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心理学第十三章 代谢和营养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 格式:ppt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10
康复心理学Clinacal Psychology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P1)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学派:(P7)(一)精神分析或动力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二)生理心理学学派(三)行为学派(四)认知学派阿德勒(A.Adler):自卑情绪是心理障碍的根源(五)人本主义学派主要代表: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ogers)康复心理学概念:(P10)康复心理学(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揭示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3)残疾人、老年病人、各种慢性病患者。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14)(一)研究应激源和残疾的关系2013级·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心理学仅供参考(二)研究康复对象的心理(三)研究心理治疗在康复中的应用(四)康复心理评定(五)为康复对象、家属等提供心理咨询(六)研究康复治疗方法对心理活动的影响第二章心理学基础感觉(sensation):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20)感觉的一般特性:感受性、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P20)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P21)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P21)思维的分类: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
(P25)气质的分类:1.胆汁质;2.多血质;3.黏液质;4.抑郁质。
(P30)需要(need):是指当环境与机体之间出现某种生理、心理的不平衡时,为了恢复平衡而必须活动的一种潜力状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P34)马斯洛理论中人的需要层次——“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P34)139201康复心理学2016.05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康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664010课程名称:康复心理学英文名称:Rehabilitation p sychology课程类型: 专业拓展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先修课程:人体发育学、生理学、系统解剖学、临床医学导论、组织学与胚胎学等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康复心理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其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可操作性、思想性与适用性兼容并存的特点。
本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明确心理干预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性,熟悉不同身心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评估,心理康复的方法。
培养学社的临床思维和操作理念,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心理干预和不同疾病的心理康复为主要内容。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掌握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3.掌握康复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康复的几大基本理论;4.了解康复中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同角色对康复患者的影响;5.熟悉常用的临床心理评估,不同类别心理量表的适用范围;6.熟悉康复治疗中的心理干预方法,了解常见临床问题的心理治疗干预;7.掌握应激障碍的概念、分类、表现和心理康复方法;8.了解心身疾病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分类;9.熟悉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10.了解躯体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心理特征和心理康复方法;11.了解感觉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心理特征和心理康复方法;12.掌握常见精神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熟悉其康复期的心理问题和干预方法;13.了解特殊群体(老年、特殊儿童、妇女)康复的临床表现,熟悉他们康复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康复方法;14.了解其他临床状况的心理康复。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心理康复的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学习任务及授课方式;了解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的百分比及最终的考核方式及其分值的比重;2)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历史及发展,对比和相关学科的关系;3)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实施与发展;4)了解康复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和应用。
《康复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康复心理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康复心理学是研究康复过程中个体心理现象、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的一门应用心理学分支。
2. 内涵:- 交叉学科:融合了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 目标导向:旨在帮助残疾人士和心理障碍患者适应生活变化,提升生活质量,实现社会融入。
- 实践性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在康复实践中解决具体心理问题。
二、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研究对象:- 康复对象:包括残疾人士、慢性病患者、老年人、事故受害者等。
- 康复专业人员:关注他们在康复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和服务能力。
2. 研究任务:- 描述和解释康复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 探索心理因素在康复中的作用机制。
- 发展有效的康复心理干预策略。
- 促进康复对象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三、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描述性研究:- 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康复对象的行为和反应来收集数据。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康复对象的心理状态信息。
2. 相关性研究:- 探索心理变量与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
- 分析不同心理干预措施与康复进程的关联。
3. 实验性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特定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
- 模拟实验:在控制条件下研究康复心理问题。
4. 质性研究:- 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个别康复对象的心理体验。
- 焦点小组:收集康复对象和专业人士的深入见解。
四、康复心理学的发展简史1. 起源阶段:- 20世纪初,随着战争致残士兵的康复需求,康复心理学开始萌芽。
- 194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全面康复”概念,心理康复得到重视。
2. 形成阶段:- 1950年代,康复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 1960年代,康复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初步建立。
3. 发展阶段:- 1970年代至今,康复心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 国际康复心理学组织成立,专业期刊和会议推动学科发展。
《康复心理学》教学内容
本课程旨在介绍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与康复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康复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
以下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概述:
1. 康复心理学概述
- 康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 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
- 康复心理学的实践方法和技术
2. 康复心理健康评估与诊断
- 康复心理健康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
- 康复心理诊断的原则和工具
- 康复心理健康评估与诊断实践案例分析
3. 康复目标设定与干预计划
- 康复目标设定的原则和方法
- 康复干预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康复目标设定与干预计划案例分析4. 康复心理支持与咨询
- 康复心理支持的概念和重要性
- 康复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 康复心理支持与咨询案例分析
5. 康复心理教育与心理训练
- 康复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 康复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 康复心理教育与心理训练实践案例分析6. 康复心理评估与效果评价
- 康复心理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 康复心理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 康复心理评估与效果评价案例分析
以上是《康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概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的评估、干预和支持技能,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技能来促进个体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康复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别:能力拓展适用对象: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总学时:36理论学时:26实践学时: 10一、课程定位《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直接为临床康复治疗工作服务。
《康复心理学》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临床康复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常见行为问题的处理、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社会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2)掌握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1)具有观察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处理常见行为问题的能力。
(2)具有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咨询和宣教能力。
(3)具有在康复治疗中合理运用不同的疗法发挥其心理效应的能力。
3.素质目标(1)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创业,并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2)培养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三、课程教学设计1、课程设置依据: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设计思路:《康复心理学》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3、课程实训设计: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模拟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基本职业能力。
4、信息化教学手段:课内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建有校级在线资源课程供学生课外线上学习。
《康复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别:能力拓展适用对象: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总学时:36理论学时:26实践学时:10一、课程定位《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直接为临床康复治疗工作服务。
《康复心理学》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临床康复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常见行为问题的处理、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社会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2)掌握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1)具有观察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处理常见行为问题的能力。
(2)具有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咨询和宣教能力。
(3)具有在康复治疗中合理运用不同的疗法发挥其心理效应的能力。
3.素质目标(1)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创业,并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2)培养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三、课程教学设计1、课程设置依据: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设计思路:《康复心理学》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3、课程实训设计: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模拟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基本职业能力。
4、信息化教学手段:课内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建有校级在线资源课程供学生课外线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