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
- 格式:docx
- 大小:18.62 KB
- 文档页数:1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的治世。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文景二帝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加强集权、无为而治、减少刑罚;军事上,维护统一,安定边疆;经济上,厉行节俭、重视农业、抑制豪强。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帝国时代君主集权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发动的叛乱。
诸侯王在封国内征收赋税,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为此文景两帝采用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渐削弱王国封地,打击诸侯王势力。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景帝派周亚夫率军镇压,不足三月就平定叛乱。
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使诸侯国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酎金夺爵:汉制,诸侯贡金以助祭宗庙称酎金.汉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道都长安祭高祖庙献酎饮酎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献黄金助祭,酎金之制即由此产生.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如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这种有关酎金的法令称为“酎金律”.它是当时削弱和打击诸侯王及列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法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酹金助祭,以所献酹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中外朝制度: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
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
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真实含义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仁者,他必须实践,凭什么实践?是凭被老师教导、被父母要求吗?儒家说:不是,是凭著你内心的深度愿望。
仁在哪里?在你心里。
仁在你心里的什么地方?很深的地方。
既然那么深,我怎么能够知道呢?孔子说,虽然很深,但是,你想要的时候,就有了,它就来了,于是它就来了,它就在了,我欲仁斯仁至矣。
孟子讲得更清楚:本心良知,这个心就是你的本心,这个知就是你的良知。
良者,善也,常也。
你常常知道,永远知道,随时都知道,假如你说:“我没有!”那是你自己对不起自己。
所以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想要开发他内在生命的品质,他接触到这种学问的时候,立刻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这是我自己的生命,不是圣人的生命!于是,圣人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千古之上有圣人出,千古之下有圣人出,其心同也,其理同也;东海有圣人出,西海有圣人出,其心同也,其理同也。
”所以,只要你体贴到:原来我的生命是活泼的、我的生命是向往于光明的、我的生命本质是要求丰富的,你就会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你就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就会跟人来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任何行为,都视为自己的事,你就会“人不知而不愠”。
你就是个君子。
当你做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你整个生命是开展的,这叫作“君子坦荡荡”。
这时候是愉快的:孔子用三个词语来表现:一个是“悦”、一个是“乐”、一个是“不愠”。
“不愠”就是没有郁闷,连郁闷都没有,当然也就不会什么忧愁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得所谓的“忧郁症”。
活该,你生命没长进嘛,你辜负自己嘛。
当然这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努力的:如何把人性提醒出来,而不是用强硬的方式把它灌下去。
把它启发出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原来你的心是愤悱的、你的心想迸发出来的,这个圣人只不过是来点醒你一下,让你的生命能如实地迸发出来,这样你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充实饱满,于是就“悦”;你希望与人同乐,所以就“乐”;至于人家知道不知道,我觉得生命是自己的事,不是求人知道不知道的事,你就不愠……如果能够这样了解自己的生命,你就知道为什么圣人之教会流传久远、为什么儒家的教导被称为经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希望能帮到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对董仲舒个人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是他升官发财的主要工具,也是他讨得皇帝欢心的工具,而对于汉武帝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好迎合了他大一统发展的需要,所以汉武帝必须要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综合来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汉武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统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天赋神权,里面认为皇帝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人民,而是来自于上天,皇帝是上天指定的代言人,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理论方面为皇帝继位提供了正统的保证,也提供了法律依据,它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也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打牢,所以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大一统的目的,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
对于董仲舒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他升官发财的一个工具,因为董仲舒非常了解汉武帝,认为汉武帝在如今的大一统形势下,必须要采用一个不同于黄老之学的积极学说,由此董仲舒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理论来迎合皇帝的心理需要。
所以总的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其实非常复杂,对于很多儒家学派的人来说,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让他们升官发财,也可以让他们的学说成为当时的显学,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实施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不同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记载是,董仲舒在光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34年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此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具体的实行时间没有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回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导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背景原因
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
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
[键入文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上的一件大事。
西汉初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
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
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积极方面,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中国人的国民意识,增强了中国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统一、民族统一,使得中国在历经两千年发展后依然能够保持秦皇汉武开疆时的基本版图,无论出现何种形式、多长时间的分裂,中国人始终不忘国家统一,并且这种统一的意识几乎是出自中国人天性的要求,无论天南地北,人人皆认为统一是理所当然,人人皆视能为统一做出贡献为光荣,在分裂与统一的大是大非面前,人人都有奋不顾身、牺牲自我的豪情。
这种统一意识与当初所奠定的“大一统”思想,与中国数千来的思想统一,与儒家的教化下形成的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皆一脉相承。
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简单地讲,首先,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1。
[键入文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背景原因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
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导语:目的:加强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通过文化思想上的专制以求达到政治上的专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推
目的:加强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通过文化思想上的专制以求达到政治上的专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推行的政策。
当时他击败了窦太后为外戚势力且南征北战打退了匈奴等外部势力的侵略,需要一个能够安定国家、统一全国的信仰理念,孔孟的儒家思想便成了他的首选。
因为强调孝道、忠君等思想,汉武帝认为是非常适合安邦治国的。
从此,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主流达2000多年;
在汉朝以前的秦朝,是以坚持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秦始皇羸政更是法家的拥趸,主张严刑苛典治世。
他的“焚书坑儒”也是为了打击当时反对他的儒家势力,并采纳和重用了当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然而,秦朝15年便亡国,秦始皇更是被冠以“暴君“之骂名,标志着法家思想统治的失败。
因此,汉武帝早年却尚武,且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志,可痛定思痛后认为要真正使国家稳定发展,暴力治国绝非上上选。
这也是他最终选择儒家理论的原因,晚年的他更是颁下”罪己诏“以思己过,终成一代名君。
此后,历代汉朝帝王的谥号中均有了一个“孝”字,如“汉孝武帝”。
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所谓推翻百家争鸣,独尊儒术,其中儒术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但到了汉武帝那里,显然已经改变了儒术,即采纳了儒术中有利于统治阶级的部分,而去掉了不利于统治阶级的部分。
因此,后来的学者将这一时期的儒学称为儒教。
事实上,儒家思想在董仲舒那里已经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孔子原来的很多想法都被改得面目全非。
儒学原本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首创。
是一种鼓励人们入世,克己奉公,修身养性的理论。
但是到了汉朝,儒家思想占了主导地位,其他很多学派都被废黜了。
比如百家争鸣时期流传甚广的道家、墨家、法家,到了汉代因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打压,衰落了很多。
背后的社会因素是为了国家的大一统,思想的统一,这正是汉武帝所需要的。
有了思想和文化的统一,他就能更有效地治理国家,对人民采取高压政策。
董仲舒在思想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他首先将儒家思想与当时朝廷的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然后吸收其他学派的精华,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提出为汉武帝采纳他的意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儒家思想的推行铺平了道路。
董仲舒创立的儒家体系有三个思想要点,即天人感应论、大一统论和三纲五常论。
天人感应就是用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活动,比如天上出现了什么异象,然后用来指导政治活动,尤其是治国。
虽然很迷信,但在当时深得皇帝赏识。
毕竟当时科技落后,即使有人不同意,也无法提供反驳的依据和证据。
既然没人反驳,我说的就是对的。
汉景帝在位期间,各地诸侯纷纷扰扰,国家随时有分裂的危险。
为了实现统一,防止诸侯割据的局面,董仲舒适时提出了大一统理论,既实现了国家版图上的统一,又实现了思想文化上的统一,以思想文化巩固政治统一和政治稳定。
汉武帝为此提出,凡是追随儒家的都要重用,其他被认为不配的学说和学派都要废除。
除了儒家思想,其他的思想都是不允许人民相信的,尤其是儒生,否则会受到惩罚。
【历史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开启了汉代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而且也对
于黄老之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就是大力发展儒学和孔子学
说而贬低其他学派的学说,对于其他学派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西汉政治、思想和社会转轨变型需要的重大举措,先后以十一年之久,历经罢黜刑法、议立明堂、增置博士、绌抑黄老,制策贤良和任用儒
吏六个阶段,由政治开路到理论完成继而组织实现,构成一个险象环生、波澜迭出的历史
过程。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
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
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
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独尊儒术在
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历史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使汉代儒家经
学得到重大发展,并从此成为后世历代的正统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
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键入文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一直以来后代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这个话题争论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明显的钳制思想的工具,所以全部都是消极影响,但也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毕竟它曾经维护了汉代的大一统趋势,也加强了汉武帝的权威,对于整个汉代的发展起到过一定推动作用。
后来大部分历史学家都倾向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不均等,其消极影响显然是占了主要的,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质就是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钳制思想的发展,汉武帝是一个占有欲非常强的皇帝,他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不得不钳制人民的思想,所以才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代本来繁荣的文化圈变得死气沉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于整个汉代的诗词歌赋来说是不利的。
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件事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也维护了皇权统治,尤其是独尊儒术中天赋神权的说法给了汉武帝的王位很重要的法律保证,使得整个社会的统治基础被打牢,奠定了汉代发展的稳固基础,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皇权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
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力,但是它弊端也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后来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不是很高,认为影响主要表现在消极方面,也就是弊端上,毕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个钳制思想的工具,不利于汉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更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可以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提并论的思想史上的大事,这两件事都是具有钳制思想的作用,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专家解释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非常复杂,因为董仲舒在提出这个理论的同时也
1。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学指导汉武帝之前儒学发展状况: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战国:经过孟子、荀子总结和改造,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朝:秦统一后,采用法家思想治国,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打击。
4.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思想”治国,但儒学逐渐复苏。
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黄老学说的简单定义: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
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自主学习1】阅读材料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
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班固《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及教材1回答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因、目的、表现:原因:目的:表现: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班固《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及教材2回答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影响:影响: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材料三: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
元朔二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
元朔三年夏,匈奴入代,杀太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元朔四年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杀略千余人。
——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四: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龟虽寿》原文及字词翻译《龟虽寿》原文及字词翻译龟虽寿,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这篇古文表达了词人对时间的看法和理解,反映了内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伤,下面是《龟虽寿》原文及字词翻译,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古诗词吧!《龟虽寿》原文及字词翻译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字词注解:“螣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乘云雾升天。
骥:良马,千里马。
伏:趴,卧枥(lì):马槽。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暮年:晚年。
已:停止。
盈缩:原指岁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增长。
缩,亏,引申为短。
但:仅,只。
养怡:指调养身心。
怡,愉快、和乐。
永年:长寿。
永:长久。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龟虽寿翻译:神龟的寿命即使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躺在马棚里,但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有自己调养好身心,才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作品赏析:《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
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
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
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废除儒家之外的学说,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即将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正统学说,凡入仕为官者都要学习儒家思想,以此强化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成为封建社会中实行千年的思想统治政策。
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