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实验报告单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
1. 了解汽车在斜坡上行驶时的运动规律。
2. 掌握斜坡汽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汽车在斜坡上行驶时速度、加速度和动能的变化情况。
4. 计算汽车在斜坡上行驶时的平均速度、加速度和动能。
二、实验原理1. 斜坡汽车实验是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原理进行的。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在斜坡上行驶的汽车所受合外力为重力、斜坡对汽车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当汽车沿斜坡下滑时,其速度和加速度将发生变化。
2. 运动学原理表明,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v=at和s=vt^2/2表示,其中v为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s为位移。
三、实验器材1. 汽车一辆2. 斜坡一段3. 秒表一只4. 卷尺一把5. 计算器一台四、实验内容1. 测量斜坡的长度和高度,记录数据。
2. 将汽车停在斜坡顶部,确保汽车在斜坡上能够自由下滑。
3. 使用秒表记录汽车从斜坡顶部开始下滑到斜坡底部的时间,记录数据。
4. 使用卷尺测量汽车在斜坡上行驶的距离,记录数据。
5. 观察汽车在斜坡上行驶时的速度和加速度变化,记录数据。
6. 重复实验多次,以减小误差。
1. 将汽车停在斜坡顶部,调整斜坡的角度,使汽车能够顺利下滑。
2. 使用卷尺测量斜坡的长度和高度,记录数据。
3. 使用秒表记录汽车从斜坡顶部开始下滑到斜坡底部的时间,记录数据。
4. 观察汽车在斜坡上行驶时的速度和加速度变化,记录数据。
5. 重复实验多次,以减小误差。
六、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斜坡长度(m) | 斜坡高度(m) | 下滑时间(s) | 速度(m/s) | 加速度(m/s²)-------- | -------------- | -------------- | -------------- | ------------ | ------------1 | 10 | 1 | 5 |2 | 0.42 | 10 | 1 | 4.8 | 2.1 | 0.433 | 10 | 1 | 5.2 | 1.9 | 0.384 | 10 | 1 | 4.9 | 2.0 | 0.415 | 10 | 1 | 5.1 | 2.0 | 0.42七、数据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汽车在斜坡上行驶时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实验者:
一、提出问题:小车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二、猜想与假设:小车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想搞清楚小车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车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 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车通过每一段的 及所用的 ,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
思考:小车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车放在B 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的观点是: 。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车下滑的路程?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五、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根据你的数据完成表格。
路程s/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 ·s -1 全程s 1=
t 1= v 1= 上半程s 2=
t 2= v 2= 下半程s 3=
t 3= v 3=
六、得出结论: 。
C B
小车。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单1. 实验背景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要聊的是一项有趣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在不同时间段内的速度变化。
这似乎有点小复杂,但是一想到小车在轨道上飞驰的样子,我的心里就激动不已。
毕竟,谁不喜欢看小车蹦蹦跳跳、风驰电掣呢?有句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咱们这次可得好好观察,不然就白费了这番功夫。
1.1 实验目的这次实验的目的是想搞懂小车的速度是怎么随着时间变化的。
小车开得快慢不一,不同的时间段是不是会有不同的速度呢?我们就像小侦探一样,得搞明白这个问题,既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又能学到些有用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1.2 实验工具咱们实验用到的工具,一说出来你们肯定觉得超简单。
首先是小车,别小看这个小家伙,它可是咱们的主角!其次是轨道,看上去就是一条长长的条,方便小车“飞奔”。
还有一些用来测量时间的工具,比如说秒表,还有能记录数据的纸和笔。
不多不少,刚好够用,真是省事儿。
2. 实验过程开始实验时,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小车不听话,结果搞得一塌糊涂。
但一切准备就绪后,按下秒表,观测小车的起步速度。
哒哒哒,秒表开始滴答了!刚开始的时候,小车缓缓启动,像个害羞的小朋友。
然后,随着我们不断增加电压,小车翩翩起舞,冲得飞快!这小车真是喜怒无常,时快时慢,有时候像离弦之箭,有时候又慢吞吞地走,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我还记得那一刻,小车在第一个时间段的速度是最快的,像是跟风儿赛跑。
但是,当时间一久,它慢慢稳定下来,仿佛意识到了自己的角色。
“我不是赛车,我是小车。
”嘿嘿,我也想象着小车在心里吐槽呢!2.1 记录数据将小车的速度记录下来后,我发现数据简直也是个宝藏。
根据时间段的不同,速度竟然有着明显的变化。
像极了人生,有高有低,有起有伏。
有些时间段,小车就像拼命追赶的学生,速度杠杠的;而有些时候,又像在做梦,慢得让人生无可恋。
真是一场小车的“心路历程”!2.2 总结分析经过这些观察,我意识到,小车的速度变化其实还真是和许多因素息息相关。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实验报告一、探究(实验)目的: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研究小车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电火花计时器、纸带、刻度尺等三、实验步骤:1、将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挡板的一端,然后将固定打点计时器这端用物体垫高让长木板成为斜面。
2、将纸带连接到小车的尾部,然后将纸带的另一端穿越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接着将小车移动到靠近打点计时器处,等待施放。
3、调整好小车所处的位置,打开连接好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并打开开关,待打点稳定后,施放小车,进而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迹。
4、打完纸带后立即关闭打点计时器的开关。
5、跟换纸带重复实验2-3次。
四、实验数据处理记载:1、从打出的纸带中选取点迹清晰,并基本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纸带进行标号测量。
2、为了处理方便并尽量让能够处理的数据多点,我每隔一个打印点选取的计数点。
如下图:3、利用刻度尺测量需要的数据:以第一个计数点作为小车运动时的位置坐标的原点。
并打点计时器打下此点时作为计时起点。
并利用平均速度近似表示瞬时速度的思想求出除掉始末两计数点的其他各点的瞬时速度。
4、设计表格记录数据表一表二5、利用表格中的数据用计算机软件做出图像如下:一、小车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我们得出小车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符合:y=367.03x2+181.7x+0.0282 的函数关系,即在物理学上为:S=367.03t2+181.7t+0.0282 也就是说小车的位置坐标与时间呈现二次方关系。
二、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我们可以得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符合:y=730.98x+182.4 的函数关系,即在物理学上为:v=730.98t+182.4 也就是说小车的速度与时间呈现线性关系。
实验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的变化s一、原理:v =t二、器材:小车、长木板、木块、停表、刻度尺、金属片(挡板)(斜面)(测量器材)三、实验目的:测出小车在斜面上半段、下半段以全程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四、实验步骤:①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将小车放于顶端,金属片放于斜面底端,测小车通过的路程s1。
②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重复多测几次。
③据s和t求得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
④将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测得小车从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时间t,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
⑤利用全程所用时间减去上半段所用时间t1,求出下半段所用时间t2,算出小车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2。
五、注意事项1.调整斜面的高度适中,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太小,小车不能下滑,无法进行实验;斜面的坡度过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不容易计时,因此应使斜面的坡度应适中)2.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持初速度不变3.开始计时与小车释放的时间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障时马上停表。
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最的数据更准确。
4.关于小车路程的测量要注意“头对头“或“尾对尾”六、设计表格,收集数据,计算出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得出结论结论: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大七、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1.小车未开始运动提前计时或小车经过终点后才停止计时,导致测量时间偏大,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小;2.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或小车未到达终点就停止计时,导致测量时间偏小,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大;2.测量路程时读数也会产生误差;例题.如图是小明“测量小车的平均连度“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自由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原理是v=st(2)要完成本实验,所需要的测量器材有刻度尺和停表(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使斜面的坡度减小(或缓)一些(4)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小车从A运动到C时的路程为80.0cm,小车AB段运动的路程为 40.0 cm;(5)实验测得t AC= 3s ,则小年在AC段的平均进度v AC约等于0.27 m/s;(6)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 AB,在BC段的平均连度为v BC,则v AB < v AC < v BC (均选填”=”“<”或”>”)(7)多次测量时每次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给自由下滑:(8)下面的四幅图中能反映出该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的是 B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时)(9)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10)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不正确理由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计算所测得的结果偏小(11)小车从斜面A点滑到C点的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情况是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12)利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这一实验的经验,两位同学打算测量小明跑完40m路程的速度。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实验报告一、探究(实验)目的: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研究小车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电火花计时器、纸带、刻度尺等三、实验步骤:1、将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挡板的一端,然后将固定打点计时器这端用物体垫高让长木板成为斜面。
2、将纸带连接到小车的尾部,然后将纸带的另一端穿越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接着将小车移动到靠近打点计时器处,等待施放。
3、调整好小车所处的位置,打开连接好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并打开开关,待打点稳定后,施放小车,进而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迹。
4、打完纸带后立即关闭打点计时器的开关。
5、跟换纸带重复实验2-3次。
四、实验数据处理记载:1、从打出的纸带中选取点迹清晰,并基本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纸带进行标号测量。
2、为了处理方便并尽量让能够处理的数据多点,我每隔一个打印点选取的计数点。
如下图:3、利用刻度尺测量需要的数据:以第一个计数点作为小车运动时的位置坐标的原点。
并打点计时器打下此点时作为计时起点。
并利用平均速度近似表示瞬时速度的思想求出除掉始末两计数点的其他各点的瞬时速度。
4、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小车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记录表格时间(s) 0 0.04 0.08 0.12 0.16 0.2 0.24 0.28 0.32 0.36 0.4 0.44 0.48 0.52 0.56 0.6 位置坐标(mm ) 0 7.9 17 27 38.3 51.5 65 79.1 95.8 113 132 151 172 194 217 241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记录表格时间(s) 0.04 0.08 0.12 0.16 0.2 0.24 0.28 0.32 0.36 0.4 0.44 0.48 0.52 0.56速度(mm/s ) 212.5 238.75 266.25 306.25 333.75 345 385 423.75 448.75 468.75 502.5 547.5 561.25 583.755、利用表格中的数据用计算机软件做出图像如下:一、小车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我们得出小车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符合:y=367.03x2+181.7x+0.0282 的函数关系,即在物理学上为:S=367.03t2+181.7t+0.0282 也就是说小车的位置坐标与时间呈现二次方关系。
八上—1/7
实验报告
班级 小组成员
一、实验名称: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二、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木块
四、实验原理:v=s/t
五、实验操作步骤及要求:(按步骤操作,将结果填于下表)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按上图组装器材,并标好斜面中点的位置。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要通过的路程s ,填入表格;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 的时间t ,填入表格。
根据测得s 和t 利用公式v=s/t 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
3、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将挡板移至中点,测出斜面上半程的距离s 1和小车通过路程s 1的时间t 1,填入表格,根据测得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 1。
4、利用s 2=s-s 1,t 2=t-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下半程时的路程s 2和时间t 2 ,并算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 2 。
六、现象及数据记录:
七、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小车上半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均选填“>”、“<”或“=”)。
说明小车下滑过程是_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的,而且是___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的。
物理量 全程 上半程 下半程 路程(m) s= s 1= s 2= 时间(s) t= t 1= t 2= 速度(m/s) v=
v 1= v 2=。
探究小车速度实验报告探究小车速度实验报告引言:小车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探究小车速度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实验一:小车在不同斜度下的速度实验目的:研究小车在不同斜度下的速度变化情况,探究斜度对速度的影响。
实验步骤:我们在实验台上设置了不同角度的斜面,将小车从斜面上释放,并用计时器记录小车滑下斜面所需的时间。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小车在斜度较大的斜面上滑下所需的时间较短,速度较快,而在斜度较小的斜面上滑下所需的时间较长,速度较慢。
实验分析:这是因为斜度越大,小车受到的重力分量越大,加速度也就越大,从而速度增加。
反之,斜度越小,小车受到的重力分量越小,加速度也就越小,速度减小。
实验二:小车在不同摩擦力下的速度实验目的:研究小车在不同摩擦力下的速度变化情况,探究摩擦力对速度的影响。
实验步骤:我们在实验台上设置了不同材质的表面,如木板、金属板等,将小车从相同高度释放,并用计时器记录小车滑过一段距离所需的时间。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小车在木板表面上滑过所需的时间较长,速度较慢,而在金属板表面上滑过所需的时间较短,速度较快。
实验分析:这是因为木板表面的摩擦力较大,阻碍了小车的运动,使得速度减小;而金属板表面的摩擦力较小,减小了阻力,使得速度增加。
实验三:小车在不同质量下的速度实验目的:研究小车在不同质量下的速度变化情况,探究质量对速度的影响。
实验步骤:我们在实验台上使用相同的斜面和表面,但更换了不同质量的小车,并用计时器记录小车滑过一段距离所需的时间。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小车的质量越大,滑过所需的时间越长,速度越慢;小车的质量越小,滑过所需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实验分析:这是因为质量越大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分量越大,加速度越小,速度减小;而质量越小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分量越小,加速度越大,速度增加。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小车在较大的斜度下速度较快,而在较小的斜度下速度较慢。
八上—1/7
实验报告
班级 小组成员
一、实验名称: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二、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木块
四、实验原理:v=s/t
五、实验操作步骤及要求:(按步骤操作,将结果填于下表)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按上图组装器材,并标好斜面中点的位置。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要通过的路程s ,填入表格;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 的时间t ,填入表格。
根据测得s 和t 利用公式v=s/t 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
3、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将挡板移至中点,测出斜面上半程的距离s 1和小车通过路程s 1的时间t 1,填入表格,根据测得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 1。
4、利用s 2=s-s 1,t 2=t-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下半程时的路程s 2和时间t 2 ,并算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 2 。
六、现象及数据记录:
七、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小车上半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均选填“>”、“<”或“=”)。
说明小车下滑过程是_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的,而且是___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的。
物理量 全程 上半程 下半程 路程(m) s= s 1= s 2= 时间(s) t= t 1= t 2= 速度(m/s) v=
v 1= v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