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认识》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7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63页例3,《认识面积单位》。
教材分析:《认识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63页的内容。
《认识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过程,为建立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思维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
面积单位是生活中常用的单位之一,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为后面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先用文字介绍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再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面积单位,感知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既帮助学生建立起面积单位的表象,又为今后进行面积的估测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但缺乏理性认识的支撑。
本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善于表达,其思维水平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因此,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也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应该重点注意的地方。
教学目标:1.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能利用面积单位估测物体的面积,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3.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初步认识面积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PPT课件,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米的尺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个寒假我国举办了举世闻名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让我们一起回顾冬奥首金产生的过程!(观看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视频)2、你知道产生冬奥首金的冰场有多大吗?(预设:不知道,很大)想知道冰场表面的大小就需要测量冰场的什么?(生:冰场的面积)【设计意图】:抓住了北京举办2022冬奥会这个契机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眼球,触动心灵。
三年级下认识面积小朋友们,在我们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有一个非常有趣也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面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认识一下它吧!什么是面积呢?想象一下,我们有一块大大的黑板,还有一张小小的课桌。
黑板表面的大小,和课桌表面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这个“表面的大小”就是面积啦。
简单来说,面积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
那我们怎么去衡量面积的大小呢?这就需要用到一些标准的单位。
就好像我们量身高用厘米、米,量体重用千克一样,量面积也有专门的单位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先来说说平方厘米吧。
小朋友们可以拿出尺子,画一个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 1 平方厘米。
1 平方厘米有多大呢?差不多就是我们大拇指指甲盖的大小。
那如果要测量像橡皮这样比较小的物体的面积,就可以用平方厘米作单位。
再来说说平方分米。
同样的方法,画一个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 1 平方分米。
1 平方分米比 1 平方厘米大多啦,大概是我们手掌那么大。
像我们的课本封面,就可以用平方分米来测量它的面积。
最大的单位要数平方米啦。
画一个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 1 平方米。
1 平方米可就更大了,差不多是我们家里放一张小桌子的地方那么大。
教室的地面面积、房间的面积,就可以用平方米来测量。
知道了面积单位,那我们怎么去测量一个物体的面积呢?如果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计算。
对于长方形来说,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比如说,有一个长方形的黑板,长是 4 米,宽是 2 米,那么它的面积就是 4×2 = 8(平方米)。
正方形的面积就更简单啦,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所以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
假如有一个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 3 分米,那它的面积就是 3×3 = 9(平方分米)。
但是,如果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
把这个不规则的图形放在一个方格纸上,然后数有多少个完整的格子,再加上不完整的格子进行估算。
三年级下《面积的认识》在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面积的认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他们首次系统地接触和理解“面积”这个概念。
那什么是面积呢?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家里的地面、桌面、书本的封面,这些面的大小就是面积。
简单来说,面积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
比如说,咱们教室里的黑板,它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再看看课桌上放着的数学书,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这本书封面的面积。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面积,老师在课堂上会准备各种各样的实物。
像是正方形的卡片、长方形的手帕、圆形的盘子等等。
先拿正方形的卡片来说,我们可以用小正方形去铺满这个卡片,铺了多少个小正方形,就大概知道这个正方形卡片的面积有多大。
同样的,对于长方形的手帕,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估算它的面积。
那同学们可能会问了,怎么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呢?这就有好几种方法啦。
如果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完全一样,那它们的面积自然就相等。
可要是不一样呢?咱们可以把两个图形叠放在一起,如果一个图形能够完全覆盖另一个图形,那这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但有时候,两个图形不方便叠放比较,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统一的面积单位去测量。
什么是面积单位呢?就像咱们测量长度用厘米、分米、米这些长度单位一样,测量面积也有专门的单位。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平方厘米是一个很小的面积单位,大概就是一个指甲盖的大小。
同学们可以用尺子量一量自己指甲盖的边长,差不多 1 厘米,那么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 1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就比平方厘米大一些,大概是我们手掌的大小。
平方米就更大啦,家里的小卧室,面积可能就有十几平方米。
在学习面积单位的时候,同学们要多动手去感受。
比如,用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拼一拼,看看多大的图形面积是 10 平方厘米;再用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去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大概有多少平方分米。
学会了面积单位,咱们就可以准确地测量和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啦。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优秀教案(通用3篇)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20(一)面积和面积单位1.物体的表面。
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
比一比,哪个表面大。
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
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平面图形。
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第一组:圆形第二组:提问:(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
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
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
如下图所示。
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
《认识面积》说课稿《认识面积》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面积》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面积》说课稿1一、说教材1、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0—62页《认识面积》。
2、说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内容是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他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
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
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物体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教法: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
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面积认识》说课稿(通用16篇)《面积认识》说课稿 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1)课程内容:《认识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2)说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从而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结合教材特点并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知识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2)、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关键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二、教法和学法(1)情境教学法:课一开始,创设“涂色”比赛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习新知作了较好的铺垫。
(2)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实物、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学习新知。
(3)认知冲突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低中年级操作随意性大,对学生的操作必须适当指导启发,另外根据认知冲突论,教学中我不断设置矛盾冲突,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合作、操作学习法: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理解概念。
第课时面积单位的认识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会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表示常见物体的面积。
【重点】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难点】1.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2.会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表示常见物体的面积。
【教师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PPT课件。
【学生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各一个;自制的方格纸。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预设生:物体(忽略高度)的表面或封闭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比较面积都有哪些方法?预设生:直接观察、重叠、摆小正方形、数格子……1.师: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下面三个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预设生:第2个图形面积最大,第1个图形面积最小。
2.师:有2个图形,一个有9格,另一个有15格,可惜看不见,你认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呢?预设生1:15格的面积大,9格的面积小。
生2:不知道格子大小是否一样,不好比较。
(PPT课件出示下面2个图形)师:现在你发现什么了吗?预设生:格子大小不一样,不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图形的大小。
师:对,数格法虽好,但是用大小不一样的方格去测量面积的大小,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预设生:必须统一规定方格的大小。
师:真聪明,这个统一大小的方格,我们把它叫做面积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认识)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测量数学书封面。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测量面积的大小。
下面你就用你自选的方格纸来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是多少个方格,好吗?学生动手量后汇报结果。
预设生:6格,12格,15格,24格,…。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为什么我们量得的数学书的封面不一样呢?就是因为用来测量面积的方格的大小不一样。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教案6篇只有关注学生当前学习状态而设计的教案,才能为他们提供适时的支持和指导,很多时候教案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信息窗1主题图)师:小明家要买新房了,大家看,他们一家笑得多开心呀!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二、活动过程:活动一、1、师: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大这个问题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2、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发现。
3、师:厨房和餐厅和地面是有大小的,地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你能说说客厅、卧室的面积是指什么吗?学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摆,得到厨房比餐厅大。
4、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面积的理解。
活动二、1、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晚厅的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吗?学生自己摆。
2、师:把你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3、师: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活动三、1、认识平方厘米。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相识面积单位》设计理念本节课,老师通过“情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策略、建构模型)——运用模型”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从数学的源头提出“数学上为什么要定义面积单位?是出于解决什么问题的须要?”在多样化的策略中进展分析、反思、优化的根底上,经验建构具有一般的、普遍意义的、策略性的数学模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过程,感受将“边长是1cm、1dm、1m的正方形格子作为常用面积单位”一说存在意义上的“科学性”。
教学内容《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42—P44学情及教材分析《相识面积单位》一课属于“几何及图形”领域,被支配在三年级(不同版本上下册时间支配不同)。
它是在学生已经驾驭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及面积相识的根底上进展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场,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相识上的一次飞跃,同时本课的教学内容又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根底,干脆产生联络的就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以及长正方体、圆柱体的外表积计算等。
其中“相识面积单位”一课,人教版、浙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材都编排了让学生用若干个较小的一样单位面积去测量和比拟同一面积的内容。
教材编写意图是想让学生经验同样大小的图形用不同的单位测得的结果不同的这一认知过程,体验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即面积单位须要统一。
先相识1平方厘米的方格子,然后,通过变更问题情境(测量桌面的大小、黑板面的大不小),突显小的面积单位的不适应性而引出相识新面积单位的学习须要。
教学目的1.通过“摆、拼、剪、做、量、算”等活动,相识面积单位的标准及统一的必要性,从而建构边长是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格子是标准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2.通过解决详细情境的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从多样化的策略程度中,选取普适性的策略,学会从特别性走向一般地思索问题,驾驭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三年级下册《面积》知识点归纳1、认识面积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m2) 平方分米(dm2) 平方厘米(cm2)3、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4、面积单位的换算: 1分米2 = 100 厘米21米2 = 100分米21公顷= 10000米21千米2 = 1000000米21千米2 = 100公顷什么是面积(认识面积)1、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量一量1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摆一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1、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铺地面(面积单位的换算)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换算和使用大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