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2-2董仲舒
- 格式:ppt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30
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第一节汉初黄老之学一、黄老之学1.基本内容:无为而治,道法兼容。
2.代表人物:曹参、盖公、司马迁父子。
3.思想特点:与原始道家的同异。
二、《淮南子》的思想1.自然天道观:道,元气。
2.对黄老道家的继承。
三、一篇重要作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了解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思想主旨、特点和得失。
第二节董仲舒一、“人副天数”说1.“天”的多重属性:自然属性、神性、道德属性。
2.人副天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
”“数”,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部分上的数量指标。
“副”,就是“符合”、“副本”。
人副天数,既包括形体躯干的肉体一面,也包括情感意志的精神一面。
二、天人感应论1.意志性的天。
2.阴阳五行与人的关联。
3.天谴,灾异。
三、性三品说1.性受之于天。
2.人性三品:“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
唯中民可名性。
3.“禾米”之喻:“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四、汉代公羊学1.以《春秋公羊传》为主来讲《春秋》的学问,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
2.汉代主要代表:董仲舒、何休。
3.主要思想:大一统说,三世、三统说。
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三策》的主要观点,儒学独尊。
第三节扬雄和桓谭一、今古文学之争1.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的含义、特点、代表著作、代表人物。
2.西汉以今文经学为盛,东汉以古文经学为兴。
3.今文经学之弊,古文经学的批判。
二、谶纬之学1.“谶”,隐语;“纬”,纬书。
2.纬书(《乾凿度》)的象数之学。
三、白虎观会议和《白虎通》1.白虎观会议的时间、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2.《白虎通》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三纲”、“五常”、“六纪”。
四、扬雄的哲学体系1.《太玄》对《周易》的模仿,《太玄》的宇宙论、元气论。
2.最高范畴:“玄”;“玄”的展现途径:“三起”、“三生”。
3.性善恶混,调和孟、荀,强调后天的学习、教化。
五、桓谭的形神论1.反对谶纬。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荷奇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荷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萌黄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谪,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信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吞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黄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学一、填空题1.黄老之学的经典是______和______。
汉初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盖公和______。
【答案】《黄帝书》;《老子》;曹参2.《新语》的作者是______,《新书》的作者是______,他们均是兼综______学说的汉代思想家。
【答案】陆贾;贾谊;儒道3.《论六家要旨》一文的作者是______。
在这篇论文里,他概括出阴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家的思想要旨。
【答案】司马谈;儒;墨;名;法、道德4.在1973年年底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属于黄老道家的重要著作《黄老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部分,它很可能就是史书有载而失传已久的______一书。
【答案】《经法》;《十六经》;《称》;《道原》;《黄帝四经》5.董仲舒遗留下来的著作主要有______和______,他的学说主要是通过发挥______一书中的“微言大义”来完成的。
【答案】《天人三策》;《春秋繁露》;《春秋公羊传》6.董仲舒所谓的“三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即______之性、______之性和______之性,其中只有______之性可以叫做性。
【答案】黑统;白统;赤统;圣人;中民;斗筲;中民7.董仲舒所谓的天,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道德属性。
他把天运行的规律与人的情感对应起来,将春秋冬夏四季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情对应起来,赋予天以情感特征。
【答案】爱;乐;严;哀8.董仲舒的“五行”学说,不仅把五行与四季相配,与东西南北四方相配,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德相配。
【答案】仁;义;礼;智;信9.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是以______观念为根据的,即以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
第2章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一、“天人相与”的神学体系1.董仲舒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
西汉时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因善治《公羊春秋》而成为经学博士。
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向武帝奉上“天人三策”,以“天人相与”的观点回答了汉武帝关于政权的正当性或合法性问题。
董仲舒致力于两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获得“汉代孔子”称号。
2.“天道阴阳”的宇宙秩序观(1)董仲舒思想的内容①自然观(哲学基础):“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
②社会观(理论重心):“天数毕也。
”(2)董仲舒思想的特点从“人”回归于“天”,以“天道”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
(3)董仲舒的“天道”观①“天”是至高无上的神灵,是有意志有人格的造物主。
人只有虔诚待天,才能得到天的赐福。
②构造了天意主宰下的以阴阳、四时、五行为骨架的宇宙秩序。
3.“人副天数”的天人感应论董仲舒从“为人者天”“人副天数”“同类相动”这三个环节的论述中,建立其“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的神学世界观。
(1)“为人者天”天既然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人当然也不在其外。
董仲舒在讨论论及天人关系认为“为人者天”即“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也。
”(2)“人副天数”“人副天数”即无论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既是“为人者天”之论的必然结果,也是“天人相与”“天人感应”论的理论依据。
(3)“同类相动”在董子看来,“天”与“人”不仅是“相与”的,而且又是能够相互“感应”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董子又提出一个“同类相动”的理论。
二、“深察名号”的认识路数为了了解、窥测“天意”,董仲舒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原则。
1.“名则圣人所发天意”的认识来源说(1)“正名”的发展①孔子:最先提出“正名”说,是指一种职位(名)要与相应的职责(实)相连属,并无明显的认识论意义。
②战国中后期:发展为认知学说,表现为经验理性的倾向。
第2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1.阴阳家(1)思想阴阳家注意于“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并加以推衍,将此等宗教的思想加以理论化。
(2)流变①阴阳家,于其成“家”之时,即似有与一部分儒家混合之趋势。
②到了秦汉之际,阴阳家之言几乎完全混入到儒家之中。
2.今文经学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
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
当时阴阳家之空气,弥漫于一般人之思想中。
“天道”人事,互相影响;西汉人深信此理。
故汉儒多言灾异。
君主亦多遇灾而惧。
三公之职,除治政事外,尚须“调和阴阳”。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1.阴阳家的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
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
2.阴阳家的宇宙间架图图2-1 阴阳家的宇宙间架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1.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2.董仲舒的地位(1)董仲舒充分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的思想趋向。
(2)《汉书》认为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四、元、天、阴阳、五行1.天董仲舒认为天有时系指物质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
但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有意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为自然也。
2.元董仲舒言万物皆有所始,其所始谓之元。
元在天地之天之前,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是否亦有所始,是否亦始于元,董仲舒未详言。
3.阴阳董仲舒认为阴阳为两种物质的气,但一般阴阳家包括董仲舒在很多时候所提及的阴阳,并不是这些有物质的。
4.五行董仲舒提出五行相生、相胜,五行之次序,为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第一生第二,第二生第三,第三生第四,第四生第五。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这个贴子最后由攀尧在2006/01/12 11:58am 第2 次编辑]董仲舒的思想体系1.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说。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天人感应说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天命论,又吸取了阴阳家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
董仲舒认为,只有人的结构与天地偶合:成人有骨366节,与一年之月数相副;栖内有五脏,与五行相副;外有四肢,与四季相副(《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如此等等,总之,人确乎与天数相似而“合二为一”。
既然“天人相副”“天人同类”,天和人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他们之间就可以相互感应,这就是他“天人感应”神学理论的基础。
在宇宙观上,董仲舒提出“天人相与”的理论,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是最高的人格神,天按自己的面貌创造了人。
他认为人的形体都是按造天的形体构造的。
例如,天有日月,人有眼睛;天有山川河流,人有骨骼血管之类。
人的道德品行,喜怒哀乐,国家的庆、赏、刑、罚,无不同天有密切的关系。
董仲舒说:“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意思上说:人的德行使由天理变化而来的,人的好恶是由天的温暖、冷清气候变化而来的,人的喜怒感情是由天的寒暑变化而来的。
他说天有暖、暑、清、寒四种气候,与之相对应,人间有庆、赏、刑、罚四种政令。
董仲舒还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他说:“<<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
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可以容服。
”(《春秋繁露•服制象》)其实天本无目的可言,在自然界只存在因果关系,并不存在目的关系。
天有目的之说,是董仲舒加给自然界的。
它便于统治者假借天的目的来推行自己的主张。
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为汉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认为君权是神授的。
他说:“德侔(相等)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又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六:董仲舒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六:董仲舒自秦建立了中央集权封建一统的政治格局以后,秦汉统治者都在积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思想武器。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经过了七八十年,几代人的探索,最后终于找到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神学思想体系,从此定为一尊,成为中国2000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这里面有深刻的政治原因、经济基础和思想根源。
从经济上看,汉初经济残破,高、惠、文、景四朝用黄老之术、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力行节俭,对外礼亲退让,不兴兵戈,鼓励发展生产,经过60余年,到汉武帝时,国库充盈,太仓的粮食" 陈陈相因" ,国家财力强盛,以前无力兴办的事业现在可以办了。
从政治上看,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但没有稳固下来就被推翻了,汉承秦制,略有损益,但是汉初政治局面是不稳固的,高祖时有异姓王的威胁,文景时刘姓诸侯王割据势力的发展,直到景帝削平了吴楚七国之乱,又陆续削夺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到汉武帝行推恩令,王国问题才得以解决。
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巩固,政治上真正实现了有效的统一。
在经济强盛,政治统一的新形势下,思想统一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秦曾经试图以法家为主,禁百家之书,焚书坑儒,进行了思想专制的第一次尝试,结果失败了,汉初接受秦朝的教训,推崇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治愈战争创伤的作用。
到汉武帝时情况变了,柔弱的黄老思想已不适应于强盛起来了的大汉帝国了。
为了维护汉朝长治久安,亟需建立一种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适应这种要求,建立了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具有神学内容的新儒家体系。
汉武帝选中了它,并定为一尊,终于为封建统治阶级找到了合适的精神支柱。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生活在公元前179 (汉文帝元年)到公元前104 年(汉武帝大初元年)之间。
他早年就研究《春秋》,汉景帝时曾当过博士(官方讲授儒家经典的教师),他设帐教学,专心致志,攻读儒家经典," 三年不窥园"。
第2章董仲舒[视频讲解]2.1 复习笔记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时期著名经学家、哲学家。
董仲舒是先秦以后儒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著作很多,主要有《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一、“人副天数”说1.“天”的多重属性(1)“天”具有自然属性天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根源,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是由“天”产生的。
在这里“天”是指万物产生的总根源,而天创生万物的过程亦具体落实为阴阳、四时、五行的运行。
天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的自然作用展示其自然的属性。
(2)天是神圣的主宰,是众神中的最高神“天”具有神性,它是统摄百神的最高神,也是人间君王所最崇拜的至上神。
换言之,“天”是一切自然神灵中的最高神。
从这个意义上看,“天”所具有的神性与自然属性之间是可以相互贯通的。
(3)天还具有道德属性①董仲舒“天论”最具特色的地方是突出天的道德属性。
②董仲舒将天的道德性界定为爱、乐、严、哀等人性化的具体属性。
③董仲舒认为,爱、乐、严、哀并不是人类独有的道德情感,天同样具有这些道德感受。
爱乐严哀等情感原本并不是属于人的,而是属于天的道德属性。
2.人副天数(1)人副天数的含义人副天数是指天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人类的。
或者换一个角度说,人类乃是模仿、类比他的“曾祖父”——天——而生育长养的。
①“数”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个部分上的数量指标。
②“副”可以解释为“符合”,即人数符合天数;也可以解释为“副本”“模本”,即人是天的副本。
(2)人对天的模仿包括形体躯干和情感意志①从形体上看人的首隆而圆,像天之圆;人的头发,像天之星辰;人的耳目,像天之明。
天以一岁为一循环,人的身体有小的骨节366块,合于一年的日数;人有大的骨节l2块,合于一年的月数;人的身躯内有五脏,合于天的五行之数;外有四肢,合于一年的四时之数。
②从道德情感上看“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