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37
春温案例分析26 岁的梁某某,男性。
1960 年 3 月中旬初诊。
他主诉已经持续发热身痛达 20 天之久。
病史情况是这样的:起初发热恶寒,周身酸痛,小便黄热,按风热感冒服用银翘解毒片、羚羊解毒丸等药物,然而热势不退,午后尤其严重,时而有出汗,寒战(体温约 39°C 左右),口苦口渴,咳嗽腹痛,便溏、肛灼,肢节酸痛。
肝脾可触及,胸背无瘀斑。
X 线检查显示心肺正常。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12×109/L,未查到疟原虫,肥达反应阴性,抗“O”不高,血沉略快。
应用青霉素、链霉素 1 周没有效果,于是改服中药。
现症表现为壮热汗出,恶寒,咳嗽,口渴,腹痛下利。
舌苔白黄,脉象弦数。
这是由于肌表之邪未解,里热迫逆,属于内外合邪的温杂热病(春温)。
治疗应当外解肌表,内清里炽。
所以拟用柴葛石膏汤来治疗。
【处方】柴胡 10 克黄芩 10 克葛根 12 克白芍 15 克杏仁 10 克薄荷 5 克桂枝 10 克生石膏 30 克山楂 30 克陈皮 10 克甘草 5 克生姜 3 片大枣 5 枚 2 剂。
复诊时,脉弦细。
肌表之邪已解,于是开竹叶石膏汤 1 剂以清除余热。
调养数日,各种病症全部消除。
按:春温这一病症,经典医籍中提到是冬季寒邪内伏,到春天化热内发所致。
叶天士说:“入春发于少阳”。
大多由积热内郁,又受寒邪抑制而形成。
其发病之初,症状会因人而异、因感邪的轻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开始就里热炽盛,这与风热、风寒有很大区别。
春温知识点汇总
1.春温: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以气分或营分里热证为主要特征,证见高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甚则神昏,惊厥,斑疹。
一般起病急,病发于里,病情严重,变化较多。
多发于春季。
2.《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3.古代多将此病归于伏气温病
4..宋代郭雍首先提出“春温”病名;《伤寒补亡论》
5.春温在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阴精亏损是其基本病理特点。
6.辨治要点
(一)辨病依据:
1、本病多见于春季
2、初起即见里热见证(高热、烦渴,甚至神昏谵语、斑疹、惊厥),病发于气分或病发于营分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少数兼短暂的表证。
3、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病程中易入营动血出现危重症候(斑疹、痉厥、神昏、正气外脱),后期易致肾阴耗竭、虚风内动。
(二)辩证要点
1、辨初起证候
①病发于气分者,见发热、口渴、舌红苔黄并兼口苦或心烦等热郁胆
腑的症状②病发于营分者,症见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斑点隐隐,心烦不寐或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
2、辨邪实正虚
病变初期:里热炽盛而兼有阴虚,邪实为病机关键;病至中期:热炽阴伤并重
病变后期:邪热渐退或余邪留伏,肝肾阴伤,邪少虚多
3、辨动风虚实
论治要点:春温治疗总以清泄里热为主,同时注意固护阴液,透邪外出。
小心春天这个温柔的“杀手”!春温所致癫痫病如何治疗?进入春天,天气变化明显,温度时高时低还不太稳定,对于癫痫病患者来说,要小心春天这个温柔的“杀手”,春季之际感受气候上的温邪而发病者,中医认为属于外感之春温病,如果伏温内发,新寒外束,属伏气之春温病。
伏邪之发,有发于气分,血分及阴分之别。
在诊断时须详细,不致动手便错。
如何治疗春温导致的癫痫病?春温所致癫痫病主要分为外感春温病和伏邪春温病,一是外感春温病,当春季之时,天气虽然渐暖,然犹有余寒未尽,感受春时非时之寒邪,刺激身体而发病者。
人体的温度有一定标准,可维持其生活常态是正常人。
体温增高,是热血内壅之表现。
不外饮食过于辛热,偶尔忿怒而相火安劲,过度劳累。
凡此种种都足以使血液加快、引起体温增高,故易于感受寒邪。
新感之春温病若无血热内盛的因素,不过为轻浅的感冒。
一经疏散病即霍然。
若热壅于内,寒束于外,互相闭拒,经过一段时间,极为缠绵、病发展到末期,每到鼻衄而后病解。
初起头痛,恶寒、身热、无汗或身痛不舒,或咳嗽口渴,或有心烦咽痛等症,继则脘闷胁痛,胸膈不舒,寒热类虐,便闭溺浊,热甚,心烦燥扰,渴而思饮,属病邪入胃,宜用通泄胃热之剂。
其治法,若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咳嗽者,宜用加减荆防达表汤。
如果恶寒轻,发热重,心烦口渴,咽痛的患者,用加味葱豉桔梗汤。
如果热重者,用加减蒿苓清胆汤等。
二是伏邪春湿病,伏邪病,古代称之为冬季寒气潜伏,至春化为温病,病理是伏邪之春温病,是病邪潜伏,春寒触动而外发者。
在证候上,有气分伏邪,因春寒触动而发,还有血分伏邪初起,微恶风寒,身痛无汗,或咽喉疼痛。
以及热入血室之症,初起稍微感觉恶寒,身虽痛而无汗,惟面多油光,尺肤热甚,口干齿燥,烦躁狂言,或吐血,或牙宣,腰痛如折,小腹重坠,男则梦遗精,女则带下如注。
甚则气上冲心,时时头厥,厥回则痉,痉后复厥,两目上视或斜视,舌卷囊缩。
《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一笑作春温的意思
“一笑作春温”的意思: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注:“一笑作春温”的前一句是“落笔若生花”。
拓展资料:
“落笔若生花,一笑作春温”的意思是:写下的字若活灵活现,微笑一下便能像春天一样温暖人心。
“落笔若生花,一笑作春温”中暗含着一种淡然、谦逊、多情的意味,它指出了慎重而深远的一种思想:不要轻易动用自己的语言,不要把多情的思想暴露在外,要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要懂得屏弃、放下,用笑容去包容一切。
“一笑作春温,落笔若生花”暗示我们,要懂得用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就像一朵花,一笑开放,它的春日温暖会把人们的心都温暖起来;就像落笔,它的生机勃勃,会把一切都融汇在一起,把世界装点得更加美丽。
总之,“一笑作春温,落笔若生花”这句激励我们要以一种温暖、宽容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容纳世界的美好和缺憾,用一种谦逊的心态去接纳自己的过去,用一种淡定的心态去面对未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份真正的宁静和满足。
老年人要从这几方面防春温所谓春温,是指被温热病邪侵袭而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一类急性热病。
该病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病程长等特点,初起虽仅有高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等内热症状,但在病变过程中极易出现斑疹、惊厥、昏迷等险恶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春季急诊患者每10个人中约有1人的病与春温有关。
专家指出,老年人防春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窗通风。
开窗通风不仅可以把各种致病因子排出室外,减少微生物等对人体的侵袭,还能调节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状态。
研究发现,开窗通风30分钟,可使室内空气的细菌数减少70%以上,通风时间越长,室内的细菌数就越少。
及时治疗。
发现春温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并遵医嘱对病人采取隔离措施。
老年人接种流脑疫苗、流感疫苗对春温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防寒保暖。
《黄帝内经》中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说,指出人若在冬季感受寒邪后,伏寒化热,至春天阳气升发之时,则易发生春温。
根据春温的这一发病特点,在春天乍暖还寒之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适当服用中药方剂。
服用补散兼施的玉屏风散中药方剂,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固表御邪之效。
具体方药为:黄芪10克,炒白术6克,防风6克,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3片,加水适量,入沙锅煎取2次,分别取其汁液混匀即成。
每日1剂,分2次空腹饮。
还可每日取金银花10克,甘草6克,开水沏泡,代茶饮用,该方可清热解毒,能降低人体咽喉部带菌率,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灭活作用,有减少春温发病几率之效。
另外用板蓝根15克,大青叶15克,水煎后饮用,每日1剂,连服3~7天,对春温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春温(一)初发证治1.气分郁热证候: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本证见于春温初起,为温热病邪郁发于少阳胆腑气分所致。
热郁气分,则见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胆火上扰,则口苦,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干呕;邪郁胆经,则胸胁不舒,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方药:黄芩汤加豆鼓、玄参方。
2.卫气同病证候: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唇焦,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病机:本证为新感时令之邪引动内伏气分之郁热所致,证属卫气同病。
时令之邪困阻肌表,卫气被郁,揍理闭塞,则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邪遏卫表,经气不利,则头项强痛,肢体疲痛;里热内蕴,扰神伤津,见心烦,口渴,唇焦;伏热盛于气分,脏腑气机郁滞,升降失司,则见腹胀,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数为邪热炽盛之征。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增损双解散。
3. 热灼营分证候: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点隐隐,咽燥口干反不甚渴饮,舌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病机:本证见于发病之初,多为营阴素虚而温热病邪直犯营分所致。
热郁营分,营热炽盛则身热夜甚,舌绛;热灼营阴,营阴耗伤则咽燥口于反不甚渴饮,脉细数;热邪入营,心神被扰,则心烦躁扰,甚则时有谵语;营热窜络,则见斑点隐隐。
治法:清营泄热。
方药:清营汤。
4.卫营同病证侯: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口渴,肌肤斑点隐隐,心烦躁扰,甚或时有澹语,舌红绛、苔黄白相兼,脉浮弦数。
病机:本证为新感时令之邪引动内伏营分之郁热所致,为表有客邪,营分热郁,卫营合邪之候。
温邪袭表,卫气失宣,则发热微恶风寒;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咽痛,咳嗽;热伤营阴,则口渴而不甚渴饮;营热扰心,则心烦躁扰,甚或时有澹语;营热窜络,则肌肤斑点隐隐;舌红绛,苔白黄相兼,脉浮弦数是卫营同病之征。
治法:泄卫透营。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
(二)邪盛气分1.热灼胸膈证候:身热不已,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春温[单项选择题]1、新加黄龙汤适用于下列哪一顶证侯:().A.腑实兼阴虚B.腑实兼气液两虚C.腑实兼小肠热盛D.热闭心包兼腑实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赤芍、丹皮、丹参生地、知母、生石膏 赤芍、丹参、鲜生地 白芍、干生地、阿胶 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 3、春温热邪深入少阴,身热,心中烦,A.青蒿鳖甲汤B.黄连阿胶汤C.加减复脉汤合清宫汤D.安宫牛黄丸合加减复脉汤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4、低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齿黑,神倦耳聋,舌干绛,脉虚 细,方选:().A.复脉汤B.三甲复脉汤C.加减复脉汤D.黄连阿胶汤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42、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肝肾阴伤的见证:().A.身热不甚,久留不退B.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C.神倦耳聋D.舌红少苔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43、春温后期,肾阴耗竭,阳气欲脱,宜用:().A.独参汤B.生脉散C.救逆汤D.参附汤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44、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倦欲眠,舌绛少苔,脉象虚细 者,治宜:().A.大定风珠B.三甲复脉汤2、春温身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赤, 稠密成片,舌深绛,脉数,选用下列何 组药物最合适: A.犀角、熟地、 B.犀角、玄参、 C.犀角、丹皮、 D.犀角、丹皮、 不得卧,方选:O .不得卧,方选:O .C.加减复脉汤D.黄连阿胶汤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45、春温后期,虚风内动,时时欲脱,其治疗处方是:().A.羚角钩藤汤加人参B.大定风珠C.三甲复脉汤D.小定风珠加生脉散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46、春温,虚风内动证,其治疗宜滋阴息风。
常用滋阴药是:().A.玄参、生地、麦冬B.沙参、玉竹、麦冬C.梨汁、苇茎汁、麦冬汁、藕汁D.麻仁、阿胶、鸡子黄、五味子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47、春温,虚风内动证,其治疗宜滋阴息风,常用息风药是:().A.羚羊角、胆草、夏枯草、丹皮B.菊花、钩藤C.全蝎、娱蚣D.牡蛎、龟板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48、下列说明春温邪留阴分病证的诸项中,哪项是错误的:().A.夜热早凉氏汗出热退C.能食形瘦D.舌红少苔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49、证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等证。
春温的病因病机及传变
1.病因
⑴关于外因说法不一:
①温热类病邪,邪气重。
②感受寒邪,当时不发病,寒邪伏于体内(内伏肌肤、骨、少阴均是从临床表现而推断的),由于人体阳气作用,寒邪郁而化热,到春季阳气升发,腠理开泄,伏热由内向外发(里热证),或被时令之邪诱发(表里同病证)。
⑵内因:
①素体阴精不足,《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
②素体蕴热(气)或阴虚火旺(营)。
③机体功能一时性失调,内外合应,卫虚邪袭。
2.分类
根据初起不同临床表现,分为两种发病类型:
"伏邪自发"--初起单纯出现里热炽盛证--气分或营分。
"新感引动伏邪"--初起以里热为主,兼卫表证,有风寒与风热之别,出现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
这种分类其临床意义主要是:从理论上阐明温病初起不同类型,区别病位、病情,提示病机趋向,确定治法,我们应当着眼于分析不同证候病机,而不拘泥于概念。
现代医学认为发病与否,发病类型,主要取决于人体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斗争,及感邪的种类与毒力所决定。
春温是发生于春季的温病。
初起即可出现高热、烦渴、甚至痉厥等里热证表现。
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故多认为是里热内伏所致,是伏邪温病的代表病种。
春温病的发生多因素体阴亏、正气不足、冬季又感受寒邪、寒邪郁而化热所致,故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候。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故起病之初又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分。
从气分发出者,可入营、入血;从营分发出者,既可外出气分,亦可深入血分。
春温病的治疗应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顾护阴液。
接下来将简单谈下我对气分证治的理解。
春温气分证大多里热炽盛。
热郁少阳:本证为春温初起,温热病邪郁于少阳气分所致。
以身热、口苦而渴、胸胁不舒、脉弦为主症,兼见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症。
治以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兼有表证者,佐以疏表透邪。
方用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
热郁胸膈:本证为热郁气分,胸膈气机不畅所致。
以身热不甚、心烦懊忄农为主症,兼见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等症。
治以清宣郁热。
方用栀子豉汤。
热灼胸膈:本证为郁热灼于胸膈所致。
以身热、烦躁、胸膈灼热如焚为主症,兼见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
治以清泄膈热。
方用凉膈散。
热灼胸膈与热郁胸膈的鉴别要点:两者相比较,热郁胸膈是春温病发于气分的轻证,为里热郁于上焦气分;本证则为气分里热燔灼于上焦胸膈的重证,不仅里热重,热势高,且津伤较甚,并影响阳明腑气失于通降,因此二者病位虽同,而病情轻重有显著差别。
阳明热盛:本证为热邪未从少阳或胸膈而解,传入阳明,或里热外发阳明所致。
以壮热、汗多、大渴、脉洪大为主症,兼见心烦、面赤、舌红苔黄等症。
治以清热保津。
方用白虎汤。
阳明热结:本证为胃热不解下移大肠,与肠中糟粕相结所致。
其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均可参见风温章。
但由于本病患者每有阴津亏虚,且在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耗灼阴液与阳气,所以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相杂之证。
每见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或阳明热结兼气阴两虚。
此外,本病邪热亦可盛于小肠,下注膀胱,形成阳明腑实与小肠热盛兼见之证。
温病学试题第八章春温A型题1春温病名首见于(E)A.《内经》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仲景伤寒补亡论》2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并对本病的理法方药作了较为系统论述的医家是(A)A.叶天士B.章虚谷C.陈平伯D.吴坤安E.吴鞠通3是谁首先确定春温病以清里热为主的治疗原则?(B)A陈平伯B.王安道C叶天士D章虚谷E吴鞠通4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际,初起以里热为主的温病是(E)A风温 B大头瘟 C疫疹 D冬温 E春温5下列哪一项不是春温的特点?(D)A.发病急骤B变化较快C病情较重D初起以肺卫证候为主E多发于春季6下列春温辨治方法哪项不妥?(B)A初起兼有表邪者,治宜清解里热,佐以疏表透邪B若初起热在气分,治以辛寒清气C若热在营分,则予清营解毒,迫热外出D若热盛动血,迫血妄行,治宜清热凉血解毒E一旦邪陷正衰,导致亡阳虚脱,急当扶正固脱7下列春温病理哪项不正确(E)A春温邪热内郁,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B若复感时邪,内外相引发病,可见卫表证C病初有邪热郁发气分和邪热郁发营分之别D病程中邪热易侵犯心包,引动肝风而见神昏,痉厥证。
E病变后期,多见肺胃之阴被劫烁之候8春温的治则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养阴,透邪外出,下列治法中哪项错误?(E)A热在气分,苦寒清泄里热B热在营分,清营解毒,透邪外达C热盛动血,清热凉血解毒D热盛动风,凉肝息风E后期肺胃阴伤,甘寒清养肺胃9 身热不已,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其基本病机为(D)A热郁胸膈B邪留三焦C热灼胸膈D热郁胆腑E热炽津伤10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最合适的处方是(B)A蒿芩清胆汤B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C黄芩汤加柴胡、山栀D黄芩汤加龙胆草、黄连、竹茹、代赭石E栀子豉汤加竹茹、枇杷叶11身热头痛恶寒无汗,口苦心烦,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辨证要点一、风温1. 病因:风温是由外感风邪引起的热病,以热毒为主要病因。
2. 症状:病程发展较快,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口渴、胸闷、咽喉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3. 辨证要点:病程急骤,表现为发热伴有头痛、恶寒或高热、烦躁、口渴、汗出等症状。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春温1. 病因:春温是春季气候变化导致的疾病,多由风邪外袭,伤及正气而致。
2.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风、恶寒、咳嗽、流涕、口渴、甚至胸闷等。
3. 辨证要点:病程较缓,多见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咽干、口渴等症状。
舌质红、苔腻,脉浮数。
三、秋燥1. 病因:秋季气候干燥,易伤津液,导致气滞津亏,以及感受风邪等。
2. 症状:病程较缓,主要表现为咽干、咳嗽、甚至咯血、便秘、皮肤干燥等。
3. 辨证要点:痰热郁结,证见咽痒、吐血、咽痒、胁痛、咳嗽等症状。
舌干、苔薄黄,脉细数。
四、湿温1. 病因:湿温是由湿邪与外邪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变化,常见于夏季或湿热地区。
2.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身热、头晕、心烦、恶心、乏力、关节疼痛等。
3. 辨证要点:湿热困脾,导致脘腹胀满、食少、大便稀溏等。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总结:通过对风温、春温、秋燥、湿温的辨证要点进行归纳,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各异,但都与气候变化和外邪侵袭有关。
对于这些病症的治疗,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辨证加以辨别,再进行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是四季气候变化所致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与季节气候、人体抵抗力、免疫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辨证对于确诊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风温多见于春夏季节,病程发展较快,通常以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口渴、胸闷、咽喉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包括病程急骤,表现为发热伴有头痛、恶寒或高热、烦躁、口渴、汗出等症状。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上需清热解毒,宣散风热,通利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