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头皮针简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头皮针疗法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一、理论基础《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面。
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
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阳跷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
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
头皮针14条治疗线也隶属于上述经络之中。
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能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同时又能反映病候,传注病邪。
而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针刺头皮针治疗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也可以治疗脏腑病症。
二、操作技术(一)进针法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寸针,。
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毛囊而引起疼痛。
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指、食指捏住针体下端,针尖对准进针点,快速进针,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减少进针疼痛。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二)针刺手法1.快速捻转手法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
每分钟使毫针左右捻转达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
2.抽添手法(1)抽提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以紧提慢插为主,是为泻法。
[返回]头针的适应症[返回]头针的禁忌症[返回]头部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定位依据定位线刺激区定位和主治[运动区] 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
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
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行区。
运动区又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部位:在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是本区。
感觉区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①上部:是感觉区的上1/5,为下肢、头、躯干感觉区。
②中部:是感觉区的中2/5,为上肢感觉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
[晕听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病人理解言语能力障碍,常答非所问。
)[运用区]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事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又称运用不能症,病人能力、肌张力及基本运动正常,但存在技巧能力障碍,例如不能解钮扣,拾硬币等。
)[视区]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胃区]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厘米长直线。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症。
选穴方法关节松动术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被动运动范畴,其操作速度比推拿速度慢,在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主要治疗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
目录1关节松动术2基本方法3手法分级4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5操作程序6手法应用1关节松动术基本概念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被动运动范畴,其操作速度比推拿速度慢,在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头⽪针(⼈中针疗法)【概述】头⽪针法⼜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种疗法。
头⽪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则在70年代以后。
通过⼤量病⼈的治疗,证明头⽪针法不仅⽅法简便安全,⽽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常⽤头⽪针刺激部位和体针取⽳不同,头⽪计⽳位有着六⼤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
主要的为头⽪针⽳名标准化⽅案、焦顺发头⽪针⽳名体系和⽅云鹏头⽪针⽳名体系三家。
其中头⽪针⽳名标准化⽅案为⽬前国际上通⽤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定难度。
⽽实际;临床上,以⼭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针⽳位影响较⼤,且取⽳⽅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针⽳名体系,头⽪针⽳名标准化⽅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现将主要头⽪针⽳介绍如下:在取⽳之前,⾸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连线。
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不明显者,可从颧⼸中点向上引⼀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运动区后移⼯.5厘⽶的平⾏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向前移1.5厘⽶的平⾏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痹。
晕听区从⽿尖直上1.5厘⽶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的⽔平线,共长4厘⽶,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鸣、听⼒减退。
⾜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分别向后引平⾏于中线的3厘⽶长的直线。
头皮针简介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头皮针疗法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一、理论基础《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面。
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
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阳跷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
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
头皮针14条治疗线也隶属于上述经络之中。
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能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同时又能反映病候,传注病邪。
而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针刺头皮针治疗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也可以治疗脏腑病症。
二、操作技术(一)进针法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1-1.5寸针,。
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毛囊而引起疼痛。
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指、食指捏住针体下端,针尖对准进针点,快速进针,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减少进针疼痛。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二)针刺手法1.快速捻转手法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
每分钟使毫针左右捻转达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
2.抽添手法(1)抽提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以紧提慢插为主,是为泻法。
头皮针的组成结构
头皮针是一种用于治疗头皮问题的工具,它由以下部分组成: 1. 针柄:头皮针的主体部分,一般为金属材质,有一定的厚度和长度,方便握持和操作。
2. 针头:头皮针的末端,一般为钝头或圆头,不会刺破头皮,但可以轻松穿透到头皮下,达到治疗效果。
3. 针身:针柄与针头之间的连接部分,一般比针柄略细,为了使针头插入头皮时更加顺畅。
4. 针尖:针头的末端,是头皮针的关键部分,通常采用特殊的加工工艺加工而成,使得针尖更加锋利,能够更加容易地穿透到头皮下。
5. 针座:头皮针的固定部分,一般为金属或塑料材质,用来固定针头和针柄,确保头皮针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由于头皮针的结构精细,因此使用时需要特别小心,避免出现意外伤害。
- 1 -。
第二十八单元头针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为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
额中线【部位】在额部正中,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头痛、失眠、健忘、癫狂痫、鼻病等。
额旁1线【部位】在额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焦病证。
额旁2线【部位】在额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中焦病证。
额旁3线【部位】在额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下焦病证。
颞前线【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口腔疾病等。
顶颞前斜线【部位】从头部前顶穴(百会前1.5寸)至颞部胆经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治疗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
全线分5等分,上1/5、中2/5、下2/5分别主治下肢躯干、上肢、头面部的瘫痪。
顶颞后斜线【部位】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的连线。
与顶颞前斜线平行的线。
【主治】治疗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
全线分5等分,上1/5、中2/5、下2/5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头面部的感觉异常。
颞后线【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顶中线【部位】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脱肛、子宫下垂、高血压、头顶痛等。
顶旁1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足太阳膀胱经承光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顶旁2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到承灵穴。
头皮针的组成结构头皮针是一种用于治疗头皮问题的工具,它由多个部分组成。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头皮针的组成结构,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它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1. 手柄:头皮针的手柄通常由塑料或金属材料制成,形状粗短,易于握持。
手柄的设计使得使用者可以方便地控制头皮针的运动和力度。
2. 针体:头皮针的针体是整个工具的核心部分。
它通常由不锈钢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针体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a. 头部:头部是针体的顶端,用于刺激头皮。
头部有不同的形状和设计,例如圆头、尖头或刃状头。
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头部的形状可以选择合适的设计。
b. 轴部:轴部是针体的中间部分,连接头部和手柄。
轴部通常较长,以便更好地穿透头发和头皮。
它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或锥形,具体取决于头皮针的设计。
3. 针尖:针尖是头皮针的最细部分,用于穿透头发和头皮。
针尖通常非常锋利,以便轻松刺激头皮而不造成不适或伤害。
针尖通常由不锈钢制成,以确保其坚固和耐用。
4. 针座:针座是头皮针的附件部分,用于固定针体和手柄。
针座通常由塑料或金属材料制成,形状和尺寸与手柄相匹配。
它的作用是确保针体和手柄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
头皮针的组成结构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工具。
它可以通过刺激头皮,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增加毛囊的营养供应,从而改善头皮健康和头发生长。
此外,头皮针还可以用于按摩头部,缓解头皮瘙痒、头痛和紧张等问题。
使用头皮针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 清洁头皮:在使用头皮针之前,请确保头皮清洁干净,以免细菌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
2. 适度力度:使用头皮针时,要避免过度用力。
过度用力可能会导致头皮刺激过度或伤害头发根部。
3. 频率控制:头皮针的使用频率应根据个人需求和头皮状况而定。
一般来说,每周使用一到两次即可。
4. 个人卫生:头皮针是个人使用工具,不应与他人共享。
使用后应及时清洁和储存,以确保卫生和安全。
头皮针是一种有效的头皮治疗工具,它的组成结构包括手柄、针体、针尖和针座等部分。
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一、理论基础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面。
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
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阳跷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
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
头皮针14条治疗线也隶属于上述经络之中。
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能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同时又能反映病候,传注病邪。
而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针刺头皮针治疗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也可以治疗脏腑病症。
二、操作技术
(一)进针法
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1-1.5寸针,。
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毛囊而引起疼痛。
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指、食指捏住针体下端,针尖对准进针点,快速进针,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减少进针疼痛。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二)针刺手法
1.快速捻转手法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
每分钟使毫针左右捻转达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
2.抽添手法
(1)抽提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以紧提慢插为主,是为泻法。
(2)进插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然后在缓慢向外退回原处,以紧插慢提为主,是为补法。
每次治疗留针时间采取长留针法,出针时,及时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三、适应症
头皮针可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常见病症。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为头皮针主要适应症,包括中风引起的偏瘫、失语、假性延髓麻痹,小儿神经发育不全和脑性瘫痪,颅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等。
2.疼痛和感觉异常可用于头痛、三叉神经痛、颈项痛、肩痛、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胆绞痛、胃痛、痛经等各种急慢性疼痛病症。
四、禁忌症
1.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和孕妇不宜用头皮针治疗。
2.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不宜针刺。
3.头皮针刺入时要迅速,注意避开发囊,瘢痕。
4.有脑出血史者,用头皮针必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