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桃花汤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7
倪海厦人纪之金匮(36)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如果一个人下利脉反弦,弦代表是寒,也代表水气,代表说哦病人会发热汗者愈。
津液会回头,就会有这种现象。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好,如果有一个人呢,哦,下利,哦这个同时呢排气排得很多,哦,那他在厕所的时候不单单是下利还一直在放屁,张仲景说利他的小便就会好,哦......利小便。
那你说:“老师啊,他这个这个没有处方啊”。
你前面学过很多了,五苓散、猪苓汤都是利小便的。
哦,你如果不会,那没关系,老师那你刚刚讲的我们有茯苓嘛,有猪苓吗,泽泻,反正你这种就只要利小便的方子都放在一起,他小便一出来就好了。
好,这个病很好治。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哦,如果说“下利寸脉反浮数”,寸脉是阳脉,哦......阳脉。
哦,嗯,阳脉很大很壮。
“尺中自涩者”,什么意思,寸脉本来是阳脉,浮在上面,可是他是浮又大,代表阳在上面下不来,所以阳没有入阴哪。
那尺中涩,涩是血不足,这个时候就会排脓血,哦,排脓血出来。
正常人呢,我们的阳应该从胸阳下来到了腹部,有阳在腹部,阳能够入阴的话,就不会下利,了解我意思吧,他是阳不入阴哦就会下利,这种呢都是下利的现象。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这里呢就开始建立我们要治疗下利的一个法则,原则。
如果有一个人下利清谷,吃了黄瓜就拉出来黄瓜,吃了西瓜拉西瓜,吃了青菜拉青菜,下利清谷。
不可以攻表,不可以解表,哦所以你遇到一个人呢如果他是麻黄汤证,你一看:“老师,恶寒无汗,骨节疼痛,麻黄汤证”,结果病人下利,这个时候呢你绝对不可以攻表,要先解里,如果你攻表,一攻表的时候,身体会胀满,为什么?本来他的寒是在里面的,这是寒症,结果你一解表的时候,寒会走到外面来,就身体会胀满,当然这种胀满呢是虚胀,不是实胀是虚胀。
这是我们要治疗的一个原则。
所以像这里下利清谷,如果你遇到病人有表症的时候,一般来说我们用真武汤,真武汤就在这个时候用。
真武汤呢,也是利尿剂,真武汤肌肉润润动,那这个我们用真武汤,里面这个有茯苓啊一些利尿剂把它排出来,所以会这个......利出来后,这个大便功能就会恢复。
倪海厦经典配方1、治疗男子阳痿和女子性冷淡的根底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 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注:将以上药加工成粉末,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
2、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甘草12克黄芩9克、干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黄连3克3、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栝萎30克酒当归15克、白芷6克、乳香3克4、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根底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12克龙骨5克6克牡蛎5克黄芩5克生5克铅丹3克人参5克、桂枝5克、茯苓5克、半夏6克、大黄6克、大枣6枚常山20克、远志20克、苍术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5、治疗癫痫的基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12克龙骨5克黄芩5克牡蛎5克生5克铅丹3克人参5克桂枝5克茯苓5克半夏6克大黄6克大枣6枚常山20克远志20克苍术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6、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根底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7、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8、治疗不孕症的根底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6克芍药6克川芎6克吴茱萸9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6克牡丹皮6克生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冬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9、治疗子宫膜异位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6克芍药6克川芎6克吴茱萸9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6克牡丹皮6克生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冬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10、治疗贫血的根底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泽泻汤) 泽泻25克白术10克11、治疗脑部积水的根底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麻黄汤) 麻黄15克甘草8克生半夏30克12、治疗四肢及躯干麻木不仁(出自?伤寒杂病论?--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15克芍药15克桂枝15克生6片大枣12枚13、治疗半身不遂的根底方(出自?小续命汤?) 麻黄25-40克杏仁25-40克大枣12枚木防己15克桂枝15-20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防风10克川芎15-50克人参15克炮附子10克当归15-50克炙甘草10克生3片14、治疗阴天肌肉酸痛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麻杏薏甘汤) 麻黄5克薏苡仁5克杏仁4克炙甘草10克15、治疗风疹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麻黄加术汤) 麻黄9克杏仁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白术12克16、治疗产后全身疼痛(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加人参汤) 桂枝15克生2片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白芍15克人参15克17-1、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经历方(出自?伤寒杂病论?--三黄泻心汤) 大黄10克黄连5克黄芩5克17-2、治疗剧烈牙疼的经历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白虎汤) 知母20克石膏50克甘草7克生地15克粳米1调羹18、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经历方白术100克续断20克大黄10克枸杞20克皮15克19、治疗白癜风的方(出自?千金药方?) 芝麻油30毫升白酒30毫升注:混合后每次服20毫升,一日三次。
桃花汤--温中固脱·涩肠止利桃花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赤石脂30g(取15g研细末分两次冲服) 干姜3g 粳米30g 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日三次,每次 140ml。
(功效)温中固脱,涩肠止利. (主治} 主证: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迟。
副证:神疲身倦,纳差懒言,或有轻度里急后重现象。
(临证加减)1.脾肾俱虚,阴寒内盛:加附子、肉桂,以温脾暖肾。
2.腹痛甚:加白芍、刘寄奴、桂枝,以缓急止痛。
3.久泻滑脱:加党参、煨肉豆蔻或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固脱。
4.吐血:为中阳虚衰,血失统摄之吐血症,症见精神萎靡,呕恶,吐血色淡,胸腹冷得温则舒,大便溏薄,舌淡,脉沉无力(以上诸症,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症),本方之干姜用量加重(10 一15g为宜),呕甚者加半夏,正气虚加人参、黄芪。
5.阴寒内盛腹痛(胃脘痛、慢性肠炎等病属阴寒者):属气虚者酌加黄芪、人参、茯苓;阳虚者加附子。
6.中焦虚寒:痔疮下血,加地榆炭、槐角炭;五更泻,加焦白术、茯苓;脱肛,加黄芪、升麻;吐血,重用干姜;下利不止,重用赤石脂.7.下利兼热象:可酌加黄芩、黄连、白头翁苦寒之味。
8.桃花汤证:加入乌梅一味,比单用桃花汤效果更显著。
[中医杂志,1965,(2);2319.桃花汤证质疑:本方历代诸家见解不一,如吴谦、喻嘉言、魏念庭等都认为少阴经传经热邪所致;钱天来、成无己、汪苓友、方有执等都认为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使然;舒驰远更疑为非张仲景旧文。
根据张仲景立方用药,以及与厥阴篇第371条和第337条,属于热性下利的白头翁汤证相互辨证,则桃花汤证应属于少阴虚寒滑脱为是(本文按此论方)。
便脓血属于热的虽属多数,然因下焦虚寒不固而便脓血的,亦颇不少见,如果真属少阴随经热邪为患,则应当用阿胶、芩、连之属,岂有复用干姜、石脂之理?现在用温涩固摄的桃花汤来治疗虚寒滑脱的下利脓血,正是药证相符。
桃花湯時機短短的主證【桂11-27/宋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
若一服愈,餘勿服。
【桂11-28/宋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方見上)我們看回〈少陰篇〉的條文,今天從十一之二十七條的桃花湯看起。
桃花湯這個方子呢,這個方是很好用的方,但是它也是一個臨床上使用範圍「非常窄」的方。
它的道理很單純,我並不需要解釋太多,可是,同學一定要記得:桃花湯證是非常容易抓錯的一個湯證,這要小心一點。
因為桃花湯的條文寫什麼?少陰病,下利便膿血。
那就是你大便拉稀,然後拉稀裡面開始帶一些黏黏的東西,然後開始帶一點不乾不淨的血絲。
病人是不是少陰病?「哦……我拉到都沒有力氣……」那聽起來很少陰,於是我們就這樣子開下去了;吃壞倒也不至於,但,也並不是這樣子就一定會對。
也就是說你要用桃花湯之前,你必須把幾個跟桃花湯證很類似的病症分開來,所以我們要先把不一樣的東西梳理開。
我們如果要說桃花湯證它本身的病機是什麼的話,我們把十一之二十八條一起看,因為十一之二十八條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它的病機,它說少陰病,兩三天到四五天,就這個人得了少陰病以後啊,他又繼續拉著拉著拉著,桃花湯證的出現,通常是這個過程,首先這個人的拉肚子是冷利,不是熱利,所以他可能是拉理中湯證的拉,可能是拉四逆湯的啦,可是不會是那種又熱又臭的那種,這我們要先知道哦,是從「寒利」先開始的。
這個人先是水瀉,水瀉了三四天之後,他的下焦越來越寒,我們在〈太陰篇〉就講了,〈太陰篇〉的人越拉人越虛,越虛人越拉,再虛下去命門火都拉掉了,那就進入〈少陰篇〉了││這樣一個流程。
那他這樣子拉著拉著,到後來,原來水瀉是水水的,現在開始變得滑滑的,然後滑滑的之後,變得開始帶血了。
桃花湯證的血色,通常不很鮮豔的,就有一點紫紫的、暗暗的,不是鮮豔顏色的血。
桃花汤(《伤寒论》)文学 > 中医<- 上一篇下一篇 ->桃花汤(《伤寒论》)赤石脂40~60克(一半入煎剂,一半为细末)、干姜6克、粳米1小茶杯,用水7盏,煮米熟去渣,加入赤石脂末,分2、3次温服。
如服l次,泄利即止,可停后服。
因本汤煮粳米加赤石脂呈红色稀粥状,故名桃花汤。
本方主用于伤寒少阴病,下利不止,大便带脓血,小便不利者。
对杂病下焦虚寒证,大便滑泄日久不止者,亦可用本方涩固止泄。
我在临床上对肾虚久泄,以及脾肾两虚,久泄难止,服用一般温肾药或温中健脾药不效者,常在四神丸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加用赤石脂20~30克(先煎)、干姜5~9克,取得良好效果。
经验方如下:补骨脂12克,吴茱萸6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12克,党参9~12克,炒白朮6~9克,茯苓15~30克,车前子12~15克(布包),广木香9克,川连6克,诃子9~12克,制附片6克,干姜6~9克,赤石脂20~30克(先煎)。
我用这张处方随证加减,治疗西医学中的慢性结肠炎、结核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病,久泄难愈,出现肾脾两虚证者,常取得满意效果。
伴有腹痛者,可加桂枝9克、土炒白芍18克、元胡6~9克。
腰痛腿软、下肢乏力、尺脉弱、肾虚证明显者,可加炒川断12~15克、炒杜仲12克、淫羊藿10克。
大便带脓血者,可加槐花炭10克、棕炭20~30克,改干姜为炮姜炭6克。
里急后重者,加焦槟榔10克、台乌药9~12克。
对于妇女漏证(子宫慢性出血),赤白带下,日久难愈者,我也常在辨证论治的汤药中加用桃花汤,其效颇佳。
在《伤寒论》中,本汤和白头翁汤均用于治疗下利,大便带脓血。
但白头翁汤用于阳明病协热下利,大便带脓血。
桃花汤则用于少阴病下焦虚寒,肠滑不约,下利,大便带脓血。
白头翁汤性寒,桃花汤性温,主治证候不同,临症必须分辨,不可只以「大便带脓血」为用药依据。
本方以赤石脂质重,直入下焦,性涩固脱为主药;为防止太涩生滞,故稍佐干姜之辛散;又使用大量粳米,取其和中养胃,并能混悬赤石脂末,便于服用,一举两得,可见用心之细。
桃花的食用疗效桃花的食用疗效桃花具有瘦身的效果桃花微苦、中医学以为但凡有点苦味的都有泻下的效果。
入肺、入大肠经的通常都有通宿便的效果。
所以桃花能够通利二便。
可通利二便通常也可到达瘦身的意图。
桃花具有通便的效果常期习惯性便秘的人能够用桃花10克泡水代茶饮,假如粪便正常,仅仅想用于排毒瘦身,则用1~2克桃花即可,用量过大简单导致拉肚子。
值得注意的是,桃花水虽好,但也不行长时间服用,通常边用4~5天即可。
桃花能够养护肌肤运用桃花洗脸能够到达美容养颜的意图,男女都合适。
运用方法:天天用10克的新鲜桃花,洗净,将桃花兑水捣烂,用清水把自个的脸洗干净,用少数的桃花汁敲打自个的脸部让肌肤吸收,然后脸上一片一片地贴上桃花,坚持七分钟即可。
干桃花的功效与作用桃花是女人之花,能美容养颜,又能调节经血,还能减肥瘦身。
有利水、活血、通便功效。
治闻水肿、肢气、痰饮积滞、二便不利。
桃花中能疏通经络,扩张末梢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营养和氧供给,滋润皮肤;桃花还能防治黑色素在皮肤内慢性沉积,有效的清除体表中有碍于美容的黄褐斑,雀斑,黑斑;桃花中还富有植物蛋白质和呈游离状态的氨基酸,容易被皮肤吸收,对防治皮肤干燥,粗燥及皱纹等有益,疏通经络,扩张末梢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营养和氧供给,滋润皮肤;桃花富有植物蛋白质和呈游离状态的氨基酸,容易被皮肤吸收,对预防皮肤干燥、粗糙及皱纹等有益,还能防止黑色素在皮肤内慢性沉积,清除体表中有碍于美容的黄褐斑、雀斑、黑斑。
桃花树嫁接技术桃树根枝嫁接可减少育砧环节,接苗直接定植比苗圃生长快,第2年可结果,第3年能丰产。
其技术要点。
1、砧根收集。
在桃苗出圃或桃园冬春翻土时,收集桃苗或5年生以内的桃树根系,选取须根多、无病虫、未损伤、直径0.5—1.5厘米的根作砧根。
把砧根捆成小把,置于室内湿沙坑中埋藏备用,坑内沙的湿度应保持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度。
2、接穗采集。
一般在嫁接时随采随接。
桃花汤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发布时间:2022-07-24T09:14:19.57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5期作者:李增懿[导读]李增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本文围绕“三物桃花汤”的成分、功能主治、药理作用等展开分析,就桃花汤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桃花汤联合其他西药治疗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效果进行了介绍,供参考。
关键词: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引言:我国中医典籍中共记载了两种桃花汤。
其一,来源于张仲景《伤寒论》,药方成分为赤石脂、干姜、粳米,主治腹痛、小便不利、腹泻、便脓血等症状[1]。
其二,来源于《圣济总录》卷九十七,药方成分为桃花、甘遂、去皮郁李仁、海蛤、枳实、大黄、木香、橘皮,主治便秘等消化不良、消化系统炎症疾病[2]。
第一种桃花汤方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范围和知名度更高,本文主要围绕此种方剂展开分析。
1.桃花汤药理分析1.1桃花汤的主要成分及功能主治按照《伤寒论》记载,桃花汤别名“三物桃花汤”,方剂构成共需三种物质,分别为:①赤石脂共1斤,其中一半用于熬制汤药,另一半用于筛粉末。
②干姜1两。
③粳米1升。
将半斤熬制汤药用的赤石脂与其他物料混合之后,向熬制器皿中加入7升水,等待粳米煮熟之后,将汤药中的渣滓全部取出。
收取约150ml,供患者温服。
将剩下的半斤赤石脂碾碎成粉末,放入中医方寸匕之中,每次服用一匕,每日服用三次。
此种桃花汤主要治疗少阴病,即腹痛明显、小便不利、下痢不止以及便脓血的患者。
如果服药1次后症状消失,患者生活恢复正常,则剩余药物无需继续服用。
1.2桃花汤的药理作用桃花汤构成成分中:①生姜(干姜)本身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生姜熬汤之后具有驱寒的功效,摄入人体后可增强体抗力。
此外,生姜汤对侵入人体的堇色毛癣菌以及阴道滴虫均具有较强的灭杀作用,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特别是不注意私处卫生的女性患者)消化道、生殖道的疼痛反应。
三生散,桃花汤,中成药方美名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今年火热,可曾知,中药方剂中,也有三生散,桃花汤,方名动人,功效显著。
三生散方中草乌、厚朴、甘草均生用,不需炮制,甘草生用较为常见,但草乌多炮制后入药,有别于其他方,强调诸药生用,是其特征。
【载自】《中藏经》【功能主治】起卒死,兼治阴盛,四逆,吐泻不止。
【方法用量】草乌[七个]、厚朴[一尺]、甘草[三寸并生用],右为末,水一中盏,末一钱,枣七个,煎七分服,重者灌之。
桃花汤方中药物组成为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粳米一斤,因赤石脂色赤白相间,别名桃花石,煎煮成汤后,其色淡红,鲜艳犹若桃花,故称桃花汤。
【载自】《伤寒论》【功能主治】温中涩肠。
治久痢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现用于痢疾后期、伤寒肠出血、慢性肠炎、溃疡病、带下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方法用量】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粳米一斤,煮米令熟,去滓,温服150毫升,纳赤石脂末5克,日三服。
若一服愈,余勿服。
【备注】本方所治久痢,属于脾肾阳气衰微所致。
方中赤石脂涩肠固脱为君;干姜温中祛寒为臣;粳米养胃和中为佐使,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
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涩肠之效。
除此之外,中成药中还有很多内涵丰富,名称引人的方剂名,让我们一同来领略中药名的博大精深。
玉屏风散“屏风”二字,取其固卫肌表,抵御外邪(风)之义。
“玉屏风”之名,以屏风指代人体抵御外界的屏障,具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体现了中医形象思维的特质。
【载自】《医方论》等【功能主治】表虚自汗。
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方法用量】黄芪(炙)、防风各一两、白术(炒)二两,为末,每服三钱。
此固表去风药,用以实表则可,若云加减即可代桂枝、麻黄等汤,则表实而邪无出路,断断不可。
此等议论,误人不浅,必不可从。
月华丸“月华”,古人指月亮或月亮周围的光环。
本方能滋阴润肺,治疗肺痨之病。
因肺属阴,为五藏之华盖,犹如月亮之光彩华美,故名“月华丸”。
桃花也能美容五款桃花食疗让你青春永驻桃花源源不断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一睹花繁树密的景象,而在中医里,桃花也被赋予了美容的功效。
传统的中医美容理念认为,内调为主、外调为辅,饮食调理是个人美容的首要环节。
桃花属于温性食物,具有润肺、促进气机畅通的功效,因此在秋冬季节中,桃花是美容养颜的一大良品。
下面,本文将分享给大家五款桃花食疗让你青春永驻,并提供中医养生美容建议。
一、桃花蜜饮桃花蜜饮是桃花的一种独特用法,具有润肺化痰、养颜美容的功效。
制作方法是将新鲜采摘下来的桃花与蜂蜜拌匀,放在热水中浸泡5分钟后,就可以喝了。
桃花蜜饮不仅可以让人感受到桃花的自然香气,还可以起到美容润肤的作用。
二、桃花糯米鸡桃花糯米鸡是一道非常美味的养生食品,而桃花的润肤效果,则增加了它的营养价值。
方法为将洗净后的糯米和鸡丝一起在锅里加600ml的水煮沸,加入适量的盐、味精、生姜、蒸鱼豉油,并放入桃花瓣煮熟后,即可食用。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人口感美味,还可以美容润肤。
三、桃花鸭桃花鸭也是一道极具中医养生美容功效的美味佳肴,它可以促进鸭肉的营养吸收,同时增加了桃花的美容效果。
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将鸭腿切块,加入桃花瓣、姜片、葱白、料酒等料煮开,等到汤汁入味后将鸭块捞出即可。
这样吃,既美味又健康。
四、桃花花茶桃花花茶不仅具有茶的清爽口感,还能享受到桃花的美容功效。
将新鲜桃花晒干,放在水中浸泡,热水冲泡即可。
桃花花茶可以明目养颜、润肠通便,并且美味可口。
五、桃花粥桃花粥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可以增加桃花的美容功效,并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
准备方法是将大米、桃花和水放在一起煮沸,熬到米烂开后加适量红糖即可。
这样做可以补益气血,增加人体免疫力,还能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
中医养生美容建议:在依靠桃花食疗增加美容养颜效果的同时,也要注意养生美容的整体调养。
从中医角度来看,人体健康的基础在于内脏的健康,要保证身体的平衡运作,就必须养护脏腑。
平时要适量运动,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伤身,合理饮食,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多喝水,多走路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使人颜值更加突出。
92桃花汤桃花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赤石脂30g(取15g研细末分两次冲服) 干姜3g 粳米30g 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日三次,每次140ml。
(功效)温中固脱,涩肠止利.(主治}主证: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迟。
副证:神疲身倦,纳差懒言,或有轻度里急后重现象。
(临证加减)1.脾肾俱虚,阴寒内盛:加附子、肉桂,以温脾暖肾。
2.腹痛甚:加白芍、刘寄奴、桂枝,以缓急止痛。
3.久泻滑脱:加党参、煨肉豆蔻或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固脱。
4.吐血:为中阳虚衰,血失统摄之吐血症,症见精神萎靡,呕恶,吐血色淡,胸腹冷得温则舒,大便溏薄,舌淡,脉沉无力(以上诸症,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症),本方之干姜用量加重(10一15g为宜),呕甚者加半夏,正气虚加人参、黄芪。
5.阴寒内盛腹痛(胃脘痛、慢性肠炎等病属阴寒者):属气虚者酌加黄芪、人参、茯苓;阳虚者加附子。
6.中焦虚寒:痔疮下血,加地榆炭、槐角炭;五更泻,加焦白术、茯苓;脱肛,加黄芪、升麻;吐血,重用干姜;下利不止,重用赤石脂.7.下利兼热象:可酌加黄芩、黄连、白头翁苦寒之味。
8.桃花汤证:加入乌梅一味,比单用桃花汤效果更显著。
[中医杂志,1965,(2);2319.桃花汤证质疑:本方历代诸家见解不一,如吴谦、喻嘉言、魏念庭等都认为少阴经传经热邪所致;钱天来、成无己、汪苓友、方有执等都认为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使然;舒驰远更疑为非张仲景旧文。
根据张仲景立方用药,以及与厥阴篇第371条和第337条,属于热性下利的白头翁汤证相互辨证,则桃花汤证应属于少阴虚寒滑脱为是(本文按此论方)。
便脓血属于热的虽属多数,然因下焦虚寒不固而便脓血的,亦颇不少见,如果真属少阴随经热邪为患,则应当用阿胶、芩、连之属,岂有复用干姜、石脂之理?现在用温涩固摄的桃花汤来治疗虚寒滑脱的下利脓血,正是药证相符。
热证便脓血,张仲景已很明显地指出有下利重和渴欲饮水的里热见证,而桃花汤证既无下利重又无渴欲饮水,可见彼属实热,此属虚寒,是不容置疑的。
舒氏指出本证非热邪,当然是对的,但又认为也非下焦虚寒,则嫌一间未达。
因为虚寒滑脱的下利脓血,并不是参、术、桂、附所能取效……总之,下利脓血滑脱下禁,是桃花汤之主证,必用此方始能获效,若单用温补之品,是无能为力的。
[伤寒论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0。
桃花汤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本病多由急性经久不愈而转成,多属中医冷痢,一般表现为腹部隐隐作痛,排出脓血样黏液便,兼有微胀和哕气等症。
全部病例均服药3—5剂即见效。
继以健脾和胃之法调理一周余而愈。
[广东中医,1959,c4,:163]u.桃花汤治疗痢疾的应用标准;①痢疾初起,里急后重者不可用,所谓痢疾初起无止法;②肠黏膜溃烂,所下之血色鲜红或便脓血,脓色晦暗,其人神惫身倦者可用;③虚寒下利可用,热利下重不可用。
[新中医,1966,fl,]12.本方去粳米,干姜改用炮姜,加诃子、肉豆蔻、龙骨、木香、炮附子各等份,为细末,米糊为丸。
梧桐子大,每服40丸,米汤送下。
治脾胃不和,泄泻不止,名诃子丸。
[普济方本事]13。
本方去粳米,赤石脂、干姜各十两,为细末,炼蜜为丸,豌豆大,每服10至20丸。
治冷利,脐下绞痛,名桃花丸。
『备急千金要方] 第五节辨少阴便脓血、吐利证(306--309)一、少阴便脓血证(306—308)[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6).赤石脂一斤。
一半全用.一半筛末乾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
若一服愈,余勿服。
[提要] 虚寒下利便脓血,滑脱不禁的证治。
(释义] 本条叙证太简,仅从“下利便脓血”很难言其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虽下利便脓血一般多属热证,但本条治以桃花汤,以方测证,则非属热而当属寒,当属少阴岗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
证由脾肾阳气不足,肠胃虚寒,肾阳虚衰,火不暖土,中焦运化失司则下利。
下利日久,肾阳愈衰,下焦失于固摄,以致滑脱不禁,甚则由气及血,气不摄血,而致下脓血。
既属下焦虚寒性下利,是证当有以下特点:下利脓血,滑脱不禁,其色必晦暗不鲜,其气腥冷不臭,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而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脉沉细等。
治以桃花汤旨在温阳涩肠固脱。
本条应结合下条(307条)桃花汤证,则知当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等证。
另(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亦有“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之论,足可证(伤寒论)乃伤寒与杂病合论。
[选注]汪诩庵:窃谓便脓血者,固多属热,然岂无下焦虚寒,肠胃不固而亦便脓血乎?若以此为传经热邪,仲景当用寒剂以彻其热,而反用石脂固涩之药,使热闭于内而不得泄,岂非关门养盗,自贻伊戚也耶!观仲景之治协热利,如甘草泻心、生姜泻心、白头翁汤等,皆用芩、连黄柏,而治下焦虚寒下利者,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比类而观,斯可见矣,此证乃以虚见寒,非大寒者,故不必用热药,惟用甘温之剂,以镇摄之耳。
本草言石脂性温,能益气调中固下,未闻寒能损胃也。
((医方集解.收涩之剂>)汪苓友:此条乃少阴中寒,即成下利之证,下利便脓血,协热者多,今言少阴病下利,必脉微细,但欲寐,而复下利也,下利日久,至便脓血,乃里寒而滑脱。
((伤寒论辨证广注。
中寒脉证))钱天来:见少阴证而下利,为阴寒之邪在里,湿滞下焦,大肠受伤,皮圻血滞,变为脓血,滑利下脱,故以温中固脱之桃花汤主之。
((伤寒溯源集.少阴篇))(医宗金鉴):少阴病,诸下利用温者,以其证属虚寒也。
此少阴下利便脓血者,是热伤营也,而不径用苦寒者,盖以日久热随血去,肾受其邪,关门不固也,故以桃花汤主之。
((订正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陈亦人:本条是属于少阴病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其原因是由于脾肾阳气不足,肠胃虚寒,下焦不能固摄所致。
故本证下利,必定滑脱不禁,并有脉沉细或腹痛喜按等虚寒性的脉证,与热性下利便脓血根本不同。
(<伤寒论译释。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刘渡舟:少阴病,延至四五日,病程稍长,则肾阳更衰,寒邪更盛。
阳衰不能温化脾土,中焦失运,寒气凝滞,故腹痛,下利不止。
阳气衰弱不能摄血,不仅下利不止,还挟有脓血。
利久不止,势必伤阴,而见小便短少不利。
治疗仍用桃花汤,温阳散寒,涩肠固脱。
((伤寒论讲解。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顾武军:本证既为脾肾阳衰,统摄无权,大肠滑脱。
其证候特点当是:虽下利脓血,其色必晦暗不泽,其气腥冷不臭,亦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而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等可资佐证,治以桃花汤温涩固脱。
(<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
伤寒论。
第五章>)程昭寰:桃花汤证,注家见解不一。
一说是少阴传经热邪所致,如<医宗金鉴)、喻嘉言等;一说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所致;舒驰远则认为非仲景原文。
笔者认为,伤寒论中关于下利之文甚多,桃花汤放在少阴篇,且以两条互为补充以叙其证,是有深意的。
既不应怀疑,也非热邪所致。
理由是:其一,桃花汤证的两条原文虽然既未言热,也未言寒,但从以方测证的惯例去考察,赤石脂固涩下焦滑脱之利,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属寒是无疑的;若是热邪何不用芩、连。
其二,从桃花汤证的两条条文叙证来看,只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等证,并无下重和口渴欲饮水,烦躁,四肢自温等症,下焦虚寒所致的可能性大。
其三,本条若与赤石脂禹余粮汤,白头翁汤证相鉴别的话,则可知仲景布局之巧。
太阳篇提出赤石脂禹余粮汤,是因为只见下焦滑脱不禁,但不是因为寒邪所致,只重在固脱;白头翁汤证,则为厥阴热利,故一派苦寒之品以泻火清热,桃花汤证则恰相反,乃温少阴之寒,涩肠固脱并重。
所以我们认为因阳虚寒凝而滑脱不禁的下利,才是桃花汤较确切病机。
(<伤寒心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评述] 本证之便脓血,当属脾肾虚寒。
(医宗金鉴>以始病时是热伤营,以下利日久热随血去而成虚寒滑脱,恐未必是。
临床辨证,必是虚寒性便脓血,方能使用此方,不必拘于热证传来,更不是传经邪热,汪昂的分析甚是。
陈氏、顾氏指出脾肾虚寒性下利的特点,更可作辨证时参考。
程氏的分析全面细致,有说服力。
[治法] 温阳涩肠固脱。
[方药] 桃花汤方。
[方义] 桃花汤由赤石脂、干姜、粳米三味组成,赤石脂性温而涩,入胃与大肠经,功能收涩固脱、止血止泻,以其为主药,辅以干姜温中,佐以粳米益脾胃,共奏温阳涩肠固脱之功效。
赤石脂一半全用人煎,取其温涩之气,一半为末,并以小量粉末冲服,取其直接留着肠中,以增强固涩作用,对滑脱不禁者尤有重要意义。
[方论选]成无己: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
((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李时珍: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缓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
((本草纲目.第九卷。
石部>)钱天来:桃花汤,非湿热暴利,积多气实之所宜,盖所以治阴寒滑利之剂也。
(<伤寒溯源集.少阴篇))王晋三:桃花汤非名其色也,肾脏阳虚用之,若寒谷有阳和之气,故名。
((绛雪园古方选注.温剂))刘渡舟:桃花汤由赤石脂、粳米、干姜三味组成。
赤石脂性温而涩,入胃与大肠经,直抵下焦血分,收涩固脱,止血止泻。
干姜辛温,入脾、胃经,温中散寒,守而不走。
粳米甘温,益气调中,补久利之虚。
赤石脂一半煎汤,一半用末,取其收涩气血,固肠止利,用末令其留着于肠中,吸附肠中水液,对属虚寒下利,滑脱不禁之久利,临床用之,常可取效。
(<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段富津等:下利便脓血,属热者居多。
本方乃温涩之剂,其所治之下利便脓血,当为虚寒之证。
方中赤石脂为君药,(本经)言其主“泄痢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臣以干姜温中散寒;佐以粳米养胃和中。
三药共奏温里固肠,止血和中之效,为下利脓血及久痢滑脱,证属虚寒者常用之剂。
其临床见症,当有腹痛喜温,按之痛减,下血晦黯,舌淡苔白,脉迟细无力等。
((金匮要略方义.桃花汤)) [点评] 本方温涩固脱之用,各家意见基本一致。
对凡属纯虚无邪,滑脱不禁之证,皆可运用,不一定必有脓血,但对实邪未尽者,则当禁用,以免留邪为患。
[临床应用](1)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1)(肘后备急方):治天行毒痢,若下脓血不止方,即是本方。
2)(斗门方):治小儿疳泻,赤石脂末米饮调服半钱,立瘥。
3)(方极):桃花汤治腹痛下利,便脓血者。
又:下利便脓血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
4)(类聚方广义):痢疾累日之后,热气已退,脉迟弱或微细,腹痛下利不止,便脓血者,宜此方。
5)<和剂局方>:桃花汤治冷痢腹痛,下白冻如脑,赤石脂煅,干姜炮,等分为末,蒸饼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