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后提升:命题主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后提升:命题主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一、选择题

(2019·惠州调研)杞麓湖位于滇中高原,为封闭型断层陷落湖,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沿湖平原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下图为杞麓湖某采样点部分时段沉积物中值粒径、有机碳及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图。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据此回答1~3 题。

1.杞麓湖为淡水湖,其原因最可能是该湖区( )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量多于蒸发量

C.有泄水暗河D.多冰雪融水

2.Ⅰ时期,湖区气候相对( )

A.冷湿B.冷干

C.湿热D.干热

3.研究发现,Ⅲ时期降水丰富,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却波动上升,原因最可能是( ) A.气温显著下降B.入湖泥沙减少

C.农业引湖水灌溉D.径流汇入增加

解析:第1题,杞麓湖虽然“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但位于滇中高原,有喀斯特地貌

发育,地下多暗河供湖泊泄水,C对。滇中高原纬度较低,气温较高,A错;杞麓湖是否为淡水湖,与其所在流域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密切相关,与杞麓湖湖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关系较小,B错;滇中高原缺少高山,杞麓湖不可能多冰雪融水汇入,D错。第2题,Ⅰ时期杞麓湖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是三个阶段中最低的,结合“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可知,Ⅰ时期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所在流域内降水偏多,气候比较湿润,B、D错;Ⅰ时期杞麓湖有机碳含量总体偏低,说明有机碳生产力低,

说明当时气温较低,A对、C错。第3题,Ⅲ时期,降水丰富,湖泊水位应该上升,根据“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分析,碳酸盐含量应该减少,但

受农业引湖水灌溉的影响,湖泊水位下降,碳酸盐含量波动上升,C对。Ⅲ时期杞麓湖有机碳含量较高,说明有机碳生产力高,气候较暖,A错;入湖泥沙减少和径流汇入增加不会引起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波动上升,B、D错。

答案:1.C 2.A 3.C

(2019·绵阳一诊)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过渡的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 m,山顶海拔3 099 m。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物种数量和所占比例。据此回答4~6 题。

4.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所占比最大的是( )

A.600~1 099 m B.1 100~1 899 m

C.1 900~2 800 m D.>2 800 m

5.海拔<600 m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偏少,原因最可能为( )

A.气候干旱B.地形陡峭

C.土壤贫瘠D.人类活动

6.海拔1 100~1 899 m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最多,推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降水B.气温

C.土壤D.地形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海拔600~1 099 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1 2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6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50%;海拔1 900~2 800 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8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4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50%;海拔1 100~1 899 m植被带内物种数量大约为1 2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5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42%;海拔>2 800 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4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3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75%。所以海拔>2 800 m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占比最大,D选项正确。第5题,海拔<600 m植被带,由于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影响大,人类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植被物种较少,D选项正确。海拔<600 m植被带,乔木物种占比较大,且峨眉山山麓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并不干旱,A选项错误;海拔<600 m植被带为山麓地带,地形坡度较缓,B选项错误;由于坡度较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容易沉积,形成肥沃的土壤,C选项错误。第6题,海拔1 100~1 899 m植被带主要位于峨眉山的山腰处,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且一般山腰处

降水最多,降水增多,形成复杂的自然带谱,所以该植被带物种丰富,A选项正确。气温、土壤、地形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B、C、D选项错误。

答案:4.D 5.D 6.A

(2019·高考全国卷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回答7~9题。

7.该公路位于( )

A.吉林B.内蒙古

C.西藏D.新疆

8.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D.路面冻融沉降

9.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D.灌丛荒漠带

解析:第7题,该公路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且为山前洪积平原,可推知该公路位于高海拔地区,A、B错;该公路南端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故该公路应位于气候干旱的新疆,C错,D对。第8题,该公路山区段封路禁行的时间是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此时段纬度较高的新疆以降雪为主,不会出现洪水和泥石流,

A、C错;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该公路山区段降雪量较大,气温低,路面积雪严重,加之该公路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道路急弯、陡坡较多,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故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B对;路面冻融沉降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半年,D错。第9题,分析材料可知,该公路南北贯穿的应是多冰川的天山山脉,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应位于山麓地带。天山北坡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依次是荒漠草原、山地草原、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积雪冰川,故该公路北端所处的自然带应是灌丛荒漠带,D正确。

答案:7.D 8.B 9.D

目前,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并利用遥感技术可全面地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下图为科研人员在评价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时,所绘制的1995—2015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和降

水量的变化图,并分1995—2007年与2008—2015年两个时段,求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均值。读图回答10~11 题。

10.通过分析图示信息可推断,1995—2015年该山地自然保护区( )

A.土壤中含水量增加B.森林火险等级增加

C.地表径流逐年增加D.基岩裸地不断增加

11.该山地自然保护区中生长的成片阔叶树可能为( )

A.桦树林B.胡杨林

C.樟树林D.桑树林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1995—2015年,气温均值降低,而降水量均值增加,可推断蒸发量减少,土壤中含水量增加,A对。降水量均值增加,气温均值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降低,B错;虽然降水量均值有所增加,但是年降水量是波动上升的,所以地表径流不会逐年增加,C错;由于降水量均值增加,气温均值降低,土壤水分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植被覆盖率上升,基岩裸地不断减少,D错。第11题,读图可知,该地年降水量为400~800 mm,应位于我国北方半湿润地区,其代表植物为桦树,A对。胡杨林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B错。樟树及桑树一般分布在湿润地区,C、D错。

答案:10.A 11.A

二、非选择题

12.(2019·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解析:(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使得里海从地中海分离,里海成为湖泊;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使里海流域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使该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里海

获得的补给减少,湖水盐度升高,里海逐渐演化为内陆湖。(2)主要从里海水分收支的角度进行分析。末次冰期气温仍较低,蒸发较弱,湖水支出量较少;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大量

冰雪融水汇入里海,里海淡水水量的收入大于支出,从而使里海盐度下降,演化为淡水湖。(3)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汇入里海的冰雪融水急剧减少,里海的主要补给类型变为大气降水;里海地处亚欧大陆中部,且受西部山地的阻挡,周边地区降水量较少,入湖淡水量少;里海

所在地区夏半年气温高,冬半年风力强劲,蒸发旺盛,且随着气候进一步转暖,蒸发更加旺盛,里海的盐分不断富集,逐渐由淡水湖演化为咸水湖。(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切断黑海与地中海、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联系是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

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

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13.(2019·武汉调研)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森林对环境影响和实行森林生

态恢复的重要基础。科研人员对长白山某地针阔混交林与附近空旷地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

度等要素差异性进行研究后发现:林地与林外空旷地的光照、气温等气象要素均有明显不同。

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重复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

进其生长发育。间伐是长白山林区实行森林资源开发与森林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图甲示意

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比较,图乙示意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比较。

(1)比较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比较冬季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试说明间伐对改善林木生长环境的地理意义。

解析:(1)图甲显示,7月林地日平均空气温度低于空旷地。其原因一是森林枝叶反射、

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削弱作用强;二是林内土壤、空气较湿润,环境的热容量较大。(2)图乙

显示,12月、1月、2月,林地月平均土壤温度较空旷地高。其原因主要从森林对风力、积

雪厚度等的影响角度分析。如森林可削弱风力,林区风速较空旷地小,土壤热量散失较少;

林地积雪厚度大,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强。(3)间伐部分林木后,林木的密度减小,改善了森林的光、热、水、土和防灾等条件,有利于保留林木的生长。

答案:(1)差异:7月林地日平均气温较空旷地低。

原因:7月份森林生长繁茂,枝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多;林地热容量较空旷地大,增

温慢。(从空旷地的角度作答,合理亦可)

(2)差异:冬季林地月平均土壤温度比空旷地土壤温度高。

原因:林内风速较小,林外较冷空气与林内较热空气的交换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森林

对林地土壤起到了保温的作用;(由于冬季积雪的存在,森林与空旷地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积雪的消融程度存在差异,)林内积雪厚度要大于空旷地,积雪对林地土壤保温作用更强。(从空旷地的角度作答,合理即可)

(3)间伐调节了森林小气候(如光照、温度、湿度等);(利于枯枝落叶的分解,)提高了土壤的肥力;间伐减少了自然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雪压等)的发生频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