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知识讲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格式:docx
- 大小:180.57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一下册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梳理(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1页共2页高一下册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梳理对人类来说,生物太重要了,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习目标】1、通过总结前人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理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和思路。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掌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
【要点梳理】要点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R型菌——无荚膜,无毒性,菌落粗糙(rough)S型菌——有荚膜,使人或动物患病,菌落光滑(smooth)(2)体内细菌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要点诠释:①实验内容:注射结果第一组:无毒R 型活菌 小鼠 不死亡第二组:有毒S 型活菌小鼠 死亡 第三组:有毒S 型活菌 有毒S 型死菌 小鼠 不死亡 第四组:无毒R 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 型菌 小鼠 死亡 S 型活菌 S 型活菌 ②结果分析第一组实验结果说明R 型细菌没有毒性 第二组实验结果说明S 型细菌有毒性第三组实验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 型菌没有毒性第四组小鼠死亡,证明R 型细菌能转化为S 型细菌,说明S 型细菌含有促使R 型细菌转化的物质。
③实验结论S 型死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3)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1944年·美国·艾弗里)要点诠释:①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 型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他们将提纯的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并且DNA 的纯度越高,转化就有效;如果用DNA 酶分解从S 型活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
②分析结论:DNA 能够引起可遗传的变异,DNA 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稳定才能行使遗传功能。
(4)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的区别和联系 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者 格里菲思 艾弗里及其同事 培养细菌用小鼠(体内)用培养基(体外)注射 加热 结果注射 结果注射 结果 分离 培养实验原则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S型细菌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实验结果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菌实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两实验联系:(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的R型和S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归纳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
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
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5、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
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2、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 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
小鼠死了。
(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 (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
6、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 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7、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22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一节,本节重点是引导学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是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的深度补充,也是学生学习遗传规律、人的性别决定和生物的变异等遗传学问题的基础。
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概念:①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说出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以及要求有:借助图示或模型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本节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通过“DNA鉴定技术”“核酸检测”引入新课,直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通过常见的遗传现象的分享,此引出“遗传”这个概念,并进一步拓展到“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分析伞藻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体会实验材料的选择对于实验成功的重要影响。
分析伞藻实验一和实验二后思考进一步实验的思路,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
最终得出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
探索“谁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通过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说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对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结论的得出,是众多科学家层层深入实验探究的结果。
结合资料进行实例分析,归纳出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观看新冠病毒全基因组的测序相关视频,完善概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借助图示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多个环节借助智慧课堂加强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有效助力学生的学习。
本节学习可以为学生由宏观至微观学习奠定概念、思维和方法基础,做好后续遗传规律、人体性别决定、变异等学习的铺垫。
2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生命现象,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特有的生命现象之一,也已初步了解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含有遗传物质,能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都与性状的表现有关。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正确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应注意弄清以下问题:1.19世纪末叶,生物学家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的研究,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染色体的化学组成如何?到底哪种成分才是遗传物质?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还含有少量的RNA。
由于染色体不是单一物质组成,因而,遗传物质到底是DNA,还是蛋白质的争论相当激烈,随着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进行,使人们普遍接受了DNA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你认为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是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是能够进行自我复制,使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三是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性状;四是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在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中,一批批科学家前赴后继,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创造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这些经典实验的创新之处及其他们的结论怎样? 格里菲思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肺炎双球菌一起注入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并分离得到了能够稳定遗传的S型肺炎双球菌。
据此,他得到了: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含有促进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的“转化因子”。
艾弗里及其同将组成S型肺炎双球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来,将它们分别加入到已培养了R型肺炎双球菌的培养基中,并创造性的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加入,发现只有加入DNA才能促使R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他们首次提出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让人们普遍接受“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结论的科学家是赫尔希和蔡斯,在于他们找到一种特殊的实验材料——大肠杆菌T2噬菌体(蛋白质与DNA可以有效分离),并借助于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通过实验,他们发现噬菌体侵入到细菌的成分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证明了亲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控制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即亲子代间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
遗传物质就是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即基因。
现已证明遗传物质就是核酸,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而某些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糖核酸(RNA)。
【遗传物质的特点】第一,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DNA具有自我准确复制的能力,可以把遗传物信息准确地传给下一代,以保证性状的连续性;第二,DNA具有大分子的结构,已知含有四种核苷酸,DNA 分子结构的差别在于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不同,对于同样长度的DNA片段,例如含有100对核苷酸,那么这100对核苷酸的排列方式就有4100种,实际上DNA分子不止100对核苷酸,因此,可以说DNA分子的4种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变化是无穷的,从而使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可见DNA的分子结构中可贮藏极大量的遗传信息;第三,DNA分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能发生变异的能力,DNA分子在细胞中是很稳定的,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细胞中DNA含量是恒定的,一般DNA的碱基顺序是一定的并能保持不变,使物种遗传特性得以稳定,但特殊情况下,改变碱基顺序可出现遗传变异;第四,DNA可以严格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样最终就能控制遗传性状的表现。
【格里菲思肺炎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的科学家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去感染小鼠。
当时,他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一种细菌的菌体有多糖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叫做S型细菌;另一种细菌的菌体没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的菌落表面粗糙,叫做R型细菌。
S型细菌可以使人患肺炎和小鼠患败血症,因此是有毒性的;R型细菌不能够引发上述症状,因此是无毒性的。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并从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有毒的S型活菌。
【转化因子】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甲种细菌中存在或可提取的某种能使乙种细菌获得甲种细菌的某些特殊性的物质。
高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知识梳理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从生殖角度看,亲子代间染色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染色体组成看,DNA在染色体上含量稳定,性质稳定,以染色体为其主要载体。
2.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3. 具备遗传物质的几个特点:具有贮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自我复制;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结构比较稳定,但特殊情况下能发生突变,而且能够继续复制并能遗传给后代。
4. 生物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包括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少数RNA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如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致癌病毒等。
二、DNA分子结构1. 化学组成(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4种脱氧核苷酸,聚合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
2. 结构特点(1)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内侧是碱基。
(3)DNA两条长链间的碱基通过氢键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碱基对,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3. 分子特性(1)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形成的基本骨架和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两条脱核苷酸的空间螺旋加强了DNA的稳定性。
(2)多样性:一个最短的DNA分子也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4000种,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3)特异性:每个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三、DNA分子的复制1. 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2.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但在细胞质中也存在着DNA复制,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知识点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②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和新陈代谢。
③具有贮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④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有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能遗传给后代。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有致病能力的有荚膜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够使无致病能力的无荚膜的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有致病能力的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
证明荚膜和致病能力的性状是由DNA控制的。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噬菌体的结构是具有一个蛋白质的外壳和DNA的芯子。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的外面,进入细菌内部的是噬菌体的芯子DNA,繁殖出来的新的噬菌体与母体是一模一样的,证明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的DNA指导下完成的。
证实了遗传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4.D 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在地球上的生物绝大多数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但有少数的遗传物质不是DNA而是RNA,这些生物是因为没有DNA,才由RNA充当遗传物质。
如烟草花叶病毒、某些致癌病毒、感冒病毒、艾兹病病毒、SARS病毒等。
二、课本问题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课上上举了哪几个实验?2.科学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做法是怎样?3.艾串里的实验怎样?问题答案: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2.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3.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将它们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
三、典型题解【例1】用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然后进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未用同位素标记),侵染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应含有的P、S元素是()A.31P、32P与32S B.31P、32P与35SC.31P、32P 与32S、35S D.35P与32S、35S【解答】A【点评】此题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分析题,相关知识有: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及噬菌体的结构组成、化学组成、DNA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高一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总结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1. 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各种氨基酸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蛋白质,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藏着遗传信息。
2. 20世纪30年代,人们意识到 DNA具有重要作用,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占主导地位。
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脱氧核苷酸的化学组成包括磷酸、碱基和脱氧核糖。
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 1928年,格里菲斯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
他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去感染小鼠。
S型细菌:有多糖类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可以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有毒性。
R型细菌:没有多糖类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无毒性。
2. 格里菲斯的推论:在第四组实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成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3. 为了弄清楚转化因子,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
他们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是R型细菌发生转化。
4 艾弗里的实验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实验。
2.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DNA。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通过总结前人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理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和思路。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掌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要点梳理】要点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高清课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03849 肺炎双球菌转化验】(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R型菌一一无荚膜,无毒性,菌落粗糙(rough )S型菌一一有荚膜,使人或动物患病,菌落光滑(smooth)(2)体内细菌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 K J要点诠释①实验内容:第一组:无毒R型活菌注射一小鼠结果一不死亡第二组:有毒S型活菌注射一一小鼠结果第三组:有毒S型活菌加热有毒S型死菌注射.小鼠结果*不死亡第四组:无毒R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结果■死亡分离■型活菌培养■型活菌②结果分析第一组实验结果说明R型细菌没有毒性第二组实验结果说明S型细菌有毒性第三组实验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没有毒性第四组小鼠死亡,证明R型细菌能转化为S型细菌,说明S型细菌含有促使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
③实验结论S型死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1944年•美国•艾弗里)o%s啊繭的蛍口施或要点诠释:①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型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他们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②分析结论:DNA能够引起可遗传的变异,DNA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稳定才能行使遗传功能。
(4 )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的区别和联系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者格里菲思艾弗里及其同事培养细菌用小鼠(体内) 用培养基(体外)实验原则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S型细菌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实验结果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实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两实验联系:(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的R型和S型。
(2)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3)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思路: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另标记噬菌体的(2)实验材料:T2噬菌体、大肠杆菌要点诠释:①走噬菌体的模式图:②生活方式:寄生,不能独立生存。
③组成:蛋口质和DNA菌过程如下图所示。
A L (L D E FDNA和蛋口质, 分别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④增殖:在自身DNA的控制下, 禾U用细菌的原料与能量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和细DNA进行大量增殖。
噬菌体侵染E.组装(3)实验原理: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活细菌体内的一类病毒,最终导致细菌细胞瓦解。
噬菌体的头部和尾部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DNA 一般来说,蛋白质含S不含P,而DNA含P不含S。
因而可将噬菌体内的DNA和蛋口质分别用同位素标记来分析DNA和蛋白质在噬菌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实验过程:①标记细菌:细菌+含细菌+含35S的培养基7含?5S的细菌32 P的培养基7含'2P的细菌+含?5S的细菌7含'5S的噬菌体噬菌体+含辺P的细菌7含‘2 P的噬菌体③已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4)实验结果:含35S的噬菌体+细菌7上清液的放射性高,沉淀物的放射性低。
含'2 P的噬菌体+细菌7上清液的放射性低,沉淀物的放射性高。
(5 )实验分析因为上清液中含侵染后噬菌体外壳,沉淀物含被侵染的细菌,所以实验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细菌内部,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内部。
可见,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亲代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完成的。
(7)结论:直接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间接证明:①DNA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维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②DNA能够控制蛋口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和遗传性状。
不能证明: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要点二: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实验材料:烟草花叶病毒。
烟革『RNA花叶转毒I蛋白质(2)实验过程:(3)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RNA是它的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自我复制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要点三:DM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1)遗传物质类型①细胞生物J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L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大多数病毒:遗传物质是DNA②非细胞生物1SARS病毒、肝炎病毒②非生物L极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RNA,如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2 )表述分析①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和RNAffiE病毒除外)。
②细胞内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的生物和体内只有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凡是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③在只含RNA的少数病毒中,RNA才作为遗传物质。
④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⑤由于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只有极少数的DNA存在于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中。
因此,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典型例题】类型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例1、下图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部分研究过程。
能充分说明“不是遗传物DNA是遗传物质,而蛋口质等其他物质质”的是()归型一长出豊型细菌士矢型勒S 归空一只畏R型细菌单込R型细S 遵t A矍门奥唄长R型细菌建鯉LR務细酋I④世H型细菌疊込R删直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①R型活细菌在S型细菌的DNA乍用下,转化为S型细菌,这说明S型细菌的DNA肯定进入了R型细菌细胞中,实现对其性状的控制,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②③④R型细菌在S型细菌中的其他物质,如蛋白质、RNA荚膜多糖等作用下,都不发生这种转化,这正好说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理解以及对照性实验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实验变量和不变量各是什么。
【举一反三】:【变式】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结果,发现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和多糖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
这一现象说明了()。
①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②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到R型细菌细胞中③DNA是遗传物质④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的DNA不是遗传物质⑤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⑥蛋白质和多糖在该转化实验中,起对照作用A •①②©©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⑤⑥D .①②③⑤⑥【答案】D类型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例2、(2014北京海淀期末考)科学家用‘牛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 A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B .搅拌使吸附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C .上清液的放射性基木不来自大肠杆菌的裂解D.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DNA 起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的掌握情况【举一反三】:【变式】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沉淀物中,则获得侵染噬菌体的方法是( 人)。
用含用含用含用含 AD 35S 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DXA 裁锚卿锹擀养噬菌体C .35S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 .32P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答 案】 侧型、烟草花叶病毒TMV 和车前草病毒HRV 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二者致病斑不同,如图中 茁割中(a) (b) (c) 3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简答B 图中的问题: ⑴ (a) 表不用感染烟叶,(b) 结果是 ⑵ (b) 表示用感染烟叶, 结果是 ⑶ (c) 表示用 和 —感染烟叶,结果是⑷ (d) 表示用人工合成的新病毒产生的后代,其特征是【解析】从图观察可知两种病毒均由蛋口质外壳和 RNA 组成。
图B 中Q)是用TMV 的蛋口质外壳感染烟叶,没有病斑,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图 B 中(b)为HRV 的RNA 感染烟叶,结果出现HRV 病斑,说明HRV 的RNA 有侵染作用;图B 中(C)为用TMV 勺蛋白质外壳和HRV 勺RNA 组合的新病毒可使烟叶患病,症状与 HRV 的病斑100%。
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答案】A通过离心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100%,噬菌 来自大肠杆菌的裂解;嘯鰻溥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
,以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判断正确选项的能力。
A 所示。
结合图示分析(5) 整个实验说明【答案】(1) TMV 勺蛋口质外壳 无侵染作用(2) HRV 勺RNA 单独 有侵染作用 (3) TMV 勺蛋口质外壳 HRV 勺RNA 合成的新病毒 (4) 全为HRV 型RNA 是HRV 勺遗传物质(5)有侵染作用 【解析】搅拌可使吸附在体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fi相同。
整个实验说明RNA是遗传物质。
【点评】设法将RNA和蛋白质分开,然后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其在遗传中的作用,仍是木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举一反三】:【变式】(2015北京海淀期末考)豌豆的DNA有84%存在于染色体,14%八在于叶绿体;组成染色体的物质中,DNA占36. 5%, RNA占9. 6%,蛋白质占48. 9%o上述事实不能说明()A.染色体是DNA的唯一载体B •蛋口质是染色体主要成分之一C.叶绿体也具有遗传物质 D . DNA不仅仅存在于细胞核中【答A案】蛋口质占据染色体的48. 9%,说明蛋口质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除细胞核外,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存在少量的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