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附教学用)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26
DNA是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二)能力目标1、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并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重点难点(一)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方法与策略: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对资料、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教学过程板书提纲第一节遗传信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储有大量遗传信息1、遗传物质的基本特征通过自我复制保持前后代一定得连续性结构稳定,但能产生遗传的变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2、证明遗传物质实验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关注注入物质)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RNA病毒:HIV、SARS冠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科研方法及经典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科研方法及经典实验主要包括: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均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和蔡斯通过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他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噬菌体感染细菌时,DNA携带了遗传信息,并且DNA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通过对比正常细胞和感染病毒的细胞,证明了RNA也是遗传物质。
此外,后来沃森和克里克还发现DNA具有右手双螺旋结构,并提出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这些科研方法及经典实验共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
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法”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按如下6步探究模拟科学发现过程,发展其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学法:1)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过程探究1――对照分析体验方法;4)过程探究2――设计实验分析评价;5)过程探究3――引导分析突破难点;6)反思――提高认识,建立知识体系。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一)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回忆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的证明和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的证明及其他科学家的发现提出问题:谁是遗传物质?设计意图:以史导史,认同科学是一个过程。
同时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对照分析体验方法探究过程1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等指导学生阅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高中生物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剖析及拓展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本选取了两个经典实验:一个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另一个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经典实验,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实验思想、研究方法、重要的结论等,深刻领会其独到的“经典之处”,能提升我们学习的能力。
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 基本过程及结论(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病死亡(2)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体内转化,过程见教材P3页)(3)艾弗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过程见教材P3页)(4)结论:由上述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2. 拓展思考本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的最关键之处是什么?两个实验有何不同?答:两个实验思路基本相同: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不同之处在于,运用的方法不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利用了从S型菌直接提取分离各种物质的方法,而后者则是利用了放射性元素示踪性,间接将蛋白质和DNA 分离。
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 基本原理及结果分析(1)原理:T2噬菌体(仅由DNA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结果: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进入细菌内部的是噬菌体的DNA。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 拓展思考(1)为什么选用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答:因噬菌体仅由内部的DNA分子及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而进入细菌细胞内的仅仅是其内部的DNA分子,只需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2)为什么选用35S和32P分别对噬菌体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答:经过分析,在T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
对其进一步分析表明,硫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99%的磷存在于DNA分子中。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科研方法及经典实验(1)科学家们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一般方法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①R型活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性)注射小鼠→_____②S型活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性)注射小鼠→_____ ③加热杀死S型菌注射小鼠→_____ ④R型活菌+灭活S型菌注射小鼠→_____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初步结论:无毒的R型细菌与死的S型菌混合注射后,在小鼠体内转化成了有毒性的S型细菌,并可以遗传。
说明在第④组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结论:_____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用35S 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 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分别将它们去侵染细菌,发现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繁殖。
分析:生物学家对被标记的物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外,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
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_____,而不是_____。
因此,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_____。
2.生物的遗传物质(1)遗传物质的分布和种类:①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 ②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③近年发现的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2)结论:①_____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或_____ ③一般来说,蛋白质不起遗传物质的作用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生物的性状遗传受_____内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DNA)控制的遗传现象,叫细胞核遗传;受_____内遗传物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控制的遗传现象,叫做细胞质遗传。
一般来说,生物的遗传是_____________共同的结果。
二.典型例题分析例1、若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使之与活的R型细菌一起感染小鼠,结果或结论错误的是()A.小鼠死亡B.多糖不是遗传物质C.能证明DNA是否为遗传物质D.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解析〗:本例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步骤⑤中的操作之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22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一节,本节重点是引导学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是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的深度补充,也是学生学习遗传规律、人的性别决定和生物的变异等遗传学问题的基础。
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概念:①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说出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以及要求有:借助图示或模型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本节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通过“DNA鉴定技术”“核酸检测”引入新课,直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通过常见的遗传现象的分享,此引出“遗传”这个概念,并进一步拓展到“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分析伞藻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体会实验材料的选择对于实验成功的重要影响。
分析伞藻实验一和实验二后思考进一步实验的思路,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
最终得出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
探索“谁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通过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说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对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结论的得出,是众多科学家层层深入实验探究的结果。
结合资料进行实例分析,归纳出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观看新冠病毒全基因组的测序相关视频,完善概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借助图示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多个环节借助智慧课堂加强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有效助力学生的学习。
本节学习可以为学生由宏观至微观学习奠定概念、思维和方法基础,做好后续遗传规律、人体性别决定、变异等学习的铺垫。
2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生命现象,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特有的生命现象之一,也已初步了解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含有遗传物质,能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都与性状的表现有关。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认识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2、科学思维:通过科学史学习,锻炼归纳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尝试自己设计实验的关键步骤
4、社会责任: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教学难点: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过程:。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山梨酶实验证据
山梨酶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最为关键的实验之一、 Hillison-Himmelfarb实验证明了山梨酶与遗传性貌相症的亲代关系,使山梨酶由“ERC”血型转为“EAC”血型。
实验证明了DNA分子可进行复制,且无论它以何种方式复制,都能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
2.去黄素实验证据
3.液氮实验证据
寿命短的线虫属于经典的研究模型。
Sydney Brenner实验室利用液氮处理,对线虫的氧化和修复能力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证明,在修复过程中,虫体的DNA被恢复为原先的遗传信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迎风蝇实验证据
当暴露在高氧条件下,迎风蝇的线粒体DNA发生了大量基因突变,从而导致了迅速致寿和正常生长的问题。
实验证明了线粒体DNA无论出现怎样的变异,最终都导致了基因异常的表现。
5.DNA复制实验证据
彭溪鹤利用标记DNA链的方法,研究了DNA的复制的规律。
通过合成两条DNA链,研究了DNA的复制是半保留的,即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包含一条新的DNA链和一条旧的DNA链,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过程。
6.转化实验证据
伯纳黛特·纳德勒通过转化实验证明了外源DNA可以进入到细菌细胞中并改变其遗传特征。
这一实验证明了DNA在物种间的遗传信息传递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山梨酶实验,去黄素实验,液氮实验,迎风蝇实验,DNA复制实验和转化实验等一系列的经典实验证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DNA是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携带者。
这些实验证明了DNA具有遗传性、稳定性和可复制性的重要特性,进一步证实了DNA的遗传物质的地位。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附答案(基础题)单选题(共50题)1、在用果胶酶处理果泥时,为了使果胶酶能充分地催化反应,应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苹果泥用量B.加大果胶酶用量C.进一步提高温度D.用玻璃棒不时地搅拌反应混合物【答案】 D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是Nt=NoλtB.器械捕杀和药物捕杀是控制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根本措施C.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和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采用样方法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可改变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种群密度下降【答案】 B3、水是生命之源。
下列关于细胞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内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B.生物代谢旺盛时,结合水可转化为自由水C.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产生的水,其中的氧来自羧基D.有氧呼吸过程中水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答案】 D4、将正常成年猫放在-8℃环境中40 min,可能出现()。
A.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升高,耗氧量升高B.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下降,耗氧量下降C.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升高D.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不变【答案】 C5、由于捕猎的原因,在19世纪末北方象海豹的种群已经下降到了20只。
其后,由于人工圈养该种群又回升到超过了30000只。
整个过程()。
A.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C.有助于种群进化D.扩大了种群的基因库【答案】 B6、下面关于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光合作用产物中的化学能全部来自ATPB.在夏季晴朗的白天,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绿色植物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是固定不变的D.光合作用受阻一定时期后,有机物缺乏,影响根吸收矿质元素【答案】 D7、在自然状态下,不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
A.自然选择B.基因突变C.基因重组D.个体迁入迁出【答案】 C8、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个()A.2个B.3个C.4个D.5个【答案】 C9、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3、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占主导地位。
2、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能够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4)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进行科学研究时首先遇到的是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选用肺炎球菌作为实验材料。
请你们阅读书本,描述R型、S型细菌的特点。
多媒体演示:格里菲思的四组实验转化是指一种生物由于接受了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或RNA)而表现出后者的遗传性状,或发生遗传性状改变的现象。
(1)肺炎双球菌两种类型(2)1928年,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提问:出现3、4实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分组讨论,得出:出现实验3的结果是因为加热后S型细菌失活。
出现实验4的结果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够使无毒R型细菌转化成有毒S型细菌。
提问:从实验4中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出S型细菌再培养,后代依然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说明什么?分组讨论,得出: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遗传的。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50题)1、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 A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血红蛋白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B.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素浓度升高使血糖浓度上升C.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艾滋病都是免疫过强引起的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 D3、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
其原因是()。
A.反射弧结构发生变化B.传出神经受阻C.感受器受到抑制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答案】 D4、以下各种酶与其作用部位相匹配的是()。
A.淀粉酶——肽键B.ATP水解酶——高能磷酸键C.限制酶——氢键D.解旋酶——磷酸二酯键【答案】 B5、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病原体是HIV。
关于HIV复制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HIV的遗传物质是DNAB.HIV可直接插入宿主DNA中完成复制C.HIV的复制主要在B淋巴细胞中完成D.HIV复制时需要逆转录酶【答案】 D6、探究学习在生物学科中必不可少,下列不属于探究学习的是()。
A.分析食物链中一种生物的消失对该食物链中其他生物数量的影响B.学习完植物细胞的结构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显微镜下找出菠菜叶细胞的叶绿体C.探究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最适pHD.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温度对天竺葵制造的有机物的影响【答案】 B7、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使种群基因库发生一些变化B.环境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马和驴能杂交并可产生后代说明两者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 C8、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三个实验结果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生物体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它承载着个体特征的遗传信息,并在细胞分裂和增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早在20世纪初就已被提出,并经过多次实验证实。
本文将介绍三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结果,以此展示DNA在生物遗传学中的重要性。
实验一:格里菲斯实验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他的实验对象是肺炎双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这种细菌可分为两种类型:平滑型菌和粗糙型菌。
平滑型菌能引起小白鼠感染而死亡,而粗糙型菌则不致命。
在实验中,格里菲斯通过注射平滑型菌的热杀菌物质给小白鼠,发现小白鼠并未感染。
接着,他又注射未经处理的粗糙型菌给小白鼠,同样未感染。
但当他将热杀菌物质与未经处理的粗糙型菌混合后再注射给小白鼠,小白鼠却感染并死亡。
通过分析,格里菲斯得出结论:热杀菌物质中的DNA能够转化未经处理的粗糙型菌,使其变成致病型。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DNA具有遗传信息的转移和作用,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实验二:赫尔希-查斯实验1952年,艾弗里-麦克劳德-麦卡锡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在这个实验中,艾弗里和其同事利用质粒(一个小型DNA分子)进行实验。
他们取得了肺炎双球菌平滑型菌的质粒DNA,并通过酶切法将这些DNA分子切割成几段特定的长度。
接着,他们将这些切割过的DNA片段与粗糙型菌共同培养,发现只有含有与质粒DNA相同的片段的粗糙型菌才能恢复成致病型。
这进一步证实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能力,并且揭示了DNA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三:梅森实验1961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玛莉娜·梅森(Martha Chase)与艾伯特·赫尔希(Alfred Hershey)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科研方法及经典实验(1)科学家们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一般方法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①R型活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性)注射小鼠→_____②S型活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性)注射小鼠→_____ ③加热杀死S型菌注射小鼠→_____ ④R型活菌+灭活S型菌注射小鼠→_____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初步结论:无毒的R型细菌与死的S型菌混合注射后,在小鼠体内转化成了有毒性的S型细菌,并可以遗传。
说明在第④组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结论:_____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用35S 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 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分别将它们去侵染细菌,发现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繁殖。
分析:生物学家对被标记的物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外,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
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_____,而不是_____。
因此,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_____。
2.生物的遗传物质(1)遗传物质的分布和种类:①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 ②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③近年发现的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2)结论:①_____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或_____ ③一般来说,蛋白质不起遗传物质的作用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生物的性状遗传受_____内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DNA)控制的遗传现象,叫细胞核遗传;受_____内遗传物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控制的遗传现象,叫做细胞质遗传。
一般来说,生物的遗传是_____________共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