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细辛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循证药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51.55 KB
- 文档页数:4
灯盏细辛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作者:陈珍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4期[摘要]目的:对灯盏细辛注射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增加对其有效成分的了解,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物质基础。
方法:灯盏细辛注射液的浓缩液、酸化,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部分浸膏分别经硅胶柱色谱,用洗脱剂进行梯度洗脱,进行柱色谱分离。
结果:各种色谱方法反复使用,结合重结晶等方法最终得到2个化合物。
结论:对化合物进行了薄层和光谱鉴别,2个化合物分别为肉桂酸和对甲氧基肉桂酸。
[关键词]灯盏细辛;注射液;肉桂酸;对甲氧基肉桂酸[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灯盏细辛是云南民间常用的草药,为菊科植物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又称灯盏花、灯盏菊、灯盏草。
其味辛,性温,有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能,常用于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风湿痹痛、头痛牙痛等。
以灯盏细辛为原料,已经开发了以全草入药的灯盏细辛注射液、益脉康片、灯盏细辛合剂、灯盏花颗粒等。
以其中的黄酮类成分灯盏花素为原料,开发了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花素片、灯盏花素胶囊等。
目前有关灯盏细辛注射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和临床应用方面,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不多,大多数组成成分的结构尚不清楚;同时,灯盏细辛注射液是经过一定加工过程制成的中成药,其组成成分和药材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直接应用于临床,物质基础尚未建立无法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所以有了本实验的设计。
1 实验材料灯盏细辛注射液浓缩液(由药厂提供),Yanaco显微熔点仪、Shimadzu UV-2450紫外光谱仪、Bio-Rad FRS-135型红外光谱仪、乙酸乙酯、氯仿、薄层板、碘蒸气。
2 实验过程将灯盏细辛注射液浓缩液1000ml用HCL酸化后,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合并乙酸乙酯部分,减压回收溶剂得浸膏110g。
浸膏经硅胶柱色谱,用洗脱剂:环己烷-乙酸乙酯、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酸、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酸-95%乙醇、氯仿、氯仿-甲醇等系统进行梯度洗脱,收集流份(250ml/份),将洗脱液减压回收,用TLC检查,合并色点相同的流份,共得6个流份(即:a、b、c、d、e、f)。
灯盏细辛注射液疑似类过敏反应病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该研究基于全国20家三甲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库,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将使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后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的患者判断为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者,与可能未发生过敏反应人群进行对比,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探讨入院病情、过敏史、单次用药剂量、疾病及合并用药与可疑类过敏反应发生的相关性。
通过分析发现,入院病情对可疑类过敏反应有极显著影响,P为0.008 3,OR为5.642,在使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同时使用维生素B6注射液、注射用氨溴索时也可能发生可疑类过敏反应,P分别为0.000 2,0.016 7,OR分别为9.545,3.194。
基于现有HIS数据及研究方法发现,患者入院病情、使用维生素B6注射液或注射用氨溴索可能为使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发生类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灯盏细辛注射液临床安全使用提供一定指导,也可为灯盏细辛注射液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新方法。
标签:灯盏细辛注射液;HIS;巢式病例对照;Logistic回归分析;可疑类过敏反应;真实世界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为经提取酚酸类成分制成的灭菌水溶液,主要含野黄芩苷和总咖啡酸酯。
其药品说明书中药物不良反应介绍为“极个别患者出现心悸、发热、寒战、皮肤瘙痒、潮红、头晕、头痛及血压下降等症状”,在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1-4]。
因此对本药进行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研究应重点关注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可分为过敏反应与类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机体接受抗原致敏后再次接受该种抗原所引起的1种异常反应[5];类过敏反应与速发型过敏反应症状相似,但发病过程与机制不同,当机体首次接触某种物质(如使用某种药物)即发生反应,无致敏产生抗体的过程[6],因此应区别对待过敏反应及类过敏反应。
灯盏细辛注射液的临床研究及应用郭文平【摘要】@@ 灯盏花始载于<滇南本草>,又名灯盏细辛、东菊.因花似灯盏,根似细辛而得名.是菊科植物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 and-M azz的干燥全草,能入药的短葶飞蓬只有3种,主要产于云南、广西、四川、湖南、贵州及西藏等地亦产,而云南能入药的灯盏细辛占全国的95%以上.【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1(009)001【总页数】3页(P96-98)【作者】郭文平【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05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R289.5灯盏花始载于《滇南本草》,又名灯盏细辛、东菊。
因花似灯盏,根似细辛而得名。
是菊科植物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 and-M azz的干燥全草,能入药的短葶飞蓬只有3种,主要产于云南、广西、四川、湖南、贵州及西藏等地亦产,而云南能入药的灯盏细辛占全国的95%以上。
其性寒、味微苦、甘温辛,具有散热解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舒经治瘫、祛风除湿和消炎止痛等功效。
主治瘀血阻滞,中风瘫痪,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及胸痹心痛。
灯盏细辛制剂在临床上应用的主要为灯盏细辛注射液。
其主要成分为总黄酮,药理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的有效成分为二咖啡酰奎宁酸酯及灯盏花乙素、芹菜素、焦袂康酸、高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
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变血液流动性、增加脑供血,并有改善微循环、增加梗死区的血氧供应、保护梗死区的组织、促进梗死区功能恢复的作用[1]。
另有研究表明灯盏细辛注射液除以上作用外还具有抑制血小板,促进纤溶活性,拮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
广泛应用于心、脑、肾、肝及糖尿病等领域。
笔者查阅有关灯盏细辛的文章298篇,现将灯盏细辛的临床研究及应用综述如下。
1 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研究及应用1.1 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林小娟等[2]将脑血管病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内静脉滴注。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合并用药的真实世界研究该文旨在分析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细辛)真实世界中治疗脑梗死的人群特征及合并用药情况。
通过选择全国20家三甲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中使用灯盏细辛且主要诊断为脑梗死的2 484例患者用药信息,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分析,分析脑梗死合并疾病、灯盏细辛常用合并用药。
结果显示患者男性多于女性(1.63∶1);年龄>46的中老年人为多,疗程7~14 d占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常见合并用药可分为7类:抗血小板治疗药(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降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桂哌齐特)、脑保护剂类药物(吡拉西坦)、改善脑循环药物(前列地尔)、其他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疏血通注射液、血栓通),合并基础疾病的治疗药物:硝苯地平、美托洛尔、硝酸异山梨酯等;患者临床治愈率和好转率达到97.60%。
下一步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开展该组合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益参考。
标签:灯盏细辛注射液;脑梗死;关联规则;合并用药为了解真实世界中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人群特征和常用合并用药,本文选取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的临床数据,利用基本统计方法和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期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数据来源数据由全国20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HIS中所有用灯盏细辛注射液且主要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信息组成,数据纳入时间为时间为2007年1月—2011年6月[1]。
数据分为5个模块,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信息、实验室检查信息和分类费用信息,但不包括病程记录等文本数据。
1.2数据规范化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多家医院,各医院在同一项目中所采用的标准不尽相同,为便于分析,需对数据进行规范化。
灯盏细辛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对灯盏细辛在脑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抗凝血等方面的药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灯盏细辛;药理作用;综述0.前言灯盏细辛为菊科植物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主产于云南。
本品性温,味辛、微苦,具有活血通络止痛,祛风散寒的功效,临床用于风寒湿痹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风湿痹痛,头痛,牙痛等[1]。
目前,从灯盏细辛植物中分离、鉴定出了黄酮类化合物、咖啡酸酯类化合物及酚酸类化合物及其它类等[2]。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近年来,灯盏细辛的药理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文献报道的灯盏细辛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对脑血管系统的作用1.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失的保护作用周弋人等[3]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实验大鼠分为脑缺血/再灌注损失组,短期给药组(腹腔内注射灯盏细辛7d)、较长期给药组(腹腔内注射灯盏细辛28d)和正常对照组4组。
分别于建模后1小时、1周、2周、4周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显示各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值及脑梗死体积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氯沙坦组大鼠血压显著下降(P﹤0.01);灯盏花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肥厚指数下降,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降低,肾脏Na+,K+-ATPase 活性的升高。
说明灯盏花素对高血压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同时对高血压所致的心肌肥厚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对凝血功能的作用王影等[12]通过测定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第3因子(PF3)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从抗凝机制的不同角度研究灯盏花素的抗凝作用。
发现灯盏花素能显著延长CT、PT,抑制PF3活性,缩短ELT。
得出灯盏花素的抗凝血作用是通过影响PF3和凝血因子V而实现的,并能显著提高纤溶活性。
灯盏细辛具有抗凝血作用,在新灯盏花素140、350mg/kg静脉注射,可抑制家兔动脉血栓形成,使血栓中血小板含量减少,并减轻血小板的破坏与5-HT释放反应;对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花生四烯酸代谢物TXB2与6-keto-PGE1α的生成均有抑制作用。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黄方明【摘要】目的: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笔者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之间收治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后各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是一种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的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药物,有助于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6【总页数】2页(P2354-2355)【关键词】灯盏细辛注射液;急性脑梗死;中医药疗法【作者】黄方明【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大柏地乡卫生院内科赣州 342500【正文语种】中文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灯盏细辛注射液是一种由灯盏花有效成分提炼而成的中药制剂,药理学研究结果证实,灯盏细辛注射液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液黏度,改善患者微循环,提高血液流量,促进脑血管扩张。
本次医学研究就对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进行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笔者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之间收治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男性与女性比例为5∶4,年龄最小者52岁,最大者78岁,平均(66.5±12.5)岁,最短病程3h,最长病程7d,平均(3.6±3.2)d,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例,且两组观察对象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且符合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颁布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等相关诊断标准。
灯盏细辛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草药注射剂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制剂,由于其药物成分复杂、生物利用度高、作用深入等特点,使得其药代动力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灯盏细辛注射液在中药注射剂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据报道其可起到镇痛、消炎、镇静、促进血液循环和治疗中风等多种作用。
因此,了解灯盏细辛注射液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对其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1. 探究灯盏细辛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包括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2. 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间的相互影响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变化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灯盏细辛注射液的药物动力学研究:a. 采用动物试验,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根据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分布和药物排泄等参数,分析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与性质。
b.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药物的酶介导代谢和药物能力,包括药物的体内代谢途径、代谢速率和药物的半衰期等。
(2)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a. 采用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药物的互相作用和药物代谢的变化情况。
b. 分析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变化,包括药物对另一种药物的代谢,对药物的清除和药物的药效学变化等。
2. 研究方法(1)药物动力学研究:a. 观察动物对灯盏细辛注射液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分布和药物代谢等参数变化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等技术。
b. 采用动物的组织、血清、尿液和粪便等样品进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以确定药物在不同动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半衰期和主要代谢酶等。
(2)药物相互作用研究:a. 采用体外的酶调节实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测试等技术,来研究药物间的相互影响,包括药物的代谢、药物作用的改变以及药物清除的影响等。
b. 利用内源性化合物作为药物代谢标准,来研究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包括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变化等。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广泛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相对少等特点。
随着时代发展,应用人群多、病种覆盖广,有关中药的不良事件/反应报道也随之上升,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中药制剂之首[1]。
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为了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不良事件/反应造成的危害,呼吁对中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开展深入研究与再评价[2]。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适应症方面包含病种、证候,因此在“同病异治”的学术思想指导下,中药注射剂常常被临床医生广泛应用,对于这种在常规医疗条件下,相对于“理想世界”而言,医务人员以患基于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方法研究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招远祺1,2,冯婧3,招敏娟4,谢雁鸣5,蔡业峰1,王永炎5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2.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70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4.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广东佛山528226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摘要]中医药因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相对少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慢性疾病。
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制剂之一,因其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其有效性在临床中获得肯定。
其不良事件/反应时有报道,加上化学成分复杂、化学活性不稳定、运用不规范等原因,其安全性受到关注。
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作为评价中药安全性的重要方式,其研究方法众多。
本研究以基于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方法,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上市后的安全性为例,对实施前及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以期为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安全性再评价提供方法学上的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灯盏细辛注射液;真实世界研究;实施与管理;不良事件反应;上市后再评价[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6-7415(2016)09-0160-04DOI:10.13457/ki.jncm.2016.09.071Researches on Safety of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by Clinical Research Method Based on Real WorldZHAO Yuanqi,FENG Jing,ZHAO Minjuan,XIE Yanming,CAI Yefeng,WANG Yongyan Abstract:The Chinese medicine(CM)is widely used in treating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s due to its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clinical effect and relative few adverse response.As one of CM preparations,validity of CM injection gets praise in clinical practice due to its characteristics of fast absorption and high bioavailability.Its adverse events/responses are reported sometimes,with addition of other reasons such as complex chemical component,unstable chemical activity,and nonstandard application.Safety of CM has received attentions.A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evaluating safety of CM,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study reevaluation post marketing.Taking study on safety of Herba Erigerontis injection post marketing of real world clinical study method as example,this study summed up the key problem before implementation and during implementation,so as to provide methodology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safety reevaluation of CM injection post marketing.Keywords:Herba Erigerontis injection;Real world research;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Adverse events response;Reevaluation post marketing[收稿日期]2016-03-12[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09ZX09502.03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M530858)[作者简介]招远祺(1978-),男,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脑病基础与临床。