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5.73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九单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空定位【阶段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前(1949—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政治方面民主制度确立、外交成就丰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根据1954年宪法规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取得丰硕的外交成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经济方面现代化建设准备与启动。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思想文化方面毛泽东思想新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表达了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2019江苏单科,11,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本单元是江苏卷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考查内容上看,近几年考题主要集中在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和外交成就上,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建设考查的较少。
从命题形式和方向上看,试题多采用新史料,设置新情境,注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以及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1)注意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前后延伸,如将新中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近代政治体制做纵向比较,与西方近代政治体制做横向比较,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和影响(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五”计划完成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时期。
复习时注意两点:一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掌握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工业化)的成就。
世界现代设计史整理。
除了世界现代设计部分。
保证内容最全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框架】一:手工设计及向工业设计过渡时期—设计思想萌芽(至19世纪初)(1)18世纪前的手工艺时代(2)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萌芽二:机械的早期工业化时代—设计思想发展(至20世纪初)(1)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重点)(2)国际现代主义和包豪斯(重点)(3)美国设计的兴起三:高度机械化时代—设计思想的成熟(至20世纪50年代)四:自动化全球时代—设计思想和体系全面发展(至今)(1)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设计(2)美国工业设计(3)日本工业设计【设计风格大事年】〖设计萌芽以前〗中世纪: "哥特式" 以小尖塔和彩色玻璃镶嵌为特色"罗马式" 以圆屋顶,弧形拱门和厚墙为特点的基督教堂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 "静穆的伟大,单纯的崇高"16世纪"文艺复兴" 代表人文主义精神和秩序严谨,协调的古典美学理想17世纪"巴洛克" 追求不规则形式,起伏的线条及情感热烈的天主教和君主宫廷室内奇异装饰为特点。
18世纪"洛可可"优雅轻快,非对称曲线,华丽柔和以及营造沙龙是居住环境19世纪初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设计萌芽后至少分七个阶段〗1850-1900 工艺美术运动1890-1905 新艺术运动1900-1930 机械美学运动1925-1939 装饰艺术派1935-1955 商业主义风格1955-1975 多样化时期:波普pop;高技术;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微电子风格1975-至今当代风格【知识点汇集】※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
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主要人物则是威廉?莫里斯。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精品版]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第1讲中国古代史●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具体史实】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历史时期分期及特点梳理一、远古时期(距今约3500万年-公元前3000年)远古时期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期,包括早期人类的演化、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等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主要是以狩猎、采集为生,还未出现农业和定居生活方式。
人类开始制作和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逐渐掌握了火的运用,并开始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
这个时期的人类社会还非常原始,社会组织形式简单,没有文字和复杂的社会制度。
二、古代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476年)古代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许多文明的发展和崛起,例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定居生活逐渐兴起,农业生产力逐渐提高。
与此同时,人类开始发展文字,出现了各种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中世纪时期(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中世纪时期是古代和现代之间的过渡时期,也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欧洲社会主要以封建制度为特征,由封建领主和农奴组成的社会秩序主导。
同时,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也日益增强,教会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个时期,欧洲科学和文化也有一定的发展,如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就是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
四、近代时期(公元1453年-18世纪)近代时期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欧洲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兴起带动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社会阶级和地位的差异日益明显。
同时,欧洲的海外探险和殖民扩张也达到了高潮,为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领域方面,启蒙运动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五、近现代时期(18世纪-20世纪)近现代时期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时期,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个时期,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革命,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关于历史阶段特征的自我梳理与总结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现象所赋予历史的深刻烙印,一般指的是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发展的共性内容,是历史阶段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
掌握历史阶段特征是高中历史复习和备考的重要的能力要求,也是高考应试备考的必备抓手和有力武器。
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基本方法:第一步就是要划分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划分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的章节目录。
可以说现在新教材下尤其是两本通史史纲的单元划分,本身就是一个个阶段,每一节的题目,也都是重要历史事件。
另一种历史阶段的划分,也可以自己基于一些时间尺度划分。
因为在考试中也有一些有关时间尺度问题的考察。
一般我们遵循的有生产力标准。
比如可以跟据生产力发展不同,我们将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工场手工业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第二步就是要根据每个历史阶段,界定其特征的模块组成(单领域方面的特征)。
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大致相似的组成结构,比如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但这一点不是一刀切的。
第三步就是梳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并去粗存精。
历史事件与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我们需要将其中比较大型的事件,比较重要影响的事件,或者一些处于时间节点之间的事件提取出来。
其中一些大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可能本身就是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四步就是总结若干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性,总结相似的规律性与历史认识。
形成历史特征。
这一点是总结阶段特征的关键。
其基本原则是由具体到一般来梳理整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
一般做法是:1、寻找某一类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性内容。
比如我们对资本主义发展三个阶段中的经济思想,像重商主义等概念的提炼和提出,就是根据当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行为都指向了一个内容,就是都有政府扶植参与下的商业行为。
2、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概括。
比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 1 ) “商业革命”表现为:①世界市场的扩大。
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
②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
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③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 2 ) “价格革命”表现为: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
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①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②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人减少,日益衰落。
③靠土地收人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
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 3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及其发展阶段世界市场有狭义、广义之说,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市场交换场所,是世界各国通过互助合作和贸易往来建立起来的商品交换的领域。
广义世界市场表示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产阶级经济社会的整体。
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 年的时间。
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是从15 世纪末到18 世纪60 年代,这时的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
18 世纪60 年代到19 世纪70 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整个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上居支配地位,它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
19 世纪唱。
年代到20 世纪30 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以金本位制为特征的多边贸易体系和世界货币。
第二节: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从现代化开始至今已经历三个阶段,即现代化发展的三次浪潮.一.第一次现代化浪潮通过对卷入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的分析,这一阶段或时期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建立是其现代化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①虽然现代化是在西欧开始并成为全球性潮流,但其进程多以国家为单位展开。
只有在民族国家建立后,西欧及其海外殖民地的现代化才得以迅速推进。
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早在15世纪末即由强有力的君主实现了统一.英国法国在16世纪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瑞典也在16世纪中叶推翻丹麦的统治而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正因此它们的现代化才引领潮流。
西欧的海外殖民地也是在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政府,成功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后才真正开启现代化。
②对卷入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而言,近代民族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建立有重要意义:政治上的统一是现代化得以开展的基础性条件。
一个统一而有效的中央政权能促成一个有机的政治共同体,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也只有政治上的高效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地方性差异和保护性措施,继而逐步建立统一的市场及市场规则,统一配置资源与市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要素的效益和能量。
同时在稳定的政治架构下,国民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才能相对容易地达成一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才能较快形成并发挥效用.相互理解、信任和依赖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较广的范围内得以实现和加强。
③特别是对卷入现代化浪潮的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国家,更是以民族国家的建立为现代化的起点。
这些民族国家的建立者往往就是现代化取向的现代化意识的倡导者,因而一旦立国,便走上现代化道路。
2.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内生性”与“原创性”的特征⑴卷入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其现代化的原动力源于自身文明中不断累积的现代化要素。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本国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发扬光大了三种传统因素:①特有的理性经济形式。
初中历史各单元阶段特征一、史前时期与古代文明的萌芽史前时期是人类历史的开端,也是古代文明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原始性和探索性。
人类开始从依赖自然逐渐过渡到初步改造自然,社会组织形式由原始群落向氏族、部落发展。
同时,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艺术开始萌芽,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聚落。
二、古代国家的形成与早期文明在古代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形成国家,社会制度逐渐复杂化。
这一时期的特征包括国家政权的建立、城市的兴起、文字的创造、宗教和哲学的产生等。
各个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和古中国等,都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体系。
三、中世纪与封建社会的发展中世纪是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征包括封建制度的巩固、教会势力的壮大、城市的复兴与商业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
中世纪早期,欧洲社会处于黑暗时代,随后逐渐复苏并迎来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
四、近代早期的探索与变革近代早期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征包括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科技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的崛起等。
近代早期的重大事件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等,都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与发展现代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新阶段,也是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征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关系的演变、文化多样性的增强等。
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社会公正等,需要人类共同努力应对。
总结起来,初中历史各单元阶段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从史前时期的原始性和探索性,到古代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再到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近代早期的探索与现代化进程,最后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与发展。
这些阶段特征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丰富多彩的图卷,展示了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成果。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重点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第1课古代埃及一、古埃及文明1.发源地:尼罗河流域2.奴隶制国家:出现:约从前3500年开始,陆续出现若干个小国;统一:前3100年,实现初步统一;强盛:新王国时代,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灭亡:前525年,被波斯灭亡,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3.文明成就:①太阳历是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②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二、金字塔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埃及社会经济的较高水平,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三、法老的统治1.地位: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是最高的统治者,具有无上权威;2.王权衰落: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2.奴隶制国家:出现: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统一: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统治措施:①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②制定了完备的汉谟拉比法典;二、《汉谟拉比法典》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内容:①居民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一大特征;③规定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说明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历史地位: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意义:《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第3课古代印度一、古印度文明1.发源地:印度河流域;2.早期文明:约前23—前18世纪,出现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3.奴隶制国家:①出现: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建立奴隶制小国;②强盛:孔雀王朝时期是古印度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二:森严的种姓制度①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②等级: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是第四等级,由被征服居民组成,除此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③等级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三、佛教的创立创立: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或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因果报应”;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婆罗门)传播:前3世纪,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前1世纪(西汉末年),佛教传到中国;第二单元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一.希腊文明:1、希腊文明发源地:爱琴海地区,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019年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解读(一)
目录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中国古代史: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楚、西汉、东汉)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2: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3:远古的传说(炎黄联盟)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
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4: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夏商周更替、西周分封制)
5:青铜器与甲骨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甲骨文)
东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阶段特征:
总特征: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政治: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分封制逐渐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6:动荡的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诸侯争霸)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8:百家争鸣(老子、孔子、百家争鸣)。
古代史阶段特征范文古代史是指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个阶段,从人类社会开始有文字记录到中世纪结束之间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人类社会发展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成就,并建立了许多不同的文明。
古代史阶段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和特征,下面将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在古代史阶段,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大多数社会都是由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地主的剥削。
在社会层次方面,分为贵族、平民和奴隶等不同阶层,贵族拥有土地和权力,是社会的统治者,平民和奴隶则是劳动者和受剥削者。
古代社会的阶层关系相对固定,社会动荡不大。
其次,在文化方面,古代社会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各个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神话、艺术等文化体系,例如古埃及的法老文明、古希腊的雅典文化、古罗马的共和制度等。
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建筑艺术、哲学思想等,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在政治方面,古代社会的政治形式多种多样。
在不同文明古国中,有君主制、共和制、贵族共和制等不同的政治制度,各种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也体现了各国政治文化的特点。
古代政治以统治者的个人魅力和权威为主导,政治权力往往由少数人掌握,公民的政治参与度相对较低。
最后,在经济方面,古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为主,商业也逐渐兴起,但规模相对较小。
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有限,因此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同时,古代社会的商品交换主要以物物交换为主,货币的使用还不够普遍。
在国际贸易方面,古代社会的贸易往往是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丝绸之路和地中海贸易等都是当时重要的贸易路线。
总的来说,古代史阶段特征多种多样,每个国家和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古代史阶段的人类社会处于初级形态,人类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经济都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为后世文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高三历史世界格局知识点在高三历史学习中,了解和掌握世界格局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点,助你更好地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
1. 古代世界格局古代世界格局主要表现为以帝国为核心的绝对君主制,例如埃及、巴比伦、波斯、罗马帝国等。
这些帝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兴起,统治范围广泛,文化交流繁荣。
2. 中世纪世界格局中世纪世界格局的特点是封建制度的盛行和基督教的影响。
欧洲出现了多个封建王国,例如法国、英国、神圣罗马帝国等。
基督教会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统一宗教,并且在教会的支持下,十字军东征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近代世界格局近代世界格局的形成源于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
欧洲列强开始探险和殖民,建立了各自的殖民帝国,例如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等。
促使世界各地资源的交流和贸易。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帝国主义的崩溃、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科技的进步,向世界注入了新的力量。
例如苏联、美国等国家崛起,并形成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
5. 当代全球化世界格局当前全球化的世界格局意味着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全球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
各国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来解决共同问题,例如联合国、世贸组织等。
通过对高三历史世界格局知识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特点。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当前世界格局的形成。
总结起来,对于高三历史学习中的世界格局知识点,我们可以分为古代世界格局、中世纪世界格局、近代世界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以及当代全球化世界格局等内容进行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的变迁和演变,为我们的历史学习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
1。
在夏商西周的基础变化上,更加程式化和抽象化。
这一时期的纹样由最初的祭司和礼器作用转向实用,摒弃了前代的怪兽纹,由原来的以鸟兽纹,几何纹为主转向了以表现现实生活的纹样为主。
2.由商代的“祭”和周代的“礼”渐渐转向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越来越多。
如宴饮、狩猎、舞乐、攻战等.3.流行纹样。
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攻战纹、渔猎纹、小几何纹饰中的锦勾连纹、锦塔形纹等等。
四.秦汉时代的纹样特征该时期的纹样多构图紧凑,既写实又夸张,注重气势的描绘,纹样质朴但具有动感.汉代的纹样风格细腻、色彩丰富,常用数个动物合体穿插、盘叠,或植物体共生,构成了龙飞凤舞的形式美。
代表纹样。
龙凤纹、流云纹、各种动物纹及四神纹、铭文、几何纹、汉锦茱萸纹。
五.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纹样特征这一时期的纹样种类与前代答题相同,但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变化。
圆形或方形对称图形中填充动物或植物的纹样图案十分普遍。
传统纹样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较深,纹样的题材很多,内容大都与佛经有关。
代表纹。
狮子纹、忍冬纹、八宝纹、莲花纹、玉鸟纹、鹿纹、飞天纹及禽兽、经络、树纹等。
六.隋唐时代的纹样特征隋唐时代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
图案纹样前代亦有大的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
隋代岁采用朵花,卷叶纹样,并将之巧妙地穿插,交替排列,组成不通图案。
唐代纹样整体造型体现出丰满圆润、奔放流畅的风格特点,以生活类居多,并且花卉纹样取代了动物纹样的主流地位.1.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一)在瓷器方面。
其装饰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之分,手法多采用印花等。
(二)在染织和丝织方面.色彩斑斓,纹饰多样,明快大方,别具一格。
花鸟、联珠团花和缠枝www。
纹样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两汉以来的装饰传统。
多以羊、马及龙、凤为题,纹饰设计,新颖别致一富有生气.(三)在佛教植物装饰纹样方面。
(卷草纹):卷草纹又称蔓草纹,它吸收了宝相花和缠枝花的特点,因其卷曲状的花草纹样而得名,是传统装饰纹样之(宝相纹):宝相花本为佛教中的一种代表性装饰纹样,佛教中用“宝相庄严”一词称谓佛相,因此得名宝相花。
世界史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
(公元前3500-476)
经济:①以农业为基础,但工商业繁荣②海外贸易发达,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
政治:①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逐步确立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城邦民主政治,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②古罗马形成了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一套法律体系,对维系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想文化:①古希腊的古典文化高度繁荣,是欧洲哲学的发端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学历史戏剧和建筑艺术高度发达,影响深远②罗马文化在法律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中世纪的欧洲文明
(476-15c)
政治:①西欧各国进入封建社会,形成金字塔成型的封建等级制②呈现教会与世俗王权二元并立、相互支援的权力结构③中后期王权有所加强,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经济:①封建领主制盛行,采用庄园制和农奴制经营农业生产②中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重新兴起,行会兴盛,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思想文化:①古典文化遭到破坏,基督教神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垄断思想文化与教育②中后期,大学出现促进文化振兴,文艺复兴标志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
工业文明的前奏(16c-18c末)
总特征: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开始的,此时,西欧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说明,资本主义已经形成里世界潮流,西欧各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过渡,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买进。
西方崛起构成了近代开端的主要内容。
经济:①资本主义生产从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步发展到集中的手工工场阶段②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③早期殖民扩张与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重商主义理论盛行。
政治:①17、18世纪,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英美法等国相继爆发政治革命,代议制民主政治初步建立,资产阶级统治逐步确立,现代民主政治序幕就此拉开。
国际关系:①16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殖民扩张的前列,其后荷兰迅速兴起,经过一系列殖民战争,英国先后击败荷兰、法国,在18c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思想文化:①文艺复兴进一步发展,宗教改革发动②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③启蒙运动兴起,欧洲思想解放潮流在促使人文主义内涵不断丰富、理性价值进一步彰显的同时,也解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
工业文明的确立和扩展
(18c末-19c中后期)
经济:工业革命开辟蒸汽时代,人类社会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政治:①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运动广泛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拓展完善②马克思主义诞生,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③亚非拉多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
思想文化:①意识形态领域内自由主义思想盛行②文学和艺术领域先后兴起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③科学领域内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促使人类思想发生飞跃。
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
(19c晚期-20c初)
经济: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迈进电气时代,大企业时代到来,工业文明向纵深发展②以欧美工业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政治:①19c末20c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意义的政治模式基本成型②欧美各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特点③亚洲、拉美等地区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新型民族运动迅速兴起。
国际关系: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列强间矛盾日益尖锐,人类面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威胁。
思想文化:①印象派艺术崛起②电影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现代化转型期的震荡与调整
(20c初-1945年)
总特征:20c上半期,现代化转型期的不适以及由它引发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造成了剧烈的动荡,战争、革命、危机交织在一起。
经济:①20c20、30s,资本主义经济从短暂的繁荣陷入空前的危机和困境②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③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政治:①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②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国际关系:①一战后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太平洋地区的“华盛顿-凡尔赛体系”②20c20、30s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③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
思想文化:①相对路、量子理论促进现代物理学的发展②文学作品体现文化的共融性③现代艺术获得突破性进展。
整体世界的扩展和信息时代
(1945年至今)
总特征:1945到20c80s为当代世界史的第一个阶段,是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在国际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美苏对峙、冷战的两极格局。
20c90s至今为第二阶段,冷战结束,全球化和区域化进一步发展,世界格局从两极对峙走向多极化趋势,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信息时代到来,人类文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经济:①二战后资本主义现代化进入相对成熟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美国在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②20c70s末,西方经济陷入滞涨,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③80s起美国经济逐步复苏④90s迎来“新经济”时代,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迅猛发展④20c50s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各种社会矛盾丛生,91年苏联解体。
政治:①二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拓展到多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扩大②20c80、90s之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③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民族独立高潮,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国际关系:①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取代,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②20c90s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格局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思想文化:①二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②文学艺术领域兴起现代主义潮流③20c70s中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新阶段,信息时代到来,多元的交融的世界文化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