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静夜思》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15
《古诗三首》课件语文三年级上册一、导入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古诗三首》。
在这三首古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自然、生活、爱情等方面的感悟。
下面,请大家先跟我一起读一下这三首诗的题目:《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和《赠刘景文》。
2. 请同学们在课前预习一下这三首诗的内容,然后我们将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赏析。
二、赏析与讲解1. 《静夜思》(1)诗歌背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
(2)诗歌内容: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因为思念故乡而无法入睡,抬头望见明月,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形象地描绘出月光洒在床前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诗人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为结尾,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与明月相联系,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
(3)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明月、故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同时,诗人运用了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使得整首诗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望庐山瀑布》(1)诗歌背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2)诗歌内容:诗人来到庐山,远远地看到了壮观的瀑布,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诗人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来描绘出瀑布的壮丽景色。
接着,诗人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瀑布的高度和气势,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豪放的气息。
最后,诗人以“轻舟已过万重山”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乘舟穿越重重山峦的决心和勇气。
(3)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人运用了生动的形象和夸张的手法,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赠刘景文》(1)诗歌背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2)诗歌内容: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朋友才华横溢的赞美。
诗人用“青青团团草,为胡为汉根?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来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看法,认为友谊不分国界、种族,只要真心相待即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一、课程引入欢迎大家来到充满韵律和色彩的古诗课堂。
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三首中国古诗,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与智慧。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学习《登高》《春晓》和《静夜思》这三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深入解析首先,我们来看看《登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大历二年(767年)秋创作的。
诗中描绘了一幅诗人登高远望的图景,表达了他孤独落寞的心情。
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以壮阔的景象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
接下来,我们来到《春晓》的世界。
这是孟浩然的五言律诗,创作于开元二年(714年)。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处处洋溢着生机。
通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无尽留恋。
最后,让我们一起品读《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开元十四年(726年)创作的小诗。
诗中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明月悬空,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四句诗,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三、深入剖析这三首古诗各有特色,但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感悟。
通过对比这三首诗,我们可以发现每位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不同手法和独特风格。
杜甫的《登高》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壮阔的景象,而孟浩然的《春晓》则以细腻的描绘展现出春天的美好。
李白在《静夜思》中则运用了更为朴素的语言,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四、归纳总结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所在。
古诗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同时,这些古诗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希望大家能够在课余时间多读古诗,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拓展延伸为了加深大家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我们在课后将进行一次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