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类的居住地 4
- 格式:doc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20
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知识网络】1.聚落的形成::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城市的区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考点透视】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雨林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原因: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沿河城市区位 河流汇合处如宜宾位于岷江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河口处如上海、广州等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世界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阿伯丁金矿开采兴起城市:约翰内斯堡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中国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庆、玉门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鹤岗、抚顺、开滦古代城市:南方多位于河流汇合处,北方多位于大道汇合处, 现代城市: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
政治:巴西巴西利亚、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为政治中心 宗教:麦加、麦利那、梵蒂冈、拉萨最早由宗教中心发展而来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军事、宗教因素减弱,资源、交通一直重要;科学、旅游成为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如因科技而形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因旅游因素而兴起的城市如桂林、张家港、泰安、黄山市等。
【典例精析】例1:读下图,回答问题:(1)图示地区四个城市分布的共同 特点 。
(2)试分析图中城市②发展的主要 区位因 。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城市都有铁路线如京广线、京九线通过,且均城市的区位因素 地形 气 候 河流 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 自 然资源 交通B河流B 城市图1 图2A有河流如长江、汉江、赣江通过,四个城市所在地均为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地势平坦,处于30°N 附近,气候温暖湿润,又位于我国工业比较发达的长江流域工业地带。
人口与地理环境内容速览►高考考情·速览(三年考情分析)►知识体系·构建(思维导图建构)►基础知识·清单(3大知识点)●人口分布●人口容量●人口迁移►关键能力·拓展(4个能力点)能力点一人口增长能力点二人口统计图判读能力点三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能力点四常见人口专业名词►素养提升·训练(模拟+真题)人口分布、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人口问题1.世界人口分布(1)分布特点:很不均匀。
(2)从全球来看(3)从区域来看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人口分布通常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但人口密度并不能准确反映人口的分布特点,往往还要看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人口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单位面积上人口数量的多少,而人口分布是指某一区域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
1.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某区域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一个地区的最少的资源(影响生存的,如土地、淡水、能源等)的环境承载力就是该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2、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意义: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人口政策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人口容量与人口密度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并不是人口密度大就不合理,人口密度小就合理。
要综合分析该地区的土地、气候、水源、矿产、交通、经济、科技、开放程度等因素,只有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适应时,人口容量才是合理的。
4.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如下所示。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提纲挈领1.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城市化及其进程。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5.城市的合理规划。
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及城市的区位巩固夯实基础一、聚落的形成1.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乡村:规模小,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
城市:规模大,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2.乡村聚落(1)形成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历史发展:由半固定的原始棚舍,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逐渐稳定下来。
(2)村落形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河流较少,开阔、平坦的平原区——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分布;②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区——呈带状分布。
3.城市聚落的起源(1)出现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劳动分工。
(2)古城市的分布①地区: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②原因: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③主要分布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城市区位因素1.自然区位条件(1)地形: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高原是热带地区的有利区位,河谷或低地是山区城市的分布地。
(2)气候气温适中——中低纬地区。
降水适度——沿海地区,人口向沿海地区集聚,世界多数城市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3)河流①供水功能——城市多临河分布。
②运输功能——河流水运起点或终点,两条河流汇合处、河口位置、过河点位置都是城市分布的地区。
③防卫功能:古代在河心岛、河流弯曲度最大处等建设城市,可以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2.社会经济条件(1)自然资源:工业革命以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形成了矿业城市。
(2)交通: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
(3)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政治中心多发展成为大城市;一些地点的军事中心往往逐渐成为新的城市;历史上许多城市同时也是一地区的宗教活动中心。
3.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军事、宗教——影响减弱;交通、自然资源——始终影响巨大;科技旅游——新增因素。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类居住地与地理环境A.聚落仅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B.聚落主要指乡村,不包括城市C.聚落是地表上重要的文化景观D.各种住宅、商店、工厂、仓库等都是聚落,而道路、广场、公园、运动场等均不是聚落的范畴2.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使人类开始进入乡村聚落阶段B、乡村聚落只包括村舍,不包括农田、果园等生产场所C、世界第一批城市,全部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D、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平面形态多呈带状3.关于聚落的自然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所有平原地区,是乡村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理想环境B、气候条件优越的地方是城市分布的良好区位C、河流、所有湖泊对城市城址选择有重大影响,是城市分布理想区位4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对城市的出现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B.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C.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形成 D.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5.下列乡村聚落属于环状聚落的是( )A.成都平原耕作地区的中心 B.沿汉水河道伸展的村落C.湖北神龙架山区的多数村落 D.太湖周围以渔业为主的村庄6、读下面两个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乡村聚落的形态,一般可推测出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是:甲地乙地(2)上图为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根据其特点判定我国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是,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是图。
(3)由此可以说明,村落的形式、形态与的关系密切。
7、下图是我国距今7000多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遗址,属世界最早的原始房屋雏形。
请读后分析回答:(1)图中甲、乙两幅图,表示半坡遗址房屋雏形的是,表示河姆渡遗址房屋雏形的是。
根据是。
(提示:先确定南、北方,再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2)我国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采用“巢居”和“穴居”的居住形式。
第六单元人类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聚落的形成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城市的区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4)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城市的合理规划一、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对城市的出现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叙述正确的是()A.农业机械化的广泛运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B.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使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C.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形成D.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2、有关气候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分布与气温有关,而与降水关系不大B.世界上大多数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半球C.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没有大城市分布D.世界上城市多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下表是各大洲沿海(距海岸200km范围内)地区面积和人口占全洲总面积和总人口的比重表,据此回答3-6题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世界面积比重(%)48.7 26.9 19.4 38.5 26.8 44.2 30.1人口比重(%)54.9 47.3 45.1 51.3 62.8 94.3 50.33、沿海地区面积比和人口比最大的洲分别是()A.欧洲、大洋洲B.非洲、大洋洲C.欧洲、非洲D.亚洲、南美洲4、沿海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分别是()A.欧洲、大洋洲B.亚洲、亚洲C.亚洲、欧洲D.大洋洲、大洋洲5、沿海地区面积占全洲总面积比重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①纬度位置高低②海陆位置状况③海岸曲折程度④岛屿数量多少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6、沿海地区人口占全洲总人口比重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 )①沿海地区的面积 ②沿海地区的气候③沿海地区的地形 ④沿海地区的交通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影响城市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两方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城市的主要因素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口与环境一. 本周教学内容:人口与环境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1. 环境人口容量2.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的关系3.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二)难点分析、判读各种图表资料,说明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 复习要点:(一)人口再生产1.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定义:人口内部的这种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3)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高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高完成现代型的转变应是出生率的下降2. 分布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1)发达国家:现代型(2)发展中国家:过渡型但内部也有差异(二)人口数量与环境1. 人口数量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我们主要考虑的因素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的迁移)2.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之比)决定出生率死亡率(1)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自然因素影响是极小(2)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自然因素也明显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直接、间接)影响生病率和死亡率。
环境污染:造成死亡率上升3. 人类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不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很重要(三)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1. 概念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和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 影响因素(1)资源是首要因素:资源多,环境人口容量就大(2)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是重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高,获取资源多,环境人口容量就大地区开放程度大,环境人口容量就小消费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就小3.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土地资源)(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的变化,人口消费水平变化相对确定性:(一定历史条件)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假定技术水平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通常把一种或某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考点解读】1、聚落的形成: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及发展状况;理解聚落尤其城市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的区位:理解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认识各种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
3、城市化: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差异,理解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认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知识网络】乡村:以 和 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人类的主观要求农业生产的发展和 大分工的提高和 的改变 城市概念:以 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 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重要图释】1、图6.2 “呈多边形的村落”,图 6.3“呈带状的村落”两幅图体现了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多边形村落处于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的平原地区,再加上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往往形成大规模的团状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而带状村落明显受地形限制,沿河道伸展,分布于河岸阶地上。
但无论什么形态的村落都位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
2、图6.4“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阅读该图,不能仅仅停留在古文明和城市的区位上,应注意充分挖掘图中的地理信息,使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该图的阅读应在学生掌握城市的出现应具备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依次引导学生明确古文明与农业的关系、古文明与河流的关系、古文明与城市的关系、古文明与纬度的关系。
最后归纳出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地理区位优越的河流中下游地区,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与人类古文明起源地区是一致的。
【知识建构】学习策略:立体思维、联系实际:聚落景观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的特征,一方面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的差异;学习时应联系当地实情,运用立体思维、综合分析当地聚落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一. 本周教学内容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1. 城市的区位因素2. 城市化进程3.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二)难点:将各种区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代表性城市一一落实在图上。
三. 复习要点1. 聚落:城市和农村(1)乡村的形成:聚居——分散的乡村——固定乡村①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②形成条件:A. 人类的主观需求B.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原始农业、、畜牧业)C.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③乡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制约村落的形态,村落的形态反映地理环境平原——圆形、多边形;河流——条带状(2)城市的起源:乡村——集市——城市①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②时间:大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③两个基本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中下游平原上(3)城市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区位因素(决定分布)A. 地形的分布: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位于平原地区;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形的第三阶梯上地形的分布原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理想环境。
B. 气候的分布: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的沿海地区原因:这个地带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宜的温度C. 河流对城市的城址选择影响深远城市分布:世界上的城市几乎都位于河边;我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道发育壮大的原因: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优越,同时可以防卫。
沿河城市的区位类型:河流水运的起点、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河口位置②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决定位置)A.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丰歉程度,决定着以矿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矿城市的兴起B. 交通: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类的居住地●高考趋势展望人类聚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聚落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成和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
因此,在高考中这部分内容是综合能力测试进行学科综合的重要内容。
城市区位因素和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历年高考中是经常涉及的内容。
城市区位因素的考查往往需要多方联系自然的、人文的地理知识去综合分析,有时也会涉及到政治、历史等跨学科的知识。
城市化进程注重读图分析和比较分析的考查;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出和比较城市合理规划的最佳方案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
如1997年上海、2000年广东高考题分别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上海2001年和2002年,广东2001年考查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因此,复习过程中我们就要特别注意近期世界城市变化的有关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知识要点整合1.城市的起源首先要正确理解城市起源的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它是产生剩余产品的手段,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了剩余的农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分工。
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
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正是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将上述内容简化为下表:2.村落形成、城市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1)地形与城市区位①世界上的城市大多位于平原地区。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不足200米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
②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③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这是因为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设投资。
因为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地区,气候较为凉爽。
(2)气候与城市区位①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②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临海边缘地带的气候条件优于内陆。
③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很少有城市分布。
(3)河流与城市区位(4)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①在国外,主要因开发利用矿产而形成的城市有:煤城——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等。
石油城——英国阿伯丁等。
金城——南非约翰内斯堡。
②在我国,以矿业为主的城市类型有:铁矿石产地兴起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石油产地兴起的城市——大庆、玉门、东营、任丘等。
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鹤岗、抚顺、开滦、平顶山、淮北、淮南等。
镍城——甘肃金昌。
(5)交通与城市区位①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
②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有所不同。
在靠帆船、马车运输的时代,城市多建在河流、大道的交点处。
现代,城市多建在公路、铁路枢纽及其沿线附近。
③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给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6)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①政治中心多发展成为大城市,如西安、洛阳、杭州等。
②一些地点的军事中心往往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城市,如俄罗斯的斯大林格勒,美国的洛杉矶等。
③历史上许多城市同时是一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如麦加、麦地那、梵蒂冈等。
在这些城市区位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属自然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因素属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1)军事、宗教因素→减弱。
(2)交通、自然资源因素→古今影响大。
(3)科教、旅游、环境等因素→逐渐加强。
这些区位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对某一城市具体时期的影响因素分析,往往总有其主导因素对城市的兴衰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5.城市的主要环境污染及危害●精典题例解读[例1](2001年上海综合,35)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也是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今年全市将新增绿地面积1000公顷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23%。
城市绿地减缓热岛效应的功能为( )A.调节气候B.降低噪声C.保持水土D.涵养水源破墙透绿的环境功能为( )A.净化空气B.消烟除尘C.美化环境D.增加湿度请你提出一个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的具体建议,供市有关部门参考。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绿地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所起的作用,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易错分析】城市绿地有许多方面的作用,应能具体分析,最后一问要求提出建议。
题目的灵活性大,联系实际性强,需具备一定能力,否则不易做答。
【解题思路】城市绿地有多方面的作用,如:净化空气、吸烟滞尘、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等,其中减缓热岛效应的功能,即降低城区温度的功能,应属调节气候。
破墙透绿的功能,应属于美化环境。
城市大气的污染源主要有三种: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暖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以及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
这些排放物中含有大量的煤烟、粉尘、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铝等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浊,危害人体的健康。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例如逐步减少燃油机动车,减少废气污染;增加绿化覆盖率,增加净化空气的能力。
【答案】 A C 例如逐步减少燃油机动车,减少废气污染;增加绿地覆盖率,增强净化空气的能力。
[例2](2000年广东,12)由图1-8-1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图1-8-1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命题意图】本题立意在于考查图文转化能力,具体考查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分析所给图例,找出有用信息。
【解题思路】解决此题首先明确读图方法,纵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表示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①时期表示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处于城市化初期;②时期表示城市化速度加快,水平提高,处于城市化进程中;③时期表示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很慢甚至停止,处于城市化后期。
然后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实际情况,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C[例3](2002年天津,37)图1-8-2为黄河沿岸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8-2(1)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狭长型,城市功能分区呈________________布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石化工业区的区位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综合思维能力。
【易错分析】分析工业区区位是否合理,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环境效益。
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需熟知石化工业区的污染类型,同时又要对图示区域盛行风向和河流流向有清楚的理解,综合的因素很多,不易想全。
【解题思路】图中城市的两侧均有分布,中间河流穿过,沿河谷地地势低平,水运及用水比较方便,所以受地形影响,城区沿河呈狭长型分布,城市的各功能区从分布上相对松散。
分析一个工业区的区位是否合理,既要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要考虑环境效益。
从提高环境效益看,石化工业区的区位不合理。
因为:石化工业区应位于下风向或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而本工业区位于城市主导风向(西北风)的上风向,应位于城区河流的下游,以减少对城区水污染,而该工业区位于城区的上游。
【答案】(1)分散疏松式地形(2)不合理。
位于河流谷地,污染废气不易扩散;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造成城市大气污染;位于流经城区的河流上游,污染水源。
[例4](2003年新课程文综,36)图1-8-3是某城市简图。
当地夏半年盛行东南风,冬半年盛行东北风。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图1-8-3(1)用连线将该城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绿地分别与相应字母符号连接,以示合理的厂址选择。
商业区 A工业区 B居住区 C绿地 D(2)用连线将该城市水厂、污水处理厂、重型机器厂和印刷厂分别与相应数字符号连接。
以示合理的厂址选择。
水厂①污水处理厂②重型机器厂③印刷厂④(3)在A、B、C、D四区中,土地价格最高的应是________________区。
【命题意图】考查城市规划和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易错分析】城市规划中工业区的布置,特别是有污染企业的布局需结合题目中所给的当地盛行风向,河流的流向,交通线的分布等条件来综合分析,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
【解题思路】(1)根据城市三大功能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的布置特点以及城市绿地的作用,结合图示条件,很容易将连线完成。
(2)水厂应布置在城区最上游,污水厂放在城区下游,重型机械厂与城区特别是居住区之间应隔以必要的城市绿地,印刷厂可布置在城区的近郊。
(3)城市中地价最高的地区一般是位于城市中心区或交通便利区,而商业区的地租支付能力相对最高。
【答案】(1)商业区——D 工业区——A 居住区——C 绿地——B(2)水厂——④污水处理厂——①重型机器厂——②印刷厂——③(3)D●3+X综合向导一、科内综合聚落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因而它的形成、分布、发展及区位,深受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因此与大气环境、陆地环境等自然地理部分知识联系较为密切。
乡村聚落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活动地域类型和发展状况与聚落形态、组织形式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功能。
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组织工业生产活动,因而与人类生产活动部分知识又相互渗透。
聚落的形态、类型和兴衰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它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
由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技术水平和风俗、文化等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也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二、跨科联系城市的起源与古代文明的发展关系密切,历史上城市的兴起与衰落可以从地理城市区位因素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城市的分布及城市区位因素等内容与政治学科的联系也较为密切,如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与世界经济格局,城市兴起与区域经济发展等的联系。
城市化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应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其积极的意义,同时又不能忽略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与政治哲学部分知识有一定联系。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同时存在着地区的差异,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这些内容都可同许多历史史实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