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38.18 KB
- 文档页数:4
红星医院放射科图像(胶片)质量评价制度一、目的:规范化放射科普放、CT、MRI等检查,持续改进放射科图像质量,为影像医师及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解除患者病痛。
组织机构:科主任、质控小组、诊断组、技术组。
质控小组成员:XX XX XX二、措施:(一)月评价时间: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抽查汇总。
人员:质量控制小组抽查,科主任负责核对、监督。
方法:抽查技术组每人10份,其中平片、CT、MRI各3份,全景口腔1份,如部分检查当月未参与可替换成其他检查。
标准:《放射科检查规范》整改:发现个人问题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改正。
对多发问题形成规范,组织讲课学习。
奖惩:月评价结果是绩效考核重要标准。
记录:技术组图像质量评价表。
质控小组负责记录。
(二)月讲课时间:每月第二个整周的周三中午,教学室进行。
人员:所有技术组及质控小组值班人员。
方法:讲课内容包括设备的维护、操作保养,新技术展望,放射科新技术应用,后处理技术,检查规范,常见检查错误。
质控小组或诊断组医师在讲课结尾进行解剖教学。
标准:提前2周上交课件,进行审核、修改。
讲课评分参照《放射科讲课评分制度》。
考核:进行课间提问,如需要可进行考试。
记录:技术组讲课记录本。
讲课人负责记录。
(三)早交班时间:工作日周二、周四,读片室。
人员:下夜班技师进行交班。
所有技术组及质控小组值班人员参加。
方法:抽查前一日检查图像平片、CT、MRI全景口腔各3份。
标准:《放射科检查规范》整改:现场提问问题及时整改。
记录:技术组早交班记录本,详细记录问题及整改意见。
交班人负责记录。
(四)日常工作当班技师自查:当班技师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设备、进行相关检查。
图像不合格应重新投照。
投照结束后上传合格图像。
打片技师复查:打片技师对上传图像进行复查。
不合格图像应指导当班技师投照。
将合格图像打片。
诊断医师检查: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医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一、图像评价准入标准:
1.三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95%
2.三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90%
3.二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85%
4.二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80%
二、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
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三、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四、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五、废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
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制度根据医院规定与科室具体情况及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控、项目评价、改进措施制度。
一、科主任负责全部的质控指标检查CT检查由石应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普放检查由袁林同志负责质控指标MR 检查由黄静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报告书写由王大江同志负责质控指标。
二、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检查及报告质量的督查,对不合格的投照检查 CT 扫描 MR检查和相关不合格的报告要进行及时的修改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方案,做好相关的记录。
三、普放CR、DR 质控指标,登记时是否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一致,投照时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图像后投照部位的左右一定要标记准确,对投照条件使用不佳的图像不要传输,一定要重新投照后再传输,对打印胶片时,外科需要手术的患者和内科有病变的片子一定要打1:1 的胶片,对普放报告要及时检查描述的准确性,左右的描述及意见,及诊断意见的正确与否。
CT 质控量指标,CT 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MR质控量指标,MR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六、对修改的检查及报告要做好相关记录。
七、对不按照上述标准执行的按相关文件做相应的处理。
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为加强影像科图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影像科诊断质量与医疗安全,并明确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一、影像科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如:组长:成员:技师组:诊断组: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职责:(一)影像科应建立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影像科主任、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
医学影像学影像质量手册第一章影像质量概述 (2)1.1 影像质量的概念 (2)1.1.1 视觉效果 (2)1.1.2 信息含量 (3)1.1.3 清晰度 (3)1.1.4 稳定性 (3)1.2 影像质量的重要性 (3)1.2.1 医疗领域 (3)1.2.2 安全监控 (3)1.2.3 娱乐产业 (3)1.2.4 科研领域 (3)第二章影像质量评价标准 (3)2.1 国际标准 (3)2.2 国家标准 (4)2.3 行业标准 (4)第三章影像设备与影像质量 (4)3.1 影像设备分类 (5)3.1.1 医学影像设备 (5)3.1.2 工业影像设备 (5)3.1.3 科研影像设备 (5)3.1.4 民用影像设备 (5)3.2 设备功能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5)3.2.1 分辨率 (5)3.2.2 动态范围 (5)3.2.3 信噪比 (5)3.2.4 采样频率 (5)3.3 设备维护与影像质量 (6)3.3.1 定期检查与保养 (6)3.3.2 清洁保养 (6)3.3.3 环境因素 (6)3.3.4 软件更新 (6)第四章影像技术参数与影像质量 (6)4.1 曝光参数 (6)4.2 空间分辨率 (6)4.3 时间分辨率 (7)第五章影像处理与影像质量 (7)5.1 影像增强 (7)5.2 影像重建 (7)5.3 影像压缩与传输 (8)第六章影像质量控制方法 (8)6.1 影像质量检测 (8)6.2 影像质量评价 (9)6.3 影像质量改进 (9)第七章影像诊断与影像质量 (10)7.1 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 (10)7.2 影像质量对诊断的影响 (10)7.3 影像诊断的误差分析 (11)第八章影像存储与归档 (11)8.1 影像存储介质 (11)8.2 影像归档管理 (11)8.3 影像数据备份与恢复 (12)第九章影像传输与远程诊断 (12)9.1 影像传输技术 (12)9.2 远程诊断系统 (13)9.3 影像传输安全与隐私保护 (13)第十章影像质量教育与培训 (14)10.1 影像质量意识培养 (14)10.2 影像技术培训 (14)10.3 影像质量控制培训 (15)第十一章影像质量法规与政策 (15)11.1 影像质量相关法规 (15)11.2 影像质量政策制定 (15)11.3 影像质量监管 (16)第十二章影像质量改进案例 (16)12.1 典型案例介绍 (16)12.2 改进措施与效果分析 (17)12.2.1 案例一的改进措施与效果分析 (17)12.2.2 案例二的改进措施与效果分析 (17)12.3 经验总结与启示 (17)第一章影像质量概述影像质量是评价和衡量图像好坏的重要标准,它涉及到图像的视觉效果、信息含量和可用性等方面。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一、引言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
然而,不合格的医学影像可能会导致临床诊断结果的误差,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建立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对于确保临床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备质量控制标准1.设备校准及质量控制医学影像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以确保其技术指标满足临床需求。
校准和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图像分辨率:应达到设备规格要求,确保影像细节的清晰度。
-灰度线性:优化图像对比度,确保影像灰度的准确度和可比性。
-加速电压和曝光时间:设置合理的参数,以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高质量的影像。
-细节分辨力:检测设备对细小结构的辨别能力,以确保细小异常的检出率。
-噪声水平:控制噪声水平,以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可靠性。
2.设备维护和管理医学影像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管理,以保障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维护和管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定期检查设备硬件和软件的运行状态,并及时维修或更换损坏的零件。
-定期清洁设备外壳和探头等部件,以确保影像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建立设备使用记录和故障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问题。
三、操作规范1.设备操作人员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进行,他们应具备以下条件:-熟悉设备的结构和原理,了解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掌握基本的解剖学和病理学知识,以准确判断影像中的异常。
-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的要求,调整设备参数,获得最佳影像质量。
2.患者准备在进行医学影像检查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以提高影像质量和检查效果:-向患者充分解释检查目的和过程,获得其配合和理解。
-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要求,进行合理的患者准备工作,包括饮食、服药等方面的限制。
3.影像采集医学影像的采集应根据临床需要和病患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影像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根据病患病史和临床表现,合理选择影像采集的方法和技术参数。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放射科技术护理组每月底进行一次医学影像质量评价,总结经验改正不足,并由专人负责详细记录结果。
一、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目的,是以最低辐射剂量、最高影像质量,为临床提供可信赖的医学影像信息,它由医学影像检查的正当化和成像过程最优化来体现。
医学影像质量综合评价应以成像过程最优化的三条主线,给出影像综合评价标准:(一)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二)以能满足诊断学要求的技术条件为保证(三)同时充分考虑减少影像检查的辐射计量二、常规X线影像质量控制(一)诊断学要求(二)影像显示标准影像显示标准系指在照片影像上能显示特别重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并用可见程度来表示其性质。
可见程度的表征可分为三级:隐约可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只特征可见;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清晰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清晰。
以上规定的解剖学结构和细节能在照片上看到。
从而有助于作出准确的诊断。
这取决于正确的体位设计、病人的配合以及成像系统的技术技能。
(三)重要的影像细节:这些标准为在照片影像上应显示的重要解剖学细节提供了最小尺寸的定量信息。
这些细节也许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
(四)体位显示标准:体位显示标准以相应摄影位置的体位显示标准为依据。
(五)成像技术标准:为满足诊断学要求所必需的成像技术的合理组合。
成像技术条件的参数是:摄影设备、标称焦点、管电压、总滤过、滤线栅比、屏/片体系感度、摄影距离、自动暴光控制探测野、暴光时间、防护屏蔽,共10项。
(六)受检查者计量标准:影像综合评价标准同时给出各种摄影类型的标准体型下,病人体表入射剂量的参考值。
照片影像特定解剖点的密度标准范围:密度是构成影像的基础,对比度是影像形成的本质。
文本件设定的不同部位特定解剖点的密度范围,作为定量评价照片影像质量标准的参考值。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
为规范影像科DR、CT等检查,持续改进影像科图像质量,为影像医师及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解除患者病痛,特制定本制度:
1、一般情况下,图像质量评价小组每月进行一次随机抽查DR、CT图像行综合图像质量分析,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并将存在问题及整改意见通知科室全体人员。
2、对图像评价结果记录到人,做为个人年终考评、履职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材料之一。
3、对图像质量评价结果记录到人,并与当季度绩效挂钩,考核评分指标:
1)、工作量40%;
2)、工作质量30%:
图像质量评价中:
1.优良胶片发相应工作质量绩效;
2.合格胶片责任技师扣除10%工作质量绩效。
3.不合格胶片直接扣除当月工作质量考核分;
3)、考勤、医德医风等占30%;。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方案
一、图像评价小组活动每月一次,由相关评价小组组员在每月月末具体组织实施。
二、各小组图像评价指标的具体统计由质控组员负责进行分别统计。
三、影像图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评价方法:采用两种方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为辅,从整体到局部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诊断医生利用PACS系统进行大体评价:从患者信息、标识和检查部位正确、体位采集范围标准、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及造影和特检解决临床需要四个方面评价,四项均符合考虑优质片,满足两项或三项为合格片、仅一项满足或无法诊断则为不合格片。
2)各小组长抽取图像总数的3%,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进行辅助评价。
计算各小组优良率及废片率并对各技术员的能力进行考核,找出影像图像质量的主要原因进行改进与持续改进。
四、图像评价小组每月对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沟通通报、分析、提出建议;每月对质量控制的活动结果(图像优良率、废片率等)进行总结、分析、反馈及提出改进措施,并在放射科质控会议上汇报。
所有评分评级结果上报科室质控小组,并与技师年终考核及岗位授权挂钩。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标准超声图像质量评价是超声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超声图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于提高超声图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超声图像质量的评价应包括图像的清晰度、分辨率、灰度表现、噪声和伪影等多个方面。
其中,图像的清晰度是评价超声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清晰度好的图像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被检查组织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分辨率则是评价图像显示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了图像中细小结构的显示能力。
另外,灰度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像对比度的显示,良好的灰度表现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组织的性质。
此外,噪声和伪影是影响超声图像质量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会干扰医生对图像的观察和判断,因此需要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
其次,超声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客观性是指评价标准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能够准确反映图像质量的真实情况。
可操作性则是指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实用性,能够方便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评价。
因此,评价标准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到实际临床操作的便利性和准确性,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最后,超声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应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一致性是指在不同的医生和不同的设备下,评价结果应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避免因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稳定性则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评价结果应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准确反映图像质量的真实情况。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的超声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对于提高超声医学影像学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图像的清晰度、分辨率、灰度表现、噪声和伪影等多个方面,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超声图像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
准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图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
影像科建立图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
技师负责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
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二、图像质量评价制度
影像技术质控每周一次。
根据影像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三、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一般要求
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
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
3、用片统一,用片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
成人胸片不小于11x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x12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
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影像科管理与技术规范》X片影像标准。
(二)优质片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之间);
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
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
(三)良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
(四)差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2项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诊断。
(五)废片标准
不能用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