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奇妙的想象》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77 MB
- 文档页数:16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独立编排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习作单元,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即为习作策略单元。
本单元习作主题是《奇妙的想象》,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
本单元安排了《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两篇例文,例文语言浅显,情节有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旨在给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提供借鉴和模仿的范例。
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创编故事,并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想象故事。
本单元的习作任务是写一个想象故事,提供了7个题目,旨在以富有想象力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习作思路,也提出了习作的具体要求:一是对习作范围作了说明;二是强调了想象要大胆;三是建议开辟专栏展示习作,扩大交流范围,使学生获得习作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习作热情。
【学情分析】已知的:1、三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乐于口头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因此要求三年级学生根据特定的说出自己的一部分想象并不困难。
2、在学习了课文《小真的长头发》和《我变成了一棵树》后,对发散性思维方式有了初步的接触。
未知的:1、学生对作文该如何进行整体构思还不清楚,因此,本课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课文,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整体构思。
2、学生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写出一段充满想象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所思所想转化为书面语言表达,利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想象。
【教学思路】新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的习作要求中这样写到:“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学生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脑海中新奇有趣的想法取之不尽,要将学生的奇妙想象转变为笔尖下的引导,需要教师有效的习作指导,所以,整节课我创设了挑战想象国王难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写作恐惧感。
习作例文·习作:奇妙的想象本次习作的话题是“奇妙的想象”,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创编故事,并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想象故事。
本次习作是在精读课文感受奇妙的想象并借助“交流平台”梳理如何展开想象,通过“初试身手”进行大胆想象的尝试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本单元习作任务的具体落实。
两篇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语言浅显,情节有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旨在给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提供借鉴和模仿的范例。
《一支铅笔的梦想》这篇例文描述了一支“老憋在抽屉里”的铅笔的各种梦想。
山坡上、荷塘里、菜园里、小溪边、运动场上,铅笔的梦想在不断变化。
无论铅笔的梦想如何变化,想象始终围绕铅笔的特点展开。
课文的旁批引导学生关注铅笔与想象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明白展开想象要联系事物的特点。
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仿照课文说说铅笔的其他梦想,就是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继续展开想象。
例文配有插图,对应铅笔的第三个梦想。
图上铅笔像细长的豆角一样长在青青的藤上,表现了铅笔实现梦想后的开心与快乐。
《尾巴它有一只猫》这篇例文颠覆惯常思维展开想象,不是猫有一只尾巴,而是尾巴拥有一只猫。
顺着尾巴的思维,创造出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故事。
课文的旁批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提示常规思维下不可能发生的事,反着去想象就能实现。
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启示反方向去想象,打开思路,说出更多新鲜有趣的想法,把学生带入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例文配有插图,从绿色的枝叶中伸出一条猫的尾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例文内容形成了呼应。
习作主要分为“题目晾衣图”和习作要求两部分。
单元习作的第一部分,提供了7个题目,旨在以富有想象力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习作思路。
第二部分,提出习作的具体要求。
首先对习作范围作了说明:可以选教材中的题目来写,也可以自拟题目。
然后强调了本次习作最主要的要求:想象要大胆。
之后对习作交流提出要求:完成习作后要交流分享,互相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奇妙的想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三下|习作《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结合本学段课标对习作的要求,参考单元要素和教参,加上对文本的解读。
本节课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能借助事物进一步体会丰富与神奇的想象。
②大胆想象,写一个想象故事。
③初步了解想象习作的技巧。
1.借助事物,体会想象的神奇。
课堂伊始,利用孩子们的文具“铅笔"作业本”,让孩子们大胆想象。
紧接着交流想象,出现了“会飞的毛毯"会说话的大树”等等有趣的表达,师及时小结想象的特点。
顺势引导到本节课的目标“写"。
体会到丰富与神奇的想象。
2.确定题目,牛刀小试。
出示习作题目晾衣图,让学生交流发现最喜欢的题目,和题目中有趣的地方,师随机点评触发习作欲望。
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现,去想象出自己的题目。
“想现实做不到的,想别人想不到的”,并简单的叙述,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会长零食的大树》、《会吐金子的毛驴》、《会七十二变的护理》、《会走的垃圾桶》、《把爸爸装在口袋里》……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题目。
有了题目,孩子们开始自由创作,将奇妙的想象变成奇妙的故事。
3.展示交流,现场点评。
指名展示自己的习作,生交流有趣的地方,师围绕“让角色对话"完整的结构框架”“场景再现"给予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4.出示例文,方法指导。
让学生先写后教,通过一篇范文《手罢工了》,指名读和总结,让学生知道写作时“让角色说起话来,把场景再现出来。
”能让故事好玩起来。
范文的运用为学生在模仿与运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便于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
减少了写作的困难。
最后布置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习作,并粘贴于教师图书角“想象栏"的任务。
二、我的思考1.新的挑战,新的历练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块“硬骨头”,一般的公开课都会唯恐避之不及。
我们班级的孩子们,性格内秀,不张扬,不善于表达,也是多数老师对其印象。
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五【教材解析】1.单元解读《奇妙的想象》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即为习作策略单元。
围绕这个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
精读课文《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都是以儿童视角去想象周围的世界,让学生在文章中感受想象的方式及如何表达想象。
从想象的方式来看,《小真的长头发》抓住事物的特点实行夸张发散式与情节发展结合起来想象。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顺着故事发展的情节去想象。
“交流平台”围绕“想象”,回顾两篇精读课文,总结大胆想象的作用和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想象的兴趣。
初试身手栏目是在学习课文之后,让学生尝试去创作手指画,同一静止事物,经过大胆想象,赋予色彩、动作,能够变成各种各样的事物,发生有趣的故事。
接龙讲故事,既满足学生学习课文感受想象的大胆、奇特后的表达需求,又降低难度,学生能够实行思维碰撞出火花。
接龙故事的开头,实际上也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想象的方法:颠倒。
告诉学生,在想象中,事物是能够颠倒着发展的。
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能够根据事物的特点想象成相似的事物,实行发散式想象。
《尾巴它有一只猫》提供反方向想象。
引导学生反着去想,供学生借鉴。
从表达上来看,《一支铅笔的梦想》在构段上引导学生明白能够先写铅笔的梦想是什么、要做什么、有什么感受来把一段话写清楚,在构篇上能够通过相似的段落结构来写几个画面。
《尾巴它有一只猫》能够写尝试学习反问表达的句式、能够写几个角色的对话、心里想法,从而把想象故事写得新奇有意思。
而在故事情节上:都是围绕“起因——经过——结果”的脉络来展开大胆想象。
2.习作解读“习作”是单元的学习成果,展示孩子们的想象,创编自己的想象故事。
习作的主题是“奇妙的想象”,教材将七个充满想象趣味的题目放在不同形状、颜色图案的相夹里,用来激发学生展开无穷的遐想,这个个遐想既是能够沿着喜欢的题目大胆想象不同的故事,也能够是由题目作为触发点,以及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引发自己其它的大胆想法。
明确定位整体构思分步达标——统编教材三下习作单元《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一、明确教学定位确定核心目标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六年级下册,每册都编排了一个独立的习作单元。
这八个习作单元的习作要素依次为:观察、想象、写事、写景、写物、写人、围绕中心意思写、表达真情实感。
每个习作单元一般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五个板块组成。
每个板块承担着不同的学习功能,这五个板块各部分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奇妙的想象》是三下年级的习作单元。
围绕“奇妙的想象”这一主题,编排了下列五大板块的内容:从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基本定位出发,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
因此,“奇妙的想象”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自然也会让人想到要从文中提炼一些方法让学生学习。
但是,“奇妙的想象”单元着力培养的习作要素,与其他习作单元的习作要素相比,有其特殊性。
我们可以把统编版教材写作单元的写作要素列表进行分析:统编版教材习作单元习作要素一览表作内容与方法。
如:写事、写景、写物、写人、围绕中心意思写、表达真情实感;另一类则是不直接指向写作内容与方法。
如:观察、想象。
观察和想象是写作中最重要的两个能力,可以说是写作的基础。
小学阶段学生写的最多是这两类记叙文: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而这两种类型的记叙文就是以观察和想象为基础的。
所以,“奇妙的想象”这一单元可以说是习作单元中的特殊单元,相应的在定位“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习作”这些板块的教学功能时,也要考虑其特殊性。
而这种特殊性,编者是通过各个板块的课后练习与引导提示语来体现的。
精读课文《小真的长头发》安排了两道课后练习:①小真说她的长头发能做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②想象一下: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用来做什么?和同学交流,看谁的想法更奇妙,更有趣。
《我变成了一棵树》同样安排了两道课后练习:①默读课文。
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②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从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安排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编者在这一板块主要让孩子们感受想象神奇,激发想象欲望,在阅读体验和参与故事建构中感受想象的乐趣。
习作:奇妙的想象一、在阅读中学习方法(一)不要脚的朋友(节选)老皮匠的眼皮垂下来了,一双木头脚立刻从他拿着的鞋子里跳出来。
它想找一个新主人,不像老皮匠那样,总是把它关在鞋子里,要能够常常带它到街上去蹦蹦跳跳的。
它看见一条蛇睡在草堆里,木头脚在它的周围走了两圈,看了又看,这家伙的身体倒是挺长的,可惜没有脚。
木头脚可乐了,它想:“请它做我的主人吧。
”等蛇醒来,它就问:“没有脚的朋友,你要不要脚?”“脚?”蛇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要脚。
”“难道你不想走路吗?”木头脚很失望。
蛇把它的长身子向左右摆动,长肚子一伸一缩,身子就向前走了。
木头脚很奇怪地问:“没有脚你怎么能走路的?”“因为我有着比脚更好的‘脚’哩!在我的肚子底下,有许许多多鳞片,它们会动,会像小脚一样地推着我在地上爬。
”蛇说着很快地又在草地上爬了一圈,然后向着正在发呆的木头脚说:“木先生,谢谢你的好意,我不想要什么脚了。
”“你们要不要脚?”木头脚一边继续向前走,一边高叫着,它很像一个贩子。
1.木头脚的主人是__________,因为主人总是把它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木头脚想找一个新主人,希望新主人能够常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不要脚的朋友”是指__________。
3.想一想,做一做。
(1)木头脚想请蛇做新主人,是因为它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为什么不要脚呢?请用“____”在文中画出答案。
(3)作者想象十分合理。
我也会想象:木头脚走着走着,它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它一定需要两只脚啊!”(二)蜗牛的森林蜗牛生活在一片草地上,对于蜗牛来说,这里就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可是有一天,草地上来了一只穿红靴子的兔子,蜗牛很热情地招呼说:“欢迎你来到蜗牛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