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草书
- 格式:pdf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9
2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1期总第834期No.1,2021Total of 834什么是草书?理解为,草书:草如画卷,连绵入神。
就是说,字虽然潦草,犹如流水,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笔画虽然简单,却书写方便,见其入神彩。
草书有它的特征,草书笔画钩连,上下钩连,左右钩连。
为隶书简化了笔法,为“草书”提供了依据。
从草书的特点来看,结构简省一笔而成,堪称完美的“一笔书”。
草书讲究气势贯通,在变化中使字活起来就是草书的“血脉”“筋脉”。
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得很透彻:“字之体势—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1草书的形成由于草书字形于当时隶书而言过于简单,彼此有时又容易混淆,又不能像隶书那样取代篆文,所以为了有别于隶书而形成一种特别的字体“草书”。
也可以说草书是汉代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简化字。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
草书分广义和狭义,广义是不分年代的说法,凡是写得潦草的字都称之为草书。
从狭义来说不同于广义,而是作为一种特定的书法字体。
最有代表性的是张芝(东汉时期的汉朝人),为了把古字区别,在笔画上分离出一种体“草法”。
草书是上下牵连,神不外散而富于变化的新写法。
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张芝有“草圣”之称,可以说张芝的草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1]。
张芝书法就连王羲之也自认为不如,也是王羲之唯一自叹不如的人。
比如说张芝的作品《冠军帖》让人赞不绝口的漂亮,没有半点拖沓之处,笔画飘逸自如,字体刚劲有力,落笔洒脱至极。
(图1)汉代早期的草书称作为“章草”,汉代后期的章草称作为“今草”,早期草书是与隶书平行的书体法,其中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但是,初期的草书已经打破了隶书方整规矩严谨,也就是说草书一种草率的写法。
章草在汉魏时期最为盛行,由于章草的进一步“草化”基本上脱离了隶书笔画行迹,在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
偏旁部首也做了进一步的简化和互借,又形成了一种新体草书“今草”。
张芝“匆匆不暇草书”本义辨说辛德勇东汉人“书圣”张芝(字伯英)有语云“匆匆不暇草书”,后来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经常被引述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最早出自西晋时人卫恒所撰《四体书势》,《晋书·卫桓传》全文载录有这篇文章,其相关部分内容为: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
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善作篇。
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
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
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
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下笔必为楷则,号“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
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
1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劭传》以及唐初人所纂《艺文类聚》摘引此文,“匆匆不暇草书”俱作“匆匆不暇草”2,应属转录时随意减省,乃是这类著述的通行做法,自可置而不问。
至迟从唐朝起,就有人把张芝所说“匆匆不暇草书”,理解为因时间仓促而来不及或顾不上用草书书写,即将其读作“匆匆,不暇草书”。
例如唐人蔡希综在所撰《法书论》中即有论述说:张伯英偏工于章草,代(世)莫过之。
每与人书,下笔必为楷则,云“匆匆不假(暇)草书”。
何者?若不以静思闲雅,发于中虑,则失其妙用也。
以此言之,草法尤难。
3宋人黄庭坚亦有同样论述云: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余将至青衣,吾宗子舟求余作草,拨忙作此,殊不恭。
古人云“匆匆不暇草”,端不虚语。
时涪翁年五十六矣。
4宋元间讲究草书书法艺术者,形容草书之难以猝然而作,甚至普遍流行有“家贫不办素食,事忙不及草书”或“信速不及草书,家贫不办素食”这样一些谚语5,将草书字与有闲阶层精致考究的素食相并比:看似简单易为,实际甚难制作。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很容易同样偏向于从书法艺术角度出发,来理解一代草书宗师张芝“匆匆不暇草书”这句话,自1《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卷三六《卫瓘传附卫恒传》,页1065。
2《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二一《刘劭传》刘宋裴松之注引卫恒《四体书势》,页621。
第22卷第8期(2017)对嚼龙•年Vol.22 N〇.8(2017)张芝草书“下笔必为楷则”探析梁晓东(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定西743000)摘要:东汉张芝被后世书家誉为“草圣”,其名句“匆匆不暇草书”历来被人称道,后人解释 此句时却往往忽略前一句“下笔必为楷则”,由此造成多种歧义解释。
主要从张芝生活的时代及时人对今草书的认识、草书创作当以“楷则”为要,并非“匆匆不暇”,创作过程是复杂的内心修炼过程等几个方面论述“下笔必为楷则”的真正涵义。
关键词:张芝;草书;楷则中图分类号J292.ll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7)08-075-03张芝(?——约192),字伯英,敦煌酒泉人(今 属甘肃)s父奂因功求徒弘农华阴(今属陕西),始为 弘农人。
张芝少持高操,以名S子勤于学,能文能武,多次征辟皆不就,世号“张有道'尤好草书,学雀瑗、杜操之法,因承袭转而熟谙其技巧,凡家中做衣服之 帛,必先写过宇然后再煮洗令洁自临池学书,池水 都成墨色。
韦诞称其为“草圣”,张怀瑾《书断》认为 “今草书”为张芝所创。
今草有别于章韋,用笔流动放 逸,字画间常萦带连绵。
今传《淳化阁帖》中张芝的 《冠军帖》,从笔势形体上着,、应是晋宋以后人所书。
张怀瑾《书断*中》也提到张芝“遗迹绝少,故褚遂良 云:‘钟繇、张芝之迹,不盈片素。
’”r a《晋书》卷二十六《卫恒传》全文载入,原文为:“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
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4后又崔瑗、崔定,亦皆称工。
……弘农张伯英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
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刘宋时期,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记载:"弘农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劲绝伦。
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4每书,云:‘匆匆不暇草书’,人谓之‘草圣’”。
张芝书法作品:冠军帖、终年帖、二月八日帖、秋凉平善帖、今欲归帖作者:张芝来源:拙风文化网张芝书法《冠军帖》(《知汝帖》)传为张芝之作,或为唐张旭所作选自《大观帖》(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
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
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张芝书法《终年帖》传为张芝之作,或为唐张旭所作选自《大观帖》(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释文:终年缠此,当治何理耶?且方有诸分张,不知比去复得一会。
不讲意不意,可恨汝还,当思更就理。
所游悉,谁同过还复,共集散耳。
不见奴,粗悉书,云见左军,弥若论听故也。
张芝书法《二月八日帖》传为张芝之作,或为唐张旭所作选自《大观帖》(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释文:二月八日。
復得鄱阳等。
多时不耳。
為慰如何。
平安等人当与行。
不足不过彼与消息。
张芝书法《秋凉平善帖》传为张芝之作选自《大观帖》(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释文:八月九日。
芝白府君足下。
不為秋凉平善廣閒。
彌邁想思無違前。
比得書不逐西行。
望逺懸想。
何日不懃。
捐棄漂沒。
不當行李。
又去春送舉喪到?美陽。
須待伴比。
故遂蕳絶。
有縁復相聞。
飡食自愛。
張芝幸甚幸甚。
张芝书法《今欲归帖》传为张芝之作,或为唐张旭所作选自《大观帖》(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释文:今欲歸。
復何適報之。
遣不知。
總散往並侍郎耶言。
别事有及。
過謝憂勤。
张芝(?~约192),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是我国最早的一个今草大师,有草圣之称。
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出身官宦家庭,其父张焕曾任太常卿。
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今草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
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草书歌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李白草书歌行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译文及注释】小小少年,小小和尚,名号怀素。
你的草书堪称风格迥异,独步天下。
你用掉的墨水之多,简直就可以养北冰洋的鲸鱼。
你用了那么多兔毫笔,难怪中山的兔子都被杀光了。
八九月这里天气正凉爽。
酒徒诗人,高堂满座。
地上放着几箱白布和纸笺,都是别人请你书写的。
桌子上摆放着宣州的石砚,放射着墨水的黑又亮的光芒。
我的小师傅喝醉以后就在绳床上小眯一会。
突然起身,须臾之间就横扫了几千张字。
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
又像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
有时候对着粉白的墙壁手不停笔,字大如斗。
观看你书写的人一个个惶惶然如见鬼神。
满眼只见龙飞凤舞巨蟒游走。
笔势左盘右收,左冲右突,如同漫天的闪电。
也如同汉楚之间的战争来回拉锯。
湖南七郡多少名门大家。
那家的屏风和粉壁没有珍藏你的笔墨?什么王羲之什么张伯英,那也叫草圣?跟你一比就知道他们是浪得了几百年的虚名。
我那位癫狂的酒友张旭,也号称草圣,他现在可是廉颇老矣,饭都吃不了了,现在凑不上草圣的名号了。
我的小师傅的笔法不拘于古人的规矩。
从古到今,万事到了极至的水平都要靠天生的才能。
何必要像张旭一样,要观看公孙大娘《浑脱》剑舞才有所启发呢?1、怀素(725—785,一说737—799):字藏真,本姓钱,出生于零陵。
七岁到“书堂寺”为僧,后住东门外的“绿天庵”,自幼爱好书法,刻苦学习,经禅之余,勤练书法,因无钱买纸,特在寺旁种下许多芭蕉树,用蕉叶代纸练字。
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希望能帮到大家!草书的特点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广义的草书是指草写的书体。
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草书的人物作品张旭(唐):《肚痛帖》张旭(唐):《古诗四帖》怀素(唐):《自叙帖》孙过庭(唐):《书谱》黄庭坚(宋):《李白忆旧游诗卷》米芾(宋)《论草书帖》赵佶(宋):《草书千字文》鲜于枢(元):《石鼓歌》祝允明(明):《前后赤壁赋》文徵明(明):《草书诗卷》徐渭(明):《白燕诗卷》王铎(清):《草书诗卷》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李志敏:《草论—三春堂狂草》草书区别章草笔画简约,有萦带连接,与今草相似。
但其结体平正,用笔劲涩,笔画中有波磔,特别是捺画的起笔与捺的末笔,明显的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且字字独立,不相连绵,排列整齐,与今草、狂草有明显的区别。
今草即一般所说的草书,它是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形迹,并在章草和楷书的基础上加快行笔,增加圆环勾连而成。
张怀瓘《书断》中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
”这正是章草与今草不同体势和运笔的概括,代表作如崔瑗《贤女帖》。
狂草创始于唐朝,唐人张旭是狂草的开山祖,故有“草圣”之称。
后来的和尚怀素亦是狂草大家。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一、“草圣”张芝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
勤学好古,淡于仕进。
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
好书法,最擅章草。
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
《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
龙豹变,青出于蓝。
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
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
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冠军帖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
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
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二、“张颠”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书。
时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
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
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
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
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释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大草狂草一笔书经典:张芝(旭)《冠军帖》审美欣赏本文转载自凌雅居《【引用】引用大草狂草一笔书经典:张芝(旭)《冠军帖》审美欣赏》和大家分享这篇日志,我的看法是:原文地址:引用大草狂草一笔书经典:张芝原文作者:无我引用钧上书法培训的大草狂草一笔书经典:张芝(旭)《冠军帖》审美欣赏张旭(芝)《冠军帖》(大观帖故宫博物院藏杨氏海源阁宋拓本)历尽一千八百余年人间和自然的种种劫难,张芝的遗墨自宋代之后湮没殆尽,今仅见于刻本《淳化阁帖》第二卷中标为张芝书的四帖,其中第一帖即为大草《冠军帖》,是其突出的代表作品。
鉴于此帖对研究张芝的重要性,因此版本问题尚需多说几句。
张旭(芝)《冠军帖》(大观帖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第二卷)《淳化阁帖》在宋室南渡后祖本已不传。
此后转相传刻,遂遍天下,不可悉计,杂厕丛生,各种复本传至今者已无一原拓,皆失庐山真面。
就笔者所见游相本、肃府本、潘氏本三种《淳比阁帖》中的《冠军帖》,均摹刻甚差,殊少神韵,与笔者青年时所见并双钩一过的《冠军帖》大相径庭。
笔者的双钩摹本版式较大,行款长,底本摹刻至精,奕奕动人,可谓妙意尽传,下真迹一等。
惜早已严重损毁。
此后,笔者所钩之底本一直未见刊出,常引为憾事。
一九八五年,上海书画出版性出版的《行草》中册收入《冠军帖》,与笔者双均本无异,即为当年所钩底本(此帖被署名〈唐张旭冠军帖〉)。
从版式和摹刻之精妙上看,此帖疑从宋拓榷场本《大观帖》出选刊(《大观帖》行款较长,摹刻远胜现存《淳化阁帖》诸刻)。
因而笔者将《行草》中册中的《冠军帖》作为本文的持论依据。
张旭(芝)《冠军帖》(大观帖海源阁藏宋拓本第二、四残卷合册)此帖于二十年前勾摹至今,很少临读,然每每检阅,总不胜慨叹,心情难以平静,感到在这有限的形式里展示给人的实在是一个千态万状的意象世界,任凭欣赏者神驰八极,移情万里,令人神往、舒畅、振奋、遐想??????一种无穷的魅力,夺人魂魄,发人深思。
细细观之,又是一片“法”的海洋,在那里蕴含着“美”的无尽宝藏,无限“动”的生意,“动”的哲理??????,真可渭:“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无势不备”,这一切又都是那样的浑融浩渺、和谐自然。
书法兴趣小组讲义:——东汉草圣张芝(一)晋代的大书法家,被后代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在其得意于自己的书法时说过:“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钟者,钟繇也,三国魏时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字元常,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张者,张芝也,其是东汉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省)人,犹善草书,后人称其为“草圣”。
在书法造诣上,王羲之只认为,作为前辈的钟繇和张芝还可以,其余晋以上各朝代的书家们,其作品真的没有什么看头啊。
要知自秦汉至东晋,历代产生的杰出书法家已不可胜计,而在王羲之眼中,却只有钟张两人。
王羲之好大的口气,但他的大口气是有底气的,要不后代就不会称他为“书圣”,而他的大口气还不敢吞了钟张两人。
而在这两人中,他仍是有排列的,“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还是书圣的派头和口气。
“要真论起来,我的书法,与钟繇比,可能有点超过了他,与张芝比,可以齐头并进。
但张芝这人练草书,洗笔砚就可将一个大池塘的水染成了墨色,的确是写得十分精熟了,如果我也能花那么大的功夫,痴迷地练习,我就能超过他。
”看来,王羲之还是推崇张芝一点,不得不服。
但这个能被“书圣”推崇的“草圣”,至今没有人能知道他真正的出生之年,只知道他大约死于公元192年,他究竟活了多少岁?至今也还是个谜。
这是否因为他是隐士,隐士的生平都有点隐晦或者饱含着无奈的神秘。
也可能因为了这样的缘故,我对张芝这个隐士就多了一份留意之心,而特别对他的由隐士而成就的草圣多了一点兴趣。
(二)从史料看,张芝有很长的一段时期生活、活动和隐居在敦煌。
敦煌,这个在世界的艺术领域中都是十分神圣和神秘的地方,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艺术长河中涌动着最辉煌浪花的一段。
只要是有成就的艺术家,只要将自己溶汇进去,其艺术上的档次及其艺术美学上的感觉,都会给我们现代人一种脱然和浑厚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