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0明堂辟雍灵台.ppt
- 格式:ppt
- 大小:9.06 MB
- 文档页数:19
志第八祭祀中(原文)的意思北郊明堂、辟雍灵台迎气增祀六宗老子是年初营北郊,明堂、辟雍、灵台未用事。
迁吕太后于园。
上簿太后尊号曰高皇后,当配地,郊高庙。
语在《光武纪》。
北效在雒阳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
三十三年正月辛未,郊。
别祀地祇、位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北上,oRg皆在坛上,地理群神从食,皆在坛下,如元始中故事。
中岳在未,四岳各在其方孟辰之地,中营内。
海在东;西渎河西,济北,淮来,江南;他山川各如其方,皆在外营内。
四陛醊及中外营门封神如南郊。
地祇、高后用犊各一头,五岳共牛一头,海、四渎共牛一头,群神共二头。
奏乐亦如南郊。
既送神,瘗俎实于坛北。
明帝即位,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于明堂,光武帝配。
五帝坐位堂上,各处其方。
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
光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
牲各一犊,奏乐如南郊。
卒事,遂升灵台,以望云物。
迎时气,五郊之兆。
自永平中,以《礼谶》及《月令》有五郊迎气服色,因采元始中故事,兆五郊于雒阳四方。
中兆在未,坛皆三尺,阶无等。
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
车旗服饰皆青。
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
及因赐文官太傅、司徒以下缣各有差。
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
车旗服饰皆赤。
歌《朱明》,八佾舞《云翘》之舞。
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北,祭黄帝后土。
车旗服饰皆黄。
歌《朱明》,八佾舞《云翘》、《育命》之舞。
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
车旗服饰皆白。
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
使谒者以一特牲先祭先虞于坛,有事,天子入囿射牲,以祭宗庙,名曰貙刘。
语在《礼仪志》。
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
车旗服饰皆黑。
歌《玄冥》,八佾舞《育命》之舞。
章帝即位,元和二年正月,诏曰:“山川百神,应祀者未尽。
其议增修群祀宜享祀者。
”二月,上东巡狩,将至泰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于济阴成阳灵台。
上至泰山,修光武山南坛兆。
辛未,柴祭天地群神如故事。
壬申,宗祀五帝于孝武所作汶上明堂,光武帝配,如雒阳明堂礼。
汉长安城的历史王代赟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继西汉之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初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
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下令修建长乐宫开始,到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命宇文恺规划新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迁都大兴废弃汉长安城为止,这座城市共延续了近800年。
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汉民族、汉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定都长安经过秦末大规模战乱之后,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取得胜利,开始着手建立新王朝。
而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定都的问题。
西汉王朝定都关中,是刘邦听从了娄敬(生卒不详)、张良(约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的建议而最终决定的。
刘邦击败项羽后,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即皇帝位,驻跸洛阳,并有定都洛阳的打算。
当时还是戍卒的娄敬觐见刘邦,为刘邦分析了周朝的历史,并与刘邦建国相比,指出汉朝开国不久,人心未定,不具备像周朝那样定都洛阳的条件,定都关中才是更好的选择1。
张良也支持定都关中,他指出关中具有定都所必需的地理、军事、经济等优势:关中盆地比洛阳盆地面积更大,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四通八达,便于联系北方的马匹产区和南方富饶的巴蜀;利用渭河、黄河便利的水运条件,和平时期可以通过漕运2供给京师,战争时期可以方便地输送兵马粮草3。
最终刘邦决意定都关中,并且当即整备车马就往关中去了。
1.《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娄敬因首倡定都关中的功劳,由刘邦赐姓“刘”,又称“刘敬”。
2.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历代王朝将以粮食为主的物资经水路输送往都城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大规模漕运来供给京师的朝代,此后东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漕运都是保障国都粮食和物资供应安全的战略性经济措施。
北魏平城明堂之一:遗址研究北魏平城明堂之一:遗址研究更多精彩内容请到:/dtxxgz将要复建的北魏明堂。
正在建设中的北魏明堂。
换个角度看看。
网友鱼童91绘制的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图大同北魏平城明堂遗址位于城南近郊,1995年5月由大同市博物馆发现,同年6月至9月,大同市博物馆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所联合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并对西侧夯土台基进行了发掘,1996年对南侧夯土台基进行了部分发掘,后期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大范围的钻探。
郦道元《水经注》对北魏平城有较为详细的记述。
多年来平城范围虽曾发现不少遗存,然而文献与地面遗迹一直难以对应,致使平城研究难有突破。
明堂遗址的发现使这一工作柳暗花明,它成为《水经注》所记诸多平城建筑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坐标点,因此,它的发现对北魏平城的研究,以及整个中世纪中国都城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明堂、辟雍、灵台的关系及遗址的定名《水经注·@①水》记载:平城“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堂,而不为重隅也。
……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
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
目前钻探及发掘结果证实,在直径达294米的环形水沟内侧共有五座夯土台基建筑,其中心建筑的夯土台基规模最大,达42米见方,四周临水处,东、西、南、北分别发现四座凸字形夯土台基。
显然,此中心建筑为明堂所在,那么其上层就应该是灵台了,周围的环形水沟就是辟雍。
灵台本是古代观测天象之所,其名始见于周。
《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汉长安之灵台,位于长安西北(注:《三辅黄图》卷五《台榭》。
),已经发掘的汉魏洛阳城灵台,位于汉魏洛阳城南郊明堂之西(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址》,《考古》1978年第1期。
明堂辟雍名词解释辟雍:古代王宫前的一个水池,上为圆形,四周有水。
《周礼·春官》“大司乐掌三辟之法,以肆夏日,冬日,秋日”,郑玄注:“夏曰夏肆,冬曰冬肆,春曰春肆,秋曰秋肆”。
秦汉及以后历代均建有明堂辟雍。
明堂:是中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场所。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东君”。
郑玄注:“槱,谓光明烛天;燎,照也。
天子设明堂以为宣明之象”。
辟雍:是周代诸侯举行诸侯大射礼时,在射礼场地所建的一种大型圆形建筑物。
辟者,百官所朝会也;雍者,水绕为池也。
《书·禹贡》:“既载清酤,锡用玄牡,工人虽在,时莫能辟”。
明堂:是天子明堂之制,诸侯宗庙之制。
《书·舜典》“作五室”孔传:“五室,堂、朝、听、游、野也”。
秦以后,皇帝、太子、诸侯等都可以立明堂,而明堂制度则根据建造地点、所处位置等不同,分别称为“明堂、辟雍、灵台、辟雍”。
或言:明堂乃九室,四面受水,八窗,内有涂屋,如堂也。
按,禹时十二牧共商之事。
正殿即辟雍,亦称“太学”,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场所。
又名雍、明堂、辟雍等。
辟雍,本意就是指大射的场所,将大射分成两场,一场在大殿之西,有屋九间,张九宾赞拜,一场在大殿之东,张九夷赞拜,设计规格很高。
这样以来,大射就有了更严格的礼仪规定。
《孟子》:“古者天子之制,诸侯皆天子之臣也,故天子为坛以朝诸侯,诸侯亦为坛以朝天子。
礼乐不修,则刑不中;刑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这段话中已经包含有下文我们要谈到的第一个内容——儒家“礼乐”思想。
古代皇帝在举行“大射”时,皇帝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皇后、嫔妃、文武百官在两侧排列。
皇帝手持弓箭,亲自为大射的每一位成员发箭,称为“亲发”。
帝王祭祀、教化场所。
《汉书·董仲舒传》:“凡诸儒者,淳源于孔子,流而为汉,泽被于生民。
明先王之道,序帝王之统,本仁义,褒名节,弘大伦,以利天下,其权轻重不同,或因时损益,或由俗革变,然其归一也,则于古之帝王以致其敬”。
明堂辟雍2011级财务管理1班成园园201101050085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它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一.王朝的象征明堂,在远古时代人们最敬畏的是天,天子专门为祭天而建明堂,这是单纯的自然崇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也逐步复杂起来,后来帝王们凡是祭祀、朝会、颁布政令、教化、朝见诸侯、选士、教学、养老尊贤等的大典都在此举行。
成为集政治、礼制、文化、教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礼制建筑。
每个朝代在政权稳定后,特别是国力强盛时,帝王们均视修建明堂为国家的大事,即使财力不十分充裕,一般也都要建一个横向宽大一些的殿宇,来代为明堂举行此典,进行人神配祭,天人交通,以示自己受命于天,替天行道。
所以《孟子·梁惠王下》中说:“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辟雍,古代辟通璧,即圆形玉璧。
雍是和谐、美满、美好、和睦、融洽、佑助之意。
汉班固在《白虎通·辟雍》中说:“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
辟者,璧也,又以法天,於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
”辟雍原为周天子所设立的大学,校址选在一个其四周有环水的岛上,大门外建有便桥,可直通校内,使闲杂人等不易接近,这便形成了一个雅静而庄重的学习场所。
人们把这环水叫做雍,这环水与如璧圆的岛就合称为辟雍。
正如《汉书·郊礼志上》记载的:“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
”从汉代开始,只有天子所设立的大学叫辟雍,诸侯们所设立的大学不准称辟雍,只能叫泮宫,也泛指学宫。
明堂最原始、最核心的功能就是祭天。
从周代正式有明堂之称起,到北魏平城明堂,帝王们都是按时节祭天,并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企盼自己的王朝万年永续,国家强盛。
在祭天时,为真实而隆重地展现一个“天廷”的场所,就精心打造了太室。
明堂的核心建筑——九室的中心建筑是太室。
太室上部圆形屋顶代表天,下部是方形的地面代表地。
《水经注》还记述说:室内天花板被饰成呈淡青色的天空,布满了星斗,有一个特殊装置的“机轮”,在室外的“绮井之下”,由人工操纵着北斗星的斗柄,随着时间而旋转,每转一圈为一年。
明堂制度源流概述明堂是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规格等级最高的礼制建筑。
虽然明堂礼多年来或有兴废,但是总的说来,它贯穿了上古社会的晚期和中古社会的始终,在礼制建筑中的位置非常特别,是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时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标签:明堂;辟雍;明堂礼制1 明堂的意义和作用明堂是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规格等级最高的礼制建筑。
《孝经》有云:“昔者周公祭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由此可以看出,明堂是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就已经有了的一种建筑,而且是专门为天子宣明政教、配祀上帝而用的最高等级的祭祀类建筑。
2 明堂礼制的发展“明堂”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叫法。
夏“世室”,商“重屋”,直到周代才称为“明堂”。
历来各朝代因其存在时间的长短、政权的稳定、思想的统一、国力的强盛与否等因素,决定着明堂辟雍的建成。
2.1 明堂礼的初步发展期我国儒家明堂礼的经典当属周公明堂礼,有关该明堂礼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孝经》、《吕氏春秋》、《周礼》等史料。
秦代因为建国时间较短,且战事纷乱,故而未暇建设明堂。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依托古制,大力推崇周礼,任命刘歆等人在长安修建明堂建筑。
据记載,元始五年(公元5年)正月,王莽“祫祭明堂”,之后又在长安明堂合祭天地,并且行大射礼、养老礼等,希望以此来恢复许多西周明堂所具有的功能。
直到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被杀,长安明堂被毁,西汉明堂礼也就此告一段落。
东汉建章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命人在洛阳城建成了明堂。
这一时期的明堂形制没有采用周公明堂,而是采用了公玉带《黄帝明堂图》中的简朴式样。
《大戴礼记》记述云:“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 ]”。
永平二年(公元59年)正月辛未,汉明帝“祀五帝于明堂,光武帝配。
五帝坐位堂上,各处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
光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
牲各一犊,奏乐如南郊卒事,遂升灵台以望云物[ ]”。
“辟雍”考“辟雍”一词,亦作“璧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
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大学,是“天子之学”的场地,是“行礼乐,宣德化”的地方。
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
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
古代重视教育,把老师列于“天地君亲”之后,天子亲临太学讲学行礼,叫临雍,表示关切。
经书上写到辟雍,往往只有几个字。
《麦尊》铭文:“在辟雍,王乘于舟为大丰。
王射击大龚禽,侯乘于赤旗舟从。
”《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宫。
”《大戴礼记》云:“明堂者……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
其外有水,名曰辟雍。
”《诗经?大雅?灵台》:“于乐辟雍。
”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载:“辟者,璧也。
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
”蔡邕《明堂丹令论》云:辟雍之名,乃“取四面环水,圆如璧”。
《五经通义》:“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
”东汉李尤《辟雍赋》:“辟雍岩岩,规矩圆方。
阶序牖闼,双观四张。
流水汤汤,造舟为梁。
神圣班德,由斯以匡。
”根据史载,汉代开始在太学里建造辟雍。
但是,汉代的辟雍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见过。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两地相继发现了汉代所建的辟雍遗址。
1.陕西西安辟雍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在今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
在西汉200多年中,这座城市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王莽执政时,将长安改名为常安,并在城南郊按儒家传统的礼制观念和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兴建了辟雍、灵台、泰一和九庙等礼制建筑。
目前能明确辨认的是辟雍和九庙的遗址。
辟雍遗址位于长安城安门外直南大道东侧,北距长安城南墙约2公里,整体建筑由主体建筑、围墙、四门、围墙四隅的曲尺形配房以及圜水沟等组成。
辟雍的平面外圆内方,中为一圆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
辟雍的主体建筑建造在一个直径62米的圆形夯土台上,夯土台的正中是平面呈“亚”字形的台基,台基上的“主室”、“夹室”已毁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