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从三仁汤解析宣上畅中渗下之法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湿热病的治疗主方是三仁汤,治疗原则是宣上畅中渗下法。
1.湿热病主方为三仁汤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功效为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是治疗温病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代表方剂。
症见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疼痛,胸闷不饥等。
原文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方: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
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
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
三焦并治,组方合理,疗效确切,药性平和。
2.吴氏对湿热病的治疗特色三仁汤是治疗湿热病的基本方剂。
而湿热病是温病学探讨的主要方面之一。
吴鞠通对湿热病的治疗有他独到的特色。
一方面,在湿热二邪中更注重于湿,以湿为核心,重湿轻热,治疗也多从湿立法。
湿热为患,如油入面,难舍难分,治湿恐助热,治热又容易碍湿,临床治疗很有难度。
从邪气性质来看,湿为有形之邪,热为无形之邪。
湿邪是热邪的载体,故气化则湿亦化,湿化则热自清。
故吴鞠通在治疗湿热病时遵循这一理论,从祛湿入手,解决湿热合邪。
在三仁汤中,苡仁、蔻仁、厚朴等重在祛湿。
在中焦之加减正气散,下焦之宣清导浊汤中也有体现。
另一方面,吴氏治疗湿热病时多三焦合治。
湿热为病,虽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分,如在上焦有头昏如裹,中焦有脘腹胀满,下焦有小便不利。
但湿热郁蒸,湿得热助,易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所以三焦症状常常可以同时见到。
提要对于温热病的治疗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养阴,但是本文认为在用养阴法治疗温热病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补气。
因为温热病不仅伤阴,耗气也是其主要病理变化,并且气虚也是导致温热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温热病的治疗应该及早应用补气药物,这样可以提高正气,使邪去则正安,有利于防止温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传变,从而使疾病早日获得痊愈。
本文即是通过大量搜集古今文献资料,阐述治疗温热病应该重视补气的立论依据,并对温热病所导致的气虚的病因病理进行分析,进而阐述补气法对于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意义,并对补气药物的选择、补气药物治疗温热病的作用机理、补气药物的应用时机等补气法应用于温热病的治疗所涉及到的诸多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提出对于温热病的治疗应该重视补气。
最后通过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医案,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进一步论证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温热病;治疗;补气The Research of Treating Warm Febrile Diseaseby Invigorating QiSpeciality:The clinic and basic subject of TCMAuthor: Zhang WeihaoTutor: Zhang SichaoAbstractAncient physicians al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nourishing Yin as to the treatment of warm febrile disease, but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it should employ the method of nourishing Yin and invigorating Qi in the meantime to treat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Because warm febrile disease not only consumes yin, but also consumes Qi, what’s more, Qi deficiency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Therefore, drugs for invigorating Qi should be used to treat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as early as possible so that the vital Qi can be enhanced to drive the evil Qi away and prev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febrile evils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and regain health timely.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reating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by invigorating Qi through collecting literature data of all times, and analyzes the et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 furthermore , it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invigorating Qi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discusses many problems concerns the treatment of warm febrile diseases by invigorating Qi such as the choice of drugs for invigorating Qi and the mechanism of drugs for invigorating Qi to treat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as well as the appropriate time to take medicine. Thus, the thesis suggests that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nvigorating Qi as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further proo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inical practice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invigorating Qi in the treatment of warm febrile disease through collecting representative medical cases.Key words warm febrile disease; treatment; invigorating Qi目录引言 (1)第一部分气虚与温热病发生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 (3)一、气虚与温热病发生关系密切 (3)二、温热病阴伤气亦伤 (3)(一)温邪直接伤气 (3)(二)温邪伤津,气随津泄 (4)(三)热邪迫血妄行,导致气随血脱 (4)(四)正邪相争,导致气虚 (5)(五)阴伤及气 (5)(六)治疗伤气 (5)三、气虚所导致的温热病的病理变化 (5)(一)气虚导致温热病发生 (6)(二)气虚导致温邪内传 (6)(三)气虚造成温热病血瘀于内 (6)(四)气不摄津而致伤阴脱液 (6)(五)气虚导致津液停滞而痰浊内生 (6)(六)气虚失于固摄以致出血 (7)(七)气虚导致斑疹内陷 (7)第二部分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意义和作用 (8)一、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研究概况 (8)二、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意义 (9)(一)提高正气,使疾病早愈 (9)(二)截断病程,防止传变 (9)三、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作用 (10)(一)补气以扶正祛邪 (10)(二)补气以活血止血 (11)(三)补气以养阴生津 (11)(四)补气以救逆固脱 (12)(五)补气以托斑透疹 (12)第三部分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具体应用 (14)一、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可行性 (14)二、如何补气 (15)(一)辨病势而补——补益元气 (15)(二)辨病位而补——补益肺脾之气 (15)三、温热病气虚的治疗大法 (15)(一)清热泻火以去气耗之由 (15)(二)慎用汗下以防气随津泄 (16)(三)明显气虚者直接补其气 (16)(四)滋阴以补气 (16)四、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应用时机 (16)(一)卫分阶段 (17)(二)气分阶段 (17)(三)营血分阶段 (18)五、补气药物的选择使用 (20)六、补气药物的现代研究及治疗温热病的机理 (21)(一)增强人体免疫力 (21)(二)抗炎、抗菌、抗病毒 (21)(三)抗凝血、防止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变 (22)七、补气中药治疗温热病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2)(一)详细审察脉证以辨清虚实 (22)(二)结合病变发展进程及病人体质以进行全面分析 (23)(三)补气中药的选择及药量宜斟酌 (23)第四部分医案研究 (24)一、柳宝诒伏气温病案 (24)二、大定风珠治疗温病后期阴虚液涸案 (25)三、张锡纯温病验案 (26)结语 (28)参考文献 (29)致谢 (32)论文著作 (33)补气法治疗温热类温病的研究引言众所周知,温病是由于感受温热邪气而发病,并根据所感受的温热邪气是否兼夹湿邪而分为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
《温病条辨》三焦分治中滋阴法的应用探讨【摘要】《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该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论治理论。
书中滋阴法的应用在温病三焦不同层次与病程阶段中各有特点。
从三焦分段治法及用药规律总结温病各阶段所运用的滋阴方法及滋阴药物的应用特点,得出三焦病症与养阴的关系:上焦以祛邪为主兼以滋阴,清热即是养阴;中焦祛邪与养阴并重,清热保津,急下存阴;下焦育阴兼以搜邪,热劫真阴,搜邪育阴。
滋阴药的应用特点:上焦用药多属肺、心、胃经,性味多为甘、微寒,质地较为清轻;中焦用药多属脾、胃、大肠经,性味以甘、咸、寒为主,质地较为厚重;下焦用药多属肝、肾二经,性味以甘、咸、寒为主,多为质重、性质沉降或血肉有情之《温病条辨》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书中系统地讨论了温病学的证治理论,且在继承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作者的临床实践创立了三焦辨证论治理论。
温病的发展过程一般起自上焦,传至中焦,最后影响到下焦。
如《温病条辨》云:“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
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1]将三焦病症分篇阐述,又提出了三焦的治疗原则,即“治上焦如羽,治中焦衡,治下焦如权”,从而形成了三焦辨证治疗理论。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条辨》上焦篇开篇即曰:“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根据临床病证或病因的挟湿与否,可把温病分成温热病和湿热病两类。
温热病乃温热类病邪引起,因温热类病邪纯为阳邪,热变最速,极易消灼津液,故以起病急骤、热象明显、易伤津耗液、传变较快、易内陷生变等为特征,而对于湿热病,即使初起伤津不明显,后期也易化燥伤阴[2]。
温病病因与温热之邪密切相关,在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阴液的盈亏存亡与温病病情的预后轻重有直接关系。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
”这条经文从宏观上论述了发病过程中正与邪的关系,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就温病的发病而言,人体感受温邪后是否发病也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双方力量的对比。
下面,我将从正邪两方面来论述温病的发病。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先导温病的发病首先是由于各种温邪对人体的致病作用,而温邪能否侵入人体,并导致发病,则取决于人体的抗病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正气。
我觉得在温病的发病学中,可以将正气划分为个人正气和社会群体正气,这是由于温病的治病特点决定的,温病的发病既可以仅仅局限在一个人身上,也可以引起广泛的流行,“互相染疫”。
如果个人身体健康,脏腑功能正常,则正气内固,抗御温邪的能力较强,温邪往往不得入侵。
《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说:“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
”《瘟疫论》中也说:“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又有并非素体正气欠安,而是脏腑功能一时性失调,这在古今都不少见。
在现代可见于各种节假日后由于过食过逸所致的各种温病,就是由于脏腑功能一时性失调而致。
再有小儿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再加上现在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多数儿童都处于营养过剩的状态,脾胃多有积热,若遇温邪,极易发病。
社会整体的正气水平较个人而言影响因素更多,包括经济水平、营养状况、体育活动、风俗习惯、卫生设施、防疫制度等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水平和防御温病的能力。
就拿“天花”而言,曾经一度是极其可怕的一种烈性温病,夺取了世界上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然而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天花”已经基本绝迹了。
二、温邪是发病的必要条件温邪作为温病的病因,是发病的必要条件,包括了以六淫命名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和传统称为“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以及疫疬病邪、温毒病邪等。
课程: 温病研究论文:《温病条辨》“逐邪就近”说之浅探与我见班级:2014级硕士2班专业:中医内科学学号:********姓名:***老师:**《温病条辨》“逐邪就近”说之浅探与我见“逐邪就近”说是温病学家吴鞠通提出的重要的祛邪法则,它贯穿于《温病条辨》之始终,对指导温病的处方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逐邪就近”说认为,攻逐病邪必须根据邪气羁留的部位和病邪的特性及病理演变趋势,选择一种最有利于祛除病邪的途径和方法以逐邪外出。
“逐邪就近”导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中提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逐邪就近”是该治疗法则在温病治疗学中的具体体现。
怎样祛邪才能事半功倍,那就是因势利导,就其近而逐之,邪在表用汗法,大肠燥实用下法,胸中实者用吐法,这皆属于因势利导。
如果不遵循这一原则,那么,不仅会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必然增加新的病变。
吴鞠通关于“逐邪就近”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了三点,下面我将就这三点原则加以探析并阐述我的理解。
1.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温邪为病,或为新感,或为伏邪,其中于人,必然侵犯人体的一定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并有一定的传变规律。
“逐邪就近”说就是根据疾病的症状表现,判断病邪所在部位,从而决定治法,通过最简捷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以逐邪外出。
1.1 邪在肺卫宜透散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外邪初犯人体,病位尚浅,吴氏根据逐邪就近的原则,主以辛凉平剂银翘散祛风透热。
吴氏指出,温邪在表,宜辛凉透解,不可滥用辛温,关键在于导邪外出,使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
吴氏以银翘散辛凉轻清之品,使在表之邪,复从肌表透散而愈,甚合逐邪就近之义。
“邪在肺卫宜透散”与温病解表宜宣透而忌发汗的原则相合。
温病乃外感温邪所致,故温病初起常以卫分表证居多。
《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叶天士亦曰: “在卫汗之可也”,可见温病在表,须当随汗而解。
温病心得体会范文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是指由于外邪入侵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在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这些年里,我接触并治疗了许多温病患者,并对温病有了一些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对温病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温病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
温邪入侵人体经络,可引起气血的运行失常,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温邪主要有风温、寒温、暑温等多种类型。
我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温病类型有感冒、流感、肺炎、腮腺炎等。
这些疾病都是由温邪侵袭体内而引起的。
其中,感冒是最常见的温病之一,它是由风温引起的,症状包括鼻塞、咳嗽、喉咙痛等。
这些症状都是由于风温侵袭鼻腔、咽喉等部位而引起的。
另外,温病在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的表现。
例如,在夏季,由于暑温侵袭,患者容易出现症状如高热、头痛、大汗、口渴等。
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温病都有其特定的病机和症状,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辨证施治。
其次,温病的治疗方法也是多样化的。
中医治疗温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
对于温病患者,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进行辨证分型,然后根据辨证结果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感冒、流感等温病,常用的中药有葛根、连翘、麻黄、生姜等。
这些中药具有辛散发散的作用,能够驱散体内的温邪,缓解症状。
此外,饮食调理对于温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
再次,预防是温病的关键。
温病的预防工作对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温病主要包括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抵抗力、改善生活习惯等。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要好,勤洗手、多通风、避免人群密集的场所等。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的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暴饮暴食。
此外,还应增加运动量,适当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对于易感人群,还可以进行中医调理,如吃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中药,如黄芪、枸杞子等。
2023年温病心得体会范文在2023年,全球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其中温病成为了我们必须直面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经历了这一年的实践和努力,我深刻认识到温病对人类社会的威胁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
以下是我对2023年温病问题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温病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人类和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温病包括了许多严重的健康问题,如中暑、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我亲眼目睹了很多人因为高温而生病甚至死亡的悲剧。
此外,温病也给全球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进而影响到全球的食品安全和人民的生计。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以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解决温病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
在2023年,我所在的国家与其他国家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应对温病问题。
我们加强了国际合作,共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努力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和适应能力的提升。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相关机构的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了温病监测和预警的能力。
这些努力为温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外,个人的自我保护和适应也至关重要。
在面对温病威胁时,每个人都需要主动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首先,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天气预报和警报,及时避开高温时段和高温地区,适度降低户外活动的强度和时间。
同时,要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另外,要学会应急处理,如中暑时的急救、合理用药等。
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行动,可以有效地减少温病的发生和危害。
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温病问题的宣传和教育。
在2023年,我所在的学校和社区组织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以提高人们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我们开展了高温天气安全知识的培训,向人们介绍温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
此外,我们还举办了温病防控的展览和讲座,邀请专家和学者进行深入解读和讨论。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对温病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得到了明显提高,更多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温病的防控工作中来。
浅谈对伤寒与温病的认识一、对伤寒的认识:1. 概念:伤寒广义是指一类发热的外感疾病,狭义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关于“伤寒”,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提及,如《素问-热论》有云:“近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2. 伤寒的病因病机:《热论》中提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素问-水热穴论》也提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
”就是说明,风寒邪气是伤寒的主要病因,还有湿温邪气、热邪。
人体先是正气的不足,再由风寒邪气侵袭机体所致病。
3.分类:伤寒按病因分类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
其中之“伤寒”,有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按其表现分为阳证伤寒与阴证伤寒。
4.辩证:以六经辩证为主5.症状:伤寒发病过程中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是恶寒和发热,尤其是“恶寒”这个症状,无论发热还是不发热;不论是大热还是无大热;不论其恶寒的程度严重或是不严重、其发生的时间是早还是迟、其持续的过程长或是短,而“恶寒”则是必有的症状。
仲景用“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首先就把伤寒分为两大类了,也即阳证伤寒、阴证伤寒。
阳证虽然都发热恶寒,但其表现形式和程度却有不同。
有的表现为发热、恶寒、脉浮等,这些症状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存在;有的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或寒热往来。
阳证以发热为特点,这是邪气盛,邪气盛则实。
阴证以不发热为特点,而突出了恶寒这个症状,且多见自利、呕吐。
有的表现为恶寒、倦怠、恶心、呕吐、自利而渴有的表现为恶寒、消渴、呕吐等。
阴证以无热恶寒为主要特征,常伴见下利呕吐,这是精气夺,精气夺则虚。
二、对温病的认识:1.概念: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
《伤寒论》第六条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2.温病的分类: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温病,湿热温病。
按发病类型分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
3.辩证:以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为主4.温病的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温病的病因:“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后世伏气温病病因学说的最早理论依据。
浅谈对伤寒与温病的认识
一、对伤寒的认识:
1. 概念:伤寒广义是指一类发热的外感疾病,狭义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关于“伤寒”,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提及,如《素问-热论》有云:“近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
2. 伤寒的病因病机:
《热论》中提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素问-水热穴论》也提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
”就是说明,风寒邪气是伤寒的主要病因,还有湿温邪气、热邪。
人体先是正气的不足,再由风寒邪气侵袭机体所致病。
3.分类:伤寒按病因分类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
其中之“伤寒”,有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按其表现分为阳证伤寒与阴证伤寒。
4.辩证:以六经辩证为主
5.症状:伤寒发病过程中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是恶寒和发热,尤其是“恶寒”这个症状,无论发热还是不发热;不论是大热还是无大热;不论其恶寒的程度严重或是不严重、其发生的时间是早还是迟、其持续的过程长或是短,而“恶寒”则是必有的症状。
仲景用“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首先就把伤寒分为两大类了,也即阳证伤寒、阴证伤寒。
阳证虽然都发热恶寒,但其表现形式和程度却有不同。
有的表现为发热、恶寒、脉浮等,这些症状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存在;有的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或寒热往来。
阳证以发热为特点,这是邪气盛,邪气盛则实。
阴证以不发热为特点,而突出了恶寒这个症状,且多见自利、呕吐。
有的表现为恶寒、倦怠、恶心、呕吐、自利而渴有的表现为恶寒、消渴、呕吐等。
阴证以无热恶寒为主要特征,常伴见下利呕吐,这是精气夺,精气夺则虚。
二、对温病的认识:
1.概念: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
《伤寒论》第六条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2.温病的分类: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温病,湿热温病。
按发病类型分为新感
温病,伏气温病。
3.辩证:以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为主
4.温病的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温病的病因:“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后世伏气温病病因学说的最早理论依据。
联系季节性的外感病的临床特点,指的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病邪、湿热病邪、暑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以及疠气等温邪。
温病的发病除了存在温邪为主要因素之外,还要与人体体质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温病的症状: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在春季多见,在冬季亦可见到。
风热病邪所致的温病,易犯上焦肺卫和化燥伤阴,因此,见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口渴,舌红少苔等症状。
暑热病邪具有先入阳明、易闭窍动风、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兼寒和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生于夏季。
因此,暑热病邪所致的温病表现为痉厥、神疲、汗出、脉虚和身体倦重等症状。
湿热病邪所致的温病可发生于四季,但以长夏为主。
湿热病邪具有以下特点,如病势缠绵,传变较慢和困阻清阳,郁阻气机等,常表现为恶寒、身重、头重如裹、腹胀、便溏等湿温症状。
燥热病邪致病具有严格的季节性,传变少,病情轻。
而且燥热病邪还具有易燥伤津液和易从化火等特点,,使燥热病邪所致的温病会有发热、咽干舌燥、干咳无痰、舌苔少津等表现。
温热病邪所致的温病称为春温,是伏寒化温所致的疾病。
温热病邪具有易伤津耗液,虚风内动等致病特点,因此,表现为身热夜甚、痉厥、脉虚、手足蠕动等症状。
此外,还有疠气所致温病,多表现为强致病性和强传染性等。
三、对伤寒与瘟病的关系的认识:
伤寒与温病这两个术语均见于《黄帝内经》,尤其是《热论》中得一段著名的论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早在《难经》中,对伤寒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说明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都属于伤寒的范围。
伤寒与温病的不同之处:
1.发病季节,“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病暑。
”说明虽然温病、暑病、伤寒都属于伤寒的范围,但发病时节不同,且表现也各有其特点,如太阳伤寒是发热、恶寒、无汗,而太阳
温病则是发热而渴、不恶寒反恶热。
2.辨证方面,伤寒是六经辨证为主,而温病主要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
3.治疗方面,伤寒初起时,其病在表,治法以辛温解表为主;温病初起时,温邪首先犯卫,其病亦在表,但治法以辛凉透邪为主。
若伤寒入里,证属阳明,寒邪化热,治宜白虎汤、承气汤;温病顺传,证属气分热邪益炽,治法自然一致。
至于伤寒邪入三阴,虚寒已见,则宜温宜补;温病热入营血,阴伤耗津,则宜清宜润。
4.发病方面,伤寒理论认为人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两种因素,即正气和邪气。
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说明正气的强弱是人体发病与否的关键,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伤寒的发生,是人体正气亏虚,导致病邪乘虚而入。
在发病方面,温病理论特别注重病邪的作用。
温病因感受温热性外邪所致,其整个发展过程也是邪正相争过程,其中病邪则是导致温病发生并决定其发展过程的主导因素。
如明·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明确指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说明特殊的邪气是发病的主导因素。
伤寒与温病的类同之处:
1.疾病性质,都是发热的外感性疾病。
2.辩证方面,《伤寒论》的太阳病大体相当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证;《伤寒论》的少阳病和阳明病大体相当于卫气营血辨证的气分证;《伤寒论》的少阴、厥阴的热证;大体相当于卫气营血辨证的营分证和血分证。
《伤寒论》太阳病中的一部分论述,大体相当于《温病条辨·上焦病》讨论的内容;《伤寒论》少阳、阳明及太阴病的许多内容;与《温病条辨·中焦病》所讲的大体相似;《伤寒论》少阴和厥阴的热证,与《温病条辨·下焦病》的许多内容同类。
综上所述,从温病学的发展史来看,温病学当是源于《伤寒论》,从《伤寒论》研究史来看,温病学又补充了《伤寒论》关于温病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的不足,从而羽翼于《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