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地方文化底蕴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1
澄江化石地展览馆参观感受澄江化石地展览馆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馆藏的澄江动物群化石以其显著的物种多样性展现了5.3亿年前早寒武纪海洋生物形态和生物面貌,是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记录。
本次参观澄江化石地展览馆的感受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展览馆的特色之处:(一)将放大镜置于化石之上,让人可以清晰的看到化石的内部结构。
澄江动物群化石异常精美,属于“特异保存”。
不仅有骨骼的动物得到保存,而且软体动物如蠕虫类等也得到完美保存,这些化石体型完整,细部结构清晰,形态生动,将放大镜置于化石之上,让参观者即使隔着的玻璃也可以通过放大镜清晰地看到化石的内部结构,也让参观者更好的了解早期生命形态和形体结构。
(二)馆内的展板众多且内容详尽,对参观者进一步了解化石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澄江化石地展览馆内分两个展厅,第一个展厅有两层,都以用展板介绍澄江动物群发展史为主。
第二个展区以展览化石为主,在每个存放化石的玻璃展览柜之上都有展板详细介绍展览柜内每种化石所属的种类。
这些展板图文并茂,内容极其丰富,让参观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澄江动物群化石。
(三)展览馆采取人性化设计,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展览馆的展线布局、文物陈列、环境布置和文物说明文字的撰写都充分考虑到观众需求,展厅内的无影玻璃和专业照明灯具,也将使观众获得最佳的参观体验,这些都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
展馆提升观众的体验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第一个展厅里的墙壁上,运用适当的技术、工艺将泥土和石头做成复原地质层,展示了当地独特的地质发展史和地理地貌特征,让观众有来到考古现场的感受,使观众获得最佳的参观体验。
2. 第一个展厅的二层的地面上有许多化石动物的模拟复原图,这些图案色彩斑斓,立体效果很好,再加上地面的颜色为深蓝色,便让人看上去栩栩如生,当人们走在上面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现存问题:(一)展览馆内文字介绍的内容过多,让观众有体验感的内容较少展览馆内展览的化石较少,展厅太小,展览馆里的用于介绍这些古生物的分类及进化发展史的展板占展馆的大部分。
云南澄江化石博物馆简介作文400字嘿,朋友,今儿个给你摆摆云南澄江化石博物馆那点子事儿。
说起云南澄江,那地方山清水秀,藏龙卧虎,不光是风景好,还有个宝贝疙瘩——澄江化石博物馆。
这馆子,简直就是打开古生物世界的一把金钥匙,里头藏的都是些亿万年前的老古董,活生生把咱们拉回到地球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代。
一进馆,哎哟,那股子历史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
展览区里头,一排排化石整整齐齐地摆着,就像是远古生物的遗书,静静地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你瞅那三叶虫,跟现在的虫子比起来,简直是放大版的科幻片主角,还有那海百合,长得跟现代的海底花园似的,美得很,但你又知道它其实是几亿年前的老居民了。
最让我开眼界的,是那些保存得极好的软体动物化石,啥子奇虾、水母之类的,平时只能在科幻片里见到的玩意儿,在这儿都能亲眼目睹,简直是太神奇了。
这些化石,不仅让咱们见识了地球生命的多样性,还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奥秘,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所以,要是你对古生物感兴趣,或者想带娃娃些长长见识,澄江化石博物馆绝对是个好去处。
走一趟,就像是穿越时空,跟那些早已灭绝的生灵来了一场跨越亿年的对话,巴适得很!。
抚仙湖的探行之旅生态文明研学心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
位于云南澄江的抚仙湖,此刻正澄澈明亮。
9月26日至28日,全国多家大学学生齐聚于此,实地探访澄江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澄江地处云南中部,位于滇中城市一小时经济圈、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核心区域。
2019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澄江撤县设市,由云南省直辖,玉溪市代管。
从此,澄江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澄江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境内拥有抚仙湖、帽天山两大世界级资源。
其中:抚仙湖是全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流域面积674.6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为95.2米,蓄水量206.2亿立方米,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占全国62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I类湖泊水量的90%以上。
近年来,澄江市高度重视抚仙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举全市之力拉开一场抚仙湖碧水保卫战。
推行河长制,让“一河一策”有落实。
澄江市在省、市级河长的基础上,建立起抚仙湖流域122个“河湖库渠”市、镇、村三级河长全覆盖体系,制定实施了“一河一策”方案。
巡河工作是河长日程的重点。
据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抚仙湖流域玉溪市级河长开展巡河65次,澄江市河长开展巡河313次,乡镇级河长开展巡河6202次,村级河长开展巡河7250次;2020年截至7月31日,澄江市级河长巡河149次,镇(街道)级河长巡河4889次,村级河长巡河2935次。
在河长制的推行中,澄江市实施河道脱劣整治。
以市区截污治根,截住上游城乡入河生活污水,以河道查源、堵口、截污、清淤、换水系列举措为抓手,进行标本兼治。
2019年,澄江最后6条入湖河道实现脱劣,抚仙湖告别了拙劣的入湖水体。
开展“雷霆行动”,统筹抓好生态治理。
2017年,澄江启动保卫抚仙湖“雷霆行动”。
湖畔一级保护区内的22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16户私营企业相继全部退出,退出地块面积达1343亩,拆除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澄江抚仙湖体育旅游资源调查分析
澄江抚仙湖体育旅游资源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具有
很大的开发潜力。
下面是对澄江抚仙湖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
一、自然资源
澄江抚仙湖坐落于云南省东北部,是云南省半崇山地区的典型
代表,景色优美、自然资源丰富。
湖周环状,水域面积53平方公里,湖水清澈,水质优良。
周围山峰环绕,山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达80%以上,在这里可欣赏到绝美的自然风光。
二、人文资源
澄江历史悠久,是一个文化名城。
这里有古代驿道和古村落,
古旧的建筑和古老的民俗文化,历史名人和历史故事。
这里还有古
老神秘的苗族文化,可以欣赏到苗族的歌舞和服饰表演,品尝美味
的苗族特色美食。
三、体育资源
澄江抚仙湖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在这里可以开展多项水
上运动,如游泳、划艇、帆船、水上摩托等。
还可以进行徒步旅游、自行车旅游、攀岩等户外运动,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四、旅游开发现状
澄江抚仙湖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需要
加强和改善。
同时,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
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总之,澄江抚仙湖体育旅游资源是非常宝贵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需要加强旅游开发和推广,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争取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和体验。
澄江化石地作者:晟楠来源:《阅读(高年级)》2020年第08期澄江化石地位于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附近,紧邻抚仙湖。
在这里被发现的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距今已有5.3亿年,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2012年7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化石类世界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
澄江化石地诠释了生命的起源过程,补充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代表着世界化石遗迹保存的最高质量,也是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海洋生物学家的科考圣地。
★小贴士:寒武纪是指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在传统理论上它可区分为三个时期:早寒武纪、中寒武纪以及晚寒武纪。
惊人的发现1984年夏天,侯先光刚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他查阅资料后来到澄江县帽天山,想寻找曾经生存于寒武纪的高肌虫化石。
循着前人的足迹,侯先光来到澄江,每天早出晚归,在野外寻找化石。
7月1日下午,正发掘石头的侯先光一抬脚,鞋跟不慎刮落一片松动的岩层,一块从没有见过的椭圆形化石露了出来,他继续劈开石头,突然,一个长4~5厘米的化石清晰地呈现在他的面前,凭着专业知识和经验,他判定这是一种叫纳罗虫的化石!在接下来的几天,侯先光陆续发现了节肢动物、水母、蠕虫等几种化石。
当时,外国的科学家早已断言,亚洲大陆没有纳罗虫化石,但侯先光的发现有力地反驳了这种言论。
1987年4月17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布了一条震惊中外的消息:1984年7月1日,在中国云南抚仙湖畔帽天山发现的澄江动物化石群,距今5.3亿年,其化石之精美、门类之众多,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上所罕见。
“澄江动物化石群”这一重大发现,立刻在世界古生物界引起强烈震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也刊登文章,向全世界描述了在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生命曾在云南澄江集體爆发的壮观场景。
海南⽂化名镇——澄迈⽼城镇澄迈县是海南四⼤历史名⾢之⼀,早在西汉武帝元⿍6年即公元前30年建县城名为苟中县,属珠崖郡,县治设在今美亭乡。
隋朝⼤业3年 (公元607年),澄迈县城迁居⽼城,从此,⽼城的名字⼀直沿⽤⾄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
清光绪21年即公元1895年,由于倭寇的⼊侵和瘟疫的流⾏,澄迈县城迁⾄南渡江边的⾦江镇。
⽼城作为海南历史名⾢,在美丽的澄江和迈岭之间,留下千百年幽幽古韵,遗迹众多,名⼈辈出,历史⽂化底蕴深厚。
⽼城古街位于古县城的东南边,现称⽼街,也叫下街。
⽼街⼀百多⽶长,由青⾊的⽯块铺设⽽成,距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街的两旁仍住着淳朴的居民。
沿着青⽯板路⼀直往海边⾛,就是⽼城古码头,这是历史上海南最古⽼的码头。
它靠近琼州海峡,⽔深浪静。
据史载,早在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本遭遇台风在振州(今崖城)逗留⼀年之后离开海南时,就由澄迈县令护送从这个地⽅登船北上,留下佳话;历代朝廷贬官也是从这⾥上岸,然后分流贬所。
唐朝著名宰相李德裕、宋代⼤⽂豪苏东坡、抗⾦英雄李光、李纲、赵⿍、胡铨等,他们的⾜迹都印记在这⽼城古码头的青⽯板⾥。
宋代海路畅通,海南对外贸易开始活跃,泉州、潮州,甚⾄是江浙⼀带,当时⼤陆来往货物进出必经由此地,各路商贾纷⾄沓来,⼀派繁忙景象,⾜见澄迈古码头在海南古代交通史、⽂化交流史和流放史上的独特地位,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通潮阁与苏东坡 从古码头往上望,就是⽼城著名的古迹通潮阁遗址。
历代贬官来到海南,都要经由这⾥。
通潮阁,⼜名通明阁,是隋朝到清朝历代官员交通联络的驿站。
毁于民国时期。
与通潮阁相倚的关帝庙,遗迹犹存。
它曾经是琼北最⼤的关帝庙,占地5亩,与通潮阁⼀起,见证了⽼城过往的历代名⼈与过客。
⼀个普通的驿站,因为苏东坡留下的著名诗词⽽闻名天下,吸引⽆数敬仰苏东坡的⼈们。
1100年6⽉,⼤⽂豪苏东坡获赦北归时在通潮阁驻⾜。
他站在通潮阁,近看澄江清澈碧绿,长桥横架;远眺迈岭青翠,抱吻着濒濒海潮,⾈楫穿梭;纵⽬琼州海峡,⼤海茫茫,烟波浩渺。
澂江地方文化底蕴初探年级:2007级(函授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姓名:张*澂江地方文化底蕴初探摘要:澂江以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举世罕见的动物化石群、成效卓著的经济建设脱颖而出。
境内有抚仙湖、阳宗海两大高原湖泊,抚仙湖为国内第二深内陆淡水湖泊,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旅游度假区。
帽天山陈列着世界闻名、距今5.3亿年的“稀世珍宝”——澂江动物化石群。
从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到抚仙湖底,有生物物种2953个,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种群。
拥有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关索戏)这一独特的戏种。
关键词:澂江文化底蕴抚仙湖帽天山关索戏澂江有着浑厚的文化底蕴,在使用县名上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澂江的“澂”有两种写法:“澂”、“澄”,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澂”和“澄”是一个字,意思是:很清和澄清。
但是作为澂江的地名,两个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公布的简化汉字方案中,只有“澄”字,而没有“澂”字,所以外界写“澂江”就写成“澄江”,但澂江县内部从官方到民间仍然使用“澂”字,并明确表示,使用“澂”字是尊重历史,而且文化含量高。
人们把“澂”字解释为有山有水,有文化,人民当家做主人。
这种解释既说明了澂江有山有水的地域特色,又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
2002年5月14日,澂江县人民政府发了25号文件,通知以后不再使用“澂”字,但县委、政府、人大等部门的大印和单位的招牌直到2006年6月仍使用“澂”字,说明领导层中舍不得丢掉这个字,民间对不准使用“澂”字反响很大,认为澂江使用“澂”字已有720多年的历史,这是古人留给今人的财富,是历史、特色、文明的象征,是抚仙湖畔一个文化内涵极高的名牌,丢了这个字,就是丢了一段历史文化。
因此,可以看出“澂”字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品牌价值。
研究澂江文化,有助于澂江旅游人文资源的开发,为澂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同时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继承与弘扬。
江阴历史文化概况2009-03-12 19:22江阴,简称澄,古名暨阳。
位于长江三角洲苏南板块,东经120°16’,北纬31°53’,南望太湖,北滨长江,是自吴淞口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古城。
江阴,有着7000年人文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和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文物遗存丰富,历史建筑成片,街区风貌依旧,古城布局完好;是著名的江防要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代吴文化重要发源地、一代“游圣”徐霞客故里、中国民乐之乡和崇文重教之地。
2000年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突出贡献奖”。
200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江阴尊重历史原貌,注重整体保护,依法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已基本具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条件。
(一)历史沿革江阴历史源远流长。
其人文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
史上先后设立乡、县、郡、国、州、军、路等行政建置,沿用暨阳、暨州、连洋、江阴等名称。
上古时代,江阴地属九州之扬州,商末周初为吴国北境。
春秋战国时地属延陵,先后为吴国公子季札封地和楚相春申君黄歇采邑,故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江阴属会稽郡延陵乡。
汉高祖五年(前202),改置延陵乡为毗陵县,并划出县境东部为其属乡,因地处暨湖以北,乃名暨阳乡,此为江阴设行政建置元始。
西晋太康二年(281)置毗陵郡。
暨阳乡升为暨阳县,建县治于莫城,江阴始有县级建置。
梁景帝绍泰元年(555)废暨阳县,置江阴郡,并迁城于君山之阳、大江之阴,故名江阴。
自此,江阴之名沿用至今,城址亦未再迁移,已有1450余年。
陈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夺梁王位,封梁王萧方智为江阴王,于江阴郡建江阴国,隋开皇九年(589),陈灭,江阴国除;唐,武德三年(620),置暨州,领江阴、利城、暨阳三县,武德九年(626),废暨州,复江阴县。
会昌四年(844),升为望县。
澄江旅游景点大全
1. 凤凰古城:古朴的水乡古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 澄江县千户苗寨:著名的苗族风情村落,体验少数民族文化。
3. 澄江县黑龙潭景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清澈见底的湖泊。
4. 澄江县紫缘园:以种植紫色花卉而闻名,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5. 澄江县百花村:以花卉种植和观赏为主题的旅游景区,特色花展吸引游客。
6. 澄江县赏桃园:每年春季有大规模的桃花盛开,形成美丽的桃花海景观。
7. 澄江县黄葛村:世界上唯一的黄葛树原始生态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科研和生态旅游价值。
8. 澄江县稻田画村:以农田画艺术闻名,很多村民将田野变成了大画布,景色宜人。
9. 澄江县湖口风景名胜区:包括湖口湖、剑峰山、西山寺等景点,山水相映成趣。
10. 澄江县南阳湖:拥有大片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是观鸟、
钓鱼和湿地生态游的好去处。
11. 澄江县斗像峰:有一座神奇的山峰,看上去像是正在交战
的两个巨人。
12. 澄江县双龙洞:一处奇特的地下溶洞,有着许多奇特的石
笋和石钟乳。
13. 澄江县百洞河景区:河流旁边有许多洞穴,景色壮观,有
待探索。
14. 澄江县金竹园:一个以种植和观赏竹子为主题的园林景区,有着优美的竹林风光。
以上是澄江县的部分旅游景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澂江地方文化底蕴初探年级:2007级(函授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姓名:张*澂江地方文化底蕴初探摘要:澂江以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举世罕见的动物化石群、成效卓著的经济建设脱颖而出。
境内有抚仙湖、阳宗海两大高原湖泊,抚仙湖为国内第二深内陆淡水湖泊,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旅游度假区。
帽天山陈列着世界闻名、距今5.3亿年的“稀世珍宝”——澂江动物化石群。
从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到抚仙湖底,有生物物种2953个,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种群。
拥有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关索戏)这一独特的戏种。
关键词:澂江文化底蕴抚仙湖帽天山关索戏澂江有着浑厚的文化底蕴,在使用县名上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澂江的“澂”有两种写法:“澂”、“澄”,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澂”和“澄”是一个字,意思是:很清和澄清。
但是作为澂江的地名,两个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公布的简化汉字方案中,只有“澄”字,而没有“澂”字,所以外界写“澂江”就写成“澄江”,但澂江县内部从官方到民间仍然使用“澂”字,并明确表示,使用“澂”字是尊重历史,而且文化含量高。
人们把“澂”字解释为有山有水,有文化,人民当家做主人。
这种解释既说明了澂江有山有水的地域特色,又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
2002年5月14日,澂江县人民政府发了25号文件,通知以后不再使用“澂”字,但县委、政府、人大等部门的大印和单位的招牌直到2006年6月仍使用“澂”字,说明领导层中舍不得丢掉这个字,民间对不准使用“澂”字反响很大,认为澂江使用“澂”字已有720多年的历史,这是古人留给今人的财富,是历史、特色、文明的象征,是抚仙湖畔一个文化内涵极高的名牌,丢了这个字,就是丢了一段历史文化。
因此,可以看出“澂”字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品牌价值。
研究澂江文化,有助于澂江旅游人文资源的开发,为澂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同时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继承与弘扬。
澂江文化实在太精彩、太迷人、太丰富了,不能光让我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独享,应该让世人与我们一起来分享。
经过我的调查和搜集,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展示澂江独特的文化。
一、地理文化1、地理概况。
澂江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中部,是滇中地区一个山奇水秀的小盆地。
东含南盘江与宜良、石林县相望,西与晋宁、呈贡县接壤,南辖抚仙湖与江川、华宁两县为邻,北跨阳宗海与宜良毗连。
南北长47.6千米,东西宽26千米,总面积773平方千米。
总人口16万人。
海拔1750.5米,距省会昆明市东站52千米,距玉溪市区87千米。
澂江属滇中高原丘陵地带。
境内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梁王山(罗藏山)自西向东横亘中部,形成澂江、阳宗两个坝子。
东、西、中部为中山山原地带,东部南盘江深切峡谷为温暖河谷地区;向南北倾斜的凹陷部分为坝子和湖泊,其中南为澂江坝子和抚仙湖,北为阳宗坝子和阳宗海,总体地貌呈“H”形。
最高海拔梁王山主峰2820米,最低海拔南盘江与海口河交汇处1328米。
呈中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由于海拔不同,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光照充足,冬暖夏凉,积温多,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8℃(11.9~17.5℃),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60毫米(900~1200毫米)。
全县辖6个镇,人口以汉族为主,回、彝、苗等少数民族杂居。
2、高原明珠抚仙湖。
抚仙湖(古名罗伽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中国第二深内陆淡水湖泊,,是云南省蓄水量最大、水质最好的湖泊,总面积212平方公里,平均深度87米,最深处达160米,蓄水量189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或6个洱海的容水量,占云南全省30多个湖泊总蓄水量的63%。
湖水澄碧清澈,透明度达7.8米,水质达国家I级饮用水标准,平均水温17.3℃,湖中生息繁衍着抗浪鱼、金线鱼等24种土著鱼种。
抚仙湖的水冰清玉洁,沁人心脾,是玉溪水的代表。
有人说,抚仙湖里流动的不是水,是闪光的宝石,是耀眼的翡翠,是清淳的美酒,看一眼就使人心醉。
明嘉靖年间著名才子杨升庵曾这样赞美抚仙湖“澂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
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
”《徐霞客游记》中写下这样的话:“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
”抚仙湖——蓝色文化的摇篮。
蔚蓝色波光里折射出的历史文化之光,使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被迷住。
从五亿年前那弱小的原始生命抚仙湖虫,到古滇国青铜器璀璨的金属光芒,汉唐俞元古城神秘消失于湖底的种种猜测,关索戏古朴原始的傩戏傩舞,无不张扬着抚仙湖蓝色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远古深邃。
3、澂江十景。
澂江县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古有“山川奇秀甲滇南”的美称,是发展旅游业的天然胜地。
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有“澂江十景”:玉笋擎天金莲捧日仙湖夜月罗藏朝云九苞凤城华山古寺东浦流虹龙岩录湫西山伏虎万花春谷玉笋擎天:玉笋山,因山如玉笋而得名,也叫尖山、金钟山、涌拔山,现称尖山。
屹立于抚仙湖西岸,与湖水互相辉映,景色美丽,风光无限,高峻崎峋,插入云表,犹如擎天,故称玉笋擎天,有诗曰:青峰远峙入湖清,季骨嶙峋净若莹。
似笔生花词可写,当天作柱手能擎。
波光荡影终须直,风力吹襟自不倾。
四壁无邻真突兀,千岩万壑羡孤撑。
金莲捧日:金莲捧日旧八景称“牢庄晚照”,系指澂江坝子东部,旧城旁边的金莲山。
这座山,古称牢庄山或龟山,此山高圆平整,众山环拱。
当夕阳西坠,惟此山红光映照,灿若星辰,又因山上遍长野金莲花,与夕照相辉映,犹似金莲捧日而得名。
有诗赞:莲花峰顶影重修,捧出金盘隐判松。
曙色初分开菡萏,夕阳返景射芙蓉。
披离五彩明丹凤,照耀六经起烛龙。
从此乾坤常不晦,文明万载焕尧封。
仙湖夜月:仙湖夜月,每当秋日月明之夜,月亮照射在抚仙湖上,湖水透亮,犹如明珠在湖底发光,“湖里头一片月”、“波静跃潜鳞”。
特别在湖东青鱼湾一带,夜游的青鱼,争吞明亮的月亮,颇具神奇。
明时抚汕湖还称青鱼戏月湖,此景称仙湖夜月。
诗日:俞元胜迹问仙湖,一片烟波点荻芦。
天上自来通碧海,人间不道有蓬壶。
凫鸥泛泛眠沙渚,桃柳荫荫入画图。
最爱深夜蟾殿启,琉璃万顷一痕孤。
罗藏朝云:梁王山又名罗藏山,滇中第一高峰,海拔2820米,位于澂江、呈贡两县之间,离昆明40多公里,离县城西北20公里。
因元代中后期统治云南的梁王巴匝剌瓦尔密看中此山地势险峻,在主峰两侧屯兵扎营而得名。
因受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两股不同气流的影响,云彩状态奇异万千。
在梁王山上,早晨可看日出,傍晚能观日落,若遇多雾的日子,还可欣赏宛若仙境的云海。
每每清晨,在坝子里远眺梁王山主峰,云遮雾绕,孤峰在云雾里隐隐约约,旭日照临,云雾和山峰都抹上缕缕金色的朝晖,而阴雨初霁之时,则出现“一缕寒烟迷谷口,千重百联锁山腰”的景象,这就是“罗藏朝云”,诗曰:地连北斗郁岩侥,晓起惟看旭景饶。
一缕寒烟迷谷口,千重白练锁山腰。
香灯直到上方见,云霭应从亭午销。
华岳名高须让此,遥知神女紫鸾朝。
九苞凤城:九苞凤城,是指县城及城北的舞凤山(红山顶),土色粉红,形同九头丹凤凌空翱翔。
山沟梁王山的中支逼迫而来,如凤首览辉,左右两山其势如同凤凰展翅。
澂江古城,城墙高一丈九尺,方圆五华里零三分,门楼巍峨,南北的大街如书轴,东西的房屋相连,如打开的书卷,故有丹凤衔书之称。
诗曰:凤城遥接凤山隈,凤翥云联百雉开。
瑞应已澂千仞外,德辉犹带九苞来。
西山爽气连秋人,东浦荥光通曙催。
烟树万家簇似锦,此身已觉在蓬莱。
华山古寺:华山古寺:就是华山上的华藏寺,始建于南北朝齐梁年间,在城东5公里处,岩壑幽峭,松柏参天。
有梵宇琳宫数十处。
四壁绘画人物,衣冠皆元时。
据说殿前无须打扫,灰尘不染,蛛丝绝影。
有古联云:“梵释堂空清磐尚,留蕉下诞齐梁寺”。
诗曰:华阳东峙五云间,一径迢遥次弟攀。
六诏山川开梵宇,千章树木隐禅关。
峰攒巍阁丹霞上,水绕平畴绿玉湾。
传自齐梁名最古,香林红叶晓斑斑。
东浦流虹:东浦流虹,是指城东5公里处照摩山下东龙潭景色。
此间林壑深秀,翠壁丹崖,清泉老树与一老阁危栏相掩映,春夏之交,阴森不暑,秋冬时,落叶飞霞,幽奇变幻,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每逢盛夏,常有彩虹出现,一头在龙潭,一头在仙湖,横跨数里,奇观异彩,诗曰:泉声虢虢度平沙,灌溉东方利赖赊。
遥望彩虹趋涧底,却随舞鹤到山家。
层层碧树笼高寺,濯濯游鳞戏浅涯。
水阁风亭客坐啸,诗成随意酌流霞。
龙岩录湫:龙岩灵湫,指县城西北5公里的西北潭旧称西泉(读学),岩飞壁峭,泉浦清澈,林木葱郁,风光秀丽,被文人名为‘龙灵湫’,据说这儿的泉水一股是阳宗海水从罗藏山下淌过来,另一股是滇池水经伏虎山下流过来,泉水分左右两批左批四时常清,挠之不浊;右激四时常浊,澂之不清。
两批分流成潭,源远流长。
诗曰:泉流浩浩注西陲,水色晴光荡碧漪。
四面澂潭清肺腑,一池寒玉照须眉。
鱼龙隐现摇萍梗,台殿参差罥柳枝。
胜似年年沂浴候,春风童冠乐难支。
西山伏虎:西山伏虎,指老虎山,位于点苍山南面,在县城西7公里下左所背面。
山脉障石,平地突起,山形似虎,头圆、眼睁,威武雄状,像一只卧在山下观察动静,欲将跳起来的猛虎。
有诗曰:西山嵂嵂有仙踪,古刹凌云响梵钟。
宝相庄严能缚虎,花宫迢递近盘龙。
登临只觉无寒暑,啸咏常思憩柏松。
自是诸天多法力,万年食福庆时雍。
万花春谷:万花春谷,指在县城东面5公里金莲山北侧的山箐内,此谷幽静,春天如画,此背山花满谷,茂林修竹。
谷旁桃李成林。
在沿晋谷深处,诗人骚客,设有茅屋济社。
每当在季,山花烂漫之际,游人不绝,谈诗论文,煮茶赏景。
诗曰:风和日暖共幽探,白白红红种未谙。
岂是天孙织锦室,还疑天女散花龛。
香车宝马纷无数,栽酒弹琴兴倍酣。
阆苑瑶台差足并,莫教人认小江南。
正是因为澂江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古有“山川奇秀甲滇南”的美称,所以描写澂江的诗文也很多。
这些文学财富是澂江人和世人的财富,应该让它得以发利用。
4、动物化石群。
澂江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不但山川秀丽,风景优美,而且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有着丰富的远古动物化石群。
(1)帽天山动物化石群。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预言:今后如果有人对我的理论提出挑战,那很可能来自对寒武纪动物突然大量出现的解释。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先光在澂江县帽天山发现了“纳罗虫”化石,向人类揭示沉睡了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世界,中国、云南、玉溪、澂江和帽天山声誉鹤起,名声不胫而走,传遍世界。
1984年以后的10年间,来自1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古生物学家,在澂江帽天山地区采集了约5万块化石,古生物学家们迄今为止已在澂江化石中发现了40多个门类的80余种动物。
1991年4月23日,美国最权威、最有影响的《纽约时报》以头版头条并附配精美图片介绍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
指出:“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是本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