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_西城区非文物保护项目名人故居保护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2.68 KB
- 文档页数:2
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比较研究作者:钱焱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第12期[摘要]在现代化社会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顺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也需要与时俱进,不仅需要对名人故居进行更好的保护,还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背景、根据经济的发展来促进名人故居的利用和发展,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目前,我国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保护和利用方面还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急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本文就名人故居的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分析,对国内外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现状进行阐述,并将国内外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借鉴国外先进措施来做好国内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以便更好的促进名人故居的发展。
[关键词]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K8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21 — 020.引言名人故居是指曾经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人士居住的房屋,由于名人居住过,这房屋不仅具有建筑价值,更加具有历史和文化教育价值,应当受到保护。
名人故居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反映出来历史时期名人的社会活动和关系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等情景。
文物古迹是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城市的年轮,名人故居是历史文脉中的璀璨星光。
名人故居最能体现出城市的精神,并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
这些名人故居理应受到较好的保护。
但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在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大力倡导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应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名人故居进行保护和利用,从而有效的促进当地城市魅力和特色的建设〔1〕。
1.名人故居的相关概念其一,名人故居的定义和标准。
名人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和地域范围内发挥过较大作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从古自今,国内外各行各业中均有名人。
故居指的是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和地方。
统战视阈下的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很多名人故居。
这些名人故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北京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开发的不断推进,许多名人故居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风险,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统战工作作为中国特有的政治工作形式,着眼全局、服务大局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统战视阈下的名人故居保护与发展研究,旨在探讨在统战工作框架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名人故居文化资源,有效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
对于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有必要从统战视阈出发,探索新的保护与传承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推动名人故居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1.2 研究意义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名人故居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
研究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发展意义重大。
北京名人故居承载了许多名人的生活和创作经历,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保护和发展这些名人故居,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北京名人故居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利用好名人故居,不仅可以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还可以促进城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对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通过对统战视阈下的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北京历史文化的认识,还可以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是对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视角。
在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发展的研究领域,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一些研究集中在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的探讨上,例如某某学者对北京名人故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名人故居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价值。
统战视阈下的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发展研究【摘要】本文以统战视角下的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北京名人故居的历史价值,并分析了保护现状及发展挑战与机遇。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发展对策,并结合实践案例展示了相关工作的成果与经验。
通过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建议,旨在推动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本文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发展、统战视角、历史价值、现状、挑战、机遇、对策、实践、研究成果、总结、展望、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名人故居作为重要的历史遗迹,承载着许多名人的传奇故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统战视角下的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发展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统战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统战视角对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还能促进统战工作的开展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包括许多名人故居。
这些名人故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名人故居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挑战,亟需对其进行系统的保护与合理的利用,以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再生利用。
针对北京名人故居在统战视角下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北京名人故居的历史价值,可以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毛主席故居位于东城区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所左巷8号。
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所简陋的小院,北房三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东房两间。
1918年9月,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首次来京,开始住在湘乡会馆,后住在豆腐池,终因交通不便,同来几人联系不便,同新民会总干事肖子升出面,以北大学生的名义租了此地的三间北房。
据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记载,当时同住的有肖子升、陈绍林、毛泽东、罗章龙、欧阳玉山、蔡和森共8人。
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提到:"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罗章龙回忆他们寓此期间,为了节省开支,自己做饭吃,因南方人不会做面食,闹出种种笑话,房东曾教他们做面食。
从1918年秋到1919年春,毛泽东在此地住了六、七个月,后离京赴上海。
老舍故居老舍故居位于东城丰富胡同19号。
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作品内容丰富,《四世同堂》、《龙须沟》等名篇家喻户晓,在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这里是老舍先生1949年从美国回国后买的一所小宅子,稍事修葺后,于1950年3月携全家迁入。
该院为北京旧式极普通小院,小门坐西朝东,门内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
其西有一狭长小院,北为一座三合院是故居的主要部分。
就在这里,老舍写了著名的《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茅盾故居茅盾故居位于东城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
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浙江桐乡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从1916年从事文学活动以来,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大批杰出的文学作品,还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翻译介绍了许多外国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北京名人故居保护研究作者:胡乃文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6期【摘要】尽管北京名人故居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保护工作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名人故居的不可再生属性,迁离原址的名人故居即失去了故居的本来意义;名人故居与周边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联系亦是其保护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从法律层面界定名人故居、完善文化遗产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及发挥民间机构的监督和宣传作用,是名人故居保护工作中建立奖惩保障机制的关键。
【关键词】名人故居;北京;保护;文化中图分类号:K878.2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214-02六朝古都北京承载着厚重而光辉的历史积淀,分布在胡同里的名人故居,正是北京历史文化价值的缩影与见证。
尽管名人故居的保护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始终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度。
正如冯骥才所言:“历史巨人的故居被推土机一个个夷平,城市失去了自己这种灵魂性确凿的存在,泯滅掉一份份珍贵的遗存,城市因之一点点减少它历史积淀的厚重。
”[1]本文将从名人故居的不可再生属性、整体性保护原则以及奖惩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出发,试析名人故居保护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其应对之策。
一、不可再生的名人故居北京名人故居不仅仅是一幢幢建筑、一座座名宅,其所呈现出的美学内蕴早已超出了住处、居所等表层含义,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与文化氛围,而成为了连接现代人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纽带。
由此,名人故居本身具备了不可再生的属性,脱离了原址的名人故居,即失去了故居的本来意义,也破坏了故居原本的历史气息和文化价值。
以“中国近代绘画之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的故居为例。
北京市东城区东受禄街16号是徐悲鸿生前最后7年居住的地方,也是原本“徐悲鸿纪念馆”的所在地。
他的夫人廖静文女士描述道:“东受禄街的房子是悲鸿用卖画的钱买下来的。
房屋并不十分宽大,但院内有宽阔的空地。
西院还有一棵近百年的大槐树,枝叶繁茂。
统战视阈下的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发展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人文资源,而北京的名人故居更是其中的精华。
名人故居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风貌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如何在统战视阈下,推动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发展,提升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背景分析1. 北京名人故居的现状北京名人故居是指那些曾经居住或活动过的历史名人的故居,如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
这些名人故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历史遗产,保存当时的历史记忆以及对后人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名人故居处于被遗忘、破败状态,甚至有的已被拆除,文物及其所蕴含的历史记忆和精神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2. 统战视阈下的挑战在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发展中,统战视阈下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冲突。
部分名人故居所在地的区位优势显著,往往被用作商业开发,面临历史文化传承与商业利益的矛盾。
2) 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一些名人故居虽然在文化价值上有着重要地位,但是在社会效益上并不显著,维护和管理的困难增加了其面临的风险。
3) 管理和保护体系不完善。
传统名人故居的管理和保护体系不健全,各类管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不足,导致名人故居的保护难度加大。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结合实地走访和调研,了解相关部门对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和实践情况。
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姜明君2012年是北京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的开局之年,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工程的积极推进之年。
人常说“新年新气象”,北京文物战线新年伊始就被“梁林故居”(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风波炒得沸沸扬扬,一时间“名人故居”的保护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
当舆论的关注热度褪却后,我们痛定思痛,“梁林故居”的悲剧能否不再重演,究竟该如何才能做好“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这是值得大家深思和研究的,也是今后文物工作的努力方向。
“梁林故居”被拆是北京文物资源的损失,也是文物界的悲哀,我们应该有所思考和启迪,以促进下一步北京名人故居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思考1:北京地区名人故居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北京从元、明、清开始,就一直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发生过许许多多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也汇集了享誉世界的各路“精英”,北京地区成了名人的集结地,有名人的地方自然就会有“名人故居”。
笔者根据《北京文物百科全书》统计了一下,仅东、西城就有名人居住地100余处。
其中有“故居”也有“旧居”。
它们的处境如何呢?根据目前它们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境遇迥异。
“名人故(旧)居”中有77处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另有72处(文物单位共有149项)为文物部门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
虽然生者生为“名人”,但逝者逝后“故居”并非都是“名人故居”。
倘若“保(护)单(位)无名”,那故居的境遇可就大相径庭了。
从2000开始市政府每年投资1亿多元资金,主要投在市级以上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修缮项目上,在文物保护资金投入方面,我们的历史欠账太多。
北京地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7处(114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24处;区县级有568处。
众所周知按照传统工艺修缮文物耗资巨大,1亿元抢险修缮资金面向全北京市900多处市级以上的文物单位,就像是“久旱逢小雨”,保护状况可想而知,何况文物古建的维修周期是“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