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风筝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2024年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风筝》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大意,分析文章结构,领悟作者情感。
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探讨风筝的制作和放飞过程。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情,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教学难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课文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激发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导入新课。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三、课文理解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四、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
二、课文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三、联想与想象1.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风筝。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环境。
二、课文背诵1.学生自选段落进行背诵。
2.教师选取优秀学生进行展示。
三、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风筝的作文。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亲情。
二、课文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心中的亲情故事。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风筝的画。
《风筝》说课稿一、说教材《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
鲁迅的《风筝》就是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
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
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说学情《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十一二岁的初一学生,他们的生活成长无忧无虑,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虽然语文教学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作品难读难教,不可回避。
但是郁达夫说:“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我们更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近伟人,与伟人对话。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风筝》课件鲁迅风筝鲁迅(1881—1936),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 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 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 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 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 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从1927年到1935年, 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
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l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一、听读课文, 找出文中抒发“我”感受的语句, 体会这种感受及生成的原因, 感知课文内容。
1、北京的冬季, 地上还有积雪,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 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忽地在眼前展开, 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 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3、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 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 坠着。
4、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感受:→惊异和悲哀悲哀↓原因:毁坏风筝→精神虐杀★课文围绕风筝, 顺着我的感情变化, 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内容:★写了“我”不许小弟放风筝并毁坏小弟的风筝, 明白错误后寻求小弟宽恕而未得的事情。
★那么, 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弟的风筝、寻求小弟宽恕呢?→很重很重地堕下去→堕着堕着→只得沉重着寻求宽恕→求而未得二、自读课文, 探究我行为的动机,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提问:★我为什么不许小弟放风筝, 并且毁坏他的风筝, 对他进行精神虐杀?怕他没出息关爱小弟成长体现:兄弟情深★我又为何要寻求小弟宽恕?明白错误后悔、自责, 纠正错误抚慰小弟, 抚平创伤兄弟情深, 勇于反省★那么, 我寻求宽恕而不得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三、分析求宽恕而不得的原因, 探究课文的深层内涵:小弟宽宏大量不计较不是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被虐杀而不觉悟小弟顾念兄弟之情谅解也不是如何理解“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 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 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 课:《风
筝》课件
风筝鲁迅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了解作品的批判性。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品读课文,深刻感悟亲情。
导入新课
有一首老歌这样唱到:“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
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提到风
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
其实,我们
每个人也象飞在空中的风筝,无论我们走得多远,
总有一根绳线牵系着你,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述的便是与风筝有
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的故事。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图片欣赏1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02 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风筝》同步学案主备人:王均伟审核人:王学刚时间:2011年11月14日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明白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二、自主预习(A级)1、《风筝》选自散文诗集,作者,原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瑟缩()什物()苦心孤诣()宽恕()丫杈()惊惶()huǎng()然大悟mú()样nûâ()杀juã()别伶dīng()3、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笑柄尘封惊慌失措()B、什物糊涂宽怒苦心孤旨()C、肃杀虐杀点辍恍然大悟()D、吐雷堕落惩罚毫不忆及()4、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
(对√,错×)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模样。
”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5、简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感到“惊异和悲哀”,应如何理解?(2)、为什么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3)、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三、问题探究(B级)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①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问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欺瞒了我的眼睛,这样②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根据课文,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动词。
A、拉B、抓C、掷D、扔E、踩F、踏2、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线处填上两个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3、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段的内容。
4、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5、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得很粗暴,这又是为什么?四、比较阅读(C级)阅读《满天的风筝》与课文《风筝》相比较,回答问题。
1、两篇文章相同的都是从切入叙事,记叙的事情都与有关。
2、两篇文章不同的是前者着重记叙的是,后者着重记叙的是。
文体不同《满天的风筝》是,《风筝》是。
3、比较两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兄弟关系。
《风筝》中的兄弟关系是:,《满天的风筝》中的兄弟关系是:,但两者都体现了真挚的手足情。
4、比较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和感情基调。
五、能力提升(D级)傅雷家书( 傅雷)亲爱的孩子:⑴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回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与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昨儿整整一天若有所失。
孩子,你一天天的在进步,在发展:这两年来你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又跨了一大步,我愈来愈爱你了,除了因为你是我们身上的血肉所化出来的而爱你以外,还因为你有如此huàn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作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
你得千万爱护自己,爱护我们所珍视的艺术品!遇到任何一件出入重大的事,你得想到我们——连你自己在内——对艺术的爱!不是说你应当时时刻刻想到自己了不起,而是说你应当从客观的角度重视自己:你的将来对中国音乐的前途有那么重大的关系,你每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所以你更应当战战jīng jīng,郑重将事!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
你用在理解乐曲方面的理智,希望能普遍的应用到一切方面,特别是用在个人的感情方面。
我的园丁工作已经做了一大半,还有一大半要你自己来做的了。
爸爸已经进入人生的秋季,许多地方都要逐渐落在你们年轻人的后面,能够帮你的忙将要越来越减少;一切要靠你自己努力,靠你自己警惕,自己鞭策。
你说到技巧要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愿你能把这句话用在人生的实践上去;那末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更丰满,更有力,更长久!⑵谈了一个多月的话,好像只跟你谈了一个开场白。
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
你跟我两人的思想和感情,不正是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吗?清清楚楚的,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
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除了外界的原因没有能使你把假期过得像个假期以外,连我也给你一些小小的不愉快,破坏了你回家前的对家庭的期望。
我心中始终对你抱着歉意。
但愿你这次给我的教育(就是说从和你相处而反映出我的缺点)能对我今后发生作用,把自己继续改造。
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本人还是应当把自己尽量改好,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
说来说去,我仍抱着“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的心愿。
我相信你也是这样的。
爸一九五六年十月三日晨1、给加点的字注音及根据拼音写汉字。
血肉()郑重将事()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huàn()发战战jīng jīng()争biàn()2、“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
”中的“负”意思是3、第⑴段中“爸爸已经进入人生的秋季”中的“人生的秋季”是指4、第⑴段中有一句话:“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
”这句话按照正常的语序表达,应该是: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5、尾段中写到:“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这种境界”指的是哪种境界?6、我们怎样处理自己同别人的关系?答案二、1、《野草》鲁迅周树人豫才文学思想革命《呐喊》《狂人日记》2、wùsâshíyìshùchàhuáng 恍模虐诀仃3、诀恕虐蕾4、√√×√5、(1).在“我”的故乡,风筝总放飞于温和的春天。
而在北京,居然可以在这依旧寒冷的季节里就放飞起来,所以“我”惊异。
同时,因为眼前北京天空的风筝,让“我”又不由回忆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这一幕已成为历史,永远无法更改和弥补,所以“我”又忍不住“悲哀”。
(2).这里所指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我”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我”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便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作者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具体形象地写出小弟弟对风筝喜欢、痴迷的情态。
三、1.B C F 2.①恍然大悟:忽然醒悟过来。
②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营或经营。
3.我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并且毁坏了它。
4.用“惊惶”、“失了色”、“瑟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小兄弟被“我”发现后的慌张和恐惧。
“绝望”二字与前句“我”的“傲然”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被“我”毁坏后的难受和痛苦。
一个“站”字则突出了他在“我”离去后一个人面对空寂的小屋时的心痛和无奈。
5.“我”毁坏了风筝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做这种游戏是一件可鄙的事。
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许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属儿童天性喜爱的玩具——风筝。
作者把当时的“我”写得很粗暴是为了表现“我”的内疚与沉痛的自责。
四、1.回忆风筝⒉兄弟同放风筝的快乐兄长发现并毁坏风筝散文散文诗⒊长幼秩序严明,服从与被服从,教导与被教导的兄弟关系。
和谐、愉悦的兄弟关系。
⒋抑郁的、悲哀的。
表现鲁迅深刻的反省精神,以及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快乐的、轻松的。
表现兄弟同放风筝的快乐、温馨、愉悦之情五、1.xuâjiüng nìng wú焕兢兢辩 2.对不起,辜负 3.年龄已步入中年 4.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
5.清清楚楚的,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
6.(开放性题)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②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③不给或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