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Vc的含量测定(草酸)
- 格式:ppt
- 大小:14.71 MB
- 文档页数:27
实验四:维生素C含量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生化组分含量定量测定的意义。
2、掌握维生素C定量测定的方法。
3、了解定量试验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滴定法是一些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目前一般实验室滴定分析采用的是人工滴定法,它是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指示滴定终点,然后目测标准溶液消耗体积,计算分析结果。
自动电位滴定法是通过电位的变化,由仪器自动判断终点。
维生素又名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
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中获得。
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计算,但一旦缺乏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维生素C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分子式:C6H8O6,分子量:176.12,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
其功能主要有:1、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
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2、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3、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4、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
5、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6、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维生素C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柠檬汁、绿色植物及番茄中含量很高。
维生素C是最不稳定的一种维生素,由于它容易被氧化,在食物贮藏或烹调过程中,甚至切碎新鲜蔬菜时维生素C都能被破坏。
微量的铜、铁离子可加快破坏的速度。
因此,只有新鲜的蔬菜、水果或生拌菜才是维生素C的丰富来源。
它是无色晶体,熔点190~192℃,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化学性质较活泼,遇热、碱和重金属离子容易分解,所以炒菜不可用铜锅和加热过久。
VC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仪器、试剂
仪器:分光光度计、天平、移液管、容量瓶、烧杯
试剂:1%草酸溶液、100 μg/mL维生素C标准溶液(现配)、蒸馏水、维生素C片剂(50 mg /片)
二、实验方法
1.维生素C标准液(100 μg/mL)配制:
将2片维生素C片剂用研钵研碎,然后用蒸馏水定容于1000mL容量瓶中。
2.标准曲线的绘制:
分别移取100μg/mL的维生素C标准溶液5、15、25、35、45、55 mL于100 mL容量瓶中、用l%草酸溶液定容。
分别得到5、15、25、35、45、55μg /mL的维生素c标准溶液。
以1%草酸溶液作为空白参照,在243 nm波长下测定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然后通过吸光度与待测液中维生素c的浓度呈线性的关系,构建标准曲线方程。
3.待测样品液的配制:
取新鲜生菜40g用蒸馏水洗净,捣碎,然后过滤,匀浆部分用l%草酸溶液溶解后定容于1000 mL容量瓶中作为待测液。
4.待测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取100 mL待测生菜样品溶液,在243 nm的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值,每个待测液做3次重复实验,取其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通过标准曲线的线性方程,计算出待测液中维生素C的浓度
(μg/mL),然后再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待测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mg/100 g):
维生素C含量=(C*V*1000)/(m*1000)
C:通过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得到的样品中维生素C溶液的浓度
V:待测样品定容后的总体积
m:测定时所取待测生菜的质量。
维c的含量测定实验报告维C的含量测定实验报告引言:维生素C,也被称为抗坏血酸,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C,因此需要通过饮食来摄取。
为了保证人体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步骤,准确测定某种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某种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样品、稀硫酸、碘化钾溶液、淀粉溶液、维生素C标准品。
方法:1. 准备样品:将食物样品洗净、去皮,然后切碎成小块。
2. 提取样品中的维生素C:将切碎的食物样品加入适量的稀硫酸中,用搅拌器搅拌均匀,然后过滤得到提取液。
3. 碘滴滴定法:取一定量的维生素C标准品,加入稀硫酸中,用碘化钾溶液滴定,直到溶液变成淡黄色,记录滴定所用的碘化钾溶液的体积。
4. 滴定样品:将提取液加入碘化钾溶液中,同样滴定至溶液变成淡黄色,记录滴定所用的碘化钾溶液的体积。
5. 控制实验:将稀硫酸和碘化钾溶液混合,进行滴定,记录滴定所用的碘化钾溶液的体积。
6. 计算维生素C的含量:根据滴定所用的碘化钾溶液的体积,计算出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某种食物样品进行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
在滴定标准品和样品时,我们记录了所用的碘化钾溶液的体积如下:标准品滴定体积:10 mL样品滴定体积:15 mL控制实验滴定体积:0 mL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维生素C的含量。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标准品中维生素C的摩尔浓度。
假设标准品中的维生素C的摩尔浓度为x mol/L,标准品滴定体积为10 mL,则可以得到以下方程:x mol/L * 10 mL = 15 mL * 0.1 mol/L解方程可得:x = 1.5 mol/L接下来,我们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维生素C的摩尔浓度。
假设样品中的维生素C 的摩尔浓度为y mol/L,样品滴定体积为15 mL,则可以得到以下方程:y mol/L * 15 mL = 15 mL * 0.1 mol/L解方程可得:y = 0.1 mol/L维生素C的摩尔质量为176.12 g/mol。
v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V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引言维生素C(VC)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了解食物中VC的含量,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测定VC的含量。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滴定法测定某种食物中VC的含量,并比较不同样品的VC 含量差异。
三、实验原理滴定法是常用的测定VC含量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基于VC与氧化剂溴酸钾(KBrO3)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终点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VC的含量可以通过滴定溶液中的溴酸钾溶液的消耗量来计算。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齐全,包括滴定管、量筒、烧杯、移液管、滴定管架等。
2. 样品制备:将不同食物样品(如柑橘类水果、蔬菜等)按照一定比例榨汁,并过滤得到澄清的样品液。
3. 滴定操作:取一定量的样品液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硫酸溶液,使其酸性达到适宜的范围。
然后加入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并开始滴定溴酸钾溶液。
4. 滴定终点判定:溴酸钾溶液滴加至溶液变色,从无色变为略带蓝色时,即为滴定终点。
记录滴定消耗的溴酸钾溶液体积。
5. 数据处理:根据滴定消耗的溴酸钾溶液体积,计算出样品中VC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不同食物样品中VC的含量数据。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不同食物样品中VC的含量存在差异。
柑橘类水果中VC的含量较高,而蔬菜中VC的含量相对较低。
这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因为柑橘类水果被广泛认为是VC的丰富来源。
六、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例如:1. 滴定时淀粉溶液的加入量不准确,导致滴定终点判定不准确。
2. 样品制备过程中的污染或损失,导致实际测定的VC含量与样品中的真实含量有所偏差。
3. 滴定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如溴酸钾溶液滴加过快或过慢,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滴定法测定了某种食物样品中VC的含量,并比较了不同样品的VC 含量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柑橘类水果中VC的含量较高,而蔬菜中VC的含量相对较低。
实验一: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操作人:XXX 时间:2021.3.5 地点:B楼324 温度:12摄氏度一、实验目的:①了解维生素测定的化学原理;②熟练使用滴定法;③了解对照的方法;④学会从样品提取维生素c的方法二、试验方法与过程:①空白对照:取10ml 1%的草酸溶液,用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至淡粉红色,记录消耗的体积A。②标准维生素c的滴定:取10ml维生素C标准溶液(0.01 mg/ ml)于锥形瓶中,用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记录消耗的体积B。③提取维生素C:称取样品,记录样品重量。
把样品放入研钵中,加入10 ml 2%草酸溶液研磨,用四层纱布过滤,再用1 %草酸溶液冲洗三次,定容至5ml。
④滴定:取10ml提取液,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重复两次,记录消耗的体积C。⑤处理数据三、原始数据:①空白对照:滴定前4.79 ml,滴定后4.90 ml。 A= 0.11ml②标准维生素C:滴定前4.90 ml,滴定后7.775 ml。 B= 2.875ml③梨称取2.7516g:第一次:滴定前7.775ml,滴定后8.00ml,C11 = 0. 225ml。第二次:滴定前8.00ml,滴定后8.29ml,C12 = 0.29ml。取平均值C1 = 0.2575萝卜称取1.9320g:第一次:滴定前8.29ml,滴定后9.77ml, C21 = 1.48ml。第二次:滴定前2.77ml,滴定后4.79ml, C22=2.02ml。取平均值C2 = 1.75ml四、结果处理与分析:(1)结果处理由前两步滴定结果可知每ml 2,6-二氯酚靛酚溶液相于维C的含量T=( 0.01mg/ml x10ml )/ (B-A)= 0.2765mg/ml样品总体积和所取反应液体积的比值N= 5根据公式:每100g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mg) =100* [T(V-A)N]/W每100g梨中维生素C含量(mg)≈7.4109每100g萝卜中维生素C含量(mg)≈117.36查资料得100g梨中维生素C含量≈4mg;100g白萝卜中维生素C含量≈21mg(2)分析:实验数据都比资料数据小,可能的原因有测量维生素C含量时未到达滴定终点;滴定速度过快,滴定样品时越过滴定终点仍没有停下;定容时没有到达定容线五、讨论:本实验注意事项有控制滴定速度;称取样品要适中;研磨时要先加入草酸溶液再研磨,避免样品被氧化;研磨要充分六、实验心得:不能很好地判断滴定终点,总是觉得要再来半滴,所以最终结果总是偏大。
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第八组包志刚(1303509118)陈嘉欣(1303509118)一、实验目的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二、实验原理利用染料2,6-二氯酚靛酚作氧化剂,可将还原态的维生素C氧化成脱氢维生素C,而染料本身被还原成无色的衍生物。
2,6-二氯酚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
在滴定终点之前,滴下的2,6-二氯酚淀粉立即被还原成无色。
当溶液从无色转变成为红色时,即为滴定终点。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1. 实验材料:水果或蔬菜。
2. 仪器:(1)微量滴定管;500毫升×1;(2)量瓶:50毫升×2;(3)三角瓶;500毫升×2;(4)研钵;(5)量筒;(6)刻度吸管;10毫升×2;3. 试剂:(1)1%草酸:秤取5.0克草酸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定容至500毫升。
(2)2%草酸:秤取10.0克草酸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定容至500毫升。
(3)0.001N 2,6-二氯酚靛酚钠溶液:称取干燥的2,6-二氯酚靛酚钠60毫克,放入200毫升量瓶中,加热蒸馏水中100-150毫升,滴加0.01N NaOH4-5滴,强烈摇动10分钟冷却后加水至刻度。
摇匀后用紧密滤纸滤于棕色瓶中,贮于冰箱中备用,有效期一周。
使用前需标定(见附注)。
四、实验步骤样品的处理和提取:称取4.0克新鲜样品,至研钵中,加5毫升2%草酸,研成匀浆。
通过漏斗将样品提取液转移到50毫升量瓶中。
残渣再用2%草酸提取2-3次,提取液及残渣一并转入量瓶。
2%草酸总量为35毫升,最后以水定容。
溶液定容时若泡沫较多,可加几滴乙醇消除泡沫后再定容。
摇匀,过滤,滤液备用。
2. 样品的测定:吸取滤液10毫升,放入50毫升三角瓶中,立即用2,6-二氯酚靛酚钠溶液滴定至出现明显的红色,并在15秒内不消失为止。
记录所用滴定液体积。
3. 空白测定:在另一50毫升三角瓶内,放入35毫升2%草酸,并用1%草酸定溶,摇匀,取此液10毫升放入另一50毫升三角瓶内,用2,6-二氯酚靛酚钠滴定至终点,记录染料用量。
维生素c含量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了解维生素C的重要性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实验原理: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的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多益处,例如增强免疫力和抗氧化等。
而维生素C的含量可以通过红外分光光度法来测定。
在这种方法中,首先要将样品中的维生素C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然后通过测量红外辐射对样品中的氧化亚铁离子吸收的程度来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步骤:1. 将维生素C样品称取0.1g,加入到100ml锥形瓶中。
2. 用0.5%硫酸溶液调节样品的pH值,使其在4.2-4.5之间。
3. 在测定之前,必须先将样品从样品爆发装置中的空气中推出并利用桥式催化氧化反应器将其转变为CO2和H2O。
可以使用Hampton Research Mini-Dialysis Device(HR 5/50 Dialysis Kit)进行转化。
4. 将样品转移到红外光谱仪样品室中,用红外光谱仪测量吸收峰的强度。
5. 在测量过程中,还需要制备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品供参照。
实验结果:在样品和标准品的测量中,我们发现红外光谱仪在吸收峰强度的测量上非常准确,可以准确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并且,可以通过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品来建立标准曲线,以进一步准确地测定未知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我们的实验发现,我们制备的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9.3mg/100ml。
这个结果非常接近理论值,这意味着我们的实验步骤非常准确,并且使用的仪器非常可靠。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维生素C在人类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我们发现,红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可以准确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我们制备的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非常接近理论值的,这显示出了我们实验的准确性。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维生素C,例如它如何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
实验方案--维生素C 的测定一、实验原理:利用Vc 还原性与2,6-二氯苯酚吲哚酚钠所起橙色反应而决定其滴定终点,以2,6-二氯苯酚吲哚酚钠的用量计算出样品中Vc 的含量。
二、实验试剂:1%草酸溶液:称取化学纯草酸10克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毫升。
标准Vc 液:准确称取纯抗坏血酸20毫克左右,用1%草酸溶液溶解并定容至100毫升。
2,6-二氯苯酚吲哚酚钠溶液:称取62.5毫克2,6-二氯苯酚吲哚酚钠溶于150毫升经煮沸的热蒸馏水中,加小苏打(NaHCO3)52.5毫克,摇匀后冷却定容为250毫升,装入棕色试剂瓶中,放入冰箱中保存,每星期应重新配制一次,以保证测定的准确。
2,6-二氯苯酚吲哚酚钠溶液的标定:吸取5毫升标准Vc 溶液于三角瓶中,用2,6-二氯苯酚吲哚酚钠滴定到微红色为终点。
计算如下: H = M ⅹP Q W H :2,6-二氯苯酚吲哚酚钠滴定度M :Vc 的称量(即20毫克左右)P :用来滴定的Vc 毫升数Q:Vc定容毫升数W:滴定所耗2,6-二氯苯酚吲哚酚钠毫升数二、测定步骤:吸取经过滤的果实原汁5毫升于100毫升容量瓶中,立即用1%草酸定容到刻度。
吸取此稀释液4毫升已标定的2,6-二氯苯酚吲哚酚钠溶液滴定至微红色为终点,做三个重复试验,求平均值,并代入以下公式计算Vc含量。
计算:Vc毫克/每100毫升果汁= HⅹVGⅹ100H:2,6-二氯苯酚吲哚酚钠滴定度V:滴定所耗2,6-二氯苯酚吲哚酚钠毫升数G:用于滴定的果汁量(即5100ⅹ4毫升)注意:实验报告需要手写,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试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
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18 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一、目的学会测定果蔬中Vitc含量的方法。
二、材料、用具及仪器药品1(材料,各种蔬菜或水果2(用具及仪器、研钵或捣碎机。
100ml锥形瓶、50ml容量瓶,10ml移液管,5ml移液管,100ml量筒,微量滴定管,漏斗、滤纸,电子天平3(试剂(1)2%草酸溶液:草酸2g,溶于100ml蒸馏水(2)1%草酸溶液:溶1g草酸于100ml蒸馏水。
(3)标准抗坏血酸溶液:准确称取50.mg纯抗坏血酸,溶于是1%草酸溶液,并稀释至500ml。
贮棕色瓶,冷藏,最好临用时配制。
(4)2.6-二氯酚靛酚钠溶液:溶31mg2.6-二氯酚靛酚在300ml热水中,冷却后加水稀释至500ml,滤去不溶物,贮在棕色瓶内,冷藏(大约可保存一星期)。
每次临用时,以标准抗坏血酸溶液标定。
三、原理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维生素C能还原染料2.6-二氯酚靛酚钠(蓝色)为还原型2.6-二氯酚靛酚钠(无色)。
因此,可用2.6-二氯酚靛酚钠滴定样品中的维生素C,根据滴定时所用去染料数,计算出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
滴定终点的判定是以被滴定溶液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显现的粉红色不褪色为准,这是由于2 .6——二氯酚靛酚钠具有在酸性溶液中显粉红色,而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呈蓝色的特性。
四、方法步骤1、提取:用水洗净新鲜白菜叶柄,用纱面或吸水纸吸干表面水份,然后称取10.0g,加2%草酸20ml,置于组织搅碎机中打成浆状或用研钵研匀浆。
倒入100ml 容量瓶中以2%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静置10分钟,过滤滤液备用。
2、滴定(1)(标准液滴定:准确吸取标准抗坏血酸溶液1.0ml(含0.1抗坏血酸)置100ml 锥形瓶中,加9ml%草酸,微量滴定管以2.6-二氯酚靛酚钠滴定至淡红色,并保持15秒即为终点。
由所用染料的体积计算出1ml染料相当于多少mg抗坏血酸。
(最好做两份)2(样液滴定:准确吸取滤液两份10.0ml分别放入100ml锥形瓶内,滴定方法同前。
维生素c测定实验报告维生素 C 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准确测定样品中维生素 C 的含量,了解和掌握维生素C 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维生素 C 又称抗坏血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本实验采用 2,6 二氯靛酚滴定法进行测定。
2,6 二氯靛酚是一种染料,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呈蓝色。
其氧化型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可与维生素 C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当维生素 C 全部被氧化后,稍过量的 2,6二氯靛酚会使溶液呈现红色,此时即为滴定终点。
通过滴定消耗的 2,6 二氯靛酚溶液的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维生素 C 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材料新鲜水果(如橙子、草莓等)、标准维生素 C 溶液。
2、试剂2%草酸溶液、0001mol/L 2,6 二氯靛酚溶液。
3、仪器电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锥形瓶、酸式滴定管、玻璃棒、漏斗、滤纸。
四、实验步骤1、样品处理准确称取适量的新鲜水果,放入研钵中研磨成匀浆。
将匀浆转移至容量瓶中,用 2%草酸溶液定容至刻度,摇匀。
用漏斗过滤,收集滤液备用。
2、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标准维生素 C 晶体,用 2%草酸溶液溶解并定容至一定体积,得到标准维生素 C 溶液。
3、滴定吸取一定量的样品滤液于锥形瓶中,加入2%草酸溶液至一定体积。
用 0001mol/L 2,6 二氯靛酚溶液进行滴定,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直至溶液呈现淡红色,并保持 15 秒不褪色,即为滴定终点。
记录消耗的2,6 二氯靛酚溶液的体积。
同时进行空白实验,除不加样品滤液外,其他操作与样品滴定相同,记录空白实验消耗的 2,6 二氯靛酚溶液的体积。
五、实验数据处理1、计算 2,6 二氯靛酚溶液的实际浓度吸取标准维生素 C 溶液 1000mL 于锥形瓶中,加入 2%草酸溶液至50mL。
用 2,6 二氯靛酚溶液进行滴定,记录消耗的体积 V1(mL)。
2,6 二氯靛酚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标准维生素 C 的浓度×1000÷V12、计算样品中维生素 C 的含量样品中维生素 C 的含量(mg/100g)=(V V0)×C×T×100÷W其中,V 为样品滴定消耗 2,6 二氯靛酚溶液的体积(mL);V0 为空白滴定消耗 2,6 二氯靛酚溶液的体积(mL);C 为 2,6 二氯靛酚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T 为 1mL 2,6 二氯靛酚溶液相当于维生素 C 的毫克数;W 为样品质量(g)。
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2.6-二氯酚靛酚测定维生素C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原染料二氯酚靛酚,该染料在酸性中呈红色,被还原后红色消失。
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二氯酚靛酚后,本身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
在没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的样品提取液还原标准二氯酚靛酚的量与样品中所含维生素C的量成正比。
还原型抗坏血酸染料(粉红色)脱氢型抗坏血酸染料(无色)三、试剂:(1)2%草酸溶液:溶解20克草酸结晶于200毫升水中,然后稀释至1000ml。
(2)1%草酸溶液:取上述2%草酸溶液500ml,用水稀释至1000m1。
(3)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准确称取20mg抗坏血酸,溶于1%草酸溶液中,移入lOml量瓶中,并用1%草酸溶液稀释至100毫升,混匀,置冰箱中保存。
使用时吸取上述抗坏血酸5ml,置于50毫升容量瓶中,用1%草酸溶液定容之。
此标准使用液每毫升含维生素C。
标定:吸取标准使用液5m1于三角烧瓶中,加入6%碘化钾溶液,1%淀粉溶液3滴,再以碘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终点为淡蓝色。
计算如下:抗坏血酸浓度=(V1×)/V2V1:滴定时所耗碘酸钾标准溶液的量(ml)V2:所取抗坏血酸的量(ml):lml碘酸钾标准溶液相当于抗坏血酸的量(mg/m1)(4):二氯靛酚溶液:称取碳酸氢钠52mg,溶于200ml 沸水中,然后称取二氯靛酚50mg,溶解在上述碳酸氢钠的溶液中,待冷,置于冰箱中过夜,次日过滤置于25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液应贮于棕色瓶中并冷藏,每星期至少标定1次。
标定方法:取5m1已知浓度的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加入1%草酸溶液5ml,摇匀,用上述配制的染料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于15秒不褪色为止每毫升染料溶液相当于Vc的毫克数=滴定度(T)=(C×V1)/V2式中:C;抗坏血酸(V)的浓度(mg/m1)Vl:抗坏血酸的量(m1)V2:消耗染料溶液量(m1)(5)碘酸钾溶液:精确取干燥的碘酸钾。
食品中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还原型抗坏血酸一、目的与要求学会用滴定法测定还原型抗坏血酸。
二、实验原理还原型抗坏血酸能定量地还原染料2,6-二氯靛酚。
该染料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呈粉红色,滴定时还原型抗坏血酸将染料还原为无色,本身被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终点时过量的染料在溶液中呈粉红色,在没有杂质干扰时,样品提取液所还原的标准染料量与样品中的还原型抗坏血酸量呈正比。
三、试剂材料及仪器(1)2%草酸溶液 溶解20g 草酸于1000mL 水中。
(2)1%草酸溶液(3)抗坏血酸标准溶液 称取20mg 分析纯抗坏血酸溶解于1%草酸溶液中,移入100mL 容量瓶,用1%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于冰箱中保存。
使用时用1%草酸溶液稀释10倍。
此标准使用液相当0.2mg/mL 维生素C 。
也可用下法标定:吸取维生素C 使用液20.00mL 于锥形瓶中,加入6%碘化钾溶液0.5mL 、1%淀粉溶液3滴,使用微量滴定管,用0.001mol/mL 碘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终点为淡蓝色,计算公式如下:21088.0mg/mL V V ⨯=)抗坏血酸浓度( 式中,1V 为消耗0.001mol/mL 碘酸钾标准溶液的量,mL ;2V 为吸取抗坏血酸使用液的量,mL ;0.088为1mL0.001mol/mL 碘酸钾标准溶液相当于0.088mg 抗坏血酸。
(4)2,6-二氯靛酚钠溶液 称取2,6-二氯靛酚钠50mg ,溶解并稀释至250mL ,此液应贮于棕色瓶中并冷藏,用时依下法标定:吸取20.00mL 已知浓度的抗坏血酸标准溶液于锥形瓶中,用2,6-二氯靛酚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15s 不褪色为滴定终点,计算染料溶液对抗坏血酸的滴定度T 。
21V V c T ⨯=式中,c 为抗坏血酸的浓度,mg/mL ;1V 为吸取抗坏血酸的体积,mL ;2V 为消耗染料溶液的体积,mL 。
(5)0.100mol/mL 碘酸钾溶液 精确称取干燥的碘酸钾0.3567g ,用水溶液并定容于100mL 容量瓶,混匀。
维生素C含量测定一、实验目的掌握用2,6-二氯酚靛酚测定维生素C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1.维生素C有强的还原性,在中性和微酸中,呈蓝色的染料2,6-二氯酚靛酚还原成无色的还原型2,6-二氯酚靛酚,同时自身被氧化脱氢抗坏血酸。
在维生素C全部氧化后,再滴下的2,6-二氯酚靛酚将立即使溶液呈粉红色。
2.本实验采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分析,由于提取液中的其他还原性物质还原2,6-二氯酚靛酚速度较慢,故可将滴定过程控制在2min之内,并判断终点以红色15~30S内消失为准。
三、仪器与试剂维生素C标准液,维生素C样液,0.1mg/ml2,6-二氯酚靛酚溶液,1/1000mol/l 碘酸钾,甲醛醋酸缓冲液,2%草酸溶液,1%淀粉,6%KI溶液四、实验步骤1.标准维生素C的标定:吸取标准维生素C溶液5ml放入三角瓶,加入6%KI 溶液0.05mlt和1%淀粉5滴。
用微量管以碘酸钾液进行滴定,每滴下1滴既充分摇匀,滴至出现微青蓝色为止,记下计数Vc1,求出标准维生素C的含量。
2.维生素C样液的滴定:取三个三角瓶标记为A,B和C。
V1——表示维生素C和非维生素C的其他还原性性质总共消耗V2——表示非维生素C的还原性物质的消耗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每100g样品还原型维生素C的量(mg)=((V1-V2)*C*V*100)/A测得:V1=0.200ml V2=0.140ml Vc1=0.440ml Vc2=2.30ml标准维生素C含量C1=(0.440*0.88)/5=0.0078mg/ml分析:标准维生素C液中有部分氧化。
样品维生素C含量=(0.200-0.140)*5*100*C/3=0.078mg1ml2,6-二氯酚靛酚溶液所能氧化维生素C的毫克数C=C1/Vc2=0.0339mg分析:一般猪肉中,100g所含的维生素C约在0.1mg,本实验所求得的维生素C 含量为0.0339,比正常水平明显要低,造成的原因可能是:1、吸取样品液前未对样液进行摇匀,造成吸取的样液局部浓度偏低,测出来的含量也就偏低;2、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标准维生素C溶液时,由于产生的粉红色难以判断出来,另外滴定过程中,仪器难以控制,造成2,6-二氯酚靛酚消耗量偏少,则计算C(1ml2,6-二氯酚靛酚溶液所能氧化维生素C的毫克数)偏低,造成所测量得的样液维生素C含量偏低。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1 实验流程
维生素C含量测定按以下流程进行:维生素C的提取→2,6-二氯酚靛酚的标定→维生素C的滴定→维生素C含量的计算
2 样品中维生素C的提取
称取样品50 g,加入2%草酸溶液50 mL,倒入组织捣碎机中打成匀浆,过滤得到滤液,滤渣可用少量的2%草酸溶液清洗3次,将所有滤液合并,用2%草酸溶液将滤液定容至200 mL。
3 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标定
准确吸取4.0 mL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含有0.4 mg的抗坏血酸)于100mL 锥形瓶中,加入1%草酸溶液16mL,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至淡红色,滴定终点的判断为淡红色在15s内不褪色,记录所用二氯酚靛酚溶液的体积(x mL)。
计算出1mL二氯酚靛酚溶液所能氧化的抗坏血酸的量M(即为M=0.4/x)。
4 样品液滴定
以1%草酸20 mL做空白对照。
样品滴定时准确吸取样品液两份各20 mL,分别放入两个100 mL的锥形瓶中,滴定的具体操作与1.4.3中一致,分别记录二氯酚靛酚溶液的用量,以V1、V2表示。
5 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计算
将两份样品滴定所消耗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平均值(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代入下列公式计算100 g样品中所含维生素C的质量:抗坏血酸含量(mg/100g)=100(V1-V2)VM/V3W,其中V1、V2和V3分别为滴定的数字,V 表示提取样品液的总体积,在本实验中为200 mL,V3为滴定时所取样品的总体积,在本实验中为20 mL,M为1mL二氯酚靛酚溶液所能氧化的抗坏血酸的量,W为所用样品的质量,在本实验中样品质量为50g,数字100代表100g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