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法在手术室仪器管理的应用和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17.10 KB
- 文档页数:2
“五常法”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目的:探讨“五常法”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应用“五常法”的原理,制定审核表,对手术室的环境、物品设施及护士的言行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比较实施“五常法”前后手术室管理的质量。
结果:实施“五常法”后,物品、器械、仪器和急救物品的准备完好率均明显优于实施前,取物品和补充物品所需时间较实施前也相对减少,手术科室的医务人员及患者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满意度也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用“五常法”管理,能提高护士的管理意识,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手术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常法”是现代管理之基础,它包括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1]。
“五常法”主要用于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2-5]。
为了加强手术室规范化管理,使护理服务行为更加人性化、规范化,工作质量和效率能进一步得到提高,本院于2012年7月运用“五常法”对手术室的人、物、环境进行综合的护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组织学习,更新观念多次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五常法”相关知识的讲座和培训,使“五常法”的理念一步一步深入人心。
使大家的理念得到更新,充分认识到“五常法”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
做到人人知晓,统一认识,全员行动,以达到预期目标。
1.2 制定审核标准及检查内容制定“五常法”量化审核表,具体内容见图1。
由组长根据“五常法”审核表中的管理标准,每天将结果记录于检查记录单中,每周一对上周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护长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本科选择2012年1-6月采用常规手术室管理的为常规组,2012年7-12月实施“五常法”管理的为五常法组。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浅谈应用五常法对ICU仪器管理的护理体会作者:张小刚来源:《维吾尔医药》2012年第12期仪器的管理及使用是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我科建科初期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分工不明确,急救设备的故障往往是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的,这直接影响到了抢救的效果以及降低了医疗护理质量。
“五常法”是日本“5S”法的中文解译,包括5个方面,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1]。
自2007年以来,我科对仪器设备进行专人管理,针对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应用“五常法”来对急救仪器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价,经过1年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也保证了急救仪器设备的完好率。
现将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原因分析1.1 资料重证监护病床12张;急救仪器:呼吸机12台,除颤仪1台,心电图机1台,PHILIPS中央监护系统(2机带12台床边监护仪),中央吸引器12台,BM25血滤机1台,血气分析仪1台,纤维支气管镜1台;护理人员25人,女性20人,男性5人,学历:中专2人,大专18人,本科5人。
1.2 原因分析在仪器使用过程及检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仪器分类放置不明确,标识指引不清,无配套放置或仪器损坏不能使用。
新入职护士操作不熟悉,进修人员及实习生的带教不规范;各种仪器使用后未处于完好状态;呼吸机使用不规范;除颤仪使用率低,操作不熟练,心电监护仪检测不当;仪器使用过程中出现报警,护士不能处理,对仪器的维护和保养认识不足,全员参与意识淡泊,无专人负责和监督。
2 全面开展“五常法”管理活动2.1 常组织2.1.1 组织计划首先制定仪器设备质量标准:仪器设备定人,定位,定期检测;确保医疗安全及抢救成功率;仪器完好率达100%。
2.1.2 由护士长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参加,学习“五常法”的概念、意义。
经过学习,全体人员统一了认识,认识到其重要性,对仪器设备管理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2.2 实施清理整顿2.2.1 根据物品使用率,仪器设备合理定置进行分类管理。
五常法管理方案在手术室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五常法管理方案在手术室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我院2018年7月-2018年12月手术室物品管理中实施五常法管理方案,比较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手术室物品管理中五常法管理方案实施前后手术室物品管理情况。
结果:手术室物品管理实施五常法管理方案后手术室仪器装备完好率、手术一次性物品准备完好率、术中急救物品准备完好率以及患者对围手术期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手术室物品管理实施五常法管理前,P<0.05。
结论:手术室物品管理五常法管理方案明显优于常规管理方案。
关键词:五常法;管理方案;手术室物品管理;应用效果2018年为我院文化建设年,五常法管理为我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医院各临床科室逐步推广,特别是在手术科室,手术的顺利实施与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有密切的联系,手术中相关手术仪器、物品以及急救物品准备与手术效果有密切关系[1]。
五常法(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与素养等五项,通过5s管理可提升资源利用率,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本次研究比较我院手术室物品管理中五常法管理方案实施前后物品管理以及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满意度,从而论证五常法管理方案在手术室物品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手术室物品管理中实施常规管理方案,随机选取200名外科手术患者患者,男(100例)女(100例)比例为1:1,年龄在21岁至67岁,中位年龄为(43.12±1.12)岁,其中有78例为阑尾炎,有27例为骨科患者,有12例为腹股沟疝,有25例为输尿管结石,有32例为胆囊结石,有26例为其他疾病类型。
我院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手术室物品管理中实施常规管理方案,随机选取200名外科手术患者,男(110例)女(90例)比例为11:9,年龄在23岁至68岁,中位年龄为(43.14±1.15)岁,其中有78例为阑尾炎,有31例为骨科患者,有10例为腹股沟疝,有28例为输尿管结石,有38例为胆囊结石,有15例为其他疾病类型。
“五常法〞在临床常用医疗仪器管理中应用“五常法〞在临床常用医疗仪器管理中应用摘要:通过“五常法〞提高临床常用仪器的使用效率,同时降低故障率,同时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五常法;医疗仪器;管理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越来越多的新型医疗仪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护理中,医疗仪器在提高治疗和护理水平、降低病死率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医疗仪器使用、维护不当、管理缺失而引发的不良事件也日益增多,成为重要的护理平安隐患【1】。
笔者所在的医院将“五常法〞应用到临床常用仪器管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 临床常用仪器设备临床常用的医疗仪器有心电监护仪、电动吸痰器、便携式快测血糖仪、心电图机、除颤仪、输液泵、注射泵、胎心监护仪、电子阴道镜、新生儿辐射台、保温箱和听力筛查仪、康复治疗仪等。
主要用于病情观察,疾病诊治以及临床抢救。
2 管理措施首先成立科室“五常法〞领导管理小组,选取护士长为小组长,成员由护理组人员组成。
然后对小组成员普及“五常法〞相关知识,制订仪器设备质量控制标准和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严格管理及考核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检查和反应,并加以整改,对现存内容进行完善,以使其更加标准化及制度化。
2.1常组织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对科室所有医疗仪器进行分类编号登记,确定保管人以及职责。
制定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
制定各级人员责任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报废流程,建立每个仪器操作规程,包括仪器使用的考前须知;建立仪器使用维护登记制度,建立动态使用登记和维修记录本,发现异常及时联系维修工程师;建立设备仪器使用培训制度,新仪器正式投入使用前,和器械科联系组织相关人员到科室对使用人员进行仪器标准操作培训考核;对新进护士进行各种仪器操作培训及考核,合格前方能独立操作。
2.2常整顿对科室所使用的仪器进行标准化管理,各种线路整齐缠绕,定人管理,定位存放,定时保养。
对于同一仪器同一故障每月发生>2次者,要做专题讨论,查找原因。
五常法在手术室的应用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何红一、五常法的含义五常法就是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源于五个日本字(Seiri, Seiton, Seiso, Seiketsu, Shitsuke),全部是S起头,故也称之为5-S。
它是用来维持品质环境的一种有效技术,提倡“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讲究地做好每件事情”。
表一五常法之日、英、中名词和典型例子二、常法详细介绍1.常组织定义: 常组织是判断出完成工作所有必需的物品,并与非必需物品区分开来。
将必需物品数量降低到最低程度及把它放在一个方便的地方。
目的:把“空间”腾出来活用,并防止误用。
(1)常组织的艺术——分层管理分层管理先要判断物品的重要性,再减少不必要的积压物品,这就是KISS(Keep It Short and Simple).做法:将物品分类●不再使用的。
●使用频率很低或较低的。
经常使用的。
几乎每天甚至每小时都用到的物品。
表二常组织的艺术—分层管理物品使用度划分及管理方法(2)注意需要与想要的区别(3)单一便是最好的运用2.常整顿定义:要用的东西规定定位、定量地摆放整齐,明确地标示。
目的:整齐、有标示,不用浪费时间寻找东西(30秒内找到要找的东西)。
做法:①对可供放置的场所进行规(划线定位)②将物品在规划好的地方摆放整齐(规定放置方法)③对容易混淆、容易遗忘的物品应标示(目视管理的重点)常整顿是研究提高效率方面的科学,主要研究你多久就可以取得物品,以及要多久才可以把储存好。
达到常整顿有四个步骤:第一步:分析现状首先分析人们取得物品和放回物品为何需要这么久,特别是存放许多工具和材料的工作地点,花在取得物品和放回物品上的时间等于是浪费时间。
第二步:物品分类是决定物品属于哪一类别的问题,并给每一件物品采用正式的名称。
第三步:储存方法是决定物品应该怎样放置。
每件物品采用了一种统一名称并不足够,还应该有一个存放地点,象每一个人有一个家一样。
“五常法”在手术室的物品管理中的应用作者:陈少仪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第19期[摘要] 目的:探索“五常法”应用在手术室物品管理中的效果。
方法:应用“五常法”于手术室的物品管理中,对手术室人、物、环境进行规范化改进,对手术室进行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并比较实施“五常法”前后手术室物品管理的质量。
结果:实施“五常法”前后,手术器械和物品准备完好率、仪器使用管理完好率、医务人员及患者满意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五常法;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81-02五常法包括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和常自律。
五常法是提高全面环境品质的关键。
五常法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其他品质改善计划的基础。
五常法的目的可按下列要素进行分析:安全、品质、效率和形象。
实施五常法活动的5个步骤是高层管理者的承诺,拟定五常法促进计划、进行五常法培训教育、做好记录及进行评估,它是用来提升医院质量、效率的核心,用多元化的素质改善措施来完善工作环境流程,鼓励人人自律,遵守规则,提高效率,减少失误,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本院的品质与竞争力[1]。
本科于2007年12月引进“五常法”这一管理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归纳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是一所“一甲”综合性区域性医院,开放床位300张,拥有4间手术间,120任务繁重,急诊手术量较大,择期手术相对较少,手术室的工作处于较被动的状态,贵重仪器多,但缺乏监管,物品器械摆放不规范,护理人员不足,缺乏管理的连续性,护理人员管理意识薄弱。
针对以上问题,用“五常法”这一管理方法不断完善。
选择2008年1~6月采用常规手术室物品管理方法的手术为常规组;2008年7~12月实施“五常法”管理的手术为“五常法”组,并根据“五常法”量化审核表,对手术室物品进行审核[2]。
五常法在理化实验室仪器管理中的应用
理化实验室仪器管理应用五常法可以实现严格有效地管理和使用实验室仪器。
五常法包括五项原则:安全、维护、操作、登记和检查。
五常法是为了确保所有机械安装正确,使所有仪器正常运行,为其维护保养提供安全的环境,保证管理规范的执行。
安全原则:无论何时,任何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安装,操作,维护及使用过程中都需要符合安全原则,严格按照安全规范,以避免意外发生。
同时,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拒绝不安全操作。
安全原则对仪器安全使用,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减少由仪器造成的意外事故,具有重要作用。
维护原则:实验室仪器需要及时保养,以保证仪器功能正常,仪器性能良好,安全可靠。
必须按照说明书和保养规定进行定期维护,保证仪器可以使用多年,以及检查和更换老化部件,维护内部的一致性,从而确保仪器的良好运行和精确度。
操作原则:操作原则是指仪器操作及管理者应遵守的有效原则,以确保仪器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并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
操作原则主要包括操作步骤清楚明确,仪器正确使用,仪器操作者需要正确操作,使用或安装的配件必须符合要求,仪器的性能应该符合要求等。
登记原则:所有实验室仪器都必须有正确的登记,登记的内容一般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生产厂家、安装时间、操作及保养人员和内容等。
这些记录非常重要,因为当未来需要更换仪器时,可根据历史记录,更快更有效地安装,而且可以方便地查看历史维修记录,以便更有效地进行保养和维护。
检查原则:理化实验室仪器的管理很重要,需要定期检查仪器的性能和功能,以确保它们按标准操作,可以提供准确的结果。
定期做检查会确保仪器能正常发挥作用,并预防严重事故,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
“五常法”在手术室内镜器械管理中的应用关键词五常法手术室内窥镜器械管理五常法包括常组织、常整顿、常清理、常规范和常自律,是促进品质改善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技术。
它是源自日本企业的现场管理模式,近年来,“五常法”被引进国内用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五常法”已被应用于医疗护理工作和医院质量管理安全效率,人员素质,服务品质等各个层面。
我院手术室将“五常法”运用内镜器械的管理,以确保内镜器械好用、够用、耐用、充分发挥器械的效用为主题,通过分析内镜器械管理不完善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了科室人员的管理水平,调动了护理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院是一所市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腔镜手术间5间,内镜手术3000余台。
我科有胆道镜、胸腔镜、膀胱镜、腹腔镜、宫腔镜、鼻内镜、电切汽化镜、膝关节镜等手术,器械多,贵重,缺乏监管,器械摆放不规范,清洗不到位、管理意识薄弱。
针对以上问题,选择2011年1~6月采用常用手术室器械管理方法的1084例手术为常规组。
2011年7~12月采用五常法管理方法的1125例手术为实验组,用量化指标比较两组器械管理情况。
方法及实施:⑴方法:1成立“五常法”辅导小组:护士长组织全科人员学习“五常法”管理有关内容进行培训,培训率达100%,做到统一认识,全员行动,以达到预期目标。
2成立审核小组:由护士长、小组组长组成。
制定审核标准及检查内容,根据需要建立器械、种类、基数、统一标签、规范流程、质量标准。
3审核办法:审核小组根据实施情况每周一小评,每个月一大评。
通过对器械分科分类摆放,器械的数量、质量、清洗、保养等现场评比及问卷调查。
问卷为无记名形式,现场收回,回收率达100%。
⑵“五常法”实施:1常组织:首先将器械按科室分类,每类按其厂家规格不同,分为不同品种。
如设备包括co2气腹机、内镜电视摄像系统、冷光源单(双)极高频电刀、冲洗吸引系统等固定在腔镜手术间的一定位置。
“五常法”在手术室物品管理中的应用体会手术室是抢救与治疗患者疾病的重要场所,其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也已不断提高,感染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一次性医疗物品多元化产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随着一次性医疗卫生物品的广泛使用,其管理已经成为每个医院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科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物品达上百种,如何管理是关键问题。
为保证临床使用时方便、快捷、避免一次性物品的短缺或积压,采用“五常法”来管理,积累了一些经验,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1“五常法”内容[1]1.1常组织将工作时需要的物品整理好。
(1)分层管理:将物品分类根据物品使用频率将其放在合理位置,将同类文件及用品统一存放及处理,节省无谓的消耗。
(2)明确物品摆放位置,弄清常用物品需要的数量且放在易取的位置。
(3)单一最好。
1.2常整顿把工作时所需的物品定位、定量的摆放整齐,并给予明确表示。
(1)将物品分类:①确定物品属于哪一类的;②将同类物品放在一起;③使用同颜色的标签;④标明物品的名称。
(2)存储方法:①标明物品名称,固定存放位置;②常用物品放在易取位置;③所有物品先入先出。
1.3常清洁及时清除区域内的脏物,保持清洁,预防院内感染。
1.4常规范将组织、常整顿和常清洁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1)视觉管理:粘贴明显的标签,用颜色标明物品的种类及名称,不同的标志牌用不同的颜色。
(2)增加透明度,盛放物品的柜子应透明,采用玻璃门。
1.5常自律将五常法观念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培养整洁有序,自觉执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2 方法及实践2.1方法(1)成立“五常法”辅导小组,对人员进行培训。
人员:全科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培训率达100%。
内容:强调实行“五常法”的重要性,通过建立较完善的、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改进工作和环境,改进人们的思维过程,促进物品规范化管理。
做到统一认识,全员行动,以达到预期目标。
(2)成立质量管理、任务、职能检查小组,由护士长及主管级人员组成,制定审核标准及检查内容,根据需要建立物品种类、基数,统一标签,规范流程、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