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起人内涵界定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9
公司发起人范围的界定对拟设立公司的合伙人《公司法》引进了发起人的的概念,但对发起人的法律特征并未作出法律界定。
本文是张学增律师在办理有关股东纠纷案件时就公司发起人纠纷的相关法律规定及案件审理过程获得的心得体会,现将其整理后与大家共享。
《公司法》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
第76条规定:“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或者募集的实收股本总额”、“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第79条规定:“发起人承担公司筹办事务”,拟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只有达到公司法的上述要求才能成为发起人。
《公司法》对拟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伙人虽然没有用发起人的称谓,但根据《公司法》第23条“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第24条“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第25条“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字、盖章”、等规定能够看出,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的股东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的条件是相同的,因此,应当将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的股东归为发起人的范畴。
《公司法解释(三)》第1条将发起人定义为:“为设立公司而签署公司章程、向公司认购出资或者股份并履行公司设立职责的人,应当认定为公司发起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的股东”。
一、为了设立公司进而签署公司章程的人是发起人。
公司章程是设立公司的股东制定的,对公司、股东、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的自治规则,其作用是调整公司内部组织关系和经营行为。
制定公司章程包括起草、讨论、协商、签署等过程,参与起草、讨论、协商的人对公司章程的通过没有决定权,有权决定通过公司章程的人是签署人。
所以,只有公司章程的签署人才是公司的发起人。
二、向公司认缴出资或者认购股份的人是发起人。
《公司法》第26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第80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
根据上述规定,认购是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出资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认购股本的行为。
公司发起人制度第一章发起人的概念第一节美国法中公司发起人的概念第二节英国法对发起人概念的界定第三节澳大利亚法对公司发起人的界定第二章发起人的职责第一节美国法中公司发起人的职责第二节英国法和澳大利亚法中公司发起人的职责第一章发起人的概念第一节美国法中公司发起人的概念美国法认为,公司绝非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发起人(Promoter)设计和预先安排的结果,发起人是公司的创造力量和助产婆;正是发起人组建了公司并使公司开始运营。
美国学者Robert W.Hamilton认为,发起人是指带头发展和组建一个新的商事企业的人。
发起人一词并非不好的概念,而是指那些富有进取心和想象力的企业家,正是他们通过创新观念实现了基本的经济功能,并创办了可盈利的商事企业(Robert W.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 Second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1987. p63. )。
美国《布来克法律词典》(Black's Law Dictionary)对发起人的界定是:发起人是指从事推动、推进、发动、促进、促成等活动的人,是指促进某一计划,并希望确保其创办的企业、举办的表演会、创办的事业等成功的人,是指为他们自己或他人采取初步措施组建一个公司的人,他们为了组建公司的目的先自身联合在一起,发行募股书,落实股票的认购,并为公司获得执照(Charter),等等(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1979, p1093. )。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405规则(Rule 405)中发起人被定义为:发起人是指那些单独或与一人或数人联合直接或间接地带头组建商事组织或某一发行人个企业的人(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 including Partnerships and Limited Partnerships Cas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1986, p182. ) 。
对公司发起人认定的理解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发起人分别有公司发起人、项目发起人、团体发起人、基金发起人、联盟发起人、活动发起人等等,不同种类的发起人具有不同的法律关系。
本文仅就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的法律认定列举通过一案例,谈谈个人看法。
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相关规定
1994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实施后,虽然规定了与发起人有关的的规则条款,期间又经过了1999年、2004年、2005年及2013年的四次修正或修改,但都没有明确规定发起人的定义,仅明确规定了发起人在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义务和责任等。
如,第七十六条规定: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或者募集的实收股本总额;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经创立大会通过。
第七十七条规定:发起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
论公司发起人的身份认定[摘要]公司发起人是指参与公司设立活动,认缴出资(股份),制定公司章程并在公司章程上签字盖章、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人。
对公司发起人身份的认定,应坚持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相统一的原则。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对公司发起人进行不同的分类。
我国公司法仅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事实上,承办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事宜的将来的股东扮演着发起人的角色,公司法上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规定同样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设立过程中充当发起人角色的将来的股东。
[关键词]发起人身份形式要件实质要件公司的始作俑者是发起人。
他对公司的命运起着决定的作用,关系到公司的兴衰和存亡。
因此,对公司发起人的身份的认定就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公司法对发起人未作定义,到底什么是公司发起人?什么人可以成为公司的发起人?公司发起人认定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成为困扰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难题。
本文试图就公司发起人的身份认定问题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公司发起人的概念之界定我国《公司法》未对“发起人”下定义,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我们在理论上的认识模糊与实践中的判断失误,因而如何界定这一概念就成为我们研究发起人的首要问题。
关于什么是公司发起人?各国对其规定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美国,公司发起人存在着设立人与创办人之别。
所谓设立人是指在公司设立章程签名的人。
其作用是签署并向州务卿递交公司设立章程,缴纳注册费用。
所谓创办人,是指协助设立新公司的人。
通常是由一些精明、有见识,并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来充任。
其作用是:进行必要的营业资本和人事安排,以便使新的企业能够有效地运行;获取必要的资本为公司融资;完成公司的组建。
在英国,没有设立人与创办人的区别,使用的术语类似于美国的创办人,泛指就特定项目负责组建公司,促使其开始运行并采取必要措施达致其目标的人。
在大陆法系国家,关于发起人的概念,区分为形式发起人和实质发起人。
形式发起人是指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的人。
Never make a major decision without a choic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公司法发起人定义都包括哪些方面1)发起人的范围。
我国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法人(不包括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2)发起人的资格。
我国规定了只有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法人(不含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才能充当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
公司法中针对公司的发起人,也就是说创办公司的人来说,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的,并不是说生活中的每一位公民都可以成为企业的发起人的。
发起人也是需要满足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的话,在工商局才可以顺利的办理相关手续。
下面,就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公司法发起人定义都包括哪些方面?公司法发起人定义都包括哪些方面?(1)发起人的范围。
我国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法人(不包括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2)发起人的资格。
我国规定了只有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法人(不含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才能充当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
(3)发起人的最低限额。
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5人以上为发起人,其中须有过半数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公司的,发起人可以少于5人。
(4)发起人的出资。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出资,既可以用货币,也可以用实务、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
对作为出资的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必须评估作价,核实财产,并折合为股份。
发起人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20%.(5)认购股份,缴足股款。
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必须依照公司法的规定,以书面认足公司章程规定发行的股份后,应即缴纳全部股款;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抵作股款的,应当依法办法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6)发起人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时,必须向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递交募股申请,并报送下列主要文件:①批准设立公司的文件;②公司章程;③经营估算书④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发起人认购的股份数、出资种类及验资证明⑤招股说明书;⑥代收股款银行的名称及地址;⑦承销机构名称及有关的协议。
什么是公司发起人在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时候,此时的股东一般是发起人,那么什么是公司发起人?如何定义?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我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什么是公司发起人公司发起人亦称公司创办人。
负责筹建公司的人员。
一般认为公司发起人必须是一个与公司注册过程有关的人或与筹集资本有关的人。
发起人并无国籍的限制,但国外公司法一般规定,发起人中须半数以上为本国籍公民,并在国内定居。
发起人的资格是受到限制的,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但自然人须有行为能力,而法人为发起人者,以企业为限,其余的社团法人不得为发起人,因为此类法人均非以盈利为目的,性质上不适于担任发起人。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没有限制,但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时的发起人人数是有限制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八条: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的注意事项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就是公司的出资人,即股东。
国家对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并无直接的规定,但从国家对股东的规定和对股东最高限额的规定来看,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应注意如下几点事项:(1)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既可以是国家或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企业法人,也可以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还可以是自然人,包括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或者其他公民个人;但国家有禁止或限制的特别规定者除外。
①国家可以单独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
我国公司法规定,国家可以单独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
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企业法人、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作为发起人,用国有资产出资应取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其授权机构的批准;国家单独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转让,依照国家有关资产管理的法。
②公民个人作为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其范围是:农村村民;城镇待业人员;辞职、退职人员;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离休、退休人员和其他人员。
公司论文:公司发起人法律制度研究【中文摘要】公司的设立,如果是从法律角度来说,就是公司发起人根据法律的规定,筹办出一个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法律实体的行为。
可以说公司从组织规划、筹集资金、注册登记等每个环节中都无不围绕着发起人来进行的,所以发起人的行为直接关系着公司能否成功设立,关系到成立后公司的利益以及社会整个交易的安全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然而我国有关的公司立法对发起人的规定还有很多空白,理论研究方面也相当薄弱,很显然目前的发起人制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司设立的实践需要。
由于公司从设立到成立之蜕变过程的复杂性和公司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公司发起人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我们对公司发起人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显得必要而有意义。
针对我国目前公司发起人制度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国外立法的规定和我国具体的司法实践情况,对公司发起人法律制度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希望对我国的公司法制建设有所裨益。
围绕公司发起人和这个中心来展开进行论述,在对两大法系国家和地区对公司发起人定义和“形式说”与“实质说”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各自的利弊,指出我国对发起人的界定要在考虑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得到准确的定位,可以尝试着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对公司发起人法律地位进行剖析。
在我国立法中,股份公司中才有“发起人”的提法,但是从发起人的词语来源、词语产生背景、设立发起人制度的和两种公司的区别来看,“发起人”这个概念应该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公司。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原本一些不可能作为发起人的自然人和法人也完全可以担任发起人。
我国的发起人责任制度及其相关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立中公司的利益和相关者的利益都难以得到保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必须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司发起人制度。
明确“发起人”不该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专有的概念,应该适用于所有的公司中,此外在实践中还可以借鉴日本公司法的做法引入“拟制发起人”的概念。
公司发起人的资格条件可以进行适当扩大。
对我国公司发起人的法律地位的思考【摘要】公司发起人是指发起设立和建立公司的自然人或法人团体。
他们拥有参与公司管理、决策和利益分享的权利和义务。
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公司发起人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包括履行合同、遵守公司法律法规等。
为了保护公司发起人的权益,相关法律规定了一些保护措施,如限制公司法人滥用权力、维护公司发起人的合法权益等。
公司发起人的法律地位对公司的发展和运营起着重要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命运。
对公司发起人的法律地位的认真思考和保障,对于保障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公司发起人、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责任、保护措施、影响、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公司法律体系中,公司发起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筹资者,公司发起人在公司成立和运营过程中扮演着决策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角色。
公司发起人的地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股东或管理者,他们还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在我国的公司法规定中,公司发起人指的是发起设立公司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作为公司的发起人,他们有权利参与公司章程的制定、股东会议的决策以及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他们也有义务遵守公司法律法规,保护公司的利益和稳定发展。
在法律责任方面,公司发起人需要承担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并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如果公司发起人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可能会引发法律责任和罚款。
公司发起人在公司运营过程中需要谨慎行事,遵守公司章程和法律规定。
为了保护公司发起人的权益,我国法律规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对公司发起人的身份和权益进行保护,防止公司发起人因公司经营风险而受到不公平对待。
公司发起人的法律地位对公司的发展和运营起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在法律地位得到保护的情况下,公司发起人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公司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2. 正文2.1 公司发起人的定义公司发起人是指在公司设立时发起并组织公司成立的人员。
公司发起人内涵界定研究摘要:《公司法》司法解释三虽然对发起人的内涵进行界定,但由于其内涵表达不周延性会导致人们对发起人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可能会引起司法实践中同样的案件得到不同判决。
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做法,并结合不同的学理解释,从多元的视角分析概括定义式无法将形式迥异的发起人摄涵其中,应概括与列举相结合的形式来满足发起人概念本身发散性的特点。
关键词:发起人;实质标准内涵说;形式标准内涵说;股东中图分类号:df411.91 文献标识码:b任何公司的设立都离不开发起人,然而我国现行《公司法》只是提到发起人,并没有以立法的形式界定发起人的内涵。
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发起人内涵没有法定化,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们在理论上对发起人认识模糊,从而引起司法实践中判断结果的差异。
因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尝试着对《公司法》的发起人内涵进行界定,但对发起人的理论解释总是批判和超越的,并且不具备法律拘束力。
为此,我国《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三)第一条①就对发起人的内涵进行法定化,但这种法定化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没有廓清发起人的边界,反而引起理解的争议。
一、从学理解释角度解读发起人内涵对于发起人的内涵,由于没有法定概念界定,学者们基于其各自理解做出的学理解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归纳起来有三种学说:实质标准内涵说;形式标准内涵说;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结合考察内涵说。
(一)实质标准内涵说实质标准内涵说认为,发起人是参与公司设立的策划,并且为公司的设立尽主要义务的人。
朱羿锟(2006)曾给予此学说精确的概括:发起人(promoter)是指负责筹办组建公司的人[1]。
该学说主要从发起人字面意思作为内涵界定的切入点,这种界定方式的优点是从权利义务对等角度而言,由于发起人较一般的股东有很多特殊的权利,如拥有实物出资的权利以及请求报酬的权利等等,那么作为这些权利的对价,发起人就要具有承担参与公司设立事务的义务。
这种实质标准内涵说动态地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只要债权人能够证明与其交易的人是公司事务的主要参与者,那么该交易方就是发起人,可以增强债权受偿可能性。
但这种界定也有其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此内涵的外延边界过于模糊,扩大了发起人的范围,有些负责筹办公司事务的人并不一定是公司的发起人,例如参与公司筹办事务的律师或注册会计师,他们并没有成为公司股东的意思,而是出于职业本身属性参与到公司的筹建过程中,这种主体是不可能成为发起人的。
如果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以募集方式设立,创立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则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但董事会成员不一定均为发起人。
再有,实质内涵说无法克服的固有障碍是实际上是否真正参与了公司设立事务,因缺乏公示而无法由第三人准确知晓,为此在实践中可行性较差,正如黄铭杰教授所言,实质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如被适用,定会增加不少交易及社会成本[2]。
(二)形式标准内涵说形式标准内涵说主张,发起人者为首创设立公司并订立章程,于章程上签名之人[3]。
该学说在台湾成为通说,台湾地区学者柯芳枝给予明确的强调,故凡在章程签章之人,即为发起人,至于实事上是否参与公司之设立,则非所问[4]。
赞成形式标准内涵说的学者主要是从商法外观主义为出发点,为此,形式标准内涵说有其突出的优势,即:一是确定责任承担者比较一目了然,易于保障社会交易的安全。
二是能够将发起人与参与发起活动的主体区别开来,使法律关系明确化。
三是兼顾章程制定者的自由意志和章程本身的公示力。
但形式标准也存在不足,公司章程虽有公示性,但与公司交易的主体往往不会主动查阅公司章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章程的公示力被交易主体旁落了,在这种情况下,片面强调公司章程的外观效力也会为那些恶意发起人打开规避法律之门,从而忽视法律实质正义的遵循。
综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种内涵说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瑕疵,那么,立法应采取哪种学说,更有效的界定发起人内涵,从而保护交易安全和公司债权人利益,于是,学者们尝试着将两种学说相结合,来界定发起人的内涵。
(三)实质标准与形式标准内涵说1.以形式标准为主实质标准作为补充的内涵说。
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确认发起人身份,凡是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的人即可推定为发起人。
但是,如果有证据表明有人确实实际参与了公司的发起设立工作,也应当确认其发起人身份[5]。
该学说并不是简单地将实质标准与形式标准内涵说揉捏堆砌到一起,而是突出形式标准内涵说的优势的同时,以实质标准弥补了形式标准的不足,但这种内涵说也会遇到难解的实践问题,有些律师或会计师也会实际参与了公司的发起设立工作,但我们不能因其职业行为而认定其是发起人。
2.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并存内涵说。
所谓发起人,是指为设立公司,缴纳出资,在公司章程上签字盖章,并对公司设立承担相应责任的人[6]。
这种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并存内涵说,从理论上综合了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的所有要件,似乎厘清了发起人内涵轮廓,但从公司法的实用主义精神角度而言,这种标准无形中也抬高了发起人的准入门槛,使一些主体逃避了发起人应有的法律责任,如有些主体缴纳出资,但并没有在公司章程上签字,那么,按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并存内涵说,该主体显然不是公司发起人,则该主体就可以依据此内涵说,而逃避《公司法》对发起人的一些限制或法律责任②。
为此,该种内涵说不但没有达到突出两种学说的优势而互通有无,反而使发起人的范围大为减缩,其结果可能使得有些主体不能享有自己应得的利益,同时,也可能使得另一些主体借助设立公司攫取不当利益,而试图逃避其应负的法律责任。
二、从法律解释角度来界定发起人内涵(一)对现行《公司法》字面解释的分析1.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的字面解释分析。
我国现行《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一节并没有提到发起人,而是直接使用“股东”这一称谓,虽然有学者解释,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在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事宜直接由将来股东承办;而在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所涉人数众多,股东成员不确定,因而,法律往往对发起人予以特别规定。
我国公司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仅针对股份有限公司规定了发起人,而没有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7]。
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有些牵强,在公司没有成立之前,无论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还是有限责任公司,均不能称公司的发起人为股东,股东是对已合法成立的公司的投资主体的称谓,现行《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前股东的称谓,给人以“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的感觉,同时,也不符合法律本身的告示、指引、评价、预测等规范作用的属性。
2.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的字面解释分析。
对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的内涵,我国现行《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这一章并没有明确规定,为此,我们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中央法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第十条规定,“公司发起人,是指按照本规范订立发起人协议,提出设立公司申请,认购公司股份,并对公司设立承担责任者。
”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不但强调发起人应在发起人协议上签名,还强调发起人应当实际参与公司之设立行为。
这无疑将那些只出资并没有提出设立公司申请之人排除发起人主体之外,这种概念的界定显然使发起人的问题复杂化了,由于概念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步骤,如果不能完成这个步骤,我们就不能清楚和理性地思考问题[8]。
对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的理解,我们更多的是从发起人权利义务和责任中推定,如果在公司设立中,某人的义务是签发起人协议,筹办公司事务,制订公司章程并签署章程,认购出资等等我们就认定其为发起人,这种逆向推理显然不符合法律逻辑思维,法律逻辑思维顺序应是先设定主体的范围,然后再规定这些主体不履行这样或那样的义务,我们需要追究其何种责任,为此,发起人内涵的界定不得不提到立法日程上来。
(二)对司法解释三第一条规定文义解释的理解如果某主体欲成为公司的发起人,根据司法解释三对发起人的定义,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设立公司而签署公司章程、向公司认购出资或者股份并履行公司设立职责的人,应当认定为公司的发起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的股东。
从内涵表象上来看,发起人轮廓似乎很清晰,但仔细推敲起来,还有一点不是很明确,其中的顿号是“且”还是“或”?有的学者认为是“或者”的关系[9],也有的学者认为顿号具有分割句子的功能,在句子内部并列的词语之间的停顿,如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显然,在这里的顿号具有同时并列的功能[10],那么,在法律条文中顿号的功能是什么,没有相关法律对此给予说明,为此,我们则对司法解释三中发起人的内涵的描述有两种理解:一是同时并列关系;二是分别并列关系。
如果是前一种理解,那么,此司法解释三草案是采纳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结合说来界定发起人的内涵,而且,比照我们前面所述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结合说而言,司法解释三的内涵似乎更严格一些,只有同时具备上述所有要件才能够成为公司的发起人,这种内涵的界定大大限缩了发起人的范围,将很大一部分主体排除发起人主体之外:如仅为设立公司而制订或者签署公司章程的主体;仅向公司认购出资或者股份的主体;仅履行设立职责的主体,如负责公司资本的筹集,或支付法律文件的起草所支出的费用、公司注册所花费的费用以及签订公司设立之前的契约所花费的费用等等。
如果是第二种理解,那么,此司法解释三是采纳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分别考察来界定发起人的内涵,只需满足一个顿号的要件即可,如为设立公司而签署公司章程并履行公司设立职责的人就可以成为发起人,或者为设立公司向公司认购出资或股份并履行公司设立职责的人,这种界定与前者相比,能够扩大发起人的范围,有些主体因此理解可能会成为发起人,如能力欠缺者为上述某一事项也是公司发起人,同时第一种理解排除的主体,按照第二种理解也没有将其囊括进来,究其原因,前两种理解都有个并列因素——履行公司设立职责,何谓履行公司设立职责?积极参与公司设立的各种活动?抑或是签章、出资,如果是前者,则产生新的问题,公司设立的各种活动又是什么?如果是后者,内涵前段本身也要求这两项行为,后段又强调,岂不是同语的反复,这又有何意义?也有的学者将履行公司设立职责理解为对公司设立行为承担责任,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有些“画蛇添足”之嫌,这里的责任应该是法律责任,那么,从法律责任的法理角度来讲,法律责任是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而引起的新的特定义务[11]。
也就是说,这种责任即使不在发起人内涵中强调,只要法律规定、公司章程规定或发起人协议约定,发起人就必须承担责任,而不会随发起人的主观意愿有所改变。
由于这两种不同的理解,会引起能够成为发起人的主体范围不同,究竟哪种理解更合理些呢?在这种情况下,依理论与实践的通常作法,人们往往追本溯源——探求法律解释者的真意,然而,从公司法司法解释本身的行为性质而言,就是使法条中抽象的不易明白的法律问题解释清楚,从而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