长廊,名“浣芳〞,布置“范蠡西施故事〞的画廊,有“夷光出世、溪畔浣纱、范蠡用计、勾践献美、吴王骄淫、伍员被害、越国灭吴、范蠡隐退、泛舟五湖、经商制陶〞等10幅画面。
廊端接小亭,名“思越〞,内有西施、郑旦蜡像。
循径向前,有1985年建成的“濯锦〞茶楼,两层三开间。
在此透过湖水远望,雪浪的烟绿,漆塘的山岗,长广的溪水构成美景。
在5月1日下午三点多钟,我终于来到了这座向往以久的城市。
跟随着卫星导航系统,我们来到了无锡太湖风景区。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位于蠡湖公园那个宏大的摩天轮,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冲进公园。
在那里,绿树成荫、碧水环绕、鸟语花香、人头攒动。
在通往摩天轮的画廊里,我看到沿途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把大扇子,上面刻着古诗、名句,还有各色花纹、图案,最有意思的是一个用竹子做成的一个硕大无比的勺子,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出了长廊,没几步,婀娜多姿的太湖就呈如今我们眼前。
由于湖面开阔,看不到尽头。
无锡蠡园简介和历史
无锡蠡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滨湖区,坐落在美丽的蠡湖之滨,是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也是无锡五大名园之一。
蠡湖原名五里湖,相传因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偕西施隐居于此而得名,蠡园因此湖而建并命名。
蠡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当时无锡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此地开辟了“青祁八景”,奠定了蠡园的基础。
1927年,同村人王禹卿在原有基础上构筑了蠡园,并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和格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扩建,蠡园以其江南园林的独特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
蠡园以水景见长,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特色,内有四季亭、千步长廊、春秋阁、南堤春晓等著名景点,还精心堆叠了假山,布置了各种花卉树木,使得整个园林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关于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这为蠡园增添了一抹浓厚的人文色彩。
如今的蠡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国内外游客体验江南园林艺术和领略吴越文化的重要窗口。
它与鼋头渚、梅园、锡惠公园等共同构成了无锡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对提升城市形象和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60太湖,远山如黛,近水如烟。
蠡湖,就是无锡人生梦、藏梦、圆梦的地方。
吴歌清丽,越调绵长。
太湖流域五千年文明史,是一部顺应“天人合一”规律,解决人与水矛盾的历史。
从认识水的作用,摸透水的脾性,顺应水的规律,利用水的资源,太湖儿女代代相传,写下了太湖历史的辉煌篇章。
无锡的先辈们,凭借水的优势、便捷的交通、丰富的资源,迅猛发展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
“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无锡这座太湖孕育的城市,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成为历史上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成为近代民族工商业崛起与沿海最早对外的地区之一。
蠡湖梦 梦蠡湖——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国家湿地公园□文/冯春尼Dreams of Lake Lihu 湿地经纬 Survey of Wetland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61投稿信箱 greenchina_b@曾经的蠡湖,平山远水,湖里有山,山中有湖,山不高而秀美,水不深而辽阔,古人诗曰:“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辋川图”。
然而,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无序、无度索取蠡湖各类资源的活动频频出现,围湖养鱼,围湖造田,水产捕捞,整个蠡湖成为天然的鱼塘。
放眼望去,满眼都是塘岸、围网、鱼簖。
及至八十年代中期,蠡湖面临了空前的劫难。
刚摆脱贪穷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想先富起来,迫不及待地巴着过上好日子,这里盖厂,那里建房,昔日宁静的蠡湖顿时热闹起来。
喝上自来水的人们欢天喜地,似乎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他们全然忘记了祖祖辈辈的训诫,不再珍惜和保护村前屋后视若生命的河流,毫无顾忌地把未经处理的生活、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排入蠡湖。
河道污染了,蠡湖窒息了。
植物枯萎了,游鱼消失了,鸥鹭飞走了,虫儿爬走了,原本一泓碧水变成了一潭臭水,昔日的山明水秀走到生命的尽头。
环境的恶化,又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约束着经济的发展。
太湖、蠡湖蓝藻爆发,并逐年加重,蠡湖水质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二类水恶化成劣五类水,供应无锡城市饮用水的梅园水厂被迫关闭,无锡城市用水只能改道向贡湖取水。
太湖地理位置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全部水域在江苏省境内,南部与浙江省相连。
太湖横跨苏州市、无锡市的滨湖区、常州市的武进区以及宜兴市。
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五湖,历史上,该湖水域基本属苏州所辖,现在分别由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管辖,大部分水域在苏州行政区划之内。
太湖地貌规模关于太湖的形成,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争议。
其中主要有构造成湖论,泻湖成因说和陨石冲击坑说等。
其中最受认可的一种说法是,距今5000万年前,有一颗巨大的陨石从东北侧方向撞击地球表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留下了2300多平方千米的陨石坑,就是现在的太湖。
2009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王鹤年、谢志东及钱汉东三名教授找到了太湖陨石冲击坑说的关键性证据,确认得出太湖是陨石冲击形成的结论。
太湖湖面形态如向西突出的新月。
湖南岸为典型的圆弧形岸线,东北岸则曲折多湾,湖岬、湖荡相间分布,湖岸线总长约405千米。
太湖的湖泊面积约2427.8平方千米(以湖岸计算),太湖中现共有51个岛屿,总面积达89.7平方千米,因此太湖实际水面面积为2338.1平方千米。
太湖平均水深1.89米,从湖底地形可见,湖盆形态呈浅碟形,地势由东向西倾斜。
而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超过180个,连同进出湖泊的大小河道共同组成一个密如蛛网的水系。
景观特色太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有鼋头、鼋头渚、涵虚亭、蠡湖、蠡园等景点。
太湖风光以雄浑清秀见长,四季风景不同,晨暮意境迥然。
鼋头渚是观赏太湖风光最佳的地方,位于太湖之滨的充山西端,由于有石渚形如鼋头伸入湖中,因此被称为鼋头渚。
登上鼋头,绕过灯塔,一块未经雕琢的巨石矗立于绿树丛之中。
石上正面刻有“鼋头渚”三字,为晚清秦敦世所写。
巨石反面“鼋渚春涛”四字为清末唐陀手笔。
站在此处,面向太湖,即可望见似神龟漂游的3个小岛,即“三山”。
三山又称笔架山,由西鸭、大矶以及小矶3个湖岛组成。
山上植松、竹、枫、樟和批把、红橘等。
还散养了猴群,更增添了野趣。
无锡蠡园的典故
无锡蠡园的历史典故,相传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范蠡与西施隐居于此,泛舟湖上,故名蠡湖。
蠡园因地处蠡湖之滨而得名。
在无锡还有好多地名与范蠡有关,如蠡河、蠡桥、蠡园、马蠡港桥等。
在太湖边上的老百姓口头中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两句民谣种竹养鱼千倍利,感谢西施和范蠡。
范蠡,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
范蠡早年与宛令文种一同赴越国,为大夫。
周敬王二十四年,越王允常死,勾践即位,即位后,由范蠡主持军事,与主持政务的文种携手振兴越国。
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图强雪耻。
经过10余年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
勾践十五年,范蠡建议勾践发兵伐吴。
越国终于吞并吴国。
勾践称霸后,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决计激流勇退,就辞官归隐至齐国。
他善于经营,竟然治产至千万。
齐人尊他为贤人,请他为齐相。
任齐相不久,范蠡又弃官散财,移居定陶,在定陶经商又积财千万,成了大富翁,号陶朱公。
蠡湖是太湖吗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直被视为公益性事业,投入全部由政府包揽。
虽然各级政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总体上看仍然难以满足环保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如何才能缓解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瓶颈”制约?面对这个问题,无锡市在蠡湖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环境就是资本、环境就是有价资源”的理念,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用经营环境的思路来破解治污难题,走出了一条“加大治污投入——提升生态价值——实现土地增值——持续改善环境”的新路子,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对于蠡湖来说,其巧妙经营环境“资本”、发掘文化内涵、让群众共享治理成果,也为太湖治理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太湖明珠”一度污染严重蠡湖,是浩瀚太湖伸进无锡市的一个内湖,自古就是调节无锡市地面水的天然枢纽。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筑塘养鱼、兴办工业等,蠡湖已成为太湖水污染的“重灾区”,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
长期致力于水环境治理跟踪研究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年跃刚用5个方面的事实,描述了当年蠡湖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第一,蠡湖是太湖底泥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平均水深只有两米左右,淤泥厚度就达0.6米~0.8米,淤泥量约为360万立方米;第二,蠡湖是太湖水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湖体深入无锡城区,梁溪河等几条与蠡湖相通的水域大量注入污水,均为劣V类,严重污染蠡湖的水质;第三,蠡湖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第四,蠡湖面积日益缩小,从9.5平方公里缩小到6.4平方公里,水容量减少,自净能力下降,种植、养殖活动又加剧了二次污染;第五,湖滨带丧失了水生植物的生境条件。
如何才能还蠡湖一泓清水,重新擦亮蠡湖这颗璀璨的“太湖明珠”?这是无锡市委、市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做出的重大抉择。
在系统考察、认真学习国内外淡水湖泊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无锡市明确提出“科学治太、铁腕治污”的目标,把蠡湖综合整治作为太湖水环境整治的一期工程率先实施。
美丽的蠡湖
夏日的一次晚饭后,爸爸、妈妈见天色尚早,便带我去蠡湖徒步。
迎面习习的凉风吹来,我们在彩色晚霞的辉映下,来到了渤公岛。
一路上,爸爸说起了蠡湖的由来。
蠡湖原来叫五里湖,意思是湖周长五里,据说古时范蠡曾隐居在此,与西施泛舟在五里湖上,后人为纪念此事,把五里湖改名为蠡湖。
环湖岸边栽满了柳树,一条条柳枝随风摇弋,好像一个个绿辫子的姑娘围着蠡湖跳舞,路边的绿化带中,一片片草地上点缀着一朵朵可爱的无名小花,晚风中,花的香气在飘溢,令人心醉。
没过多久,天便渐渐暗了,月亮却“犹抱琵琶半遮面”。
环湖的景观灯都亮了起来,绚丽多彩灯光将蠡湖点缀得如同让人进入了童话世界。
不知何时,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拨开了云朵,探出脑袋,她一定也想看看美丽的蠡湖吧。
皎洁的月光给蠡湖镀上了一层银色,湖面如明镜,月亮的倒影清晰可见,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便泛起了水波,月亮的影子渐渐地模糊了。
我们跨过几座白色的拱形桥,便看到了一块半丈大小的石头竖立在路边,上面“蠡堤”两个大字在灯光下灼灼闪亮,让人有一种神秘感。
有游人路过,纷纷拍照留念,并猜测当初修建蠡堤原因,有人说是为了防洪,有人说是为了纪念范蠡在此写了《养鱼经》。
我们结束徒步回家时,我仍沉浸在美妙的湖光夜色中,恋恋不舍。
微风一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像是在跟我告别。
这真是一个快乐的夜晚。
我爱你——美丽的蠡湖!()。
蠡湖景区环西蠡湖漫游游线讲解词线路:蠡湖之光(百米高喷)——渔父岛——蠡堤——张渤治水雕像——渤公湿地——蠡湖展示馆——蠡湖之光。
第一站:蠡湖之光(百米高喷)各位游客,我们前面看到的这个巨型喷泉便是我们无锡蠡湖有名的标志物——百米高喷,今天我们的运气很好,能够看到喷泉,由于耗电巨大所以它是每周定时开放的,今天我们能够有幸看到,他是蠡湖新城的标志性景观。
主喷高120米,周围六只辅喷高40米,外有20 只花瓣形裙喷,高30米。
主喷如蛟龙出海,形成“一柱擎天”湖中景观,辅喷、裙喷水柱犹如一只硕大的水花篮,高低起伏,变幻不同的水柱造型,与湖岸栈桥、帆板式遮阳廊一起,组合成壮观的飞泉帆影画面,这同样是新蠡湖十景之一。
入夜,激光照明与水柱共舞色彩,演绎“蠡湖之光”“绿色、生命、环保、人文”的时代主题。
【卧石醉波】现在各位游客看到的一片乱石便是太湖石景区,她别具蠡湖山水风景特色。
太湖石主要产在我们太湖流域,宋代皇帝宋徽宗就是一个典型,他要求地方官员将太湖石作为贡品,运往宫中供其赏玩。
由此还引发了《水浒传》里面的花石纲事件。
上千块太湖石散卧在宽广湖畔,错落有致,千姿百态,各领风骚。
身临其境。
【西蠡湖慢游系统】在这个“亚历山大”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梦想着有时间、有精力、有闲钱放下包袱出门旅游。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钱没闲、有闲没钱成了很多都市人的无奈。
也是意识到要让游客来此观光的脚步慢下来,将休闲旅游与慢游健身相结合,从“走马观花”向“深度体验”过渡。
凭借近在咫尺的太湖,无锡夺得了“太湖明珠”的美誉,而蠡湖是伸入太湖的一个内湖,围绕着“丫”字形,拥有9.1平方公里的水域的38公里的湖岸线,相映成趣的古朴栈道与现代化设施,古往今来的美集中在这里,唱不尽的诗词歌赋,看不完的笔墨丹青,江南的婉约中有吴钩铮铮,无尽的风月中有倔强的风骨。
从远古到今朝,一种情怀和寻常人家的生活融在了一起蠡湖景区打造了这个西蠡湖的慢游系统,包含了以百米高喷为中心的广场文化区、“卧石醉波”到渤公岛的时尚运动区、从渤公岛到蠡堤的静谧休闲区、渔父岛沙滩娱乐区这四大功能区,市民游客不仅可以在各个功能区休闲、健身,还能在环西蠡湖的慢游步道上徒步锻炼。
蠡湖景区基本情况蠡湖,又名五里湖,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位处无锡西南郊,离市中心约10公里,形如葫芦状,早先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0.3~1.8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
蠡湖的名字,来自于范蠡与西施的传说:相传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越在夫椒一战,越王勾践战败被俘。
越国大夫范蠡出谋划策,勾践忍辱负重,采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决策,并在诸暨苎罗山若耶溪觅得绝色美人西施,授以辱身报国的使命,进献吴王,使吴王夫差沉湎于酒色,对越失去戒备,并杀掉了忠臣伍子胥。
吴国被灭,范蠡功居首位。
勾践猜疑心重,只能共患难,不可共安乐。
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于太湖,遨游于七十二峰。
进入五里湖后,留恋这里的秀丽景色,终日泛舟湖上,久久不忍离去,此后,民间就把五里湖改称为蠡湖。
蠡湖山水组合奇佳,山外有山,湖中有湖,风光旖旎,山水独胜。
近年来,无锡陆续投入近百亿元规划建设了具有38公里沿湖岸线、9.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和十八湾生态风光带。
同时,还以蠡湖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江南园林的独特造诣为特色,结合现代园林艺术,相继修复了蠡湖公园、中央公园、渤公岛生态公园、水居苑、蠡湖大桥公园、长广溪湿地公园、宝界公园、管社山庄、金城湾公园等15个具有完整游览要素的公园,以及长广溪湿地科普馆、西堤、蠡堤、蠡湖展示馆等4处参观游乐景点。
蠡湖景区与梅梁湖景区有相似之处,即作为一处以太湖内湖水景和近代园林为特色的景区,它反映的是20世纪园林文化遗产特征。
作为一处园林名胜,它始于民国初年,以“蠡园”与“渔庄”为核心,1949年后又向公共园林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一体四区”的空间结构。
在单体建筑上,也呈现出中西兼容的特色,这种20世纪的公共园林作品正好与苏州一带及无锡锡惠景区内的以古典私家园林为特色的景区构成了一种对比,也反映出环太湖地区不同景区在园林文化遗产上所走的传统与创新、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的路径与成就。
目前,景区内提供餐饮、游船、科普、文娱、展演等多方位服务,是市民和游客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
无锡蠡园
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的支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于此,湖因人而得名,园因湖而得名。
蠡园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是其中的一
蠡园东部的长廊和湖心亭
通往长廊的云窝
蠡湖西部有四季亭,四季亭取自春夏秋冬之意,春亭种植春梅,夏亭种植夹桃竹、秋亭种植桂花、冬亭种植腊梅,四季鲜花不断,馨香远及。
蠡园中部是假山区,蠡园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
落花流水千古梦境,浓装淡抹绝色佳人西施塑像
春秋阁为全园最高建筑和主景,阁名有画家刘海粟所题。
春天的蠡园是桃红柳绿的大好春光
夏日的蠡园是荷花争艳的季节。
蠡湖蠡园真情趣蠡园因蠡湖而得名。
蠡湖原名漆湖,又称五里湖,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
旧时湖边有“西施庄”,相传在2500年之前,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功成身退,携西施遁迹于此。
清代著名学者严绳孙有《西施庄》诗为证:“苎箩无复浣春纱,肠断湖帆十幅斜。
蔓草尚沾亡国泪,远山长对美人家。
白猿剑去空消息,乌鸦歌残几岁华?不见沼吴人别后,年年开落野棠花。
” 后人为了纪念范蠡,从此把五里湖改称为蠡湖。
蠡湖面积9.5平方公里,湖身窈窕而修长,三百多米长的宝界桥横卧湖面,把蠡湖东西分开。
波光明灭,碧水荡漾,青山绿树,墟烟人家,真个是“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辋川图”。
蠡湖虽与太湖相连,但内湖的环境倒与杭州几分相象,妩媚深秀,温柔恬淡,慵慵的,沉静得可爱。
但蠡湖毕竟是蠡湖,较之西湖的富贵华丽,蠡湖之胜却在天地疏旷、烟波莽荡、神态飘逸、气氛苍凉。
尤当雪月烟雨、长风淡霭,那景色便有莫可名状的飘渺深邃,那一份空灵神秀直让人诗情刻骨,画意铭心。
蠡园就座落在蠡湖北岸的青祁村。
民国初年,青祁人虞循真在湖边芦苇滩和河道旁,植桃柳,种菱藕,筑茅亭,建有青祁八景。
1927年,同村民族工商界人士王禹卿“慨慕范大夫蠡之为人”而兴建园林,始有蠡园之称。
全园面积87.6亩,其中水面就占了35.5亩,山拥水环,水碧山青,放逸深秀,别具风韵。
远眺翠嶂连绵,烟云交织,近听长浪拍岸,迸珠溅玉。
古堤春晓,时见桃红柳绿,长廊枕水,方识步移景换。
石山耸翠,趣蕴曲折盘旋;亭阁叠影,妙在流光溢彩。
蠡园之趣当在隐逸,而隐逸之趣又当一言难尽,就连当代大文豪郭沫若也咏有余味:“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无尽赞叹,尽在不言中。
走进古朴端庄的蠡园大门,内有面阔三间,进深九架的敞厅。
从正门入室,进暗廊、月洞,就到了云字假山群。
蠡园有“真水假山”之说,真水指蠡湖水,假山即指用湖石所垒的假山。
假山群体之大,数量之多,不亚于苏州狮子林。
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古木深处,尽是湖石堆叠而成的奇峰。
无锡人快来看看这些地名为啥这么叫,各种犄角旮旯都齐了~1、无锡来源于战国黄歇“立无锡塘,治无锡湖”。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以湖名作县名称,名无锡县。
2、金匮世传晋代郭璞曾埋黄金符匮于山下,为无锡城之巨镇,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
3、扬名宋代无锡古乡名之一,以“扬名天下”成语而得名。
现为扬名街道。
4、梅里宋代无锡古乡名之一,传为泰伯定居地,原称梅里。
1929年即建镇。
现名梅村街道。
5、河埒口在古城西郊。
宋朝有蒋姓沿梁溪河筑埂埒地养鱼而得名。
1929年始有河埒乡,后为镇,现并入荣巷街道。
6、荣巷因明代正统年间,荣氏在此聚族而居始得名。
分上荣、中荣和下荣。
1929年即建镇。
现为荣巷街道。
7、周新镇原名东绛(土字旁),明朝时因这里地势较高,又在西绛之东,故称东绛。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无锡工商先驱周舜卿新建街镇,取名“周新镇”。
1929年即建镇。
解放后将周新镇改名为东绛镇。
现为太湖街道。
8、南方泉现名南泉,因镇内有一方泉而得名。
1929年即建镇。
为与北方泉区别,又在方泉前加“南”字。
9、胡埭宋代原名湖埭,因毗邻太湖而得名。
10、硕放1929年即建乡。
取硕望桥与放鹰桥两村各一字而名。
现为硕放街道。
11、坊前因宋代有酒坊而名,1929年即建北坊前镇。
现并入江溪街道。
12、东亭原名隆亭、隆庭,因地处无锡城东十里亭所在而得名。
13、安镇南唐时称堠村。
明代称安家坟前,后安氏益大成市,遂名。
1929年即建镇。
14、荡口因位于鹅真荡之口而名。
1929年即建镇。
15、甘露古名月溪,因月照而名。
后因甘露降地而名,或说是唐代建甘露寺而名。
1929年即建镇。
16、堰桥因旧有高鲁堰桥,简称堰桥。
1929年即建镇。
17、洛社宋代即有名。
1929年即建镇。
18、玉祁曾称“王祁”,因明代丈量地籍为“玉”字号,又与芙蓉湖水乡地貌特征吻合,故改称玉祁。
蠡園感謝「森情寫意」相片音樂:月圓花好製作:Lkw用滑鼠過頁【蠡園】「蠡園」座落在江蘇省無錫市郊的青祁村,地處風光秀美的蠡湖之濱,是「太湖」的主要景點之一。
「蠡湖」原名五里湖,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助越滅吳後,功成身退,與西施曾在五里湖泛舟逗留,後人便把五里湖改稱「蠡湖」,湖因人而得名,園因湖而得名。
「蠡園」正門是頗具江南地方特色的石庫門建築,面闊三間,青瓦屋頂,下為金山石牆裙。
「蠡湖」原名五里湖,范蠡助越滅吳後,功成身退,和西施曾在五里湖泛舟逗留,後人便把五里湖改稱「蠡湖」。
「水亭」四面環水,以曲橋相通,小坐亭中,清風徐來,微波漣漪,滿池清香。
太湖石奇峰「易人石」,形似一個揹負薪材的老人。
平心而論,「蠡園」假山確實有點兒匠心不足,匠氣有餘,但如果僅論堆疊技藝,還是有不少可整個「蠡園」建築以江南特色爲主,並洋溢濃厚的春秋文化氣氛,體現「蠡園」三面環水,南堤春曉、桃紅柳綠,枕水長廊、步移換景,假山聳翠、曲折盤旋,亭臺樓「蠡園」因水而活,盡顯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無限情趣,讓人領悟到「山水照檻水「蠡園」收集了造型獨特奇石點綴在公園各處,假山群在華東一帶堪稱一絕,郭沫若有詩云:「欲識蠡園趣,崖頭問少年」。
「蠡園」最早是青祁村人虞循真在蠡湖岸邊種植了柳樹、菱藕,然後築堤造亭,從而奠定了蠡園風景區開發的基礎。
「蠡園」花木繁茂、假山聳翠、曲折盤旋,有「細數落花因坐久」的情趣。
落花流水千古夢境,濃妝淡抹絕色佳人,「西施」塑像作品,由無錫著名的「惠山泥人」設計所的大師所製作。
花街鋪地的圖案,中間是個壽字,周圍有五只蝙蝠,蝠與福是諧音,因此這圖案就叫「五福捧壽」。
「南堤」長三百米,三十年代初,虞循真在這裡種植桃樹和柳樹,稱「南堤春曉」,成為「青祁八景」之首。
「剪月裁雲好花四季,穿林疊石流水一灣」,蠡園是一處以「堆造假山、巧借真水」而聞名的江南水鄉園林。
「春秋閣」是蠡園最主要的建築,重檐三層歇山頂的挺拔身姿,為蠡園創造了「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仰視景觀。
无锡蠡湖的传说
相传在很远很远以前,无锡的大地上连年灾荒,田地荒芜,四乡八村的百姓,个
个唉声叹气,愁容锁眉。
原来这里不是干旱,这是洪涝,人们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此事被海龙王的小女儿知道后,决定帮助民间抗灾。
龙女多次变成渔姑到
太湖岸边体察民情,以便调兵遣将,结果被龙王发现,把她赶出龙宫。
龙女离开
龙宫后被观音接去,成为观音的右胁侍。
龙女在离开龙宫之前,把为民抗灾的
事交给了她的好友———“蠡”。
蠡是大蚌的化身,不仅力大无穷,而且法力无边。
只要她嘴一吸,能把半
个湖水吸干,嘴一吹,又能水满湖岸。
虾兵蟹将都称她为“仙蠡”。
蠡来到太湖,
用力一吸,湖水退去一半,但湖水很快又赶了回来,淹过了湖岸。
这时候蠡才
明白,太湖边没有大坝,水涨水落都会旱涝成灾。
蠡有治水的本领却没有筑坝的
能力。
于是,蠡便告知龙女,龙女则向观音求助。
观音以救助众生而称名,听
到蠡在太湖求助的声音,便指令天宫各路神灵和水中虾兵蟹将赶到太湖筑起大
坝。
为了让这里永远风调雨顺,年年太平,观音又叫这些神灵日夜监守,不得
离岗。
由于春寒不分,日晒雨淋,天长地久,这些历尽艰辛的神灵便风化成一座座山峰,围成了一座天然的动物园。
看湖边:鼋头渚、苍鹰渚、龙头渚、马山、龙山、象山、老虎山、獐山……,看湖中:兔山、大鸡山、小鸡山、东鸭、西鸭……那蠡呢?蠡在看到大功告成后,便变成美丽的渔姑上岸游玩。
当她来到一座山下的草棚边,看见一位长得英俊剽悍的小伙子,小伙子也为她的美貌所倾倒,两人一见钟情,便订下了百年终身。
可此举触犯了天条,蠡被玉皇大帝收回天河。
当蠡离开人间时,忍痛脱下了心爱的外衣,并把外衣一分两瓣,一瓣留在湖中,一瓣带回天河。
每逢水涝,湖中的那瓣瓢,便把湖水泼向大海。
遇
到天旱,天河中的那瓣瓢,就会把天河的水洒向大地。
为了不忘蠡的恩情,人们就把湖名叫作“蠡湖”。
那位深深爱着蠡姑娘的小伙子呢,原来也是仙鹿下凡,后来苦恋仙蠡,变成了偎依蠡湖的仙山,人们称它为“鹿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