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1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24
头针疗法-V1头针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在头部穴位上插入针头来调理肌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着重介绍头针疗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其适用范围,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基本知识1. 头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头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当时的医学已有用针灸疗法来治疗一些疾病的记载。
头针疗法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后来经过了不断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治疗方式。
2. 头针疗法的原理头针疗法的原理是在头部穴位上穿刺、拨动或按摩,从而改变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神经分布等,调整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头针疗法的流程和方法头针疗法需要专业的针灸医生进行操作,通常采用金属针头,通过局部消毒后插入头皮上的穴位。
操作时需要注意用力轻柔、操作迅速,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二、适用范围1. 头痛、眩晕等症状头针疗法可以调理头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功能,对于一些头痛、眩晕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 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头针疗法可以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神经系统分布等,对于一些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 颈肩腰背痛等症状头针疗法可以改善颈肩腰背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功能,对于一些颈肩腰背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三、注意事项1. 穴位选择需合理穴位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穴位过多或过于刺激,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2. 操作需细心头针疗法操作需要细心,操作时需轻柔用力、迅速完成,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大的疼痛。
3. 术后观察需细致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观察治疗效果,进行术后护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
总结:头针疗法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治疗方式,其能够通过调整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等方面,对一些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细节,尽可能减小操作对患者的伤害,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
《针灸学》教材及头针国家标准中“顶旁1线”和“顶旁2
线”的主治疑析
田开宇
【期刊名称】《医学争鸣》
【年(卷),期】2017(8)1
【摘要】国家标准《头针》(GB/T 21709.2—2008)及第6版以来的《针灸学》统编教材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头针定位,但是其中"顶旁1线"和"顶旁2线"的主治病证均未标注"对侧"。
通过查询考证相关资料,参考焦氏头针定位与主治,笔者认为"顶旁1线"和"顶旁2线"应当分别主治"对侧"腰腿和上肢的瘫痪、麻木、疼痛等病证。
【总页数】4页(P46-48)
【关键词】针灸学;教材;国家标准;头针;主治
【作者】田开宇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21
【相关文献】
1.胸部床旁数字化X线摄影与床旁计算机X线摄影的比较分析 [J], 王继刚
2.顶枕部矢状窦旁、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J], 王年华;徐立新;贾若飞;阙思
伟;冷海斌;聂猛;梅涛;王俊;钟晨
3.头针顶颞前后线等部位治疗中风100例临床观察 [J], 周建伟
4.胸部床旁数字化X线摄影与床旁计算机X线摄影的比较分析 [J], 王继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章头针与头部经络和腧穴的关系第一节头部经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面。
其中,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及前额部,手足少阳经行于侧头部,手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及项部,督脉则纵行于项部、后头部、头顶及面部。
在六阴经中又有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行于头面部。
以上诸经不仅在生理上与头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病理上也与头部密切相关。
一、十二经脉1.足阳明胃经【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小,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联络脏腑】胃、脾、心、小肠、大肠。
【主病】《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主治】以治疗胃、肠疾病为主,如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食欲不振等,以及头、面、鼻、口、齿病症、热病、精神病和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病变。
2.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联络脏腑】膀胱、肾、心脑。
【主病】《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踹(腨)、脚皆痛,小指(趾) 【主治】本经治疗头项、目、鼻、腰背疾患,热病,神志病,背俞穴主治各相不用。
”关脏腑和所连属的组织器官疾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疾病。
3.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灵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从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
”【联络脏腑】三焦、心包【主病】《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头针操作注意事项包括
1. 确认头针位置:在进行头针操作之前,应该先确认头针的正确位置和方向,避免头针针对错误结构或目标区域,或者头针方向反向而导致操作失败。
2. 预防感染:头针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卫生控制,避免感染风险。
医护人员必须先进行手部消毒,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3. 稳固固定:头针操作后,需要稳固地将头针固定,以避免头针松动或脱落,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4. 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头针操作一般是辅助治疗手段,需要与其他治疗措施配合使用。
医护人员应该对治疗计划全面评估,确保头针操作与其他治疗措施的配合,在病患身体恢复和治疗效果上达到最优效果。
5. 定期检查和更换:在头针操作后,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情况和头针的状态,及时更换头针和处理异常情况,以确保病患的治疗进程正常运行。
头针(scalp acupuncture),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就指出"头为精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有关头针治疗各种疾病,《内经》有所记载,后世《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头部腧穴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内容则更加丰富。
目前头针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多年实践,对头针穴线的定位、适应范围和刺激方法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头针已成为世界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为了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推广和交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中国针灸学会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的方法,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于1984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上正式通过。
本书对头穴线标准线的名称和定位的编写,依据《方案》内容。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兹将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一)额中线[部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二)额旁1线[部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三)额旁2线[部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脂溃疡、肝胆疾病等。
(四)额旁3线[部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方氏头皮头针使用方法1.穴位选择: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穴位。
常用的头针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听会穴、太阳穴等,每位病人可能需要针刺的穴位有所不同。
2.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的方氏头皮头针,通常是由不锈钢制成的细长针头。
确保针头是干净的,以避免感染。
3.患者准备:患者要在针刺前保持放松状态,可以选择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
头部要暴露出来,可以使用毛巾或固定器将头发固定在一起,保持头部清洁。
4.消毒:使用酒精棉球或酒精液消毒所需针刺的穴位以及周围皮肤,以预防感染。
5.穴位定位:根据穴位图或专业推拿师的经验,准确找到所需针刺的穴位。
可以使用手指按压定位,或者用针头轻轻划线标记,以便于针刺时准确穿刺。
6.针刺技术:拿住方氏头针的尾部,用医生推拿师垂直向下的方式进行针刺。
针刺时要保持稳定的手法,感受到穴位时要轻轻插入触及,避免过快或过深。
7.刺激疗程:一旦针刺进入穴位,可进行适量的刺激,如旋转、上下明动或轻轻拔插等。
刺激过程要舒适,以患者为准。
8.时间控制:方氏头针刺激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但因人而异。
根据医生的建议和病情,可调整针刺时间。
9.针拔和处理:待刺激结束后,轻轻将针头拔出,避免受伤或破坏穴位。
拔针后用棉球或纱布轻轻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10.善后护理:根据需要对穴位进行按摩或敷贴药物,以促进疗效和缓解症状。
1.注意卫生:使用前确保头针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
2.避免感染:在使用头针前,要让患者保持头部和手部的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3.注意力度:在刺激穴位时,要掌握好力度和深度,以免对穴位造成损伤。
4.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针刺的耐受性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感受调整针刺的方式和时间。
5.不适反应: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反应,如头部发麻、晕眩等。
如果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要及时停止针刺,并向医务人员求助。
特种针疗法一、头针疗法(一)定义头针疗法是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与针刺疗法相结合,针刺头皮上特定的刺激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治疗机理1、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部的投影区,可直接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2、是机体功能综合调节作用说,即刺激头穴,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等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采用透穴起到一经带多经、一穴带多穴的整合作用,可综合调节大脑的功能。
(三)选穴及区域划分区域划分:1、标定线为了把刺激比较准确地划分出来,设两条标定线⑴前后正中线:是眉间和枕外粗隆尖端下缘经过头顶的连线。
⑵眉枕线:是眉中点和枕外粗隆尖端经过头侧面的连线。
2、刺激区定位:选穴:脑血栓形成、脑出血、颅脑损伤、颅内炎症等病恢复期和后遗症:对症选区、运动障碍时刺激对侧运动区,感觉障碍时刺激对侧感觉区,视力障碍时刺激对侧视区。
帕金森氏病、舞蹈病:刺激对侧或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
头痛、耳鸣、美尼尔氏综合征:刺激双侧晕听区。
皮层性多尿、夜尿:刺激双侧足运感区。
咳嗽、哮喘、心悸:刺激双侧胸腔区。
三叉神经痛:刺激对侧感觉区下2/5。
坐骨神经痛:刺激对侧感觉区上1/5,足运感区。
(四)、针法在选定的刺激区常规消毒后,手持针柄与头皮成30°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冒状腱膜下层或肌层,达到该区应有的长度,不加捻转推进。
头针的运针十分重要,术者肩、肘、拇指等关节固定,食指一、二关节屈曲,用食指桡侧面与拇指掌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关节不断屈伸,使针体抖动,不要强力捻转。
每分钟要求200次左右,一定保持针体深度固定,病人出现针感后,留针5-10分钟。
然后用同样方法再做两次,操作时嘱患者或其他人帮助活动患肢,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起针时按压针孔防止出血,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
(五)、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头针主要适用于中风(脑源性)后遗症。
如偏瘫、失语、麻木等。
亦可用于眩晕,腰腿痛,夜尿等常见病。
禁忌症:1、对脑血管病急性期,昏迷有出血倾向者、高热、各种心脏病的心力衰竭患者不宜用头针治疗。
头针疗法(1)头针疗法是一种中医疗法,是以针刺头部穴位为主要手段来调节人体机能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头针疗法可以治疗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慢性病,例如头痛、失眠、高血压、颈椎病等,而且不会产生强烈的副作用,深受患者喜爱。
一、头针疗法的原理1. 头针疗法的针刺原理头针疗法的针刺原理是通过针刺头部的一些特定穴位,来调节身体和心理上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的目的。
2. 头针疗法的作用原理头针疗法的作用原理与生物电磁学、神经生物学和中医经络学等方面有关。
头针疗法可以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增强自愈能力,调节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二、头针疗法的穴位分类1. 头顶部穴位头顶部穴位包括百会穴、承山穴、风池穴、大椎穴等,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大脑的功能,缓解头痛、失眠、精神紧张等症状。
2. 面部穴位面部穴位包括迎香穴、颊车穴、颧髎穴、太阳穴等,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口腔、鼻腔、喉咙等器官的功能,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鼻炎、咽喉炎等症状。
3. 后颈部穴位后颈部穴位包括风门穴、肩井穴、天柱穴、大椎穴等,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缓解颈部疼痛、肩膀酸痛、肩周炎等症状。
三、头针疗法的适应症1. 头痛:经常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局限性头痛等。
2. 失眠:入睡困难、中途醒来、早醒等各种类型的失眠。
3. 神经衰弱: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4. 高血压:慢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等。
5. 过度焦虑:紧张、不安、胆怯等症状。
四、头针疗法的治疗方法1. 临床针刺方法头针疗法的针刺方法有多种,如拔罐法、耳珠针、埋线疗法等。
2. 自我保健方法头针疗法还可以进行自我保健,例如按摩头面部、身体锻炼、足疗等方法,可以达到舒缓身体和心理的效果。
五、头针疗法的注意事项1. 严格选择正规医院或门诊进行治疗。
2. 在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
3. 针刺前必须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