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23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XXX《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二、实验器材根据四个创新实验,分为四组材料用具:(1)第一组:集气瓶,分液漏斗,上嘴抽滤瓶,导管,具支试管,止水夹,20ml注射器,橡胶管,HO,FeCl,澄清石灰水,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等;223(2)第二组:20ml注射器,输液管,EP管,水浴锅,HO,FeCl,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液:葡萄糖溶液=1:1),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3)第三组:锥形瓶,CO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电子白板),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液:葡萄糖溶液=1:1),植物油;(4)第四组:血糖仪,注射器,输液管,葡萄糖,酵母菌,HO,FeCl。
三、教材尝试分析2232223(图1教材中的有氧装置)(图2教材中的无氧装置)教材方案设计合理、科学完整。
图3和图4为学生参考教材中操作的有氧装置和无氧装置。
(图3学生操作的有氧装置)(图4学生操作的无氧装置)学生经过操作发现尝试时间较长,难以在一节课上完成,分析缘故原由有如下几点:2.反应物量比较多,在500mL锥形瓶中加入240mL酵母菌培养液。
3.无氧条件不好控制,图2的B瓶中放置一段时间消耗瓶中的氧气来制造无氧条件。
4.不能定量比较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二氧化碳产生的多少,酒精不太方便检测。
5.尝试时间比较长,要培养8到10小时,课堂上难以完成尝试。
4、尝试道理和立异设计思绪(一)实验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呼吸,有氧条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用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会变成灰绿色;用CO传感器和电脑采集和绘制二氧化碳变化曲线;用血糖仪测定葡萄糖(稀释10倍)。
(二)立异尝试设计思绪利用HO和FeCl₃快速制氧,缩短回响反映时间;利用注射器作为回响反映器,有效发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有氧和无氧前提,削减回响反映物的量,缩短回响反映时间;利用CO数字传感器,能够实时定量检测产品CO的变革量,定量比较酵母菌有氧前提和无氧前提下产生CO的量;用血糖仪测定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前提下分解葡萄糖的量,计算呼吸速度。
〖实验8〗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1C5S3 P91)(9月18日16:10—17:00)一、实验目的:通过探究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情况,研究。
二.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所以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方程式见学案)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根据石灰水混浊水准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能够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浓硫酸)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三.方法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4.实施实验→5.分析与结论→6.表达与交流。
六、实验结果:用方法1检验CO2时,溶液由变绿色再;用方法2清的变。
证明有CO2产生酒精的检验中,橙色的溶液变成,证明有酒精产生。
七、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9答案:一、有氧或无氧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四、实验流程:溴麝香草酚蓝石灰水重铬酸钾六、实验结果:蓝色黄色石灰水浑浊重铬酸钾灰绿色七、实验结论: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实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预先祝大家中秋快乐!澤穎实验 〖探究性3〗〖实验8〗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第 30 页2022-10-41.☆(09全国理综II 1)以下关于细胞呼吸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实行 C.酵母菌能够实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人体硬骨组织细胞也实行呼吸 D.叶肉细胞在光照下实行光合作用,不实行呼吸作用2. 用酵母菌酿酒,理想的方法是( )A .先通气后密封B .通人足量空气C .先密封后通气D .尽量密封,避免空气进入3. 将酵母菌培养物由供氧条件转变为厌氧条件,以下过程中加快的一种是( )A .葡萄糖的利用B .CO 2的放出C .A TP 的形成D .丙酮酸彻底氧化4. 在a 、b 、c 三个锥形瓶内分别盛有等量、成分相同的酵母菌葡萄糖溶液。
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P91
1 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分析
甲:有氧呼吸装置乙:无氧呼吸装置
3 A瓶加入的试剂是NaOH,其目的是: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 C瓶和E瓶加入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其作用是:检测CO2的产生
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E瓶,其原因是: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
再连通E瓶,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CO2是酵母菌
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
3、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XXX1、教材分析2、教学思路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本节教学运用了问题导学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课堂创设情境,并通过有氧、无氧呼吸实验演示等手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使课堂呈现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研究方式,激发了他们探究实验的兴趣,并领悟了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和生成产物,这样就为后面研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打下了基础。
通过探究,培养了他们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探究实验的能力,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3、讲授目标知识目标:能阐述细胞呼吸的概念能力目标:通过参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严谨的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建立科学价值观。
4、教学重难点重点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2、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
难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设计5、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装置,学案。
布置学生课前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5.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教师提出问题“CO2、酒精是酵母菌在有氧产生的,照旧在无氧产生的呢?”引入课题:探讨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课件展示课题)5.2以问题、讨论等方式,进行实验方法、步骤的探讨提出问题→作出假定→设想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换→再探讨通过提问学生,讨论,最后确定本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酒精和CO2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作出假定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针对问题作出公道的假定。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归纳2021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液滴左移。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归纳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归纳20211.实验原理2.实验步骤(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葡萄糖溶液)。
(2)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3)检测酒精的产生:自B、D中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4.实验结论(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2)在有氧条件下产生CO2多而快,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CO2。
[深度思考](1)为什么选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提示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可通过测定其细胞呼吸产物来确定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2)为什么先将空气通过10%的NaOH溶液后,再进入酵母菌培养液中?提示10%的NaOH溶液用于吸收空气中的CO2,以保证用于检测产物的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导致的。
(3)用于测定无氧呼吸的装置中,为什么将酵母菌培养液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提示酵母菌将锥形瓶中的氧气消耗完毕后再进行检测,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无氧呼吸产生的。
(4)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为何不设置对照组?提示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设对照组,而是通过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5)实验所用的葡萄糖溶液为什么需煮沸?提示煮沸的主要目的是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方法技巧]1.运用液滴移动情况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方法(1)欲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如前面5题中的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考点名称: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一.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方程式:有氧呼吸:C6H12O6+6H2O+O2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能量(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实验装置:二.方法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取20g新鲜的食用酵母菌,分成两等份,分别放入锥形瓶A(500mL)和锥形瓶B (500mL)中,再分别向瓶中注入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2)检测CO2的产生用锥形瓶和其他材料用具组装好实验装置(如上图),并连通橡皮球(或气泵),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约50min)。
然后将实验装置放到25-35℃的环境中培养8-10h。
(3)检测洒精的产生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
向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97%)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三.实验现象及分析(1)现象:甲、乙装置中石灰水都变混浊,装置甲混浊快且程度高。
装置乙中的B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装置甲中的A溶液不变色。
(2)分析:①酵母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产生CO2;②酵母菌在有氧比无氧时放出的CO2多且快;③无氧时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
(3)实验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酵母菌呼吸类型,酵母菌呼吸产物的鉴定,酵母菌呼吸装置前情提要:关键词:呼吸方式、溴麝香草酚蓝水、重铬酸钾溶液、颜色变化难度系数:★★★★重要程度:★★★★基础回顾:考点一览:考点一、实验原理(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能产生大量的CO2,在进行无氧呼吸时能产生酒精和CO2。
(2)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可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考点二、实验流程技能方法:1、实验装置分析:(1)甲图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保证通入石灰水的气体中的CO2全部来自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从而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保证乙图中通入石灰水的CO 2全部来自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方法实验开始时,应将D 瓶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以消耗完瓶中氧气,然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通入石灰水的CO 2全部是由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3)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甲组石灰水变浑浊,很快又变澄清的原因后续通入的CO 2会和刚产生的碳酸钙沉淀反应,形成了碳酸氢钙,因而石灰水变混浊后,很快又变澄清。
如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就可避免这种现象。
3、实验的鉴定试剂及现象【技巧点拨】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1)实验装置(2)实验原理: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吸收O 2,释放CO 2,CO 2被NaOH 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液滴左移。
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呼吸速率。
装置乙为对照。
(3)误差的校正①如果实验材料是绿色植物,整个装置应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
②如果实验材料是种子,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对装置及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③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膨胀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的生物材料灭活(如将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第1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和有氧呼吸素养导引1.生命观念:运用物质与能量观,说出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2.科学思维:构建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的曲线模型。
3.科学探究:分析教材中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两个装置图,明确两者的区别。
一、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1.实验原理: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2.实验步骤:(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
(2)检测CO2的产生:①方法: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②装置如图所示:(3)检测酒精的产生:从A、B锥形瓶各取2 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 mL 溶有0.1 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1)甲、乙两装置中的石灰水都变混浊,但甲装置混浊程度高。
(2)2号试管中溶液变成灰绿色,1号试管不变色。
4.实验结论:(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2)细胞呼吸产物:①有氧条件:产生大量CO2。
②无氧条件:产生酒精和少量CO2。
[思考]A装置中用气泵间歇性地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保证酵母菌有充足的氧气,以进行有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1.概念:条件氧气参与,酶催化底物葡萄糖等有机物产物二氧化碳和水能量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2.主要场所——线粒体:(1)结构。
①为线粒体外膜。
②为嵴:由内膜向内折叠形成,使内膜的面积大大增加。
③为线粒体基质。
(2)特点。
内膜和基质中含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3.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4.过程:[思考]有氧呼吸反应式中的能量能写成ATP吗?提示:不能,因为葡萄糖中的能量只有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
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被学者称为保护大脑的清道夫,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1.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
掌握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理解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其生物学意义。
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如何在实验中准确观察和记录数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酵母菌、葡萄糖、试管、显微镜等。
2. 教学工具:PPT、实验指导书、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呼吸作用。
引出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
讲解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实验观察与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并记录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细节。
5. 结果分析与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实验收获,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程内容。
六、教学延伸1. 邀请生物技术公司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酵母菌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发酵面包、啤酒等。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生物技术企业,实地了解酵母菌的应用和研究。
七、课后作业2.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应用。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数据的完整性。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的方式,初步了解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基本概念。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酵母菌细胞呼吸,为什么需要进行细胞呼吸。
1.4.2 讲解:简要介绍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4.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酵母菌细胞呼吸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不同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1.4.4 总结:强调酵母菌细胞呼吸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第二章: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2.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2 教学内容介绍酵母菌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产物及其比较。
2.3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产物,掌握两种呼吸方式的特点。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
2.4.2 讲解:详细讲解酵母菌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产物及其比较。
2.4.3 比较:让学生分组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特点,总结出各自的优缺点。
2.4.4 总结:强调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第三章: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实验探究3.1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深入了解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过程和产物。
3.2 教学内容介绍酵母菌细胞呼吸实验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过程和产物。
3.4.2 讲解:详细讲解酵母菌细胞呼吸实验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知识点总结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检测: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实验原理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马上点标题下“高中生物”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 实验步骤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观察线粒体: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染色)→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观察线粒体注意问题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注意事项: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检测: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题⽬】下图为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类型的实验装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装置1红⾊液滴的移动距离表⽰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量
B. 若装置2的红⾊液滴不移动,则说明酵母菌只进⾏⽆氧呼吸
C. 若装置1红⾊液滴左移装置2不动,则说明酵母菌只进⾏有氧呼吸
D. 若装置1红⾊液滴左移装置2右移,则说明酵母菌同时进⾏有氧呼吸和⽆氧呼吸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分析可知:装置1中NaOH吸收了CO2,所以测定的是O2的吸收量,因此能判断有氧呼吸的强度。
当液滴不动,则⽆O2释放,表明没有进⾏有氧呼吸;当液滴向左移动,则吸收了O2,进⾏了有氧呼吸。
装置2中当红⾊液滴不动时, O2的吸收= CO2的释放,表明没有进⾏⽆氧呼吸;当红⾊液滴向右移动时, CO2的释放⼤于O2的吸收,表明进⾏了⽆氧呼吸。
根据前⾯的分析可知,装置1的红⾊液滴向左移动的体积就是酵母菌进⾏有氧呼吸消耗的O2体积,A正确;装置2中红⾊液滴不移动,只能表明装置中⼆氧化碳量不变,说明酵母菌没有进⾏⽆氧呼吸,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若装置1的红⾊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液滴不移动,则说明酵母菌只进⾏有氧呼吸,C正确;若装置1的红⾊液滴左移(进⾏了有氧呼吸),装置2的红⾊液滴右移(进⾏了⽆氧呼吸),则说明酵母菌既进⾏了有氧呼吸也进⾏了⽆氧呼吸,D正确。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实验原理:
酵母菌细胞进行呼吸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能量:氧化呼吸和发酵。
氧化呼吸是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将有机物质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而发酵是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将有机物质部分氧化为乳酸、乙醇等产物,能量产生较少。
实验材料:
- 酵母菌粉
- 10% 葡萄糖溶液
- 10% 蔗糖溶液
- 酵母菌培养基
- 水浴器
- 试管
实验步骤:
1. 准备两个试管,一个添加酵母菌粉和10% 葡萄糖溶液,另一个添加酵母菌粉和10% 蔗糖溶液。
2. 将两个试管放入水浴器中,调节水浴器温度为37°C,使酵母菌细胞进行呼吸。
3. 观察两个试管中气泡的数量和大小,记录观察结果。
4.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实验结果:
观察葡萄糖试管中的气泡数量和大小明显多于蔗糖试管,说明。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2)掌握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产物;(3)能够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2)学会运用对照实验和观察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产物;(2)实验设计与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1)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2)实验结果的解读与讨论。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酵母菌、葡萄糖、试管、澄清石灰水、显微镜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显微镜片、载玻片、盖玻片、试管架等。
3. 教学资源:课件、实验指导书、相关文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细胞呼吸、微生物等;(2)引入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这一课题。
2. 教学内容:(1)讲解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如单细胞结构、广泛分布等;(2)介绍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3)讲解酵母菌呼吸产物的特点,如二氧化碳、酒精等。
3. 实验操作:(1)分组讨论实验设计,确定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2)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3)实验结果的呈现与分析。
(2)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制作等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实验操作的熟练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给予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思维品质。
七、教学延伸1. 微生物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微生物的分类、分布和应用,如细菌、真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