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德育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356.50 KB
- 文档页数:27
简述德育的方法
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
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主要方式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语言说服法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事实说服法则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2. 榜样示范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
3. 实际锻炼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包括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两种形式。
实践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4. 情感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
主要包括艺术陶冶、环境陶冶、生活实践陶冶等。
5. 道德修养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等方式,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能力。
6. 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客观的评估和评价,强化正面教育,促使他们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以上是德育的几种主要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德育方法知识点总结德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行为态度。
德育方法是指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行为水平的提高。
本文将从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策略和德育实施等方面来探讨德育方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德育目标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友爱、勤劳、谦逊、守纪、正义等品质。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3. 培养正确的行为态度。
德育要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行为态度,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二、德育方法1. 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德育的基础方法,通过向学生展示身边正直、善良、勤奋的榜样,激发学生模仿的欲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2. 亲身体验法。
德育还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善良的力量和责任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意识。
3. 教育引导法。
通过课堂教育和个别辅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态度。
4. 实践演练法。
德育还要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实践活动的演练,培养学生守纪守法的习惯和能力,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德育策略1. 注重激励。
德育要注重考核评价制度和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行为证明自己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德育中找到成就感和快乐感。
2. 设置典型案例。
德育要通过学习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道德行为的好坏,明白正义的力量和品德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建立制度保障。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德育机制和管理制度,明确德育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
4. 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加强家校合作,使德育工作能够延伸到学生的家庭和社会中。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德育方法和基本要求
德育方法有: (1)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2)榜样法。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3)锻炼法。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4)陶冶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批评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表扬一般可分为赞许和表扬两种方式,赞许是教师对学生一般的好思想、好行为表示的称赞或欣赏,多以口头表示或点头、鼓掌等动作表示。
奖励一般包括下述几种: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几种处分。
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因材施教,力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八章德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作者:潘友刚发布时间:2011-03-31 17:11:44《教育学》第八章课后习题一、名次解释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二、简答题1、简述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2、简述合作教育学的德育思想。
3、德育的途径有哪些?4、试列出集中主要的德育方法。
5、德育的主要原则《教育学》第八章课后习题答案一、名次解释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二、简答题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马卡连柯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家。
他在长期从事流浪儿和违法少年的教育改造工作中,总结概括出以下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德育思想理论:(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2)集体教育的思想。
(3)劳动教育的思想。
(4)纪律教育的思想。
2、简述合作教育学的德育思想。
“合作教育学”是前苏联80年代普通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育理论。
它是一批长期从事教育实验的教师和学者提出的。
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
3、德育的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学校德育实施途径主要有:1.教学。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德育原理的德育方法
德育原理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对于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 榜样示范法:通过高尚的思想、模范的行为和优异的成就来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
3. 实际锻炼法:通过实际的活动和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4. 情感陶冶法: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
5. 个人修养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修养水平。
6. 品德评价法:通过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和引导。
7. 角色扮演法: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其换位思考和道德判断能力。
以上方法各有特色,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差异和德育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同时,德育方法的实施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德育原则,如导向性原
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等,以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