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世说新语_看魏晋风度
- 格式:pdf
- 大小:80.94 KB
- 文档页数:3
收稿日期: 2008-10-26基金项目: 本文是贺州学院科研项目“《世说新语》与魏晋士人文化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08ky08作者简介: 蒲日材(1972~),男,广西岑溪人,贺州学院中文系讲师,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从《世说新语》的人才价值观谈魏晋风度蒲日材(贺州学院 中文系,广西贺州 542800)摘 要: 《世说新语》在品评人物时有很大的重“才”倾向,其“才”的内涵有“治才”、“辩才”、“艺才”之分,其变异的轨迹大致是由社会功利性转向半非功利性,最后过渡到审美意义上。
“才”在六朝美学“魏晋风度”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世说新语;才;价值观;魏晋风度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3-8233(2009)01-0123-04一、《世说新语》品评人物时的重“才”倾向《世说新语》是一部以品评魏晋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志人小说,它在品评人物时有很大的重“才”倾向。
据笔者的统计,全书出现“才”字、以“才”字来品评人物的共有85条之多。
深入分析会发现,在魏晋不同的历史时期,“才”的内涵各有所不同。
在汉末魏晋之际,天下三分,时局动荡,出于现实的需要,此时人们所重之才多为治国用兵之术,《识鉴》2云:曹公问裴潜曰:“卿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以为治。
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裴潜对刘备的看法,无论是居中原的乱人还是守边险的霸主,都是着眼于其政治才能,与乔玄对曹操“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的评价是一样的意思。
这种政务能力,笔者把它称为“治才”,这是在汉末魏初形成的一种新的人才价值观。
因为在这之前的人物品评,人们注重的往往是人物的“德行”,是“依据儒家所宣扬的道德来衡量的”。
[1](P290)《政事》门叙述的大多是一个人的政务才能。
“治才”注重的是对社会、对政治的实际参预能力,是带有功利性的。
曹丕即位后,以九品中正制替代了汉末的“月旦评”,于是人物品评原来带有的严肃的政治性色彩大大减弱了。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走在马路上,一边的车流日趋拥挤,一边的高楼日趋耸入云天,世人仿佛打破尘世的宁静还不够,还要竭力去侵扰缥缈的白衣苍穹。
哪里可以诗意的栖居,哪里可以诗意的休憩,猛然觉得现实世界仿佛变得不再可以,于是只有把目光转向过去,欲在历史的尘封里寄托枯涸的心灵和疲惫的身躯。
思绪流淌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对酒放歌,临刑挥琴,麈尾清谈,华亭鹤唳,新亭洒泪,高卧东山,兰亭流觞,东篱采菊......一个个峨冠博带、潇洒超脱、空灵飘逸、翩翩而来,天地间变得月华如练,变得澄澈纯净。
我尝试着感受悠悠名士的情感世界,谛听他们的心灵跳动,渴求能够与他们融为一体。
怀着这种心情,翻开了《世说新语》。
汉末战乱,三国纷争,西晋一统不久就发生“八王之乱”,接下来西晋灭亡晋室东迁。
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
在这个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却在精神上达到了最自由、最解放、最智慧、最独立独行的境界。
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刘义庆编撰了《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该书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是刘义庆审视人物的三十六个视点。
信手沾来一则,都可以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时而欣赏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潇洒飘逸,时而倾听到文人内心的矛盾与悲痛。
出自孔融之口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言语》)不仅使太中大夫陈韪局促不安,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巧言善辩。
阮籍就座时“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简傲》)让我们目睹了魏晋名士的狂放不拘,“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
”(《简傲》)“目送归鸿,受挥五弦”的嵇康和“洒脱不羁,心胸过人”的吕安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深厚友谊与那个时代独有的,令人神往的无羁无绊。
魏晋这一特殊时代,改朝换代的压力下,诗人们淡泊功名怀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信念在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中,探求人生变化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是自古以来读者喜爱的一个主题。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能看到许多有关“魏晋风度”的故事,它们着重强调了诚信、勤勉和忠勇等优良品质,也反映出当时魏晋社会中荣辱观念的形成。
因此,本文将从《世说新语》中提取故事,结合历史史料加以综合分析,研究“魏晋风度”的内涵和发展。
首先,让我们从“魏晋风度”的本质入手。
在《世说新语》中,有大量关于“魏晋风度”的故事。
例如,贾谊的《贾雨村传》中,描写的贾雨村的丰富生活能够彰显出“魏晋风度”的本质,他的交际方式伶俐敏捷,家中聚欢节日时,除了许多游戏,还能听到有趣的新闻和段子,以及一些古代著名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和武艺比武。
在《谢灵运传》中,谢客是一名官员,他行事忠诚勤勉,绝不贪污受贿,尊重老师,竭尽全力帮助百姓,这也体现出“魏晋风度”的节操、坚定和勤勉。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历史史料中了解“魏晋风度”的发展变化。
当时,魏晋社会以苗疆民族为主,苗疆民族积极活动,是聚落文明的最初源泉,因此“魏晋风度”的发展也受到苗疆民族文化的影响。
例如,《汉书》中,几次记载了苗疆民族祭祀祖先、拜谒长辈等,这都是体现“魏晋风度”的宗教信仰和礼节的重要内容。
此外,当时帝王以及贵族们都热衷于文学、武艺、象棋等,这些都被视为“魏晋风度”的体现,表达了人们对礼仪的重视,以及对文明的热爱。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古时期一种独特的社会风气,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能够看到“魏晋风度”的荣辱观念,以及当时社会中种种礼仪习俗。
它不仅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苗疆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魏晋风度”中,荣辱观念是其主要体现,随着社会风尚的变化,“魏晋风度”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049[摘 要] 魏晋六朝是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开放自由的一个时代,门阀士族中士人们放诞不羁、风格独特的行为举止被鲁迅先生称之为“魏晋风度”,而这种风度最核心的便是精神自由。
魏晋独特自由的灵魂,表现在人处于自然、社会时“忘我”的状态中,表现在人对于世间万物的全新“发现”中,表现在人胸怀天地万物而情出于真的“气韵”中。
从《世说新语》出发,以其所记载的人物风貌来论述魏晋风度中的精神自由。
[关 键 词]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精神自由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之精神自由白彬杨鲁迅、宗白华、冯友兰等学者对于魏晋风度都曾提出自己的阐释,无论是人自我的觉醒、人性的解放,还是心理上的自由,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主题,那便是魏晋人始终追求“精神自由”。
人是自然、社会的一部分,身体虽受制于外物,但精神却可以实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笔者认为,魏晋之所以能特立独行于中国历史,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这个时代的士人不仅达到了精神自由的境界,同时在精神自由的指导下,行为同样实现了自由。
士人随心所欲,放诞不羁,真诚而自然,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造就了魏晋的人物之美和鲜明的时代风貌。
一、人处于自然、社会时“忘我”的状态宗白华先生指出魏晋人“向外发现自然的同时,也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用自然与深情来概括魏晋风度是极为妥帖的,但笔者认为此观点仍有可商榷之处。
中国古代文化历来都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是相统一的。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是不能够从自然中分割出来的,又怎能说“向内”与“向外”?如《世说新语·言语》所载,简文帝到华林园游赏,对左右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自然即在人心,人心融于自然,身处自然之中,个体便可生发各种情意,自然与人并不是单向互动,而是彼此融合后的阐发。
王国维先生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之交融自魏晋就已初见风采,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便是最好的例证。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骨-精选文档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骨常言道:“分久必和,和久必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混战,随之迎来的是秦汉“大一统”;然而,由于“后汉”之“倾颓”,这种局面势必无法维持,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一副分裂动乱的局面是必然的。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的长期存在逐渐引起庶族阶层强烈的抗争。
但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反而造成社会思想相对自由活跃,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
尤其是背离儒教,提倡老庄所谓“自然”哲学的社会思潮――其根本性的内涵是个性价值的体现。
这就使人们冲破秦汉以来的各种高压束缚,追求自由。
在这种人的觉醒的影响下,“文学的自觉”应运而生。
《世说新语》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乃南朝宋人刘义庆所编,梁人刘孝标作注后方改今名。
共十卷,分三十八个小类,前四类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即是孔子所提出的四教法。
此外,还有赏誉、任诞、捷悟、惑溺、贤媛、排调、简傲、巧艺、雅量等。
这归根到底都是源于魏晋时期人物品评风气的盛行。
《世说新语》虽然是志人小说的代表,而且鲁迅先生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其“记言,玄远冷峻;记行,高简瑰奇”。
但是,它实非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小说。
相反的,由于它在内容上主要记述自东汉到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反映士族阶层多方面的生活面貌和他们的思想情绪,而使它更具有史料价值和史学意义,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史学著作来看待。
尽管士族的实际生活,不可能像他们宣称的那样高超,但欲摆脱世俗名利,追求个性自由张扬,使精神得以升华的理想是不容忽视的。
这也是人物身上所谓“风骨”最真实,最透彻的体现。
《容止》篇中对某些名士仪态风采的关注,蕴涵着令人羡慕和赞颂的人格修养。
《任诞》篇则表现出当时人们所推崇的不拘小节、自由放达的情怀。
《言语》篇又是魏晋玄学清谈之风的真实直接的反映,从其言谈中可看出名士们对人生的感悟。
《贤媛》篇更是一反妇女受压迫束缚的常态,使其个性情趣大胆地发挥……魏晋正始以后,人物品评之风大盛,以人物是否有个性、特色为标准,从个体角度,对人的个性、才情、感情加以评价――当时对于人物的个性之美、才情之美尤为赞赏。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张英基摘要: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
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于山水。
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了起来。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名士风度心态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1)。
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山水。
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起来。
嵇康曾云:“老子、庄周,吾之师也。
”“读庄、老,重增其放。
”(2);阮籍则“行已寡欲,以庄周为模则”(3)。
人们鄙弃汉儒的酸腐迂顽之气,说话为文,崇尚通脱之风,不拘于礼仪,什么事都很随便。
玄学清谈之风的盛行,又从根本上冲击了儒家的礼法传统。
重视自我,重视个性,重视才能,重视情感,便成了士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态势和人生价值取向,为确认人的自然本性作出了理论阐释。
士人们大胆地改变了先前时代的那种严肃而谨慎的生活作风,追求精神娱悦,追求个性张扬,追求物欲奢华,大兴尽情地享受享乐之风。
由于当时社会政治时局极其黑暗、险恶,士人们为了全身远祸,或崇尚老、庄,清谈玄理,排调戏谑;或崇尚自然,高洁自恃,隐遁山林;或不拘礼俗,注重人格,追求精神解放;或纵酒行乐,放诞不羁,我行我素;或竞豪斗富,穷奢极欲,物欲熏心。
他们富于才华,浓于情感,沉醉于所谓“名士风度”之中,要把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坦露出来。
所谓“名士风度”,大致体现在以下诸方面:其一、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是一部以魏晋时期名士言谈和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著作,它是有关魏晋风度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对魏晋时期的人文、哲学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
对于这个“风度”这个词,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是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魏晋名士们的谦逊、自律和谨慎。
比如,《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毛玠为朝散大夫时,常谢牀下醒者。
对于这个故事,在现代看来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然而,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名士们不仅注重自律规范,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
这种处世之道,让我不禁想起我们现代人在面对许多陌生人时的无措和不安。
如果我们能学习魏晋名士们的处世之道,对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和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的哲学思想也令人深思。
他们注重“言必信,行必果”的准则,更加强调真实、泰然和稳重。
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于嵩见孔融,谓曰:“汝为鬼雄,诈术之辈。
世俗之人不知汝之险,天下之士不见汝之险,何也?”孔融笑曰:“吾以骨肉之亲,故蒙侯景之隆。
君子之行也,君子之言也,岂有险阻哉?”这个故事传达的是孔融在面对众人的质疑时,能够镇定自若的态度,以及对待身处困境的风范。
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引领和启迪的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面对困难时,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坚定和勇气。
最后,名士轶事,是《世说新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这些轶事里包含着面对人生的智慧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如《世说新语》中有一则轶事:吕袭之初学礼,属意于尹文。
文每至,袭必奉笔墨,听经论,纪录其语;及数年,尹文卒,吕袭自可取焉。
文子诣袭曰:“吾为乡里谏官,俸钱无厌于来;今子在宰辅之侧,窃闻有苦,颇有以结交者,如何为而后可?”袭具言主上难以言之,将休,何恕礼法。
文子笑曰:“子非讼人,乃学者也。
结合世说新语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种文化精神,它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包括文化、诗词、书法等方面,还涵盖了政治、宗教、思想等各个方面。
而《世说新语》作为有“四书五经”之称的古代经典书籍,也记载着魏晋时期著名人物的生活品行以及他们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表现。
因此,结合世说新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魏晋风度。
首先,《世说新语》详细记述了魏晋著名人物的诸多精彩故事,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什么是魏晋风度。
例如,记载中的文人墨客班固的故事中,他的博学谦逊使宦官郑恒和朱邵很是佩服,他的精神价值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博学谦逊就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它代表着魏晋时期文人们崇尚学问、谦虚谨慎的风格,他们崇尚礼让、谦虚礼让,为人而行,忠诚信义,毫无自私的态度和精神。
其次,《世说新语》还为我们提供了对魏晋时期情感表达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例如,记载中的文人秦观的故事中,他的谦虚态度和谦逊态度,以及他对死者的情感,都体现了当时文人所崇尚的情感表达方式。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出于心底的真情,毫不加炫耀,也不贪图虚名,而是发自肺腑,真心实意。
同时,秦观对自己身份的安排,也体现出了他对魏晋时期礼义、敬法的忠实践行。
最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魏晋风度还包括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
例如,记载中的思想家苏洵的故事中,他总是试图捍卫炎黄子孙的尊严,他试图反映民众的期待,并大力支持社会变革。
他崇尚自由、理性和民主,主张清明之政,批评无政府状态,反映出炎黄子孙关心社会秩序的态度。
苏洵提倡的社会改革也符合了当时炎黄子孙的期望,充分体现了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
以上,结合《世说新语》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魏晋时期的风度:它体现出文人们做事时的博学谦逊、谦虚谨慎,还体现出政治思想上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尊重人权、追求清明之政等重要理念,这些都是魏晋时期人物表现出来的重要风度。
总之,《世说新语》作为重要的古代文献,为我们理解魏晋时期的风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仍然对我们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被称为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言行和故事,是我们了解魏晋时期文化风貌的重要资料。
那么,结合《世说新语》谈
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格,强调个性和独立思考。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分水岭,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有思想、有见识、有才华的人物,如王羲之、陆机、陶渊明等等。
这些人在文学、艺术、政治等方面的表现,都体现了他们对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的追求。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和轶闻,展现了这种文
化风格。
比如说,“晋人之未尝不如古人也,势不得已而用之耳”这个故事,就是在讲述人们在面对历史和现实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而不是一味地追随前人或权威。
其次,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格,注重内心的深度和情感的表达。
魏晋时期的文化,注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强调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复杂性。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和轶闻,展现了这种文化风格。
比如说,“长安少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于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探索。
再次,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格,倡导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魏晋时期的文化,反对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和轶闻,展现了这种文化风格。
比如说,“饮酒及第”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士人在山林之间饮酒作诗,倡导了一种自由、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与社会影响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然而思想上却极自由,士风有巨大转变,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不断冲突中得到调和。
玄风大畅,出现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影响深远。
魏晋风度的代表特征是洒脱放达追求个性,这种洒脱放达的个性与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世说新语》——一部记录魏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的志人小说,很好的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成就之一。
本文以《世说新语》为背景试论“魏晋风度与社会”。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社会影响“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在一次名为“你最希望生活在的10个时代”的调查活动中,出乎意料的是我国上榜的四个时代居然没有“汉武”“盛唐”而很受追捧的却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时期之一的魏晋”。
大家给出的解释很简单:“喜欢魏晋的自由放达”。
日本学者大沼枕山在其所做的汉诗中写道:“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
”无疑大沼枕山爱的是“魏晋风度”。
那么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与社会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时代有时代特征,社会有社会风尚。
如果说汉朝是辉煌壮阔、唐朝时盛大开放、宋朝是清丽内敛,那么魏晋就是洒脱放达。
如果一本书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毫无疑问《世说新语》就是魏晋时代的最好代表。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宋宗室刘义庆,也可能是刘义庆及其门客集体编撰。
南朝宋距魏晋不远,所载士族阶层的言行轶事应较近于史实,其中不少资料还被正史采用。
全书“以类相从”,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记载了名士玄虚奇异的思想、言谈、举止。
一、洒脱放达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一词在鲁迅先生一场名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后开始逐渐成为魏晋时代的代表性标志。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
的理解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文化精神。
从《世说新语》中可
以看出,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非常精致而又丰富多彩。
首先,魏晋时期的人们十分注重内涵,充分体现了他们的
文化精神。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尊重知识,重视内涵,崇尚文化。
比如,孟尝君和荀勖讨论“若事在,谁
能假乎?”的问题时,双方都以理性的态度展开讨论,体现出
他们重视文化的精神。
此外,荀彧在《世说新语》中也多次提
到“言之有物”,他强调,言论必须有具体的内容,而不能仅仅
是空谈。
其次,魏晋时期的人们也非常重视礼仪文化。
在《世说新语》中,礼仪文化几乎无处不在,从宫廷礼仪到家庭礼仪,人
们都讲究谨慎、礼貌。
比如,荀攸谈到“以礼受人”,强调人们
应该尊重他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对礼仪
文化的重视。
此外,《世说新语》中还描述了许多家庭礼仪,
比如“老子之礼”,强调孝道,体现出家庭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最后,魏晋时期的人们还重视自然文化。
在《世说新语》中,人们经常谈论自然,比如荀勖谈到“百草有其药,百病有
其疗”,他认为自然中有很多有益的植物,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这种观点体现出他们对自然的重视。
此外,人们还崇尚简朴的
生活,比如荀彧谈到“东西之乐,唯有质朴”,他认为简朴的生
活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一观点也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文化的重视。
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非常精致而又丰富多彩。
他们注重内涵,重视礼仪文化,并崇尚自然文化,这一切都体现出了魏晋时期人们独特的文化精神。
从_世说新语_看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政局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置身其间的士人,既有朝不保夕的性命之忧,又有对自然、自我和自由的不懈追求,因而形成一种令后世追慕的魏晋风度。
本讲座为我们介绍魏晋士人在复杂政治局面下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艺术化人生的追求。
背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魏晋时期无疑是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绚丽的奇葩。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时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军阀混战、权势角逐,政权更替、人心惶惶。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过:“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这样的时代造就了诸多名士,他们的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愿望难以实现,还面临选择或言语失当带来的杀身之祸,他们在苦闷中潇洒飘逸、超脱旷达、任意而为、放荡不羁,也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是刘宋王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纂的记录东汉末年到南朝晋宋时期名士贵族等的言行轶事的笔记小说集,以生动丰富的内容、简洁幽默的文风展示了魏晋时期名士们的审美趣味和独特风尚,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是研究魏晋风度的绝佳资料。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一)蔑视礼法,任意而为魏晋时期是人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汉代大一统的儒家文化随着动荡的政局而逐渐没落,老庄思想兴起,思想的解放使得名士追求一种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任性”和“直率”成为他们行为和性格的代名词。
《世说新语·栖逸》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意思是,山涛将要离开吏部的时候,想举荐嵇康,而嵇康却写了一封信和山涛绝交。
这封绝交信,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从嵇康不愿出仕做官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对司马氏拒不合作的态度,这既是一种“任性”,更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和对当权政治的不妥协的抗争态度。
《世说新语·任诞》中有另一段文字:“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
透过《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摘要]晋人那种名士风范确实是真名士自风流,透过潇洒风流的名人士子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不仅仅是魏晋士人们的狂狷、任诞等诸种荒唐之举,我们发现这其中更浸渍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无奈、苦痛和血泪。
[关键词] 魏晋时期;《世说新语》;知识分子;困境;失落;抗争魏晋时期堪称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整个社会时常笼罩在恐怖肃杀的气氛之下,社会各阶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知识分子,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世族文人,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了血腥的政治斗争中而遭到杀戮。
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在他们身上悄然隐退,代之而起的魏晋玄学中对自我人生的强烈关照和个体生命的极度张扬,并由此形成了为无数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
一、个体人生的追求魏晋时期士人的心态似乎已归于平淡,面对时局的动乱、世情的险恶他们为求得保身不得不退避三舍。
于是,这些在现实政治中战战兢兢的文人士子们,暂时放弃了他们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豪情壮志,而把生活的中心转移到了对自我人生的追求和关照上。
魏晋的玄家受老庄思想影响,即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本源的回归。
嵇康便是玄学思潮在人生追求上的典型代表。
他厌恶仕途,傲视世俗,追求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
这种理想人生摆脱世俗的系累和礼教的束缚,而又有最起码的物质生活必须,有素朴的亲情慰藉,“抱琴行吟,戈钓野草”,以己之高洁而独立于世。
嵇康的理想人生,可以说是把庄子的思想诗化了。
从《世说新语》赏誉篇中所记来看,率真质朴、闲适清高、简约旷达、宁静淡泊等品性成为了时人品评关注的焦点,如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
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1[P89]这里,王戎以未经雕饰的“璞玉浑金”来比喻山涛品地的率真、质朴,此间真意,尽在其中。
从当时人们对魏晋士子名流个体品性的关注来看,更多的士子文人已经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开始向自我的人生回归:他们不再热衷于追逐尘世间的虚名浮利,他们追求的是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与超脱;他们流露出的是向人类自然本性的迁移;他们试图放下负累,回到人生的原生态,释放个体生命内心深处最朴实无华的性情。
从《世说新语》中王徽之形象看魏晋风度-最新文档从《世说新语》中王徽之形象看魏晋风度《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小说集,记述了汉末到刘宋年间名士的逸闻轶事,对后世语录体小说影响深远,也是一部全面展现魏晋名士风采的故事集。
虽然每篇只有只言片语,却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名士的精神面貌和清谈任诞的生活方式。
而王徽之作为一代魏晋名士的代表人物,他在《世说新语》中流传的很多故事,成为当时名士行为的典范,他的任情任性、潇洒飘逸、高风傲骨、重情重义的个性和行为成为对魏晋风度最好的诠释。
一、“魏晋风度”以任情任性、率真洒脱为主要表现,在王徽之身上体现鲜明“魏晋风度”诞生于魏晋南北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动荡、战乱、瘟疫让传统的儒学一步步分崩离析,最终走向崩溃瓦解。
门阀制度粉碎了寒门士人最后一丝梦想,何晏、孔融、嵇康因为多言政治引来杀身之祸,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每个人都惶恐不安,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下,传统儒学重伦理轻情欲,重集体轻个人的思想已经不能再统治人们的行为。
于是,在嵇康提出“越明教而任自然”{1}后,名士们从思想和行为举止上纷纷应和。
王子猷也用实际行动表现出对这一思想的赞同,如《任诞》中的名篇《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2}任情任性就是随性而为,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完全不去顾及礼法与世俗。
王子猷正是这样践行着这种独特的风度,他在山阴居住,突然想起来戴安道,就趁着夜色乘小船去找他。
经过一整夜的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却又“造门不前而返”。
这样的行为如果放在当代社会,人们一定以“怪异”甚至“作”来嗤之以鼻。
但在魏晋时代,却是整个时代的选择,是士人们的选择。
他们见过了太多的黑暗和痛苦,狂傲任诞、落拓不羁不仅仅是一种风度,更是他们向假礼教和黑暗现实发出的愤激反抗。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最新资料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在中国小说史上,有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是两大类别之分,而这两大类小说均不约而同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走向自觉,具备了小说的雏形。
当然这与整个魏晋作为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轶事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名士的故事集。
名士风度,也称魏晋风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们的言谈举止的一个总体概括。
名士风度主要有三个外在的表现形式:饮酒、服药和清谈。
魏晋时期士人阶层中嗜酒成风,而且毫无节制。
例如《刘伶病酒》:“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
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我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饮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刘伶因为纵酒过度而卧床不起,妻子劝谏他戒酒,但是他却假意戒酒,骗说让妻子准备酒肉,自己在鬼神面前发誓戒酒,但是自己却在祷告时说:“天生我刘伶,酒是我的命。
一次喝一壶,五斗消酒病。
妇人之言,万不可信。
”说完拿起酒又是一饮而尽。
魏晋风度的第二个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服药,服五石散。
五石散主要石油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这五种金石类药调制而成,药性较为猛烈,服药后需要奔跑行走把药性给发散掉,故名五石散。
魏晋名士服五石散的目的一是为了长生不老,二是为了感官上的刺激,为了美容,因为吃了五石散,容貌焕发,心情开朗,体力增强。
何晏就是服食五石散的名人,在《世说新语》容止篇里就对何晏的外貌这样描写到:“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魏晋风度的第三个表现就是清谈,如果说饮酒和服药是魏晋名士的任性、放达的性格特征,那么清谈则是魏晋名士外在风度和气质的综合体现。
清谈起源于东汉末年,那时候流行名士聚集在一起谈论一些时事,这个称之为清议。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和文化,这些人物和文化构成了魏晋时期的风度。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的一部流传广泛的笔记小说,它记录了魏晋时期的风土人情和人物风采,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范。
在世说新语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时期的文化和风度。
一、文化的多元化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化多元化、交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不同流派的文化,如儒、道、法、南北宗、墨驴、释等流派。
这些文化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有千秋。
魏晋时期文化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让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人物成就的凸显魏晋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人物,这些人物在世说新语中都有相应的记载。
这些人物的成就凸显了魏晋时期的人物风度。
其中包括了孙权、曹操、刘备等历史上的名人,还有一些隐逸的风流人物。
这些人物的才华、胆略、美德等方面的表现,让人们钦佩不已,形成了魏晋时期人物性格的风格特点,也是其人物风度的体现。
三、贵族风度的转变在魏晋时期,贵族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先前重视礼教的贵族文化渐渐走向没落,而新贵族阶层的文化显现出来。
随着政治的变化和社会的转型,新贵族阶层开始反叛官方的礼教,它们开始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表达。
这种铺天盖地的自由和个性表达在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得到,让人们惊叹新贵族阶层的开放思想,也是其人物风度的体现。
四、儒家风度的保持魏晋时期是儒家文化的鼎盛时期,儒家文化始终有其较高的地位和影响。
在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在魏晋时期,尽管道教、佛教等异质文化也有所发展,但儒家文化仍然占据了当时文化的主流地位,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儒家思想和观念在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中依然是深入人心的,这是其文化品质的保持和人物风度的体现。
总之,魏晋时期的风度是多样化的。
尽管社会在变革,但是,无论是在文化形态、人物成就、贵族风貌还是儒家文化等方面,都有其较高的品质,这也是魏晋时期特有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